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是指大學生群體在生活、學習和實踐中受外部環(huán)境以及自身主觀因素影響下形成的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方面的綜合能力。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是高等教育更加面向社會和市場要求的必然選擇,是大學生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促進自我發(fā)展的前提條件之一,是推進依法治國系統(tǒng)工程的重要保障。面對當前大學生法治教育存在的種種不足,要想實現(xiàn)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需要大學生自身、高校、社會和家庭的努力。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提升
一、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重要意義
具體而言,之所以強調(diào)要著力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原因在于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第一,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是高等教育更加面向社會和市場要求的必然選擇。為了更好地應對生活、實踐和未來的工作,大學生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以便能夠更好地處理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的常見糾紛,使自己更好地適應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同時,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法律思維方式之后,大學生群體平時也能夠?qū)W會理性地思考問題,從而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或社會慘案。
第二,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是大學生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促進自我發(fā)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在社會轉(zhuǎn)型時期,各種沖突和矛盾爆發(fā),犯罪現(xiàn)象增多。而大學生尚處于心理成長的敏感時期,易沖動,對于很多社會問題和現(xiàn)象不能理性地看待。面對這些復雜情況,有必要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使其能夠?qū)W會理性地分析和思考問題,不斷地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和處事應變能力,促進自我更好地發(fā)展。
第三,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是推進依法治國系統(tǒng)工程的重要保障,對社會進步和民族復興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大學生群體作為未來國家法治建設的繼承者,在國家大力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必須努力提升自身的法律素養(yǎng),使自己掌握系統(tǒng)的法律知識,形成具備高度邏輯性的法律思維,將對法律的信仰體現(xiàn)在自己的行動之中。大學生群體作為社會上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提升這一群體的法律素養(yǎng),對于在全社會形成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培育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圍,都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二、當前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教育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近年來,高校設置專門的法律基礎知識課程,對于提高大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使得大學生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已有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資料顯示,高校的法治教育還未能充分發(fā)揮其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法律信仰、形成法律能力的應有功能??傮w而言,當前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教育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第一,大學生群體自身暴露出法律知識不足、法律信仰不堅定、違法犯罪行為頻發(fā)等問題。部分大學生對于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法律的基本概念沒有清晰和準確的把握,部分大學生在主動運用法律知識來維護自身權益和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法律要求上也存在不足,表現(xiàn)為輕視訴訟、選擇“私了”方式解決問題,分不清違法和犯罪的界限等,這便導致刑事犯罪在大學生群體內(nèi)部多發(fā),甚至一些惡性的故意傷害罪和故意殺人罪爆發(fā)在校園里,對社會造成極大的震蕩,如藥家鑫案件和林森浩案件等等。
第二,高校法治教育有待加強。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便是向大學生普及法律知識、促使大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法律意識,提升大學生運用法律的能力。但是,當前這一功能的實現(xiàn)受到了眾多阻礙,如已經(jīng)設置的法律基礎課程存在師資不足問題、教師剖析課程不夠深入、學生參與程度不高、缺乏配套的實踐活動等,導致大學生學習法律課缺乏熱情和積極性,主動了解法律知識的動力不足,參與法律實踐的渠道不暢。
第三,社會上存在部分違法亂紀的不良現(xiàn)象,也動搖了大學生樹立法律信仰的決心。各種以權代法、以權謀私、權錢交易、司法不公、執(zhí)法不嚴的惡劣事件被媒體大肆渲染,使大學生更加相信權力和關系的作用,造成大學生群體的法律意識淡薄,法律信仰缺失。
第四,家庭缺乏對法治教育的重視,也不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家庭法治教育是大學生接觸法律知識,養(yǎng)成法律意識,培育法律能力最早的課堂。長期以來,注重道德教育、忽視法律教育是我國家庭教育的特征,家長權威以及暴力解決問題等現(xiàn)象在我國部分家庭中仍然存在。
三、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具體建議
在認識到當前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提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的基礎上,我們需要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路徑。
首先,大學生自身要通過課堂內(nèi)外的各種途徑和渠道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并且通過親身參與法律實踐的方式,來感受法治精神的魅力,以及在法治環(huán)境下生活的幸福感和安定感。通過生動有趣的法律實踐和法律知識來養(yǎng)成理性的思考習慣和生活方式,為自己今后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高校應當正確定位法治教育的功能,改進教育的具體實施方式,加強法治教育師資建設,形成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圍。
法治教育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傳輸,更應當成為一種思維方式以及完善人格的教育,學校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在教育的具體方式上,要突出對法治精神和信仰的教育,增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予其思考的足夠空間,培育其堅定的法律信仰。此外,必須著力提高法律基礎課程授課教師的專業(yè)水準,提高法律課程的專業(yè)質(zhì)量。
再次,社會應當通過新聞媒體加強對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為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提供生動的生活平臺。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加強與高校的合作,為大學生了解法庭辯論和法律訴訟提供平臺,使大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法治生活的意義。
最后,家庭也要增強對法治教育的重視,將家庭美德教育同法治教育相結合。
家長在教育過程要及早地向子女普及基本的法律常識,使其認識到遵紀守法的重要性,培養(yǎng)大學生對法律的興趣和信仰,通過良好家風來引導大學生自身的人格完善。
參考文獻:
[1]靖國華:《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對策性思考——以寧波市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調(diào)查為例》,載《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6月.
[2]何樂:《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培育研究》,重慶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作者簡介:魏連俊,黑河學院副教授、律師,主要從事法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熱點問題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依法治國視閾下大學生法治觀念養(yǎng)成路徑研究》項目(批準號15JD710080)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