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瑩瑩, 孟 磊, 李慶軍, 廖春苗
(1.無錫太湖學院 藝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000;2.江南大學 數字媒體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
信息社會語境下的交互型公共藝術設計方法研究
潘瑩瑩1,孟磊2,李慶軍1,廖春苗1
(1.無錫太湖學院 藝術學院,江蘇無錫214000;2.江南大學 數字媒體學院,江蘇無錫214122)
隨著數字信息技術融入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民眾對公共藝術的趣味性、參與性、互動性需求越來越高。本文通過對傳統(tǒng)公共藝術的現狀分析,歸納其存在的不足。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從數字媒體技術與公共藝術整合角度,提出改良型、交融型、參與型三類藝工交融的公共藝術設計模式,以期在信息社會語境下探索未來互動式公共藝術的設計方法。
公共藝術; 數字技術; 交互設計; 藝工交融
國務院2014年第10號文件“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chuàng)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yè)融合發(fā)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文化傳承、科技支撐”的基本原則,并把基于數字技術及內容來發(fā)展文化作為重要內容來抓。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盎ヂ摼W+”通俗理解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tǒng)行業(yè)”,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tǒng)行業(yè)進行深度融合,創(chuàng)造新的發(fā)展生態(tài)。因此,通過上述政策可以看出從國家層面對文化創(chuàng)意與先進數字技術結合的迫切需要。
信息化時代,藝術形式越來越趨于多元化,民眾不再滿足于對藝術品的遠遠觀望,而是渴望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全方位體驗。這種大眾審美趨勢,也同樣影響著公共藝術的發(fā)展。那些靜止的、形式單調的公共藝術對于調動民眾的欣賞熱情已顯乏力。隨著數字技術介入公共藝術,并將視覺、聽覺、觸覺,甚至是味覺結合為一體,形成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使得受眾群體的感官得到多方位的刺激,并促進人與公共藝術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從社會層面而言,數字媒體技術與公共藝術結合進行創(chuàng)作符合新時代民眾的審美需求。
在公共藝術領域,民眾對“以人為本”理念的認識深度不斷提升,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顯得尤為重要。同時,以數字化媒介為手段的公共藝術新形式,以其獨特的時效性、互動性、敏銳性等特點,使得新生的藝術形式很快在各種藝術節(jié)及國際展覽中廣受歡迎。在此背景下,公共藝術的交互性研究更加成為一種社會需求和發(fā)展趨勢。
設計在傳統(tǒng)意義上被理解為“造物”,即對物的設計。交互設計則是創(chuàng)造“行為”,物是行為實現的媒介[1]?!敖换ァ庇⑽臑椤癐nteract”,譯作互動、交流、溝通、合作。根據《現代漢語大辭典》的解釋,“交互”的含義為“互相”。簡言之,交互即雙向互動的意思。狹義上交互設計就是關于創(chuàng)建新的用戶體驗的問題[2]。
交互型公共藝術設計不僅是對物的設計,更是對人與物關系的設計。交互的核心是人,而非物。所以,本文所闡述的“交互型”公共藝術作品,更多的是從人的角度出發(fā),順應信息時代人們的生活及休閑審美需求,可以將藝術、人、空間、行為整合為一個完整體驗場景的公共藝術設計方法。民眾在體驗參與公共藝術的過程中,是一種休閑的心態(tài),是一種對公共藝術而言補缺的行為,是包含思維互動、行為互動、情感體驗、信息交流為目的的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的探索[3]。
當代公共藝術是設置于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它融入了藝術氣質與人文氣息,美化了我們的城市公共空間。公共藝術的品質應該詮釋一個城市的文化與精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當代人的文化理念和審美情趣,體現整個社會的人文關懷和科技發(fā)展水平。梳理公共藝術的現狀,并歸納待改進之處,有助于公共藝術城市功能更好地發(fā)揮社會文化價值。本文通過調研,從與民眾的關系、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互動參與行為的視角梳理歸納傳統(tǒng)公共藝術以下三點有待完善之處:
2.1空間層面:與所處環(huán)境的疏遠
公共藝術作品與公共場所的障礙物都是放置于公共場所,但兩者之間的區(qū)別是公共藝術作品能夠引發(fā)民眾的關注和思考,并產生愉悅的情感互動。而目前很多城市公共空間中的藝術作品,不僅不能產生美感和引發(fā)民眾的思考,甚至成為孤立于民眾生活的一件公共場所的障礙物。民眾對其會產生漠視、隔閡的感受。在當今中國很多城市的廣場或街道、單位門前的空地上,矗立著許多不銹鋼制作的“雕塑”,如圖1所示。材質不豐富和無厘頭造型,很難使民眾產生藝術共鳴與情感互動,成為一種對社會資源的浪費。
圖1 常見的傳統(tǒng)城市公共藝術作品
2.2文化層面:與地域文化的孤立
公共藝術,作為城市文化的視覺載體,對展示城市文化和推動城市發(fā)展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每個城市都擁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積累,以其特有的城市環(huán)境為背景,自身的文化為支撐,構建別具一格的公共藝術系統(tǒng),這個城市才會更加充滿朝氣,更加強大。
公共藝術的品質優(yōu)良與否在于其是否能體現該城市的精神面貌,每個城市之間都存在環(huán)境、經濟、歷史、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差異,通過對當地文化的凝練提升設計有內涵的作品,因地制宜,而不能機械地、毫無原則地復制其他城市。以浙江龍泉劍川大道巨型雕塑為例(圖2),龍泉因其著名的哥窯、紫口鐵足的青瓷聞名遐邇。但雕塑以放大的執(zhí)壺為形象,固然能夠直接明了地介紹龍泉的特色,但是過于直白的形象,缺乏想象和內涵,在周邊環(huán)境中顯得突兀,缺乏美感。
2.3行為層面:與民眾互動的欠缺
互動性是當代公共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民眾的互動交流也可以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使作品形態(tài)更為豐富。當民眾能夠與公共藝術產生互動,才能更積極地參與其中,并體會到獨特的樂趣和人文關懷。
圖2 劍川大道的巨型雕塑
相反,如若公共藝術不能很好地與民眾產生互動,不僅不能恰到好處地體現其美感,甚至還會產生難以預期的負面影響。有關游客攀爬公共藝術作品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在提升游客素質的同時,公共藝術交互性的重要性更加不容忽視[4]。增加公共藝術的互動性,不僅能提高作品的認可度,還能從一定程度上引導民眾的行為。假設在某作品旁邊設置留言板或留聲設備,游客在盡情抒發(fā)感情的同時,還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藝術品的內涵等。
3.1改良型:“互聯網+”的形式,使公共藝術深入人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藝術得到了高度重視并蓬勃發(fā)展,涌現出很多優(yōu)秀作品。北京市西單文化廣場的《蒸蒸日上》,王府井步行街的《彈弦子》《童趣》《祥子拉車》等作品,講述了老北京的生活習俗,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時代發(fā)展特色?!段逶碌娘L》作為青島市的標志性雕塑,騰空而起的“勁風”形象,覆以紅色的外層噴涂,給人以“力”的震撼,深含著催人向上的精神,展示了島城的歷史足跡。信息社會,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已經成為一
種趨勢。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旨在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tǒng)行業(yè)進行深度融合,創(chuàng)造新的發(fā)展態(tài)勢。
很多優(yōu)秀的公共藝術大部分以靜態(tài)形式存在,對民眾產生的感染力是單向的,并且要基于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和歷史文化的積累,簡單地通過造型來理解其中的內涵存在一定的難度。如果將“五月的風”輔以二維碼的形式,通過民眾的主動掃描,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其內涵文化會更加淋漓盡致地被民眾理解,進而產生情感共鳴。3.2交融型:傳感器的使用,使公共藝術日新月異
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對運動物體的反應都是自發(fā)、靈敏和強烈的。相對于靜止物體來說,運動的物體會更加容易吸引觀者的注意力。傳統(tǒng)公共藝術主要以靜態(tài)的形式存在,數字技術的發(fā)展,藝術和科學結合,使公共藝術不斷涌現新的表達形式,靜態(tài)逐漸轉為動態(tài)展示。聲、光、電等裝置參與到公共空間,產生豐富多彩的影像、圖像以及文字等效果,攜帶著一定的信息元素,使得公眾與作品產生共鳴。
數字技術的參與,傳感器的使用,使得公共藝術不再以一成不變的形態(tài)存在,而是隨著風、溫度、水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5]。例如,激光雕塑、光影雕塑等,這些作品會在變化之中,對觀眾產生強烈的刺激性和新奇感。以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極大地激發(fā)民眾的興趣和參與熱情。例如墨爾本的光影雕塑(見圖3)是一個由周圍環(huán)境的聲音和視覺而形成的向上螺旋的裝置,能顯示實時3D,還可以作為一個巨大的樂器,可以根據觀眾的動作變化,產生不同的聲波,轉為音符,形成五彩繽紛的視覺效果和變化的旋律。
圖3 墨爾本光影雕塑案例
3.3參與型:人的互動與參與,使公共藝術如虎添翼
民眾與公共藝術的互動,使得公共藝術作品內容得以完整,形式更加豐富。數字技術的廣泛參與,公共藝術與民眾的互動更為生動和直接,常用的表現形式有:運用圖形、影像等的視覺感觸,運用聲音的聽覺感觸,或者綜合運用多種表現形式。使民眾達到心理共鳴的同時,主動參與,進而使作品與民眾,民眾與民眾之間產生共鳴,發(fā)生互動,最終融為一體[6]。杭州武林廣場的鋼琴樓梯,通過人的行走彈跳產生壓力,觸發(fā)震動傳感器,對傳感器采集的信號進行匯總轉換成對應的音符,形成美妙的琴聲,然后通過功放系統(tǒng)播放。人的互動與技術的參與,使得公共藝術更加平民化。當民眾走在樓梯上會響起美妙的音樂,吸引更多人前來嘗試,激發(fā)公眾的好奇心,顯然提高了樓梯的使用率,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豐富人們的生活。
信息社會,數字交互技術的參與,技術與藝術的融合,使得大眾與公共藝術的關系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公共藝術不再單純的以靜態(tài)形式展示,藝術活動突破了單向模式,藝術體驗與藝術創(chuàng)作開始雙向交流,藝術家、作品與受眾之間產生積極活躍的互動,公共藝術煥發(fā)出更為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本文通過歸納傳統(tǒng)的公共藝術互動方式,梳理在信息時代的提升路徑,并通過對數字技術與公共藝術的結合方式,為交互型公共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探索新的設計思路。隨著數字交互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更先進的技術必然會不斷地介入到公共藝術中,公共藝術呈現形式也會越來越多樣化、人性化。希望通過本文的拋磚引玉,來引起更多專業(yè)人士的良策箴言,為公共藝術更貼近生活、貼近時代,進行更深入的理論研究與方法設計進行探索。
[1]辛向陽.交互設計:從物理邏輯到行為邏輯[J].裝飾,2015(1):58-62.
[2]王峰.數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藝術及其交互設計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0.
[3]吳瓊.交叉研究視野中的信息與交互設計[J].裝飾,2014(12):16-18.
[4]傅婕,趙江洪,譚浩.基于潛意識和行為習慣的交互設計啟示性[J].包裝工程,2013(2):50-52.
[5]吳瓊.交互設計的臨界點:新技術背景下的挑戰(zhàn)與機遇[J].裝飾,2014(2):12-15.
[6]常海,蔣曉.交互設計中的用戶控制感研究[J].包裝工程,2010(4):29-31.
責任編輯王紅巖
Research on the design method of interactive public art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PANYingying1,MENGLei2,LIQingjun1,LIAOChunmiao1
(1. Taihu University of Wuxi, Wuxi, 214000;2. School of Digital Media,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As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 into every aspect of life in modern society, the public demand of interest,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public art is becoming higher and higher. The paper summarizes its existing deficienci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ublic ar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ve design method of public art in the future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it puts forward three kinds of blending art work of public art design pattern the improved type, mixed type and joining type from the way of integration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and public art.
public art; digital technology; interaction design; blending art work
2016-01-16
潘瑩瑩(1982—),女,山東青州市人,講師,研究方向:交互型公共藝術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3.010
J 21
A
1671-7880(2016)03-0034-04
項目來源:江蘇省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項目(14KJD520010);江蘇省文化科研課題(15YB21);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15YJCZH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