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冕之
筆者曾在臺下觀摩過第六屆全國少兒曲藝大賽,也曾在電視機前追捧過福建省首屆“丹桂獎”曲藝電視大賽,深諳曲藝本是根植于地方方言的藝術(shù)形式??v使是基本通用普通話進行說唱的北方曲種,也往往帶著地方話的“味道”,譬如“京味兒普通話”。然而,南平南詞與大部分曲藝形式有一極大的區(qū)別,便是其使用“普通話”進行說唱的表演方式。
南詞的說唱語言,被稱為“中州韻”的“土官話”,受到明正統(tǒng)年間從北方到福建境內(nèi)留下屯墾的士卒的語言影響。①“中州韻”與閩北其他地區(qū)“隔一座山換一種方言”的南方方言體系不同,更接近我們現(xiàn)在的普通話。南平南詞的說唱語言由“中州韻”全面演變?yōu)槠胀ㄔ?,其契機是在1976年南詞老藝術(shù)家陳玉萍老師的演出被專家指出:“表演相當成功,只是這念白上有點缺憾,能說得更標準就好了?!痹谶@樣的評價下,陳玉萍老師一改南平“土官話”的唱法,逐字逐句細摳普通話發(fā)音,得到了專家的一致好評:“福建還有唱普通話的曲種不容易啊,聽得好聽,聽得明白!”[1]
從20世紀50年代“推普”運動自上而下的開始,富有地方語言特色的南詞與諸多地方曲藝一樣,受到重大沖擊。因為南平“土官話”原本就屬于北方方言系統(tǒng),與普通話同根同源,相對其他地區(qū)的方言更易于接受并達成從地方方言到普通話的轉(zhuǎn)變,出于時代的要求,南平南詞很快就開始演唱語言的轉(zhuǎn)變。據(jù)考證,20世紀60年代,南平藝校開始使用普通話進行南詞教學,順利完成其演唱語言從地方方言改為普通話的轉(zhuǎn)變。
南平南詞以其清麗的唱腔曲調(diào),華美的唱詞道白,通俗易懂的普通話進行說唱表演,得到了當時聽眾一致的“好聽”之贊。普通話的使用對南詞的傳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使南詞能在省內(nèi)的交流與比賽中取得不錯的成績,在全國性的曲藝匯演中脫穎而出。更為不易的是,南平南詞并沒有因其語言的改變而失去其韻味,反而令其更便于追求唱詞與對白文采上的華美特色。[2]
南詞曲藝能夠傳承至今,并為大部分人接受,與其在語言上的革新是分不開的。南詞在發(fā)展中對其聲腔、音樂等進行了一定的改良與革新,無論是因為演繹語言的改變,還是出于時代本身的要求,究其原因,都是為了南詞的生存與發(fā)展。在保證其“韻味純正”的前提下對曲藝的表演進行一定的革新,幾乎成為了所有能發(fā)展到今天的福建的曲藝形式的必經(jīng)之路。然而,南詞在提倡“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新時代卻因為其舊時經(jīng)歷的語言變革,承受了遠多于其他曲藝形式的新的非議,批駁南平南詞擅棄方言“面目全非”、“旁門左道”的業(yè)內(nèi)人士不在少數(shù)。
南平南詞運用普通話的表演方式已然深入人心,而“南平土官話”卻無法在當?shù)卣嬲餍?。[3]南平城區(qū)本就語言復雜,當?shù)厝罕娛褂玫恼Z言有“土官話”、福州話、閩南話等,其中“土官話”講述人員數(shù)量遠不如福州話。在這個方言嚴重遺失的時代,也許將南平南詞還原到使用“中州韻”進行表演,對南平“土官話”的再普及具有一定的推進作用,然而對已經(jīng)使用普通話表演了幾十年并廣受好評的南平南詞本身也許會是一種較大的傷害。反觀南平“土官話”本就接近于普通話,南平南詞使用普通話,并沒有背離地方曲藝扎根于方言的淵源,也沒有破壞其傳統(tǒng)音樂中的地方特色,可以說是南平南詞的歷史與發(fā)展之必然。
作為接受“推普”教育的一代,許多“90后”“00后”對方言幾乎是一竅不通,坐在劇場或是音樂廳里看一場曲藝比賽或匯演往往要緊盯字幕,這樣不僅容易使觀眾的視覺產(chǎn)生疲勞,也會分散觀眾對臺上表演的注意力。筆者也曾在比賽現(xiàn)場看到使用純方言表演的參賽節(jié)目因為字幕出問題而大部分的觀眾看不懂導致得分低下的狀況。在這些情況下,兼具南方曲藝委婉的唱腔曲調(diào)、北方曲藝通俗易懂的道白說唱的南平南詞是否也是一種優(yōu)勢所在?
南平南詞是否應該全面“返古”改唱“中州韻”,這是業(yè)界的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筆者曾針對不止一種的福建曲種進行調(diào)研,對于曲藝普遍面臨的傳承問題,常提出的解決辦法不外乎是結(jié)合普通話推陳出新或方言再普及兩種。也許在很多年長的曲藝工作者眼中,所謂的“推陳出新”是一種“數(shù)典忘祖”的行為。然而筆者所理解的“推陳出新”并非要摒棄原本的方言而改行普通話,而是賦予某些受眾較少的曲種“普、方兩語”或是“普、方交雜”新的演出形式,在吸引了新的觀眾之后再進行原汁原味的精彩演出,方便于該曲種的普及。而對于南平南詞,不妨學一學北方的曲藝形式,在普通話里帶上一些具有方言特色的韻味或是特殊的發(fā)音咬字方式,應該比單純的追求還原“中州韻”要來的效果好吧。
芻議一二而已。
注釋:
① 沈麗水,《南平南詞曲藝回顧》,《海峽曲藝2013卷》,2014,(96-98),第2頁.
參考文獻:
[1]肖向麗,《南詞的難言之“言”》,《海峽曲藝》,2016
[2] 葉秀娜,《南詞說唱〈說岳新篇〉創(chuàng)作欣賞與分析》[J],《武夷學院學報》,2013.32(3):23-30.
[3]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