陳煥容
責任意識是指一個人對他人,對社會所承擔的職責、任務和使命,是一種強烈的自覺意識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是與人的理想、志向和價值觀的統(tǒng)一。
在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新形勢下,道德缺失,責任感不強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在我們中學生當中也不例外。
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人才是博學多才的,需要有終生學習的觀念,需要有與人協(xié)作能力,需要具備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能力等,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責任心。如果一個人沒有認真負責的意識和能力,那么做一切事情都會失敗。初中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重要發(fā)展階段,而責任意識就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強烈的責任感,才能勇敢地面對學習、生活中出現(xiàn)的困難,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已成為全社會的最高呼聲,也是思品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在思品課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下面就這一問題談談本人的幾點淺見。
一、挖掘教材 知責明責
思品課是一門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以品德教育為核心的學科,對于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起著重要作用。思品教材中就有大量對學生進行責任意識教育的內(nèi)容和素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jié)合實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關教材資源,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如在學習《角色與責任》一節(jié)內(nèi)容時,我先提出在課室見到地面上有垃圾、課室無人時光管亮著你會怎樣做,家人生病時你會怎樣做,過馬路時你又會怎樣做等一系列學生身邊常出現(xiàn)的問題。然后在學生的討論、回答中引導學生認識什么是責任,學會負責任是一個人成熟長大的標志之一。再讓學生充分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氣氛之中,學生在探究中認識到: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就要認真聽課,積極思考,做好筆記,獨立完成各科作業(yè)。
二、榜樣激勵 潛移默化
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它對學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列舉社會上的典型實例,為學生樹立榜樣,更為形象,易于學生領會和模仿。
在學習《維護公共生活的安全》的內(nèi)容時,我在課堂上大量列舉典型事例。如大連市公交車司機黃志全的感人故事:“黃志全司機在一次行車途中心臟病發(fā)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做了三件事:一是把車徐徐地停在路邊;二是用生命的最后一點力氣拉下手動剎;三是把車門打開,讓乘客下車,然后熄滅了發(fā)動機。做完這三件事后,他靜靜地趴在方向盤上停止了呼吸?!惫适轮v完后,我及時引導:“是什么原因使到黃志全這樣做?”這時學生七嘴八舌的答開了,有人說他太傻、太蠢,有人說是他崇高的品格,也有人說是他工作責任心強等,這時我一邊分析,一邊引導,最終強調(diào)說是他高尚的人格和強烈的責任感。正是他強烈的責任感,才保證了全車乘客的生命安全。這樣,學生被這一感人的故事所感染,懂得應做好自己應做的事,做一個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人。同時布置學生課后收集楊利偉、袁隆平等名人們敢于承擔社會責任的事例。
通過典型事例列舉,名人事例收集的方法,潛移默化,春風化雨般地讓學生來感受黃志全、楊利偉等人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而引發(fā)學生的深思、讓學生感受到承擔社會責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而樹立起責任意識。
三、反面警醒 認清代價
一個道德缺失,責任心不強的人不但得不到別人的尊重,也無法與他人合作,必然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盡責任是我們每個人必須履行的義務,而不負責任必然要承擔相應的后果。
學習《角色與責任》這節(jié)內(nèi)容時,我列舉了幾個反面教材來印證不負責任的代價。例如2002年6月,當時轟動全國的北京藍極速網(wǎng)吧縱火事件,嫌疑犯竟是兩名不滿15歲的中學生,他們經(jīng)常逃學去網(wǎng)吧玩。因與網(wǎng)吧服務員發(fā)生糾紛,于是起了報復之心,遂購買汽油縱火,導致了重大的人身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這兩名中學生也遭受法律的制裁。提出問題討論:這個案例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透過對“兩名不滿15歲的中學生也遭受法律的制裁”問題的討論,理解并體會到這兩名中學生的行為就是對自己(學習、行為)、對他人和對社會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他們這種法律意識淡薄、無視社會責任的行為必然要遭受法律的制裁。
通過對以上案例的討論、思考,讓學生吸取教訓,對自己的錯誤或過失造成的后果,要承擔責任。當自己的行為已經(jīng)造成了某種不良后果,無論是自己的錯誤還是無意中的過失,都應該勇敢地、老老實實地承擔責任,逃避或推委自己的責任可能付出更沉重的代價。這樣,通過反面事例的警醒,不僅激發(fā)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還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敢于承擔責任的意識。
四、參與實踐 強化責任
學生的道德行為是學生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外在具體表現(xiàn)。而導行就是對學生的道德行為進行指導,使其知道應該怎樣做,這也是思品課教學的最終目的。
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僅僅依靠課堂教學和理論教育,難以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這就要求思品教師在開展責任教育時,以課堂為基礎,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解社會的機會,增強學生的公民責任意識。如利用學生平時到敬老院慰問老人,參加志愿者服務,近段時間我市“創(chuàng)文明城市 做文明市民”創(chuàng)文活動等機會,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堂學習的知識審視我市的社會現(xiàn)象,讓學生通過自身的觀察,了解社會,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增強學生的社會公民責任感。在本市的“創(chuàng)文”活動中,我結(jié)合“創(chuàng)文”活動的相關知識,學校對學生的要求,社會責任感等,讓學生明白參加社會活動的目的和意義。
通過引領導行,讓學生明白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更重要的是落實到行動當中,用行動來說話、證明。讓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中,強化責任意識,踐行責任行動。
責任是一個既古老又永恒的話題,是學校進行道德教育千年不變的主題,更是思品課的目標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在社會上營造正義的,積極向上的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讓更多的人關注他人、關注集體、關注社會,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中華大地得到傳承和發(fā)展。為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激勵學生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我們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