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北京語言大學外語學部英語學院
wxblcu@126.com
?
“什么……什么句”的邏輯語法特征與推演*,?
王欣
北京語言大學外語學部英語學院
wxblcu@126.com
針對溫賓利命名的“什么……什么句”,本文首先簡要討論了該句式與驢子句和關系結構的不同之處,然后從邏輯語法的角度綜合分析了該句式的句法、語義和語用特征,提出其中成對出現(xiàn)的疑問詞是不連續(xù)的全稱量詞,該句式是漢語表達充要條件的一種句法手段,充分條件意義和必要條件意義都是其默認含義,由語法系統(tǒng)自動計算得出,可在特定語境中被撤銷。最后運用以不連續(xù)蘭貝克演算為核心的邏輯范疇語法,推導兩類“什么……什么句”。
“什么……什么句”;充要條件;默認含義;不連續(xù)蘭貝克演算
Cheng&Huang([2])認為下面這類句子是驢子句(donkey sentence)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種表現(xiàn):
(1)a.誰先來了,誰先吃了。
a′.?x[(人(x)∧先來(x))→先吃(x)]
b.張三去過哪兒,我去過哪兒。
此句式由兩個平行小句構成,含有兩個相同的疑問詞,作者認為可以加上“如果……那么”而不改變句子意思,因此稱其為無標記條件句(unmarked conditional)。溫賓利([20,21])提出異議,認為這種句式不表達條件意義,而是漢語、印地語、越南語、泰語等諸語共有的一種關系結構(relative structure),第一小句是定語從句,修飾第二小句里的疑問詞,稱為“什么……什么句”,“什么”代表任意疑問詞。
對于這一常用句式,呂叔湘([15])、劉月華([14])、王力([17])等做過初步描寫,基本認識是其中的疑問詞是任指代詞,(1a)的意思是說凡先來的人都先吃了,在先來的人這個范圍內每個人都先吃了,沒有例外,也就是“在所說的范圍內無例外”([15])。Chierchia([3])認為該句式的疑問詞是無定代詞。邏輯學界也早已討論過這個句式,王維賢([18])認為它是一個全稱量化單向條件式,(1a)的邏輯表達式是(1a′)。
本文試圖從邏輯語法的角度分析“什么……什么句”的句法、語義和語用特征,在此基礎上運用以不連續(xù)蘭貝克演算為核心的邏輯范疇語法,同步推演該句式的句法和語義。第2節(jié)討論該句式與驢子句和關系結構的不同之處。第3節(jié)簡要評述Luo&Crain([9])對該句式的分析,提出本文重點探討的問題及基本觀點。第4節(jié)討論該句式能否表達充要條件的問題。第5節(jié)推導兩類“什么……什么句”。
下面是驢子句的經(jīng)典例句:
(2)a.If a farmer owns a donkey,he beats it.
b.Every farmer who owns a donkey beats it.
根據(jù)Kadmon([8]),英語驢子句的句法特征是if從句或定語從句含有無定NP,并且該從句之外有代詞回指該無定NP。比如(2a)if從句里的a farmer和a donkey是無定NP,主句里的he和it分別回指它們。學界之所以關注這類句子,是因為傳統(tǒng)上把“a+noun”譯為存在量詞,并且其轄域不超越小句。如果不考慮語義,僅從句法形式入手,(2a)要譯為(3a):
(3)a.?x?y[farmer(x)∧donkey(y)∧own(y)(x)]→beat(w)(z)
b.?x?y[farmer(x)∧donkey(y)∧own(y)(x)→beat(y)(x)]
然而(2a)實際表達的意思是無論哪個農夫,無論哪頭驢,只要某農夫擁有某頭驢,他就打它,也就是說(2a)應當譯為(3b)??梢钥吹?3b)把a farmer和a donkey譯為全稱量詞,并且其轄域是整個句子,大于蘊含聯(lián)結詞,而不是反過來。
Cheng&Huang([2])把例(1)分析為驢子句的理據(jù)是疑問詞是無定NP,并且這些句子省略了“如果……那么”。為了解釋句子的全稱量化之力,該文假設該句式有一個隱性的全稱必然算子(covert universal necessity operator)。從邏輯語法的角度看,本文認為雖然疑問代詞在指稱特征上跟“a+noun”一樣都是無定的,不指稱特定的某個體,但二者的指稱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如呂叔湘([15])、劉月華([14])、王力([17])等分析的那樣,當疑問詞不用來提問時是任指的,無例外地指稱某論域里的所有個體,而“a+noun”只是不特指某個體。反映到其量化特征上,“a+noun”表達存在量化,任指疑問詞則表達全稱量化,“什么……什么句”的條件式意義因疑問詞的全稱量化之力而獲得,不必假設一個聽不見的隱性算子。正如本文第3節(jié)論證的,“什么……什么句”是一個獨立的句式,跟“如果……那么”句的意義不同。因此,認為(1)是漢語驢子句的觀點大可商榷。McCawley([10])、Pan&Jiang([12])、文衛(wèi)平、方立([22])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類似觀點。
溫賓利([20,21])認為“什么……什么句”是一種關系結構,第一個小句是定語從句,修飾第二小句的疑問詞;第一個疑問詞是關系詞,引介定語從句,第二個疑問詞是有定NP,是被修飾的中心語。也就是說,(4a)跟(4b)同義:
(4)a.誰先來了,誰先吃了。
b.誰先來了,他/那個人就先吃了。
c.?誰先來了,他/那個人先吃了。
然而從作者舉出的例子來看,當用有定NP替換第二疑問詞時,必須在句子里添加“就”,否則句子不成立,比如(4c);而只要添加了“就”,相應地第一小句前面就可以添加“只要”或者“如果”。本文認為這種添加實際改變了“什么……什么句”的句式結構,第3節(jié)將詳細論述。第二,通常認為關系結構表達合取式,比如(5a)譯作(5b):
(5)a.The farmer who loses a donkey cries.
b.ιx?y[farmer(x)∧donkey(y)∧lose(y)(x)∧cry(x)]
若“什么……什么句”確實是關系結構,則(1a)的語義結構應當是?x[人(x)∧先來(x)∧先吃(x)],要使其成真,必須論域里的每個人既先來了,又先吃了,這等于說“所有的人都先來了并且先吃了”,而原句的意思是說那些先來的人都先吃了。
Luo&Crain([9])將“什么……什么句”稱為疑問詞條件句(wh-conditional),認為:1)其中的疑問詞語具有“有定效應”(definiteness effect),又因為該句式有唯一性(uniqueness)解讀,這些疑問詞語被稱為“可表達唯一性的無定表達式”(unique indefinite);2)該句式有歧義,有唯一性和類屬性兩種解讀;3)成對出現(xiàn)的疑問詞語表達等同關系。
根據(jù)Jackendoff([5])、Barwise&Cooper([1])討論的“部分性制約”(partitive constraint),Luo&Crain([9])認為該句式里的疑問詞語是有定的。所謂部分性制約是指在例(6)這類表達“某對象的某部分”的式子里,該對象必須是有定的:
(6)two of the students/many of my friends/one third of the class
?two of three students/?most of four girls/?one third of some class
如下是合法的句子([9],例(5)):
(7)什么班表現(xiàn)好,什么班的三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獎勵。
說明其中的疑問詞語“必定是有定的”(Luo&Crain([9]))。然而如下表達式都可接受:
(8)某班前十名/一個班的三分之一/三個班的四分之一
說明部分性制約這種有定性測試并不適用于漢語。另外,正如作者自己觀察到的,并非所有疑問詞語都可以構成表達部分性的式子,因此很難據(jù)此得出結論說“什么……什么句”里的疑問詞語是有定的。況且“有定”、“無定”說明的是指稱方面的語義特征,說一NP是“具有有定效應的無定表達式”似有矛盾。
Luo&Crain([9])認為有定效應與該句式的唯一性解讀有關聯(lián),假定某人辦生日宴,對外宣稱“誰先來,誰先吃”,倘若實際只有一位客人到場,這句話也可以說,說明該句式可作唯一性解讀。對此,筆者認為不能因為一個句子適用于上述場景,就據(jù)此認為唯一性是該句式的語義內容,因為當情景中有兩個、三個,以至n個對象時,句子也可以說,但我們并不因此得出結論說二元性、三元性、n元性是該句式的語義內容,那樣意味著該句式有n層解讀、n層歧義。事實上,由于作者把唯一性看作該句式的一層固定解讀,而該句式又常用來表述一般情況,比如“誰先來,誰先吃”可以表達在多個場景中,每一場景里面先來的都先吃,這種解讀被作者稱為類屬性解讀(generic reading),最終得出該句式有歧義的結論。筆者認為這個結論有違語感,這一句式里的疑問詞語是指謂全稱量詞的無定詞語,第一小句設定量化域,全稱量詞的語義規(guī)則只要求該量域內的每一個體都具有核心轄域、即第二小句謂語部分所指謂的特征,對量域基數(shù)并沒有要求,當其中只有一個個體時,就是Luo&Crain([9])所謂的唯一性解讀,該句式并沒有歧義。
Luo&Crain([9])運用喬氏生成語法分析“什么……什么句”,雖然從理論內部看解決了一些問題,但該文立論的兩個基本觀點,即該式有歧義以及疑問詞語是具有有定效應的無定表達式,筆者認為都值得商榷。本文從邏輯語法的角度,借鑒鄒崇理([24])對不連續(xù)量詞的分析,根據(jù)王欣([19])從邏輯語法計算復雜性角度對不連續(xù)結構的定義,認為該式成對出現(xiàn)的疑問詞是一個不連續(xù)的全稱量詞。也就是說,成對出現(xiàn)的疑問詞是一個基本表達式,語義上指謂全稱量詞,句法形式上是不連續(xù)的,分別出現(xiàn)在兩個小句中。這不僅避免了將該句式分析為歧義結構,也大大提高了計算效率。
下面,本文將重點探討“什么……什么句”的語義和語用性質,對該句式只是單向條件式提出質疑,認為該句式在默認狀態(tài)下表達充要條件,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都是它的默認含義,在一定語境下會被撤銷,是一種可以撤銷的語義特征(defeasible semantic feature)([13])。根據(jù)Chierchia([4]),Jaszczolt([7]),Recanati([13])對默認含義的認識,充要條件作為“什么……什么句”的默認含義,在疑問詞的觸發(fā)下,由語法系統(tǒng)自動計算得出,該句式的真值條件意義可以表達為全稱量化雙向條件式。
條件關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語義關系,條件復句表達條件關系,但條件關系不一定用條件復句表達,比如簡單句(9a)就表達如(9b)所示的條件關系:
(9)a.所有學生都唱歌。
b.?x[學生(x)→唱歌(x)]
也就是說某人是學生是他唱歌的充分條件。在漢語中,充分條件關系通常用“如果……那么”、“只要……就”、“若……必”等關聯(lián)詞表達,必要條件關系通常用“只有……才”、“除非……不”、“不……不”等關聯(lián)詞([16]),與此形成比照的是充要條件卻沒有與之對應的句法表達手段。王維賢([18])認為關聯(lián)詞有時是多義的,比如“只有……才”既表示充要條件,又表示必要條件。前者例如下:
(10)只有鐵路修通了,這些木材才運得出去。
本文認為,當某人(包括語言和邏輯研究者)判斷“修通鐵路”是“木材運得出去”的充要條件時,是針對某種具體情況做出的判斷,在其它情況下“修通鐵路”可能只是“木材運得出去”的必要條件,比如用電力機車運木材,除了修通鐵路還要通電才可以把木材運出去;或者只是充分條件,比如不修鐵路修公路也可以把木材運出去;甚或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條件?!靶尥ㄨF路”和“木材運得出去”之間究竟是哪一種條件關系要根據(jù)語境來判斷。就其語義而言,本文認為“只有……才”沒有歧義,只表達必要條件。當根據(jù)語境,“修通鐵路”確實是“木材運得出去”的充要條件時,句子(10)之所以仍然能說,是因為必要條件是充要條件意義內容的一部分,但不能據(jù)此說“只有……才”有歧義。這時說“只要鐵路修通了,這些木材就運得出去”也是適當?shù)?,因為充分條件也是充要條件意義內容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如果“修通鐵路”只是“木材運得出去”的充分條件,則說(10)不適當,必須用“只要……就”替換“只有……才”。
“當且僅當”表示充要條件,但嚴格說來只是一個邏輯學術語,“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一類句子表達了充要條件,但這是同時使用“若……必”和“不……不”的結果。那么充要條件在漢語里有沒有像關聯(lián)詞那樣的句法表達手段?本文認為“什么……什么句”這種句式可以表達充要條件。
4.1單向條件式還是雙向條件式?
對于“什么……什么句”的邏輯語義結構,學界的通行觀點是全稱量化單向條件式,第一小句單向蘊含第二小句,是第二小句的充分條件。本文的第一個疑問是這是否充分表達了該句式的意義內容?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4條規(guī)定的一般舉證規(guī)則是:
(11)誰主張,誰舉證。
說明了主張權利和舉證義務之間的關系,即主張的權利等于舉證義務。只要有所主張,就須做舉證,不主張不舉證。誰要行使主張權,誰就負有舉證義務,反過來誰有舉證義務誰就有主張權。由其功能決定,法律語言應盡量避免歧義和模糊,其解讀要盡量少地受語境影響,或者說要適用于盡量多的語境。與日常交際中使用的句子相比,法律文本中的句子應當可以更清楚地顯現(xiàn)其固有的意義內容。例句(11)顯然表達了充要條件。類似地:
(12)a.誰犯我,我犯誰。
b.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12a)表達了(12b)的意思。還有兩方面的語義論據(jù)說明“什么……什么句”可以表達充要條件。第一,如下句子都合法:
(13)a.只要誰先來了,誰就先吃了。
b.只有誰先來了,誰才先吃了。
(14)a.只要張三幾點去過,我就幾點去過。
b.只有張三幾點去過,我才幾點去過。
(15)a.只要什么便宜,小王就買了什么。
b.只有什么便宜,小王才買了什么。
既可以加上“只要……就”,也可以加上“只有……才”,假如“什么……什么句”只表達充分條件,那么加上“只有……才”應導致語義矛盾;同理,假如該句式只表達必要條件,那么加上“只要……就”也應導致矛盾。一個合理的解釋是該句式表達充要條件,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既與充分條件關聯(lián)詞一致(compatible),又與必要條件關聯(lián)詞一致。第二,“什么……什么句”被否定后的語義表現(xiàn)也說明它可以表達充要條件:
(16)a.不是誰先來了,誰先吃了。張三先來了,但他沒先吃。
b.不是誰先來了,誰先吃了。李四先吃了,但他不是先來的。
c.不是誰先來了,誰先吃了。張三先來了,但他沒先吃;李四先吃了,但他不是先來的。
(16a)、(16b)和(16c)都是可以接受的自然語篇,分別否定了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梢则炞C的是,“什么……什么句”普遍地表現(xiàn)出上述兩種語義特征。Luo&Crain([9])也提到,“什么人先來,什么人先吃”的成真條件是當且僅當所有先來的人先吃。
本文的第二個疑問是“什么……什么句”有時只表達必要條件,不表達充分條件:
(17)什么便宜,小王買了什么。
按照常理,商場便宜的東西不一定都是某人需要的,(17)通常被解讀為小王買的都是便宜的,只有什么東西便宜,他才買了什么。那么“什么……什么句”究竟表達怎樣的條件關系?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究竟是什么性質的意義內容:是字面義還是某種隱含義?
從通行觀點的角度看,上述“什么……什么句”表達充要條件的現(xiàn)象可做如下解釋:充分條件是該句式固有的語義內容,必要條件是根據(jù)會話合作原則(以下簡稱CP)推出的隱含義。根據(jù)CP的質準則、量準則和關系準則,一個真誠合作的說話者應提供就其所知為真的適量的相關信息,比如:
(18)John has two children.
其字面意思是約翰至少有兩個孩子,其含義是據(jù)其所知,約翰的孩子不多于兩個,最終解讀是約翰只有兩個孩子([6])。類似地:
(19)A:都誰先吃了?
B:誰先來了,誰先吃了。
B句本身的意思是只要某人先來了,他就先吃了,在CP作用下加強為“凡先來的都先吃了,并且就B所知,只有先來的人才先吃了”。
這一解釋不能說明(17),也就是“什么……什么句”只表達必要條件的情況。另外,即便接受該句式只表達充分條件的觀點,說(19B)增加了含義之后的意思是“凡先來的都先吃了,并且就B所知,只有先來的人才先吃了”也是不恰當?shù)?,意義過強。不妨比較如下兩種回答:
(20)A:都誰先吃了?
B1:只要誰先來了,誰就先吃了。
B2:誰先來了,誰先吃了。
如果“什么……什么句”僅表達充分條件,那么B2應當與B1同義。若令p代表命題“誰先來了”,q代表“誰先吃了”,則B1的語義內容是如下真值表1。
p q p→q 0 1 1 0 0 1 1 1 1 1 0 0
表1:“只要誰先來了,誰就先吃了”的語義內容
根據(jù)筆者語感,B1表達的意思是“凡先來的都先吃了,并且就我所知,沒有先來的是否先吃了不清楚”,也就是說它的會話含義是“我不知道沒有先來的是否先吃了”,這樣B1的最終解讀可表達為表2。
p→q??1 1 0 0
表2:“只要誰先來了,誰就先吃了”實際表達的意思
“?”表示真值無法確定。周建設([23])認為充分條件句在實際使用中“只是斷言有A必有B”,印證了我們的語感。假如B1確切地知道只有先來的才先吃了,那么根據(jù)CP,他應當直接給出這一相關真信息,因為A想知道所有先吃的人都是誰。這意味著,如果認定“什么……什么句”語義上只表達充分條件,B2跟B1同義,那就意味著它無法隱含必要條件。
B2不同于B1,假定A事后知道先來的人的確都先吃了,但王五和趙六沒有先來卻也先吃了,并且A還知道B1和B2回答問題時都清楚地知道這個情況,此時B1可以辯稱自己并沒有對“沒先來的沒有先吃”這個命題的真性做任何承諾,而B2則很難擺脫故意蒙蔽A的詰難。類似地,A想知道B幾點去過某地,事實是張三上午十點和下午兩點去過,B上午十點和下午兩點也去過,此外他下午三點又去過一次。有如下對話:
(21)A:你都幾點去過那兒?
B:張三幾點去過,我?guī)c去過。
此時B同樣在故意隱瞞真相,至少不是真誠合作的談話態(tài)度,使A得到他只去過兩次的錯誤信息。以上分析說明必要條件是“什么……什么句”自動產(chǎn)出的意義內容,或者至少說明必要條件是由充分條件推出的會話含義這種解釋并不恰當。
4.2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默認含義的生成與撤銷
會話含義理論研究人們在自然語言交際中如何表達和解讀多于字面的意義內容。經(jīng)典意義上的會話含義具有兩個特征:一是依據(jù)語境(包括上文)推理得出;二是在句子被說出,其真值已確定后依據(jù)CP推導得出。Recanati([13])把前者稱為“可得性”(availability),把后者稱為“全局性”(global)、“后命題性”(post-propositional)。然而有些句子含義卻不具備這些特征,比如:
(22)a.There are three girls at the party.
b.John believes that there are three girls at the party.
c.John knows that there are three girls at the party.
(22a)的字面義是晚會上有至少三位女孩,當某人說出這句話后,根據(jù)CP,它的含義是晚會上有不多于三位女孩,最終解讀是晚會上只有三位女孩。自然數(shù)由小到大形成一個信息強度級階,大數(shù)的語義強度大于小數(shù),比如“張三有三個孩子”蘊含“張三有兩個孩子”,反過來蘊含關系不成立。當某人在談話中就其所知說出一個數(shù)n,即等于否定了所有比n大的數(shù),傳遞了“不大于n”的含義,這種含義被稱為級階含義(scalar implicature)。(22a)在(22b)里成為嵌入成分,作believe的賓語。(22b)的含義是約翰相信晚會上有不多于三位女孩,然而這層含義卻無法用格萊斯的經(jīng)典方法,也就是以(22b)整句為信息強度級階上的一員,通過否定信息強度比其高一級的成員得到。Know的信息強度大于believe,然而并不能通過否定(22c)得到(22b)的意思,即約翰相信晚會上只有三位女孩。這意味著級階含義不具有全局性和后命題性,相反,這類含義像John、believe等基本表達式那樣在意義的組合過程中即時產(chǎn)生、即時計算;其產(chǎn)生也不需要語境因素來啟動,只要是級階上的一員,比如(22b)里的數(shù)字,都會造成這樣的含義,也就是說,它們是由某些表達式直接觸發(fā)的,可得性不是其必要條件。
像級階含義這樣具有局部性和自動觸發(fā)性的含義,被稱為默認含義(default implicature)。([4,7,13])Cherchia([4])認為默認含義所代表的這部分意義由語法系統(tǒng)計算得出,不是在句子的真值條件算出之后被交際者推出,而是作為真值條件意義的一部分參與意義的組合運算。局部性和自動觸發(fā)性使得默認含義成為表達式固有的意義內容。默認含義還有第三個特征,即可撤銷性,也正是這個特征使其作為表達式的含義內容而存在。比如級階含義可在否定句中被撤銷:
(23)a.It’s false that Sue harassed some students.
b.It’s false that Sue harassed some though not all the students.
c.Sue harassed all the students.
我們要討論的是(23a)里面的否定不是元語言否定的情況。其中some students級階隱含not all the students,因為some和all形成一個信息強度級階,前者弱于后者。(23a)否定Sue harassed some students之后,如果默認的級階含義被保留,則得到(23b),(23b)跟(23c)同義,而(23c)顯然不是(23a)表達的意思,說明自動觸發(fā)的默認含義被撤銷了。
根據(jù)4.1節(jié)的討論,結合上面對默認含義的論述,本文提出如下理論假設:表達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是“什么……什么句”的默認含義,由語法系統(tǒng)自動計算得出,可在特定語境中被撤銷。作為默認含義,充要條件由成對出現(xiàn)的疑問詞觸發(fā),具有類似(22)的局部性,比如:
(24)a.張三認為誰先來了,誰先吃了。
b.張三知道誰先來了,誰先吃了。
(24a)張三認為先來是先吃的充要條件并不是由否定信息強度更強的(24b)而得來,這可以解釋(11)和(12)在超語境的情況下表達充要條件。作為句子的一種含義,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可在語境中被撤銷,這可以解釋“什么……什么句”有時僅表達充分條件或必要條件的情況。
語境因素會影響“什么……什么句”的解讀,在語境里有時充分條件被撤銷,有時必要條件被撤銷。比如(17),人們依據(jù)常識這一語境因素把充分條件撤銷,將其解讀為必要條件。再比如:
(25)誰有票,誰能進。
語境是持票看展覽。如果認為某些持有特別通行證的人士沒票也能進入,在此文化心理因素影響下,人們會把必要條件撤銷,將句子解讀為充分條件。正如否定句可以把默認生成的級階含義自動撤銷,“只要……就”和“只有……才”可以分別把“什么……什么句”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自動撤銷,使得(13)、(14)、(15)成為可接受的句子,也正因此,例(20)B1和B2的回答不相同。
如果本文觀點可行,即“什么……什么句”在默認情況下表達充要條件,那么可以建立如下信息強度級階:
(26)只要……就/只有……才<什么……什么
當交際者說出“只要……就”或“只有……才”時,即否定了比它信息強度高一級的“什么……什么”;反過來,否定了后者即隱含其左端的級階成員,例(16)即證明了這一點。
本節(jié)運用Morrill([11]),王欣([19])等文獻介紹的不連續(xù)蘭貝克演算推演“什么……什么句”。溫賓利([20])根據(jù)句法結構區(qū)分了三類“什么……什么句”,即完整型、省略型和嵌套型:
(27)a.什么便宜,張三買什么。
b.張三看見什么買什么。
c.張三什么便宜買什么。
(27a)是完整型;(27b)是省略型,第二小句省略了主語;(27c)是嵌套型,第一小句嵌入第二小句主語和謂語之間。又可根據(jù)疑問詞的語法功能分為兩類,一是疑問詞獨立作NP,二是疑問詞修飾名詞或VP。下面先推演前一類。
“什么……什么句”要求成對出現(xiàn)的疑問詞必須相同([9,20]),但兩個疑問詞可以充當多種成分,并且可在兩個小句中充當不同的成分。以“誰……誰”為例:
(28)a.誰先來了,誰先吃了。
b.張三喜歡誰,李四批評誰。
c.誰先來,張三表揚誰。
d.張三表揚誰,誰得意。
對于(28a),可在詞庫里設立如下詞條:
誰…誰1=?誰+1+誰:(s/vp)↑vp:λPλQ?x[P(x)?Q(x)].
(28a)推導過程如下:
對于(28b),設立如下詞條:
誰…誰2=?誰+1+誰:(s/np)(s↑(s/np)):λPλQ?x[P(x)?Q(x)].
(28b)局部一(D1)推導如下:
類似地,得到局部二(D2):
全句推導如下:
對于(28c),設立如下詞條:
誰…誰3=?誰+1+1+誰:(s↑2(s/np))↑vp:λPλQ?x[P(x)?Q(x)].
句子推導如下:
對于(28d),設立如下詞條:
誰…誰4=?誰,誰:(s/np)(s/vp):λPλQ?x[P(x)?Q(x)].
句子推導如下:
可以看到,雖然“誰……誰”在詞庫里有四條記錄,但其蘭姆達詞項都相同,表明四個句子里的“誰……誰”只是句法分布不同,并沒有詞匯歧義。凡可獨立作NP的都可做類似處理。
(27b)的省略型推導過程如下:
(27c)嵌套型推導如下:
現(xiàn)在來推導疑問詞作修飾語的“什么……什么句”。疑問詞修飾VP也有完整型、省略型和嵌套型三種類型:
(29)a.張三何時來過,李四何時來過。
b.張三何時想來何時來。
c.張三何時天亮何時出發(fā)。
可在詞庫里把(29a)里的“何時……何時”定義如下:
何時…何時1=?何時+1+1+何時:((vp/vp)↑2np)↑vp:λPλyλQλx?t[P(x)(t)?Q(y)(t)]
(29a)局部D1推導如下:
(29a)全句推導如下:
(29b)里的“何時……何時”在詞庫里定義如下:
何時…何時2=?何時+1+何時:(vp/vp)↑vp:λQλQλx?t[P(x)(t)?Q(x)(t)]
全句推導如下,其局部D1與(29a)局部D1推導相同:
(29c)里的“何時……何時”在詞庫里定義如下:
何時…何時3=?何時+1+何時((nps)/vp)↑s:λpλPλx?t[p(t)?P(x)(t)]
全句推導如下:
下面是疑問詞修飾普通名詞構成NP的句子:
(30)a.誰的作品有創(chuàng)意,誰的獲獎機會大。
b.誰的作品有創(chuàng)意,張三采用誰的作品。
c.張三采用誰的作品,誰的作品有創(chuàng)意。
d.張三喜歡誰的作品,李四喜歡誰的作品。
(30a)里的“誰的……誰的”在詞庫中記錄如下:
引入下面記號:
于是全句推導如下:
囿于篇幅,下面只給出(30 b-d)中“誰的……誰的”在詞庫里的記錄:
誰的…誰的2=?誰的+1+1+1+誰的:(((s/n)↑3(s/np))↑2vp)↑n:λPλQλRλS?x?y?z[人(x)∧擁有(y)(x)∧P(y)∧Q(y)?R(z)∧擁有(z)(x)∧S(z)]
誰的…誰的3=?誰的+1+誰的:((((s/np)s)/vp)/n)↑n:λPλQλRλS?x?y?z[人(x)∧擁有(y)(x)∧P(y)∧S(y)?Q(z)∧擁有(z)(x)∧R(z)]
誰的…誰的4=?誰的+1+1+誰的:(((s/np)s)/n)↑2(s/np)↑n:λPλQλRλS?x?y?z[人(x)∧擁有(y)(x)∧P(y)∧S(y)?Q(z)∧擁有(z)(x)∧R(z)]
本文在簡要討論Cheng&Huang([2])、溫賓利([20,21])、Luo&Crain([9])等對“什么……什么句”分析的基礎上,從邏輯語法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一句式,認為其中成對出現(xiàn)的疑問詞是不連續(xù)的全稱量詞,并著重討論了該句式能否表達充要條件的問題,認為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是該句式的默認含義,具有意義產(chǎn)生和計算的局部性,由成對出現(xiàn)的疑問詞觸發(fā),由語法系統(tǒng)自動計算得出,可在特定語境中被撤銷。本文還運用不連續(xù)蘭貝克演算推導了兩類“什么……什么句”。
[1] J.Barwise and R.Cooper,1981,“Generalized quantifiers and natural languages”,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4(2):159-219.
[2] L.Cheng and C.-T.J.Huang,1996,“Two types of donkey sentences”,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4:121-163.
[3] G.Chierchia,2000,“Chinese conditionals and the theory of conditionals”,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9(1):1-54.
[4] G.Chierchia,2004,“Scalarimplicature,polarityphenomena,andthesyntax/pragmatics interface”,inA.Beletti(ed.),StructuresandBeyond,pp.39-103,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
[5] R.S.Jackendoff,1972,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Cambridge:MIT Press.
[6] K.M.Jaszczolt,2002,Semantics and Pragmatics:Meaning in Language and Discourse,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 Ltd.
[7] K.M.Jaszczolt,2005,Default Semantics:Foundations of a Compositional Theory of Art of Communic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 N.Kadmon,2001,F(xiàn)ormal Pragmatics:Semantics,Pragmatics,Presupposition,and Focus,Oxford:Blackwell.
[9] Q.Luo and S.Crain,2011,“Do Chinese wh-conditionals have relatives in other languages?”,Language and Linguistics,12(4):753-798.
[10] J.McCawley,1997,“Review of new horizons in Chinese linguistics”,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25(25):341-356.
[11] G.Morrill,2011,Categorial Grammar:Logical Syntax,Semantics,and Process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H.Pan and J.Yan,1997,“NP interpretation and Chinese donkey sentences”,ProceedingsoftheWorkshoponInterfaceStrategiesinChinese:SyntaxandSemanticsofNoun Phrases,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of the Society of America,Cornell University.
[13] F.Recanati,2010,Truth-Conditional Pragma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 劉月華,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1983年,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5] 呂叔湘等,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1980年,北京:商務印書館。
[16] 彭漪漣,馬欽榮(主編),邏輯學大辭典,2010年,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7] 王力,中國現(xiàn)代語法,1985年,北京:商務印書館。
[18] 王維賢,現(xiàn)代漢語語法理論研究,1997年,北京:語文出版社。
[19] 王欣,類型邏輯范疇語法研究,2014年,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 溫賓利,“英語的‘驢句’與漢語的‘什么…什么句’”,現(xiàn)代外語,1997年第3期,第1-17頁。
[21] 溫賓利,“‘什么…什么句’:一種關系結構”,現(xiàn)代外語,1998年第4期,第2-13頁。
[22] 文衛(wèi)平,方立,“漢語驢句研究——兼談英語相關句式”,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40卷第5期,第323-331頁。
[23] 周建設,語義邏輯與語言哲學,2006年,北京:學苑出版社。
[24] 鄒崇理,“關于非連續(xù)量詞的類型邏輯語義處理”,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22卷第2期,第123-128頁。
(責任編輯:何健坤)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briefly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shenme…shenme”sentence as christened by Binli Wen from the donkey sentence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relative structure on the other.Then it analyses the logical-grammatical features of the sentence pattern and argues that the paired wh-words in it are a discontinuous universal quantifier.It can express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Both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and the sufficient condition are its default implicatures.They are automatically computed by the grammar and can be cancelled in some contexts.This paper finally deduces “shenme…shenme”sentences with the discontinuous Lambek calculus.
The Logical-Grammatical Features of the“Shenme…Shenme”Sentence and Its Deduction
Xin Wang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F(xiàn)aculty of Foreign Studie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wxblcu@126.com
B81
A
2015-01-19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0&ZD073)。
?致謝:感謝審稿專家提出的修改意見,幫助作者在許多重要方面改進了本論文。文中不當之處概有作者本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