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容
摘要:本文就如何開展反思性教學,提出了一些實踐性說明,在教學反思活動中,我們反思了什么呢?那就是:思得、思失、思改。本文旨在使教師真正明白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任務、目標以及任務和目標設定的原因。
關鍵詞:反思性教學;英語教學; 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8-0088-02
“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learning how to teach)”與“學會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通俗地說,反思性教學即教學的反思與反思的教學的統(tǒng)一。那么我們怎么做一個“反思型教師”呢?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強也?!蹦敲矗诮虒W反思活動中,我們反思了什么呢?那就是:思得、思失、思改。
我們可將教學反思可分為“三個階段”,即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
一、教學前的反思
運用過去的教學經(jīng)驗,在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具有明確的目的,給自己的課堂教學作好鋪墊。
(1)教學前對教學目標的反思。我們試圖反思:什么樣的教學目標才能真正起到導學、導教和導測量的功能?設計的目標應該是三維目標,即認知目標、能認目標和情感目標。不同的教學目標引發(fā)不同的教學設計,產(chǎn)生不同的教學效果。教學目標設定是否合理?除了體現(xiàn)學科特色外,是否考慮了社會和時代對學生的需求?是否考慮學生發(fā)展的整體性和長遠性的結合?是否兼顧了學生的意志和情感?在目標的難易度方面是否體現(xiàn)了適度性原則?
(2)教學前對教學內容的反思。教學內容不等同于教材內容,有些教師往往過于依賴教材,不僅教材及時進行調整或加以藝術處理。然而,筆者認為,優(yōu)化教學內容設計的水平是教師成熟度的一種標志。因此,除了考慮選擇的內容是否符合你所設計的教學目標?選材是否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內容是否鮮活、具有可讀性?另外在教學內容中是否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否善于尋找新知識的“生長點”,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儲備?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對學生是否適度?也是可以作反思的地方。
(3)教學前對教學過程的反思。首先,根據(jù)設定的教學目標、教材和學生實際,考慮選擇和運用各種合適的課堂教學模式,并根據(jù)教學模式,選擇最優(yōu)化的教學策略。其次,靈活、有效使用多媒體。最后,重視導入和結尾。呈現(xiàn)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能接受嗎?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xiàn)哪些情況?哪些因素會影響授課的效果?哪部分學生需要特別關注?
這就要教師結合現(xiàn)在學生的實際,反思原有的教學設計,因為 “照本宣科”的教學是教師的“一廂情愿”,學生不會有太多的興趣。例如,在教學時,筆者曾經(jīng)參考教參,照搬了一個教案。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由詢問“圖上有什么”開始,由淺入深,以舊帶新,引出農場,農場中有的東西,尤其復習了動物名稱;通過聽各種動物的叫聲,復習鞏固動物名稱;通過表格形式從比較城市和鄉(xiāng)村到比較中國的農場與美國的農場,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最后為比較級和最高級的操練活動。老實說,兩部分內容學習下來,學生的反映還不錯。但通過反思后覺得學生所有的活動都是在根據(jù)教師的要求找答案,學生一直在被教師拖著走。學生的主動性還沒有得到進一步發(fā)揮,而且兩部分內容缺少連貫性與整體性,尤其是第二部分比較等級的操練,更缺少學生感興趣的語言內容。筆者就試著對這一教學設計重新策劃,重點就是如何用活教材?首先筆者調整了一、二部分內容的順序,在復習的基礎上,直接用圖片引出city、country這兩個詞,然后,根據(jù)第二部分進行比較等級的操練,話題引入 country,引出更多關于 country的特點,如物產(chǎn)、季節(jié)、色彩等,然后講述 farm里的東西,引入第一部分,使得一、二部分渾然一體,突出圍繞一個主題 on the farm,而且學生興趣濃厚,自己主動用書本上的新語句幫忙組織對話,這樣的效果與前一設計的效果又有了很大的不同。
二、教學過程中的反思
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量高效地進行。教學行為反思就屬于這一階段的反思運用,教學行為一般有教師教的行為、學生學的行為和師生互動行為。
(1)教學過程中的教師教的行為反思。上課過程中,教師教的行為可以這樣進行反思:教學重點是否突出?問題的設置是否合理?問題是否具有啟發(fā)性?是否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能否保證每個學生有盡量多且均等的回答機會?課堂討論能否有效開展?閱讀、活動和練習的指導是否有效?指令是否明確?課堂用語是否恰當?板書布局是否合理、出示是否適時?多媒體的使用是否適當?根據(jù)課堂教學實際情境,作出必要和及時的調整。
(2)教學過程中的學生學的行為反思。在課堂上,觀察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行為進行記錄、分析、調控,反思包括:注意、參與、思維、情緒等行為。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要如何調整教學計劃?采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教學過程是否適用每一位學生?哪些學生還沒有積極參與?學生的思維是否給我引向了深入?課堂氣氛是否利于學生的學習?本次教學內容是否真正進入的學生了頭腦?如何更好地組織管理課堂教學秩序?怎樣做才能夠既保持了課堂的張力,又使之有利于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
(3)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行為的反思。課堂互動是為了保證學習者有大量機會參與信息交流的話語活動,是師生“合作”的產(chǎn)物。
在教學用英語“表達提建議的方式”時,可以進行這樣的設計:問學生假如出去旅行要帶什么?要學生用建議的方式組織答句。開始學生很興奮,幾句之后,學生便冷落下來,似乎眼高手低,無法表達。我們就得反思——活動雖有交際性,但一定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jīng)驗、任務設計一定要真實,要能夠完成。于是再教設計時,就不是直接要學生回答所帶物品,而是給學生列出了許多可供選擇的物品的英文名稱,其中有學生熟練的,也有學生不會說的,要學生選擇,并說明這樣選擇的理由。結果交流起來學生興趣更濃,教學目標也完成得很好。
三、教學后的反思
運用反思性教學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jīng)驗理論化。對自己前一節(jié)或幾節(jié)課教學行為及效果的分析與思考。分析判斷在教學中所確定的教學目標,選擇的教學內容,采用的教學形式,及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指導策略是否適宜。在課后,對教學的整個過程進行反思、分析、總結,并及時地作下記錄?;貞浗虒W過程怎樣?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學計劃如何?是否有所改變?改變計劃的原因是什么?改變的方法是否有效?有沒有更有效的策略?學生已順利地完成了任務嗎?學生是否有所得?是否幫助學生構建了知識體系?是否對培養(yǎng)解題能力有所幫助?教師本身的教學思想可有存在問題?
按反思內容,又可分為教學理念的反思,教學行為的反思,教學藝術的反思。教學理念的反思——教師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思考。教學行為的反思——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為進行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xiàn)的教學策略進行思考如:“教學中是否出現(xiàn)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huán)節(jié),這個亮點環(huán)節(jié)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等;教學藝術的反思——“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后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并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反思就像教師獲得一面鏡子,專門來反映自己或他人教學情況,總之這面鏡子能使自己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的實際的行動”。按照杜威的觀點,“反思就是一種教學上的探索、搜集、探究的行為”。因此,實踐反思性教學,就要通過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來實現(xiàn),那么,怎樣去做好教學反思呢?如:
(1)lesson report:教師在一堂課后,課后記下課堂內發(fā)生的一件事。(2)Journal(日記):堅持每天寫教學札記,記載對課堂發(fā)生影響的事件,把自己教學的“得與失”記錄下來,幫助日后反思,從以后教學參考,時間長了,也是一天財富。(3)Observation(觀察):不同學生對課堂教學的不同反映和態(tài)度。(4)Interview(訪談):就課堂教學與學生進行的談話。(5)Questionnaire(問卷):收集信息了解學生學習態(tài)度、興趣及效果。(6)case study(個案研究):由于教學實踐過程是教師個體獨立地、自覺地從事和管理自己的過程,那么教師教學活動的發(fā)生就建立在個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前提之上。(7)Watching video(觀看錄像):有條件的老師,觀看和分析自己或同事的課堂教學錄像,可以這樣去反思自己的“得與失”,是教師培養(yǎng)自我意識能力的手段之一。(8)Teaching blog(教學博客):每節(jié)課、每天或每周在網(wǎng)上記載自己的教學心得,并提出自己的反思,供網(wǎng)上的其他教師探討,自己從中得到啟發(fā)和得到教誨。這是一個大范圍的討論,可以聽到不同領域、不同學校、不同學科等的意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網(wǎng)絡的興起提供了新型的現(xiàn)代化的反思方法,為我們提供了廣泛的思路。(9)Evaluation(評價):這種評價與聽課相似,要求聽課者關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而在課后相互交換意見時,焦點是在整個教學過程的教師行為,而不是教學對與錯的問題。
總之,所有這些“反思”,都應該有一個“問題——反思——新問題——調整和實踐——再反思”的過程,只要我們善于反思,堅持反思,我們一定會在反思中突破,在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探索中取得長足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1999
[2]薛笑叢反思教學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J]外語界,2004(4)
[3]黃影妮反思性教學:提高外語教學的一種有效方法[J]高教論壇,2004
[4]陸麗華反思性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職業(yè)教育,2010年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