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連鋒
【2016年高考真題·全國卷Ⅱ】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語文學習關系到一個人的終身發(fā)展,社會整體的語文素養(yǎng)關系到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主要有三條途徑: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
請根據材料,從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出發(fā),比較上述三條途徑,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素材支持】
素材一:世界上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也沒有一個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每一個人都在經歷著只屬于自己的生活,世界的豐富多彩和個人空間的狹窄使閱讀浮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閱讀打開了我們個人的空間,讓我們意識到天空的寬廣和大地的遼闊,讓我們的人生道路由單數(shù)變成了復數(shù)。文學的閱讀更是如此,別人的故事可以豐富自己的生活。
——余華《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詳見《作文與考試》2016年8期29頁《讀書五句話》)
素材二: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漢語,這與她受到的家庭熏陶以及從小對中國文化的喜愛是分不開的。一位熟悉前總統(tǒng)樸正熙一家的學者介紹,樸正熙夫婦當年是翻著漢字詞典為樸槿惠取名的?!伴取贝眄n國國花“無窮花”,也有“國家”之意;“惠”則象征“恩惠”。樸槿惠從小喜愛閱讀戰(zhàn)爭題材的歷史小說,對于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樸槿惠最為欣賞的就是蜀國大將趙云。樸槿惠不僅學習中文,還十分喜愛閱讀中國學者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是位地道的“中國通”。(詳見《作文與考試》2015年19-21期七月合刊122頁《材料作文“生命的化妝”素材運用指導》)
素材三:閻肅的成名作歌劇是《江姐》。就是在一間不足9平方米的小屋里,他趴在床頭奮筆疾書,結婚后的第一次探親休假,他18天里足不出戶。新婚的妻子每天把買好的飯菜輕輕放在桌角,輕輕走出宿舍……為了創(chuàng)作歌劇《江姐》和京劇《紅巖》,閻肅還三下江南、兩度入川,在渣滓洞監(jiān)獄7天7夜里,他讓工作人員給自己反銬雙手,戴上腳鐐,并坐上老虎凳來真實感受當年共產黨員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經過兩年精磨錘煉,劇本和曲譜從頭到尾修改了幾十次。這部歌劇在1964年公演,立即引起了轟動,在全國掀起紅色旋風,閻肅也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詳見《作文與考試》2016年11期17頁《閻肅:唱“藍天”,詠“紅巖”,一個戰(zhàn)士的風花雪月》)
【運用提點】
此作文屬于典型的任務驅動型新材料作文,審題時既要把握材料核心,又要明確寫作任務。材料共兩句話,強調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性,明確中學生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三條途徑;寫作任務具體有兩點,“從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出發(fā)”及“比較三條途徑”。具體寫作時,可以從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三條途徑中任選其一,但不忽略另外兩個角度的作用,在比較中突出其重要作用;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分別探討三條途徑的優(yōu)缺點。但不管怎樣寫,最后都要歸結到“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上來,因為這是作文的核心要求,是作文的立足點。
素材一是名言,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性;素材二寫樸槿惠通過閱讀成了地道的“中國通”,可用來論證課外大量閱讀對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性;素材三寫閻肅深入實地體驗寫歌劇,可用來論證社會生活實踐對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性。
【活用語段】
文段一:“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蓖瑯?,語文素養(yǎng)的獲得,離不開大量的課外閱讀。語文素養(yǎng)不是老師講出來的,不是埋頭于田地干出來的,而是用大量的語言文字熏陶出來的。還記得那個講一口流利的漢語,精通中國文化的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嗎?她高水平的漢語素養(yǎng),來源于她對漢字字典的時時翻閱,來源于她對歷史題材小說的大量閱讀,來源于她對中國哲學名著的深入研究。難道我們不能說正是這大量的閱讀,讓她成了一位地道的“中國通”嗎?余華說:“閱讀打開了我們個人的空間,讓我們意識到天空的寬廣和大地的遼闊,讓我們的人生道路由單數(shù)變成了復數(shù)?!弊屛覀冎斢浻嗳A的話,投身到閱讀中去吧,那樣我們就會擁有過人的語文素養(yǎng)。
文段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币粋€人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固然離不開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但是要真正將課堂所學、課外所獲轉化為能力,成為終生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素養(yǎng),我認為還是要靠大量的社會實踐。實踐出真知,實踐出素養(yǎng)。著名詞曲家閻肅一生的創(chuàng)作經歷,就是很好的明證。在創(chuàng)作歌劇《江姐》時,閻肅三下江南、兩度入川,在渣滓洞監(jiān)獄生活7天7夜,讓工作人員給自己反銬雙手,戴上腳鐐,并坐上老虎凳來真實感受當年共產黨員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經過兩年精磨錘煉,劇本和曲譜從頭到尾修改了幾十次。正是這實地的體驗,讓冰冷的文字有了情感的溫度;正是這反復的修改,讓語言有了打動人心的穿透力。正是這樣一次次的創(chuàng)作,精煉了閻肅的語言,磨礪了閻肅的思想,讓他成為現(xiàn)代作詞界的泰斗?!皩殑︿h從磨礪出”,經過實踐的打磨,我們才會鑄成語文素養(yǎng)的寶劍,揮舞出人生精彩的華章。
【教師精評】
兩個文段都是從“為什么”這一角度切入的論證段,都在段首借引用古代詩文,引出文段的中心觀點。文段一用三個“來源于”敘述樸槿惠的事例,突出了大量閱讀對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作用;然后引用余華的話,強調閱讀的重要性,為后面提倡大量閱讀做了很好的鋪墊。文段二采用比較方法,提出觀點“提升語文素養(yǎng)要靠社會實踐”,然后敘述閻肅創(chuàng)作歌劇《江姐》的事例,采用因果分析,論證了實踐對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性。
【2016年高考真題·天津卷】
請根據下面的材料,寫一篇文章。(60分)
在閱讀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在寬廣無垠的網絡空間中汲取知識;你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悅讀”有形有色、有聲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繼續(xù)手捧傳統(tǒng)的紙質書本,享受在墨海書香中與古今圣賢對話的樂趣……
當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開闊,個性鮮明,在閱讀方式的選擇上不拘一格。請圍繞自己的閱讀方式,結合個人的體驗和思考,談談“我的青春閱讀”。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鮮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素材支持】
素材一:草嬰,原名盛俊峰,著名翻譯家,2015年10月24日去世。在草嬰先生的告別儀式上,88歲的翻譯家吳鈞陶來送別老友,交談中,他對草嬰花費20年獨自完成《托爾斯泰小說全集》12卷共400萬字的譯著一直欽佩不已。他以《戰(zhàn)爭與和平》為例,“書中有500多個人物,草嬰就做了500多張小卡片,將每個角色的姓名、身份、性格特點寫在上面,直到真正進入小說的世界,他才開始動筆。這份潛心深耕與精益求精,值得當下翻譯界繼續(xù)發(fā)揚下去。”(詳見《作文與考試》2016年1-3期一月合刊73頁《草嬰:持燈的使者》)
素材二: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于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愿。后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里去抄書,一部十萬多字的書,終于被他抄錄到手。(詳見《作文與考試》2016年5期62頁《材料作文“讀書之用”素材運用指導》)
素材三:孫犁先生讀書的用功程度,的確讓人嘆服。他說:“在同口教書時,小鎮(zhèn)危樓。夜晚,校內寂無一人,螢螢燈光之下,一板床,床下一柳條箱,余據一破桌,攤書苦讀,每至深夜,精神奮發(fā),若有所為。”他還利用業(yè)余時間,將書中的精辟片段抄下來,貼在室內墻壁上。教課之余,就站在這些紙條下面,念熟后再換上新的。(詳見《作文與考試》2016年第8期第26頁《癡情》)
【運用提點】
此作文屬于話題型新材料作文,審題難度不大,寫作任務非常清楚,就是談用怎樣的方式開展“我的青春閱讀”的。材料中提示了三種閱讀方式,寫作時可以選擇其中的一種或幾種閱讀方式談自己的體驗和思考;也可以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談三種之外的閱讀方式。要想寫得有深度,可以就某一閱讀方式,從為什么選擇、如何閱讀、有何效果等方面具體展開,闡明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寫作時,要明確“我的青春閱讀”是話題,“閱讀方式”是核心,不能有所偏離。
三則素材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閱讀時都采用了“抄讀”這一閱讀方式,可以用來論證“我”為什么選擇“抄讀”這一青春閱讀的方式。
【活用語段】
抄讀,就是在讀書時,將好的字句文段抄錄下來,時時反復誦讀的讀書方法。此法看似笨拙,實乃最有功效。無數(shù)文人都是靠此法成就了一番事業(yè)。忘不了草嬰翻譯《戰(zhàn)爭與和平》時所抄記的500多張卡片,忘不了侯寶林頂風冒雪到北京圖書館十八天抄得《謔浪》歸,忘不了孫犁同口教書時那貼在墻上的時時記誦的紙條,試想,如果沒有他們的這種沉潛抄讀,又何來《托爾斯泰小說全集》這400多萬字的皇皇譯著?又何來只上過三年小學卻成為相聲語言大師的成功?又何來在現(xiàn)代文學中自成一派的“荷花淀派”?“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在手握書卷、如晤老友的紙質閱讀中,請拿起手中的筆,記下書中的精妙之處,記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假以時日,你就會發(fā)現(xiàn)“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青春多了一份文雅之氣。
【教師精評】
文段在敘例時用三個“忘不了”抓取三人抄讀的細節(jié),構成排比,然后采用假設分析,采用三個反問句,突出三人因抄讀而取得的成就,從而論證了抄讀方法的重要性。
【2016年高考真題·江蘇卷】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俗話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人卻說,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別人無話可說處我也許有話要說。有時這是個性的彰顯,有時則是創(chuàng)新意識的閃現(xiàn)。
【素材支持】
余戈,一位致力于“微觀戰(zhàn)史”寫作的中國軍人,他所著的《1944:松山戰(zhàn)役筆記》《1944:騰沖之圍》讓許多寫了數(shù)十年戰(zhàn)爭題材的作家汗顏。
從戰(zhàn)事的前因后果,到具體的戰(zhàn)役、戰(zhàn)斗部署,從雙方兵力、兵員成分,到武器裝備、戰(zhàn)斗力評判,甚至日軍殘兵的逃跑路線……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ié)就在余戈“掘地三尺”的史料發(fā)掘中浮出水面。用四年時間,一邊親赴松山踏跡覓蹤,一邊青燈黃卷地在歷史書頁里翻尋。一部30萬字的《1944:松山戰(zhàn)役筆記》,竟有880余條注釋,34幅圖表。無一事無來歷,無一處無根據。為我們一點點廓清迷霧,一塊塊拼接,構成了一幅慘不忍睹的真實戰(zhàn)爭史的血腥拼圖,被譽為“戰(zhàn)場考古學”。(詳見《作文與考試》2016年1-3期一月合刊89頁《魅力細節(jié)》)
【運用提點】
此作文屬于言論式材料作文。材料是對一句俗語的創(chuàng)新性解釋,有四個核心詞:說,不說,個性,創(chuàng)新。具體立意時,可以圍繞“有話”“無話”的“長短”展開辯證分析;也可以扣住“個性”或“創(chuàng)新”結合材料,談自己的理解。
余戈微觀戰(zhàn)爭史的寫作,就是“無話則長”,就是從他人不關注之處覓得了“有”,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
【活用語段】
于無聲處聽驚雷。擁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人,總會比常人更善于從無路處覓得坦途,從他人無話處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新聲。“微觀戰(zhàn)史”作家余戈就是這樣一位善于發(fā)現(xiàn)的人。他的《1944:松山戰(zhàn)役筆記》,從一般軍旅作家忽略的細節(jié)入手,從戰(zhàn)事的前因后果,到具體的戰(zhàn)役、戰(zhàn)斗部署,從雙方兵力、兵員成分,到武器裝備、戰(zhàn)斗力評判,甚至日軍殘兵的逃跑路線,他都一一挖掘出來,用30萬字完成了一幅慘不忍睹的真實戰(zhàn)爭史的血腥拼圖。正是他這種“他人無話自己則長”的創(chuàng)新意識,才讓他的作品具有了特別的氣質,讓寫了數(shù)十年戰(zhàn)爭題材的作家汗顏,才有了“戰(zhàn)場考古學”的美譽。余戈用他的成功告訴我們,創(chuàng)新有時并不是要有什么驚天動地的舉動,創(chuàng)新只需要你有一顆敏感的心,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
【教師精評】
文段緊扣“無話則長”,提出創(chuàng)新就是要善于從無話處發(fā)現(xiàn)有話的觀點,敘例時采用因果分析方法,,有力地證明了觀點,契合作文。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