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冉
河南新鄉(xiāng)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新鄉(xiāng) 453000
?
鼻內鏡下不同術式治療慢性鼻竇炎的術后功能恢復的效果比較
趙冉
河南新鄉(xiāng)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新鄉(xiāng)453000
目的比較鼻內鏡下不同術式治療慢性鼻竇炎的效果及術后上頜竇黏液纖毛傳輸功能恢復情況。方法將2014-10—2015-10間收治的72例慢性鼻竇炎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組,每組36例?;颊呔诒莾如R下實施手術,其中對照組采用Messerklinger術式治療;觀察組采用經前囟鉤突切除術治療。比較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根據患者術后VAS評分和Lund-Kennedy評分變化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并采用活性炭顆粒法評估兩組患者上頜竇黏液纖毛傳輸功能,觀察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MTT均少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鼻內鏡下行經前囟鉤突切除術治療慢性鼻竇炎,促進患者上頜竇黏液纖毛傳輸功能良好恢復,術后并發(fā)癥少總有效率高。
鼻內鏡;慢性鼻竇炎;上頜竇黏液纖毛傳輸功能
慢性鼻竇炎是以濃涕、鼻塞、頭痛等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是發(fā)生鼻竇部位的一種慢性化膿性炎癥疾病。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內鏡手術已經在各個領域發(fā)展起來,通過鼻內鏡下對患者進行慢性鼻竇炎治療也取得一定效果。2014-10—2015-10間,我們對72例慢性鼻竇炎患者在鼻內鏡下分別采用不同術式治療慢性鼻竇炎,比較治療效果及術后上頜竇黏液纖毛傳輸功能恢復情況,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72例患者根據臨床癥狀、鼻內鏡與CT檢查結果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1]。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2組,各36例。對照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33.54±4.33)歲。觀察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34.62±3.98)歲。均排除心腦血管疾病和肝腎功能嚴重受損及嚴重過敏性鼻炎和味覺障礙等患者,2組患者臨床基線資料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均于局麻下行鼻內鏡手術,對照組采用Messerklinger術式,切除鉤突,咬除篩泡,擴大開上頜竇開口直徑為1.0 cm×1.0 cm,于鼻內鏡直視下清除病灶。觀察組采用經前囟徑路切除鉤突,將手術刀尖置于鉤突前下方前囟處,由內向外插入前囟,穿透鉤突外側直入上頜竇腔。從前往后依次清除鉤突下端與下鼻甲上緣附著物,清除完畢后沿切口向上將鉤突垂直部向內側剝離,剪短鉤突上緣后取出鉤突,充分暴露上頜竇口。其他操作與對照組相同。術后2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
1.3觀察指標(1)治療效果:根據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和Lund-Kennedy評分變化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復查鼻竇CT觀察鼻竇炎癥改善情況。VAS評分總分0~10分,Lund-Kennedy評分總分0~20分,各評分指標得分越高表示情況越嚴重。(2)手術指標:統(tǒng)計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3)術后上頜竇黏液纖毛功能恢復情況:治療前后,采用糖精實驗檢測兩組患者黏液纖毛傳輸時間(mucociliary transport time,MTT),檢測方法:受試者取端坐位,于前鼻鏡直視下,將糖精顆粒放置于下距離下鼻甲前端>7 mm的鼻甲內側黏膜表面。放置后要求患者平靜呼吸,計時放置糖精至患者咽部察覺甜味的時間。(4)術后并發(fā)癥。記錄2組患者術后鼻腔粘連、球后眶內血腫、上頜竇開口狹窄、視力障礙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療效評估標準顯效:VAS評分及Lund-Kennedy評分均≤1分,CT復查鼻竇竇口開放良好,未見膿性分泌物,黏膜上皮化良好;有效:VAS評分及Lund-Kennedy評分較治療前至少降低6分,CT復查鼻竇可見少量膿性分泌物,部分黏膜水腫、肥厚;無效:癥狀無任何好轉,內窺鏡檢查發(fā)現(xiàn)竇口狹窄或閉鎖,有息肉形成,可見膿性分泌物。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12組治療效果比較較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效果比較 [n(%)]
2.22組手術指標及術后上頜竇黏液纖毛傳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前,對照組和觀察組MMT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MMT顯著短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手術指標及術后上頜竇黏液纖毛傳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2.32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慢性鼻竇炎發(fā)病機制復雜,初步認為與感染、免疫、環(huán)境等多因素有關,且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經久不愈等特點。但文獻報道,部分患者鼻內鏡手術后易對鼻竇黏膜造成損害,在治療鼻腔局部結構異常的病例時顯現(xiàn)出明顯的局限性[2]。
鼻竇黏膜的黏液纖毛系統(tǒng)功能在抵抗感染性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可通過竇腔內黏毯的流動向竇口集中,經竇口排出至鼻腔,流向鼻咽部,形成循環(huán),清潔鼻竇鼻腔內細菌、異物[3]。但竇口鼻腔復合體足鰓可引起上頜竇通氣障礙,進而導致上頜竇內黏液纖毛傳輸功能受影響?;诖?,理想鼻內鏡手術應在清除鼻竇內鉤突、篩泡等病灶的同時,重建上頜竇通氣和引流。
傳統(tǒng)Messerklinger術式在治療鉤突外移、肥厚等鼻腔解剖結構異常的患者,手術操作難度大,耗時久,且手術操作易引起竇口周圍黏膜內翻或撕脫,進而損害黏膜及纖毛再生[4]。我們應用經前囟鉤突切除術治療此類患者,切除刀為銳性切割,其切割邊緣整齊,入路手術操作便捷,能減少對鼻竇周圍組織的損傷,恢復鼻道、鼻竇、嗅裂的通暢性。且患者術后切口更易恢復。本組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較傳統(tǒng)術式優(yōu)勢明顯。同時經前囟鉤突切除術可減少術中對竇口周圍黏膜造成的損害,保護竇口周圍黏膜及黏液纖毛的傳輸功能[5]。且治療總有效率%高,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提示經前囟鉤突切除術治療慢性鼻竇炎療效確切,安全性高。
[1]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委會,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鼻科學組.慢性鼻-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08年,南昌)[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44(1):6-7.
[2]朱磊,馬政旺.鼻內鏡手術治療老年慢性鼻竇炎的臨床療效及與臨床分型分期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8):4 439-4 441.
[3]韋富貴.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治療老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安全性評估[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1):5 257-5 259.
[4]楊麗,孫書臣.中藥霧化對慢性鼻竇炎鼻黏膜纖毛傳輸功能的作用觀察[J].國際中醫(yī)中藥雜志,2012,34(10):909-910.
[5]蔣銳明,魏銳文,范敏,等.兩種術式對非侵襲性上頜竇炎的療效對比[J].四川醫(yī)學,2011,32(8):1 236-1 237.
(收稿2016-01-23)
R765.4+1
B
1077-8991(2016)06-0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