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良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發(fā)展是一致的。在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的大背景下,素質教育成為了社會關注的重點。而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在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基礎上,同時還需要做好以生為本。這是現代素質教育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小學數學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舉措。因此,教師要在當前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積極引入新的教學思想,做好以生為本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
關鍵詞:小學數學;以生為本;教學模式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以生為本教學模式的實施能夠真正的讓現代小學數學教學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師需要積極引入現代數學教學思想,以科學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多和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而且在溝通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應該做到平等和相互幫助。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的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一、構建和諧師生關系,重視激勵教學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教育多以獲得高分為為目標,在這種教育觀念的影響下,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都得不到良好的鍛煉,數學應用意識單薄。從小學開始奠定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對于他們未來的發(fā)展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以生為本,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能夠有效克服以上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以及動機,提升教學效率。教師要關注個體發(fā)展,將“以生為本”與因材施教相結合,要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的魅力與學習數學樂趣,懂得用肯定的語言激勵學生,這樣學生的學習動機會逐漸形成,教學效率也會因此而得到提升。
比如,在進行“認識物體和形狀”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制作動畫短片,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鞋盒、皮球、茶葉罐、乒乓球、鉛筆、骰子等小立方體為內容,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播放,播放的過程中詢問這些物體都是什么形狀,有一部分學生的回答很積極,能夠正確的說出“長方體、正方體、球體”,等等,教師要給予樂于回答問題,積極回答問題,回答正確學生以表揚,用這種方法感染其他學生向他們學習。但是,也會一部分學生是具有積極性的,但是答案可能是不正確的,這樣的學生教師應該鼓勵的語言激勵他們,幫助他們發(fā)現自己的問題,并加以改正,而剩下一部分沒有回答問題,不樂于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要引導和幫助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誠意和學習的樂趣,從而消除膽怯心理,更好地融入到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興趣。
二、以學生為本理念下學生教學活動參與性的提升
學生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是反映課堂教學以學生程度為本的重要指標之一,為此,教師要想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一定的提升,就必須在以學生為本理念的引導下,通過對教學活動內容、形式等的設計,來提升學生的參與性。具體而言,教師在教學中對以學生為本理念的踐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第一,在對幾何圖形進行學習時,要求學生通過素材的收集,將其所熟悉的幾何圖形制作成模型,在課上向大家進行展示。第二,可以通過對常用數學知識的收集與整理,組織學生開展數學知識問答賽,對比賽中表現良好的學生進行獎勵。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得到鍛煉,也能使學生的數學學習主動性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三、創(chuàng)設探究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正常數學教學很少涉及探究活動,主要是因為探究活動并不以數學知識的額傳授為目的,它側重于氛圍的營造以及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散。但我們不能忽視探究活動的重要性,它所蘊含的趣味性正是數學教學所需要的,同時學生智力水平的發(fā)展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都離不開數學活動的幫助。因此,我們要以學生探究性的學習為教學主體,堅持教師為主導,創(chuàng)設探究性教學情境,增進師生交流互動,通過教與學雙邊互動達到師生共享、共識、共進。置身于探究性教學情境之中,學生的思維能夠處于活躍狀態(tài),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從多個層面和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不僅使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真正實現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例如,在學習“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這一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理解的更加透徹,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探究性情境:在課前準備一個可以自由拉伸的長方形框架,首先讓學生計算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然后順著對角線的方向進行拉伸,使長方形變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接著提出思考問題:“經過拉伸長方形的形狀發(fā)生了變化,那么長方形的面積發(fā)生變化了嗎?”有的同學認為圖形的面積沒有變化,但也有些同學認為面積發(fā)生了變化,比原來的面積小了。這時教師不要急著下結論,而是要給學生留出足夠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分析、驗證,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究問題的真相,這樣一來,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學生探究的動力,同時又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鍛煉思維,開發(fā)智力和潛能的機會,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四、以生為本,符合學生的成長現實
學生和數學屬于小學數學教育上的2個著力點及立足點. 如何實現學生與數學更加和諧,則可以從學生的視角來品味數學,并從數學的視角來讀學生.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中,我們更要關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明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礙,并且圍繞學生發(fā)展來進一步實施課堂教學實踐. 基于這個教學理念,筆者常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以人為本,精心設計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之課堂教學環(huán)境,積極構建和諧、有趣的課堂氛圍. 眾所周知,課堂屬于學生學習的平臺,也是學生施展才華的平臺,也是學生共同學習成長的重要陣地. 因此,應該努力實現學生與數學之和諧,推動課堂教學改革.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的引入現代教學思想,在傳統(tǒng)數學教學的基礎上不斷的探索和突破,找到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發(fā)展的真正有效之路。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要堅持以生為本,在以生為本的基礎上找到現代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最佳的應用方式。
參考文獻:
[1]費 琴.直觀 體驗 自主——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資源開發(fā)策略探討[J].新課程(上),2014,(10).
[2]宮德利.讓小學數學課堂有滋有味[J].新課程(上),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