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少波
[關 鍵 詞] 曹操;唯才是舉;三國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06-0109-01
三國時期,中國主要有兩種思想,一種是孔孟創(chuàng)立的儒教,代表作是《論語》;另一種是老子創(chuàng)立的道教,代表作是《道德經》,無論是孔孟“朝聞道,夕死可矣”,抑或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都對人的道德修養(yǎng)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歷代帝王也以道德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堯舜時期的“推舉制”、周朝的“薦舉制”、漢朝的“察舉制”都是以道德品質作為人才選拔的主要標準,即使隋唐以后的“科舉制”道德品質的好壞也是選拔官員的主要標準之一,而三國時期的曹操卻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唯才是舉”,他說無論你品德高尚與否,只要有才我便用之,那么他真的是那么做的嗎?答案是“否”!晉朝末期的社會衰敗和黃巾起義導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曹操作為“梟雄”也好、“奸雄”也罷,他充分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為了籠絡更多的人才,因此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號,但這并不代表他對一個人的思想品質一點也不在乎,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幾個例子。
先說雄踞徐州的三國第一猛將呂布。他在白門樓上被曹操擒住以后,大呼求饒,并對曹操說:“公為大將,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曹操一向是以愛才著稱的,對于這么個大才按理說應該收降的,但劉備的一句“公不見丁建陽(丁原)、董卓之事乎”,曹操即令牽下樓縊之。而他的副將張遼大罵曹操是“國賊”,然后引頸待殺,曹操卻“親釋其縛,解衣衣之”。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曹操非常喜歡像關羽這樣的忠義之士,他當然欣賞張遼的“義”卻討厭呂布的“不義”了,原因是呂布被稱為“三姓家奴”,而且他先后殺掉了丁原和董卓這兩個義父,在忠臣不侍二主的年代里這是很嚴重的道德問題。
再說在袁紹處得不到重用而投靠曹操的許攸。官渡之戰(zhàn)時,許攸因為袁紹不聽從他的意見而轉投曹操,幫助曹操燒烏巢大敗袁紹、決漳河水淹冀州,一舉平定了北方,功勞可謂大矣??墒呛髞碓S攸自恃功高,在冀州城門前以鞭指城門叫著曹操的小名對他說:“阿瞞,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門來?”看見曹操的大將許褚又說:“汝等無我,安能入此門乎?”被許褚一刀殺死。大家都知道曹操軍紀嚴明,馬踏麥田都割發(fā)代首,何況殺了一個大大的功臣?但是曹操只是責備了許褚?guī)拙?,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曹操也想殺許攸了,這不是兔死走狗烹的問題,而是許攸的品德出了問題:驕而不泰!
再來談一下聰明的楊修。我們都學過《楊修之死》,他的直接死因是陽平關大戰(zhàn),曹操敗逃斜谷,進退兩難之際,隨口告訴夏侯惇軍令“雞肋”,楊修即言:“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庇谑?,夏侯惇寨內軍士,各準備行裝。曹操大怒,以惑亂軍心罪把楊修斬首示眾。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曹操早有殺楊修之心,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一個愛政治,一個愛文學,拿現(xiàn)在的話說都偏科,所以曹操都不喜歡,但畢竟曹丕是長子,當時的傳統(tǒng)觀念是立長不立幼,可是楊修卻偏偏要幫曹植爭皇位,因此惹禍上身,最終害了自己,也害了曹植,他和《紅樓夢》里的鳳姐一樣“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彼姆矫娉隽藛栴}呢?“同而不和”??!古人云“和為貴”,又云“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偏偏楊修不懂這個道理,教著人家兄弟相爭,所以得了個很慘的下場。
現(xiàn)在我要問大家:曹操到底重不重視道德呢?答案是肯定的:重視!非常重視!“唯才是舉”只不過是他招攬人才的幌子而已,在那個混亂的時代人才是寶貴的,丟掉一個人才不是“1-1=0”的問題,而是“1-1=2”甚至等于千等于萬的問題,就像許攸離開袁紹轉投奔曹操一樣,恐怕抵得上千軍萬馬吧。當然對于道德問題曹操是不拘泥于小節(jié)的,他心胸寬廣,能夠原諒別人,例如,官渡之戰(zhàn)后在袁紹那里查出了很多叛逃信,有人建議他徹底清查,卻被他付之一炬,還有很多像張遼那樣的降將都被他委以重用。他為什么這樣做呢?因為東方朔有句明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當今社會,德與才哪樣更重要呢?某公司在招聘人才的時候,老板故意把一把笤帚放躺在門口,錄取的結果就是扶起了笤帚的人,更多的單位,像公務員考試等都是先筆試后面試,一些重要的崗位還要搞社會調查,既重“才”又重“德”。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去面對呢?我認為首先是要“有才”,因為不管哪一個單位都要用有用的人,你的品德再好,卻連該完成的任務都完成不了,又有什么用呢?其次是要“重德”,對自己要嚴格要求,努力改掉不良習慣,因為你技能水平再高,你違反了廠規(guī)廠紀甚至違法犯罪,老板照樣炒你的魷魚??偠灾?,德與才缺一不可。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這句話是最有說服力的: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賀蘭進明在《行路難》中說:君不見芳樹枝,春花落盡蜂不窺。孩子們,無論你有多少才與德,盡情地施展出來吧,報效國家,報效社會,否則等到你們白發(fā)如雪那一天,青春已不再,萬事成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