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不少知識分子仍然夸張了自己和人類的理性,熱衷于指責某些自發(fā)的現(xiàn)象,并想象著自己高明的干預會帶來比自然秩序更好的結果。因此,在這時,“究天人之際”就是對自身理性的檢討和對宇宙敬畏精神的重新確立。
盛洪 山東大學教授
數(shù)月前我撰文對“通古今之變”做了番討論,而“究天人之際”也非簡單對仗之辭,太史公另有深意。我之所以把這句話放在后面討論,并非它較不重要,而是因為它較難理解,其重要性絕不在“通古今之變”之下。
理性不及與自然秩序
所謂“天人”之“天”,就是神。在當今中國的文化語境下,談到神,便是玄。其實,廣義而言,神是人對自己有限性的理解。我們現(xiàn)在都承認,人的理性有限,盡管人們會不斷增加對世界、對宇宙的認知,但無論何時,無論人類理性的成就達到什么樣的高度,仍是有限的。與無限相比,這是微不足道的。更進一步,人類理性注定有一個上限,無法徹底參透無限復雜之宇宙。例如人類作為三維半的生物,是不能直接感知更高維的。這種狀況被稱為“理性不及”。這一說法在經濟學中是有傳統(tǒng)的。
反過來,所謂“神”,就可以被理解為在人的理性范圍之外的全部信息。正面地說,就是全知全能,至善至美。在人類早期,理性不及的感覺更強烈,因而無論在什么地方,各種原始文化都有神的概念。到后來,尤其是軸心時代,出現(xiàn)了所謂高級宗教或高級文化傳統(tǒng)。宗教自不必說,一定有神的概念,只是神的形態(tài)不同。一種是所謂人格神,即神具有人的形象,比較典型的是基督教。這可能也有偶然的原因。耶穌在歷史中確有其人,后來被視為先知,最后升格為神。佛教之佛也有人格形象,佛教也不贊成為神立像,但后來的信徒們還是忍不住立了佛像。
比較而言,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似乎沒有神的概念;嚴格地說,應該是沒有直觀的神的概念,即人格神。如果按照前面的廣義定義,神是超乎人的理性的規(guī)則和秩序,顯然道家有“道”,儒家有“天”,“天道”則儒道都用,就是廣義神的概念?!疤斓馈彪m然沒有具體形象,卻有類似于人的意志,有其喜怒哀樂。人間出現(xiàn)不義,上天會震怒,降下災異。這最典型地體現(xiàn)在“天人感應說”中,老百姓也常說“天打五雷轟”。所以蔣慶說,公羊學認為“天具有隱形的人格,是一種能夠表達意志的天”。不過,由于沒有具象,“天道”相對而言還是抽象難懂,這也許是為什么儒家或道家較其它宗教形式更少普及的原因之一。
而在另一方面,天或天道表達出的理性不及的宇宙規(guī)則與秩序,又與自然神的概念頗為相近。在西方,自然神論即使不被認為是基督教的一支,也是從基督教中生長出來的一種思想傳統(tǒng)。這與近代以來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有關。牛頓、開普勒等人用簡單的數(shù)學公式描繪天體運行,讓人想象上帝對宇宙的統(tǒng)治是通過設立規(guī)則而實現(xiàn)的。這個上帝在創(chuàng)世紀時規(guī)定了宇宙規(guī)則,并設立了獎懲制度,然后就去睡覺了。這與所謂啟示宗教的上帝很不相同,他經常會直接干預具體事務,使人們看到特異景象。如在《圣經》中描述的神跡一樣,其特點恰恰是通過違反常規(guī)來顯現(xiàn)上帝的威力。
天道或自然神的基本思想是,這個宇宙是有秩序的,但理性不及的人類注定不會看到這個秩序的全部圖像,只要我們堅信有這種秩序,并相信那個至高無上的神設立了并維護著這個秩序就夠了。當然這并不排除,人類不斷擴展對這種秩序的認識。如儒家一直強調要“探究天道”,而基督教世界沒有停止過向宇宙的深處前進。而天道或自然神觀念的存在,又時刻提醒人們,對于因探究取得成就而日益自信的人類,在只能不斷接近而永遠不可企及的天道或自然神面前,他們是如何渺小,并因此應該保持謙卑。用生物學家?guī)彀驳脑拋碚f,“那是人生的最大的快樂,想到自己已經對能探究的加以探究了,然后平靜地崇敬不可探究的部分?!?/p>
換句話說,就是“對理性可及的探究,對理性不及的敬畏”。為什么要敬畏?這不僅反映出人類在完美且無限的天道面前的自慚形穢,而且也透露出人們的一種信念,這就是如果人類注定不能知道、不能理解,只要遵從天道,遵從自然秩序,就會有好的結果。這與宇宙學中的“人擇原理”很類似。當人們問這個宇宙為什么如此這般,最終使人類能夠誕生且發(fā)展時,答案是,只有如此,才會有問這樣的問題的前提。在人類誕生之前很久,這個秩序就使恰當?shù)奶栂抵械那‘數(shù)牡厍蛐纬闪?,就使前人類的生物不斷演進;在近代理性主義發(fā)展之前,這個秩序就使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使人們的理性能夠發(fā)揮的程度。這種信念在古典政治經濟學中也是根深蒂固的。亞當·斯密說,自然生成的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
失去邊界:人的過度自信
到這時,我們就理解太史公的“天人之際”是什么意思了。這就是人與神的邊界,這個邊界主要是沿著人的有限性劃定的?!熬刻烊酥H”,就是探究恰當?shù)娜松襁吔绲降自谀?。為什么要探究這個邊界呢?這是因為,人的有限邊界究竟在哪,也依人的看法不同而不同。如果人神邊界不恰當,就會導致災難。在歷史上,或者過,或者不及,人們都因偏離恰當?shù)奶烊酥H而受到懲罰。當代讓我們記憶深刻的,是哈耶克批評的“致命的自負”。這是因為人類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就因此頭腦膨脹,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也可以因此而設計一個“理想社會”。
這個以人代神的過程并非只發(fā)生在經濟領域,近代以來,這是一個人類精神史的重要事件。這個過程是如此地潛移默化和不動聲色,以至于如果沒有沃格林的工作,人們也許還不能清晰地看到。沃格林作為一個受到納粹迫害,逃到美國的奧地利猶太人,如同漢娜·阿倫特一樣,對全權主義作了哲學上的思考。在哲學中,這種以人代神的思潮被沃格林稱為“靈知主義”。這是起源于古希臘的基督教的一支。它的主要觀念是,當下這個社會秩序是壞的,對它的否定要從否定它的頭,即它的神開始。而人只有靠自己的知識才能拯救自己。也就是說,人的知識要高于那個主導秩序的神。
按照沃格林的說法,現(xiàn)代靈知主義的第一步是“謀殺上帝”。當然這是一種隱喻,意思是在人的觀念中否定上帝的存在。他首先列舉了黑格爾、霍布斯和莫爾的例子。沃格林說,在黑格爾那里,“理性被認為具有神圣的屬性,而上帝被等同于在思辨和歷史中展開的自身的理性”,他又說,“黑格爾把人的邏各斯與基督的邏各斯等同起來,以便使得這個富有意義的歷史過程變得完全可以理解?!边@就是把人理性可及的對宇宙秩序的理解與理性不及的超越的宇宙秩序混為一談。因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已經不是天道或自然秩序的對應概念,而是一個偷梁換柱的替代概念。從這個意義上講,上帝被黑格爾謀殺了。
謀殺上帝后做什么?就是自己來冒充上帝。沃格林引用了《扎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夜之歌”后總結說,“不是他想要成為神;出于不可思議的理由,他是不得不成為神”,之后他又直截了當?shù)卣f,“那謀殺上帝的人自己會成為上帝。”實際上,謀殺上帝或否定神,就是否定人的有限性,否定人的理性不及。沒有了神,人們仍然有著存在宇宙秩序的假定,如果人們不承認自己注定不能理解,就必須給出答案。既然他們認為自己的理性可以替代神,甚至比上帝更優(yōu)越,不管是否公開說出他們自己要冒充上帝的話,他們實際上就是在冒充上帝,把有限的自己假扮為無限的神。
上帝被謀殺了,并非所有的人都會變成上帝,而只是那些給出替代方案的人,按照沃格林的說法,就是那些靈知理論家。莫爾給出了《烏托邦》,霍布斯給出了《利維坦》。他們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要拯救世界,而是要獲得權力。為此,“每一個起草改造世界之方案的靈知思想者都必須首先構造一幅世界圖景,抹去其中那些會使改造方案顯得無望或愚蠢的特征?!崩缒獱栐凇稙跬邪睢分刑岢鲆麥缢接胸敭a,但他“很清楚這種完美狀態(tài)是不可能在此世實現(xiàn)的:人對財產的貪心深深地扎根于原罪之中”?;舨妓褂幸夂雎缘氖侨诵闹械摹爸粮叩纳啤?,這類似于孟子所說的“善端”。沒有善端的人類之間只能是“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
如果人類沒有了趨利避害的經濟人本性,烏托邦就是一個理想之邦;如果人與人之間的自然狀態(tài)只是戰(zhàn)爭這種極惡,利維坦就是一個拯救人類的避難之所。而烏托邦和利維坦都是一種有權力中心的社會組織。因此,沒了上帝,就剩下權力了。在霍布斯看來,“那個正在以新的世界鼓舞著這些的先知們的‘圣靈,其實不是來自于神的圣靈,而只不過是人的權力欲而已。”他自己也是如此?!盎舨妓箤λ臉嬙鞈阎了啦挥宓臒岢馈K阉扑]給一個大權在握的人,讓他去壓制精神的表面的自由及其秩序”。普通人不會因上帝被謀殺而被解放,卻因篡奪上帝之位的掌權人又有人類的局限而遭受苦難。
因而,靈知主義就走向了國家主義。這方面,海德格爾表達得很清楚。他認為西方世界偏離了正常的存在,因而,他的使命是,“在我們命定的歷史總體之中,把人的歷史性生存領回到存在的權力那里”。后來他果然將960個教授“領回”到“存在的權力”——希特勒的納粹政權那里,向它宣誓效忠。他的“存在的權力”就是這種全權的國家。這正是迫害了沃格林和阿倫特以及殘殺了他們600萬同胞的國家。
失去平衡后導致的西方災難
當然,對“神”的否定和對宗教的憎惡并不是完全沒有理由。因為神的概念和宗教傳統(tǒng)畢竟是人的產物,所以這只是人們對神的理解,而不是神本身。更何況還有人會借用神的名義以牟其私。在宗教組織中處于高層的神職人員還可能借此腐敗和濫用權力。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天主教會的“贖罪券”了,還有就是天主教宗煽動的十字軍東征。在另一方面,用過分強調的神壓制人性和人的理性。這包括用宗教的名義對世俗生活和快樂的壓抑,也包括用宗教裁判所來壓制科學的探索?!爸\殺上帝”也許就是對這種過度神權的反抗。
另一方面,人們在近代以來自信的增長,也來源于人們所創(chuàng)造之物的神奇性。從制度角度看,民族國家更有效地提供了公共物品,帶來社會的繁榮,顯現(xiàn)出超出人們理解力的作用,也自然會帶來對國家的崇拜。從技術角度看,現(xiàn)代動力機和機械的發(fā)明,工業(yè)化的發(fā)展,都證實了人們對宇宙秩序的理解有了大踏步前進,由此產生對人自己的更強的自信心。人們有理由更相信人而不是更敬畏于神。然而,這種“天人之際”的調整顯然過了頭。強調國家的作用,并不意味著認為國家無所不能;增強人的自信也不意味著認為人的理性無限。由此帶來對神的否定,對人的有限性的無視,則是靈知主義災難的根源。
更可怕的是,過分以神壓人的宗教與“萬能”國家的糾纏與結合。例如十字軍東征就是宗教與國家的結合。當宗教與國家糾纏時,就形成了十六七世紀復雜的歐洲政治。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與蘇格蘭女王瑪麗之間的恩怨以及政治斗爭,背景是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斗爭。叛亂與戰(zhàn)爭多因宗教而起。尤其是一神教之間,宗教沖突更為劇烈。在歐洲,猶太人一直受到基督教社會的排斥和壓制,他們或者被迫改宗,或者被逐出國門,或者被迫害致死。二戰(zhàn)時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只是這一傳統(tǒng)的延續(xù)。應該說,人類為宗教沖突而殺的人比為利益沖突而殺的人要多得多。當然,當宗教與利益重疊時,結果更為可怕:如日本人在神道教的鼓舞下侵略中國和亞洲的滔天罪行。
現(xiàn)代西方的醫(yī)治之道
這種以“神”殺人的偏頗,在近代以來受到“政教分離”的醫(yī)治。如近代以來歐洲國家紛紛擺脫羅馬教廷而成為獨立的民族國家,經歷著政教分離的過程;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禁止國會制定“確立國教或禁止信教自由”的法律,徹底消除了宗教借助于政治力量發(fā)展的因素;日本戰(zhàn)敗后,盟軍的“神道指令”規(guī)定日本要政教分開,這一原則后來寫進了日本憲法。政教分離的直接后果,就是廢棄了宗教賴以擴張的世俗手段,使宗教變成一種非強制性的制度,很顯然也就縮小了宗教的邊界,糾正了神權壓人權的偏差。
在另一方面,基督教經歷了宗教改革,用新的扁平化結構替代了宗教科層組織;再加上基督教的世俗化過程,使得基督新教在現(xiàn)代社會中確立了一個恰當?shù)奈恢谩K辉傧裰惺兰o天主教那樣掌握過多的世俗權力,并產生對人性和理性的過度壓抑。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宗教的變革也就減少了人們對它的反感和抗拒,使它生存了下來,也使它的正面作用得以發(fā)揮。它保持著警示人們自身有限性的存在,即神的存在,使人們能夠地冷靜地看待人類的理性成就,而不至于頭腦膨脹,忘乎所以,干出蠢事來。
在非宗教領域,也仍有抗衡現(xiàn)代靈知主義的文化傳統(tǒng),從而使這個世界還沒有變得那么糟。其中之一就是經濟學。古典政治經濟學起家之初就奉行自然秩序哲學。法國重農學派的原文就是由希臘文“自然”和“統(tǒng)治”兩詞組成,意即“自然秩序哲學”。雖然經濟學表面上顯現(xiàn)出是用理性主義方法解釋經濟現(xiàn)象,并依據發(fā)現(xiàn)的原理提出制度和政策的建議,但經濟學的核心精神是自然秩序哲學。它的含義是,人類無法完全理解和把握自然秩序,后者的很大部分是理性不及的。當人們不能理解自然秩序時,最好的策略就是遵從自然秩序;而遵從自然秩序,一定會得到好的結果。
而在二十世紀,現(xiàn)代靈知主義在經濟領域中有著壓倒的優(yōu)勢。那時的人們,正如哈耶克所說,“相信在科學的時代只有人造的倫理制度、人造的語言,或甚至一個人造的社會才能算得上是合理的”,“這一點倒是目前要求全面經濟計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面對這種思潮,經濟自由主義的復興主要還是借助于認識論。哈耶克指出,價格體系是一個節(jié)約人們知識和信息的體系,“參與這個體系的個人只需要掌握很少信息便能采取正確的行動?!倍媱澁斁钟肋h不可能掌握這些分散的、局部的和特質的信息。正如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哈耶克說“價格體系正是一種人類偶然發(fā)現(xiàn)的,未經理解而學會利用的體系”,類似于一種自然神。
復興儒家的天人關系傳統(tǒng)
我們也知道,儒家既在人類可知的領域強調理性主義,又在人類不可知的領域保持敬畏;儒家的“天”是一個非人格的自然神,它除了提醒人們自己的理性有限、天外有天,并不直接干預人類事務。至多只是通過災異表示自己的態(tài)度,以提醒人類糾正偏差。因而儒家在天人之際是有恰當分寸的。只是這樣一種文化傳統(tǒng)卻在現(xiàn)代靈知主義的擊打下潰敗了,沒有起到抗衡靈知主義或唯理主義的作用。才會出現(xiàn)那樣的用有限理性替代無限神性的行為,那種違反自然秩序的社會自殺行為,以及自以為聰明的愚蠢舉動。因而復興儒家的自然神傳統(tǒng),有助于恢復中華社會抗衡現(xiàn)代靈知主義的文化基礎。
今天回過頭來,才知太史公“究天人之際”實是人類社會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人的理性邊界在哪里,人如何看待他們注定不能完全認知的宇宙秩序,當他們不能理解自然秩序時該怎么辦,以及這種提醒人們清醒的神該是什么樣的形式,都在探究之列。
歷史走到今天,興衰成敗已經告訴我們,恰當?shù)奶烊酥H會使社會發(fā)展和繁榮,人們自由而幸福,反之帶來的災難就是大范圍的和普遍的。在今天,我們更要警惕的是現(xiàn)代靈知主義,它在我們這個社會中還占據著重要地位,不少知識分子仍然夸張了自己和人類的理性,熱衷于指責某些自發(fā)的現(xiàn)象,并想象著自己高明的干預會帶來比自然秩序更好的結果。因此,在這時,“究天人之際”就是對自身理性的檢討和對宇宙敬畏精神的重新確立。
(因篇幅有限等原因,本文有刪節(jié),副題和小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