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go
IPPA(iPhone Photography Awards),可以說是目前歷史最悠久的一個手機攝影比賽,而它設立的多達23個獎項也曾屢次被國人斬獲。新疆攝影師牛思源,成為9年來第一個拿到總冠軍的中國人。
回憶起拍攝這張照片的那個冬天,牛思源至今仍記憶尤深。當時正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合奇縣高寒山區(qū)拍攝冰雪的他,驚擾到了這只鷹,它不斷扇動翅膀發(fā)出刺耳的叫聲,直到老人出現(xiàn),用他的手和聲音安撫它,鷹才漸漸地平靜下來。這時,老人不經(jīng)意流露出的微笑深深吸引了牛思源,他迅速拿起手機按下快門,“老人的眼神就像是在凝視著他最親愛的孩子”,這種人與動物之間的“交流”就在這一瞬間被“喀嚓”一下記錄下來,在不經(jīng)意間。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張照片后來會拿下2016IPPA大賽的最高獎,也是9年來中國人第一次斬獲總冠軍頭銜。
“勇敢和睿智的柯爾克孜族人一直居住在中國新疆南部山區(qū),他們與鷹為伴,待鷹如子,長年累月地訓練老鷹進行打獵。這位70歲的老人在家人和朋友面前是嚴肅和刻板的,但是當他與他喜愛的鷹在一起時,就會露出久違的笑容?!睌z影師牛思源在拍攝這組照片時,感慨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對鷹難以自掩的滿腔柔情,給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當然,也有另外的聲音認為,訓鷹的過程是殘酷的,除了從照片中看到錚錚鐵骨老漢與金雕的細膩情感以外,也該反省這種不合時宜的訓鷹文化帶來的惡性生態(tài)循環(huán)。金雕本是猛禽,應該翱翔于天地之間俯視群山,訓鷹卻給它帶來不可言喻的折磨。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人類應給金雕一個安寧的家園,近在咫尺的眉目傳情,不如讓和諧存于天地之間。
美好,藏于面對鏡頭的那對眼眸
牛思源在烏魯木齊生活,他說自己只是這片遼闊疆域中生活的千千萬萬人中普通的一個,但他卻一直都有一個夢想,就是“要和這個世界談談新疆”,也正是這份對攝影的熱愛,讓他隨時都會用攝影器材記錄下生活點滴。
2010年,他買了第一臺單反相機,一入攝影這片深海便無法自拔,現(xiàn)在他的本職工作就是一名職業(yè)攝影師,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難以想象之前的他是一名學習電子工程專業(yè)的學生。牛思源的攝影基因從小就體現(xiàn)出來,伯伯和小叔都從事攝影,在這樣耳濡目染的家庭環(huán)境里,牛思源與攝影之間基本沒有隔閡。
在他的鏡頭下,有最豐富的新疆。除了各色美景,還有熱情好客的勞動者、天真嬉鬧的孩子、自由的馬群、哺育的牛群……人文類攝影是牛思源最喜歡的題材之一,因為照片本身就富有故事感,所以沒事就喜歡到處走,去發(fā)現(xiàn)“故事”,把鏡頭當成自己的第二雙眼睛,“新疆是個多元的熱土,有很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有很多可愛的人?!毙陆统猩铣粤阕斓墓媚?,照顧小羊羔的別克里和瑪麗亞,在自家砍柴的馬坎,和他的一家人的溫馨生活,都是牛思源的記錄對象。性格開朗的牛思源很容易和別人打成一片,他拍下的人沒有一點和鏡頭之間的隔閡,正是因為牛思源讓他們降低了心理戒備。
在他的照片里,也會出現(xiàn)自己在一群人中的身影,照片里的他總是笑容滿面。都說愛笑的人運氣不差,他微笑的眼里,有他對攝影的熱愛,也看得到生活對他的眷顧;而他照片里的人們自然流露的情緒,是讓人內(nèi)心平靜的安定劑。
自然,往往在最不經(jīng)意的瞬間
牛思源的照片也不局限于人,很多時候,他對情緒的敏感,表現(xiàn)在對動物的攝影中,例如:“人與鷹”、“人與馬”之類。
除了對新疆的無限熱愛,牛思源也一直認為自己的身體里流淌著蒙古族的血液。由于爺爺是純正的蒙古族,牛思源就是聽著蒙古族的故事長大的,他對拍攝蒙古族的好朋友——馬,亦有一種執(zhí)念。
那達慕賽馬大賽是牛思源不想錯過的盛大節(jié)日,一匹匹草原悍馬在西烏旗金河蘇木上演了一場速度與激情,但牛思源回過頭拍下了看座上鼎沸吶喊的群眾。
馬在蒙古人的生活中也起著很大的作用,它們幫人拉車、馱運、跑遠路,連蒙古人的小孩也在剛懂事的時候就被父母抱上馬背,學習生存的技能,所以蒙古族素來有“馬背上的民族”的稱號。
在牛思源的鏡頭下,馬是昂揚雄偉的,牛思源更喜歡用近鏡頭表現(xiàn)他們與人類的親密無間,就像那張獲獎作品“老人和鷹”一樣,“情緒”,是真正需要被捕捉的瞬間,這種不經(jīng)意的暗涌,就是照片的“生動”。
其他獲獎作品
蘋果手機攝影大賽IPPA中,還有不少獲獎經(jīng)典作品,大氣的畫面仿若無人機航拍,其實這些都是用iPhone拍攝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