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靈芝
摘 要: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古代漢語教學還存在教學內容不夠深入;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手段單調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古代漢語教學改革應合理規(guī)劃課程內容,優(yōu)選教學材料;更新教學手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適當增加地方性語料,增強古代漢語課程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古代漢語教學;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391-01
目前許多地方高校開始從學術型人才培養(yǎng)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轉變。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若僅強調專業(yè)素質,固守精英教育時期的培養(yǎng)模式,過于強調理論知識的深度,重理論輕實踐,顯然已不合時宜。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古代漢語教學也應進行改革,以滿足現代社會的發(fā)展需求。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古代漢語教學現狀
古代漢語課程是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同時也是一門語言工具課,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還是一門文化教育傳承課。古代漢語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古代漢語素養(yǎng)和閱讀古文的技能等有著積極意義。然而,目前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古代漢語教學現狀還不盡如人意,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教學內容不夠深入
古代漢語課程內容繁富,僅通論部分就包含了文字、詞匯、語法、音韻、修辭、文體、古注、今譯、句讀、詩詞曲律、工具書、古代文化常識等。要在有限教學課時內講授如此多的內容,幾無可能。另外,應用型院校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不斷加強選修課、通識課,對古代漢語課非但不增加課時,反而還進行刪減,致使大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趕進度,很少安排課程技能訓練和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導致教學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及社會實際需要嚴重脫節(jié),教學成果很不理想。
2、教學方法落后
在教學方法上,當前,不少應用型院校的古代漢語課程教師仍采用“灌輸式”教學法,這種方法雖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知識結構,但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知識獲取的實踐性,也使學生應用能力培養(yǎng)目標化為泡影。
3、教學手段單調
在古代漢語教學中,相關視頻、圖片、實物等形象化教學手段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使古代漢語這門本身就枯燥的課程顯得更加枯燥、乏味,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如有的教師在講解“漢字的形體演變”時,還是用粉筆在黑板上畫幾個象形字符,滔滔不絕地講不同階段漢字的形體特點、載體材料、發(fā)展變化等,缺少直觀表現,學生很難理解或領悟漢語形體演變的過程。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古代漢語教學改革的對策
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古代漢語教學存在的問題,要求對古代漢語教學進行改革。
1、合理規(guī)劃課程內容,優(yōu)選教學材料
(1)以通論為經、文選為緯
古代漢語內容豐富,在當前課時被大量壓縮的背景下,我們認為應該以“通論”為經來指導文選的講授和閱讀,文選的教學要圍繞通論中的知識點展開,不能僅僅局限在字詞的翻譯和文意的疏通上;以“文選”為緯來印證“通論”中的知識點,通論的教學要以文選為基礎,不能讓通論失去了語言材料的土壤,否則通論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還要將通論中的知識點輻射到文選中去,以一個知識點帶動一個面,提綱挈領。這樣,經緯交錯,循環(huán)往復,舉一反三,從而達到相得益彰,協(xié)調有致的教學效果。
(2)優(yōu)選教學材料,重視學生課外自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根據教材內容的難易程度以及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情況等方面來決定教學內容的取舍以及精講或略講,從而將有限的教學時間落到實處??梢酝扑]一些趣味性強的古文材料讓學生去閱讀,這樣即可以提高他們對古代漢語學習的興趣,又可以彌補教材所選材料的不足,同時也可以解決課時不足的問題。
2、更新教學手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變講授法單向的信息交流模式為師生之間雙向的交流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重視知識獲取的實踐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來,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循環(huán),建立起一種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模式。另外,我們還可以設置些有關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差別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工具去解決,未盡事宜可以向老師求助。
3、充分利網絡資源
當今,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古代漢語的學習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作為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數字圖書館”“國學網站”“語言文字網”等與古代漢語課程相關的網絡資源進行電子文獻的檢索與閱覽,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獲取、重整、分析、利用和創(chuàng)造信息的能力。另外,多媒體教學也給古代漢語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同時也增強了古代漢語的趣味性。一些相關的背景材料、知識點和語料等內容可以通過 ppt投影到大屏幕上,這樣既可以省去大量的板書時間,又達到了增強趣味性、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4、適當增加地方性語料
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強調應用性人才培養(yǎng)的背景下,高校服務地方是其應盡的社會責任,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文化內涵,繼承和發(fā)揚地區(qū)文化是古代漢語應當承擔的任務。古代漢語作為古代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的基礎工具自然要發(fā)揮其應該發(fā)揮的作用。充分利用古代典籍有關地區(qū)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方面材料,并將其納入到古代漢語教學中,這不僅有利于突出古代漢語教學的地方性,還有利于弘揚和宣傳地區(qū)的悠久歷史文化,增強古代漢語課程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總之,古代漢語教學改革必須體現以文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改思路。在教學內容上,要優(yōu)化教學材料,適當補充當地有代表性的地方性文組在課前去搜集了與我們學校有關的大量信息。在課上他們用所學的計算機知識對搜集的信息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加工處理,一件內容充實,設計精美作品終于完成了,全組的每位同學都非常高興,因為那是他們的成果,非常欣賞、非常自豪。在全班展示時,同學們給的創(chuàng)作《美麗家園——青島》的小組熱烈的掌聲,同時對作品給出了很高的評價。我發(fā)現那些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展示給全班同學,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大膽實踐,又可以互相激勵。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不是單純的信息技術技能培訓,而是面向學生全面發(fā)展,注重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生存的全面能力的培養(yǎng)。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將不是一門純工具性的課程,將是一門面向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富有教育意義的課程。因此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更應努力探索符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之路,使我們學生真正能學以致用,適應高度信息化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