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紅燈停綠燈行,出門靠右行。那在古代是不是就可以隨意行走,不按章法呢?靠右行走,超速受罰這些交規(guī)又是怎么來的呢?
司機做得好,飛黃騰達不是問題
古代的交通業(yè)并不發(fā)達,都是王孫公子才能騎馬或者坐車。甚至在秦朝以前只有諸侯以上才有車可坐。所以,給這些人駕車的專職司機都不是一般人。這些人不僅會馭馬駕車修車,文治武功也不在話下,對主人更是要忠心耿耿。正因為“司機”的職位如此重要,對其才能的要求如此高端,所以那時的司機,有很多在后來當(dāng)上了大官。
“來左去右”,首個“交規(guī)”始于唐朝
在唐朝以前,街上是可以亂走的,每天人和車擠在一起,官員出行全靠家奴組織交通。到了唐朝,長安、洛陽等城市發(fā)展成了百萬級人口的大城市,如果還是人和車擠在一起,就會給交管人員帶來很多麻煩,城市治安也不好管理。于是朝廷頒布了一道法案,規(guī)定出入城門必須“入由左,出由右”,為出入城管理節(jié)省了很多時間。
到了宋代,“入由左,出由右”的交規(guī)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人口較多的城市在城內(nèi)主要交通路口懸掛木牌,上書《儀制令》作為交通規(guī)則,并且還有四行小字:“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币源藖硖嵝汛蠹易龅交ハ嘀t讓。
右側(cè)通行,起源軍隊
右側(cè)通行源于古代軍隊的隊列規(guī)定。古代有了軍隊之后,當(dāng)兩支隊伍在行進中相遇時,因為戰(zhàn)士右肩扛著武器,只好把左面讓給迎面而來的軍隊,自動靠右邊行走?,F(xiàn)在我們行人靠右走也是沿用這一習(xí)俗。
一旦超速,就要打屁股
大城市的人多了,車也多了,自然交通管制就成了交管人員的一項重要事務(wù),按照《唐律》規(guī)定,在沒有任何公私緣故的情況下,在街道或巷子中,快速騎馬或者駕馬車的,事主將受到打脊背50下的懲罰。后來唐太宗聽說脊背是人的重要位置,因此大發(fā)善心,改為打屁股了。
“禮讓三先”,走錯路全家都要倒霉
古時,皇帝有專用道,不與百姓官員出行混在一起,但是,誰要是不小心錯走了皇帝專用道,輕則流放處斬,重則株連全家一起受罰。
另外,在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門前要下馬,牽著馬走,否則不要說你疾馳而過,就算你騎著馬慢慢走,犯的都是“大不敬”的罪過,輕則參你一本,貶為小官,重則性命堪憂。
到了清朝,朝廷規(guī)定不同等級使用的交通工具裝飾不同,這樣不僅在服飾上,就連出行工具也在時刻提醒你:等級森嚴,請注意。如果你拒不禮讓,那么倒霉的就是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