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華 彭輝紅
摘要 結合興寧市水稻生產的實際,分析了雜交水稻空秕粒形成的原因,包括品種自身因素、外界的不良氣候因素、栽培方面的因素等,并從品種選擇、播種、管理等幾個方面提出了預防技術,以期為降低雜交水稻的空秕粒、增加產量提供依據。
關鍵詞 雜交水稻;空秕粒;原因;預防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071-02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production of rice in Xingning City, the causes of forming empty grains in hybrid rice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variety factors, adverse climate factors, cultivation factors etc, preventive technologies were proposed from variety selection, sowing, management etc,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reducing the empty grains of hybrid rice, increase rice production.
Key words hybrid rice; empty grains; causes; preventive technologies
興寧市位于廣東省的東北部地區(qū),全市行政區(qū)劃的總面積為2 104.85 km2,境內水資源豐富,氣候屬于南亞與中亞熱帶的過渡區(qū),年均溫為20~21 ℃。降水量超過1 500 mm,40%~42%集中分布在夏季。最熱的7月、最冷的1月平均溫度分別為28、11 ℃,極端最高、最低溫度分別為38、-6.4~ -2.7 ℃。光照資源豐富,年均日照時數為2 000 h左右,無霜期較長,為當地農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近年來,隨著政府加大了對農業(yè)在政策及資金方面的補貼力度,興寧市水稻生產獲得了較好的發(fā)展。目前水稻種植面積在4.41萬hm2,總產量在27.75萬t,在全市糧食總種植面積(5.21萬hm2)、總產量(30.95萬t)中分別占84.6%、89.7%,有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的稱號,但是由于干旱、病蟲害等原因,造成空秕粒,導致不少地區(qū)水稻生產出現減產現象,特別是對于雜交水稻,由于其自身的生理弱點等,空秕粒發(fā)生的幾率更大,減產更為明顯,影響了農戶從事農業(yè)生產的積極性??诊趿J撬旧a中的一種生理障礙,發(fā)生較為普遍,是指沒有受精的空籽?;蛘唠m然受精卻尚未發(fā)育的半癟粒。一般在正常情況下,空秕粒的占比在1~2成,若遇到氣候不正?;蛘咴耘鄺l件不到位等,則空秕粒至少可提高到3~4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水稻產量的提高。現結合興寧市當地水稻生產情況,將雜交水稻中形成空秕粒的原因及預防建議分析如下。
1 雜交水稻中空秕粒形成的原因
雜交水稻空秕粒形成的原因較為復雜,一般可由多種因素共同造成,主要包括品種、外界環(huán)境、栽培幾個方面。
1.1 品種
不同水稻品種之間的特性不同,結實率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差異。一般若水稻品種對逆境的抗性差,遇到降溫、干旱、病蟲害等災害性天氣,就會增加空秕粒的比例。雜交水稻本身對溫度的適應范圍較窄,容易因為降溫或者高溫等造成減產。目前,我國雜交生產中推廣的品種,一般對溫度的反應都較為敏感,一般若抽穗時溫度在23 ℃以下或者35 ℃以上,都會大大增加空秕的發(fā)生幾率,影響產量。雜交水稻后期的光合效率不高,除了分蘗期以外,其他時期的光合效率與常規(guī)的水稻品種相比,均有所降低,這樣雜交水稻就會出現前期光合效率高產生大穗,而后期灌漿不足,最終導致空秕率比其他常規(guī)水稻高。目前興寧市推廣的雜交稻抵抗病蟲害的能力不強,加上其長勢旺盛、灌漿持續(xù)的時間長,發(fā)生病蟲害的幾率較高,若防治不及時或者不到位,易增加空秕粒所占的比例。此外,雜交水稻的穎花在發(fā)育過程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影響,造成了雌蕊、雄蕊等不能良好發(fā)育,或者花粉不能萌發(fā)等,造成雌蕊等無法完成受精過程,最終形成空秕粒。
1.2 外界環(huán)境
主要是干旱、水災(早造龍舟水)、風災(晚造寒露風)、低溫。雜交水稻的花粉母細胞處于減數分蘗期是對溫度最敏感的時期,一旦遇到溫度降低到17 ℃的情況,則空秕粒的比例增加,且持續(xù)時間越長,空秕粒的比率就越高。其原因在于低溫阻礙了細胞的呼吸、營養(yǎng)等代謝過程,無法有效合成蛋白質,造成不能受精,不僅會增加空秕率,還會延遲水稻的抽穗時間。一般雜交水稻抽穗、開花、授粉階段的溫度以在30 ℃為最佳,若溫度低于25 ℃,則會對開花、受精等過程產生明顯的影響,造成空秕粒。水稻灌漿期的溫度宜為28 ℃左右,過高,雖然加快了水稻灌漿的速度,但不利于籽粒的飽滿,易造成空秕粒;過低,則很難灌漿,不利于成熟,形成空秕粒[1]。水稻開花時期濕度適宜在70%~80%,若濕度過大,則花藥枯死,散粉無法完成。若濕度過低,則花粉無法萌芽,造成空秕粒。
1.3 栽培方面的因素
雜交水稻種植過程中,種植的密度、施肥情況、田間管理等都與空秕粒的形成有緊密的聯系。種植密度過大,則會造成田間的郁閉時間提前,無法為功能葉提供充足的光照,加上通風性差,光合效率大大降低,導致空秕粒增加。若施肥量過多,或者方法不科學,則后期植株出現貪青晚熟,會使空秕粒的比例大大增加;施肥量過少,則易造成后期的早衰,增加空秕粒。雜交水稻上病蟲的危害較為嚴重,特別是中后期,會大大增加空秕粒的發(fā)生幾率[2]。孕穗期若發(fā)生病蟲害,則幼穗的分化無法完成,不能抽穗,產生空殼。抽穗揚花期若發(fā)生病蟲害,則會對水稻的散粉產生影響;后期若發(fā)生病蟲害,不利于水稻的灌漿、結實,造成大量空秕粒出現。
2 預防技術
2.1 選擇恢復性較好的雜交品種
在品種選擇上,要選擇具有較強的分蘗能力的品種,以確保達到足夠的有效穗數,提高結實率;要選擇葉片上舉,較窄,莖態(tài)適中,后期不會發(fā)生早衰或者貪青晚熟現象的品種,如本地推廣的優(yōu)良品種、五優(yōu)308、五優(yōu)615等;要選擇花期對低溫、高溫的抵抗能力強、產量高的品種。
2.2 適時播種,培育壯秧
對于雜交稻來說,其抽穗揚花期的天氣情況,會對空秕粒的多少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該階段要盡量避開≥30 ℃的高溫、干旱階段,可結合雜交水稻的特性,提前將其播種至齊穗所需要的時間計算好,安排適宜的播插期。一般對于早熟品種,播種時間不可提早,以防止水稻穗期發(fā)生大幅度降溫,降低結實率;對于晚熟品種,播種時間不宜過遲,以防止水稻生長后期遇到低溫天氣而對結實產生影響。雜交水稻要獲得高產,前提條件是培育出長勢健壯的秧苗,因此,在生產中可推廣旱育稀植等技術,并結合秧苗的長勢,在雜交水稻移栽前1周左右施入尿素160~300 kg/hm2作為送嫁肥[3]。
2.3 肥水運籌
雜交水稻的莖葉長勢旺盛,產量高,對肥料的需求量大,若不能提供充足的肥料保證,則易導致籽粒出現空殼,因此肥料管理上要防止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原則為底肥要確保充足、分蘗肥要盡量提前施、穗粒肥要巧施,以保證雜交水稻各生育階段的養(yǎng)分需求。底肥主要選擇有機肥,可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25~30 t/hm2、尿素180~250 kg/hm2、草木灰3 t/hm2左右等。移栽后的1周左右施尿素70~90 kg/hm2作為分蘗肥,以加快雜交水稻的分蘗。若秧苗在前期生長不足,則在剛進入拔節(jié)期施入尿素60~80 kg/hm2作為促花肥,以實現穗大的目標。在雜交水稻穗齊后,噴磷酸二氫鉀適量,連噴幾次,每次的間隔在7~10 d。
雜交水稻進入返青期后,水層深度以達到5 cm左右為宜,以起到較好的保溫效果。分蘗期,水層深度在1.5 cm左右,以保證水稻的基部可以接受到充足的光照,使分蘗節(jié)位降低[4]。孕穗期是雜交水稻生育進程中對水分需求量最大、對水分最為敏感的時期,因此此階段要堅持勤澆水,水層深度不得超過3~4 cm。齊穗后水層保持在3~4 cm,以為水稻的揚花、授粉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起到增加粒重、葉片功能延長的效果。
2.4 病蟲害防治
雜交水稻病蟲害的防治上,主要是做好預防工作,提前搞好預測預報。生產上常見的病蟲害包括稻瘟病、水稻紋枯病、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要及時做好防治,以盡量降低空秕粒的比例[5]。在紋枯病等病害的防治上,可用井岡霉素或者多菌靈等對水拌成適宜濃度的藥劑進行噴霧;在稻飛虱等蟲害的防治上,可選擇殺蟲雙水劑等對水進行噴霧。切記在噴藥過程中,一定要噴勻、噴透。
3 結語
只要選擇適宜于本地種植的優(yōu)良品種,將最佳的綜合農藝配套技術,發(fā)揮好、應用好,并做到科學種植,細心管理,環(huán)環(huán)相扣,就能減少空秕粒的產生,實現雜交水稻優(yōu)質高產的目的。
4 參考文獻
[1] 楊秀萍,姚守禮,姚軍,等.水稻空秕粒發(fā)生原因及預防措施[J].現代化農業(yè),2005(5):12-13.
[2] 劉福慶,劉東林,王艷君,等.寒地水稻空秕粒產生原因與預防對策[J].新農村:黑龍江,2013(22):139.
[3] 鄭國強,許明.水稻空秕粒的原因及預防對策[J].現代化農業(yè),2012(5):25.
[4] 冀氶陽.水稻空秕粒原因及防止措施[J].科技致富向導,2009(7):17.
[5] 李思軍,邢春秋.水稻空秕粒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北方水稻,2002(增刊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