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月琴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394-01
朗讀,是小學閱讀教學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教學形式,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閱讀教學的首要要求。朗讀教學務必轉變觀念,從應試教育中轉變過來,牢牢把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朗讀教學的新理念。在閱讀教學中加強朗讀教學,從語音、語調(diào)、語氣等方面綜合指導學生閱讀文本,做到學前讀、學中讀、學后讀,提高小學生朗讀文本的能力。
一、通過訪談和親臨課堂發(fā)現(xiàn) 朗讀教學存在問題
1、教師輕視朗讀教學。雖然講素質(zhì)教育,但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語文教學的一種傾向是教師講得多,學生讀得少,具體原因如下:
(1)偏重講和問,朗讀時間不足。雖然教師按照新課改提出的要求教學,加之來自學校內(nèi)部的改革尚有令人鼓舞之處,如課堂模式開始變革,逐漸從重點關注教轉向重點關注學,但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課堂上教師總擔心學生學不會、聽不懂,因而過分偏重“講”和“問”,忽視了學生的“讀”,自讀自悟成了一句空話,其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2)朗讀指導不到位。教師朗讀指導不到位,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diào)、機械、生硬。課堂上進行朗讀指導時都是你讀、我讀、他讀、小組讀.齊讀,至于誰讀得好,誰讀的不好,為什么,怎樣才能讀得好,,教師也不組織學生評價,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余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 通常會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把某一個字(詞)讀得重(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慢些)或“把什么什么語氣讀出來”。
(3)備課無朗讀預設。“凡事有預則立無預則廢”,學生的朗讀水平只所以得不到提高,是因為他們沒有接受到有效的訓練。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些語文教師雖然知道朗讀的很重要,卻不能在備課時針對朗讀進行細致的預設,這就導致了課堂教學中朗讀訓練的缺失。
(4)教師的評價缺乏針對性。教師評價不具體到位,沒有根據(jù)學生朗讀的語速、語調(diào)、感情等方面,明確指出學生的可取之處與不足之處,調(diào)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往往在一堂課中“你真了不起”、“不錯”、學生齊喊“你棒你棒你真棒”不絕于耳,教師的評價或膚淺、或滯后、或虛假,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這違背了《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評價學生的朗讀,可以從語言、語調(diào)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查?!睂W生們固然需要鼓勵,但是這種不求實際的“廉價表揚”是不能提升學生朗讀水平的。
(5)朗讀的對象不廣。不管是檢查性的朗讀還是講析、答問之余的所謂感情朗讀,教師往往盯住幾個尖子生讀來讀去,大部分學生都是規(guī)規(guī)矩矩坐著當聽眾,而一部分成績不理想的同學老師由于怕耽誤上課時間,卻連這樣一次機會都不給。這種多數(shù)學生得不到朗讀練習的現(xiàn)狀,怎能提高朗讀教學的質(zhì)量,怎能做到使學生會讀,又怎能使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呢?
2、學生對朗讀缺乏認識和自主性。有一部分學生對朗讀缺乏認識,在學校,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日??谡Z交際也幾乎都不說普通話,由于普通話起步太低,因而造成了學生運用普通話口語交際的意識淡薄,能力太差,隨之喪失學說普通話的興趣,在課堂上更談不上積極主動的去參與朗讀。一部分教師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原本喜歡用普通話朗讀的學生,缺少普通話嘗試朗讀的機會,不敢讀書,縮手縮腳,漸漸的對朗讀失去了興趣。長期以往,最終造成了課堂成為老師的一言堂。
二、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對策
1、課堂朗讀時間要充足。教師可根據(jù)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jié)課的朗讀時間,并自我監(jiān)控朗讀的達成度。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課文。每一篇課文都要讓學生按要求預習試讀,上課時要檢查自讀情況。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品讀,做到表達性朗讀。特別注意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的朗讀體驗,要讓學生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要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2、課堂朗讀形式多樣靈活。在語文教學中,恰當?shù)?、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發(fā)展語言,發(fā)展思維和陶冶情感.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每個語文教師都必須加強對學生朗讀訓練.而且朗讀訓練的形式多種多樣比如:范讀,領讀和自瀆,配樂讀,分角色表演讀等,教師在課堂上,要根據(jù)教學需要選擇恰當?shù)姆绞?,使朗讀成為主要的學習方法。在學生自己揣摩朗讀之后,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訓練,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3、評價形式多樣具體。新課程改革強調(diào)“采用激勵性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而且尊重學生個性差異”而評價不僅僅只是在讀音或者填字漏字方面吹毛求疵。只要我們善于研究,善于總結,完全可以從中悟出一些道道來。有了這些道道,教學實踐中就會操縱自如而不至于束手無策,評價模式是多種多樣的如:
(1)藝術性評價。對學生的朗讀不采用直接的評價語句,而是教師運用教學機智,結合具體課文情境對學生的朗讀作出反饋。我校一位課題組成員在上公開課《秦始皇兵馬俑》一文時,有這樣一個朗讀評價片斷。一生讀“一匹匹戰(zhàn)馬,膘肥體壯,豎耳瞪眼,似乎在傾聽雄壯的號角聲?!边@一句時,學生讀得有些沒力氣,他緊跟著說:“這是一匹匹駿馬嗎?都已經(jīng)是瘦骨嶙峋了!” 她這樣帶有婉轉幽默性的評價,使學生們在愉悅的氛圍中,領悟到朗讀此句的處理方法。
(2)激勵性評價。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朗讀的評價激勵,針對學生的實際,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體現(xiàn)學生的發(fā)展性。當學生的朗讀不盡人意時,教師可從其它方面給予鼓勵誘導如:“你真棒,下次繼續(xù)努力?!?“你很勇敢,能在這么多老師面前讀書”、“你讀得不錯,聲音響亮,吐字清楚”,“你能大膽舉手,這就是一大進步!”等等。只要教師對學生充滿愛不岐視學生,總能從各個不同的學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揚和鼓勵的地方,不過這種方式的評價是不回避學生朗讀中的錯誤和不足,并將這些錯誤和不足委婉指出,進行準確客觀的引導,使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改正,而不使學生喪失朗讀的興趣和信心。
(3)多元評價。讓評價對象多元化。評價不僅僅限于老師對學生,老師還要善于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在評價時,我們要引導學生能從正反兩方面中肯評價,更傾向于正面評價。學生也可以對教師范讀進行評價,以便讓學生在朗讀中形成積極的態(tài)度和正確的定位,使學生關注的不僅是結果和分數(shù),還要重視朗讀的積累和評價過程,實現(xiàn)自身的多維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