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毅
?
理論視野
“將身份放入話語中”:從話語維度談當前身份研究的現(xiàn)狀及趨勢
○程毅
人們生活在世界上必然要以某種身份(identity)示人,進而對自己及他人進行定位,這樣才能促使交往行為繼續(xù)進行下去,從這個角度講,思考身份問題也是思考“我是誰”以及自己在社會或群體中的角色與歸屬的問題。①同時,身份還是一個跨越社會學、文學、歷史、哲學、語言學、人類學等眾多領域的學科,是極具“高度理論性和生活經驗性”的問題,是“生命政治的核心”②。如今恐怖襲擊、民族沖突、性別和種族歧視、貧富差距、多元文化等社會現(xiàn)象使人們面臨越來越多的身份問題,身份儼然已成為學界熱衷討論的話題。本文首先將對身份研究的理論發(fā)展進行簡單梳理,繼而討論身份研究領域的話語轉向問題,之后在身份話語轉向的基礎上指出身份的轉換并不是面具式非此即彼的替代,實際話語交往行為中的身份是混雜模糊難以界定的,是擦抹式的,身份并不存在一個穩(wěn)定的核心,是眾多隱性身份相互指涉的產物。
要理解本質主義的身份概念首先需從身份最早的涵義著手。從詞源學上講,“身份”(idnetity)源自中世紀的法語identité,是相同,同一的意思,identité源于拉丁語(公元5世紀)identitatem,identitatem則源自古拉丁語idem,與梵文表示相同、同一的idam意思相似。海德格爾曾指出idem在希臘文中是“自身、本身、同一”,翻譯為德語則為“同一者”③??梢?,本質主義身份觀顯然與其詞源學意義中的同一性有密切關系,并在后來衍生為身份研究中不可忽視的“認同”問題。因此,identity除翻譯為“身份”外,在某些語境下也被譯作“認同”。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曾將這種同一性引申為“承認”(recognition),并指出身份“是由他者的承認或者說是由這種承認的缺席造成的”④,阿甘本也認為“被他人承認(recognized)的欲望與作為人的存在密不可分”⑤。也就是說,所謂身份最初便是同一性基礎上的認同或承認。
早期identity作“同一性”的意思出現(xiàn)于“同一性法則”(law of identity)的提法中,是指一件事情或一種觀念需要與其自身同一,即A=A。它源于古希臘哲學家對固定本源的追尋,在他們看來同一性是世界得以順利運行的內在法則,是封閉、絕對、“自給自足”⑥的,是“邏輯學的基礎”,沒有同一性,事物之間的差異便很難區(qū)分。⑦換句話講,同一性是邏各斯中心主義形而上學的基礎,也是二元論思維模式的基礎。
古希臘哲學家在探討同一性時便開始將它與自我(self)以及個人(individual)這兩個概念被放在一起加以討論。到中世紀,天主教神學家圣奧古斯丁通過追問罪的來源進一步深入思考人的自由意志。他認為上帝造人時便賦予了人自由意志,使他們擁有自由決斷的權利。圣奧古斯丁進而指出“沒有自由意志,人便不能正當的行動”⑧。因此有學者認為正是圣奧古斯丁使“現(xiàn)代理論中的獨立自我開始浮出水面”⑨,它使人們開始考量自身,而所謂自我認同便是這種“反思后的自我認知”⑩。
經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洗禮,人被放置在宇宙中心成為理性原則的代言人。個人作為“單獨、獨特、唯一”的統(tǒng)一體成為世界的主導,身份概念此時也開始與主體密切相關。在公元17世紀后,identity才真正脫離純哲學研究的范疇,開始被從主體的角度用作“對個人尊重”的含義成為我們如今通常所說的身份。英國伯明翰學派的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從主體角度對身份的探討比較具有代表性,在《文化身份問題》中他以主體為軸,將身份的發(fā)展史分為啟蒙主體,社會學主體以及后現(xiàn)代主體三個階段。
首先是啟蒙主體。啟蒙主體的核心是人,它以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為指導,將人視作理性的主宰者,具備判斷、意識和行為能力,是先驗性的主體,并且“與其自身保持連續(xù)性或同一性……這個自我的本質性中心就是一個人的身份。此后洛克進一步將個體視作“理性存在的同一”,將身份與主體的同一性、連續(xù)性緊密結合起來。他們在高揚理性的同時將個人主體意識推至核心地位。啟蒙主體中的身份注重獨立個體內在同一性的主體性認同,主體對外部世界擁有自主權,外部世界依自我主體意志的變化而變化。
如果說啟蒙主體的身份秉承了古希臘哲學中對本質、同一性的追尋,實現(xiàn)了以自我為核心的內在身份認同的話,那么此后的社會學主體則完成了身份由內向外的轉向,它既是現(xiàn)代世界日益復雜的社會關系的產物,也是我們如今日常使用的身份概念的雛形。在產業(yè)革命影響下,個人身份更多地依賴與他者的交往關系,成為“自我與社會交互影響的產物”。于是,社會交往便成為身份認同的重要媒介,這種由社會關系構筑起來的身份認同則動搖了此前啟蒙主體的同一性和穩(wěn)定性,并使身份認同遭遇到第一次危機,也正是這次危機使人們開始認真思考自身在社會中的身份問題。
以英國為例,圈地運動和產業(yè)革命解除了此前英國勞動者與土地之間相對緊密的聯(lián)系,破壞了過去穩(wěn)定自足的生活方式。大量失去土地的人口涌入城市并與企業(yè)結成契約關系,這種社會關系便成為人與人交往的核心,并威脅著“過去自以為獨立的人們的獨立性”。同時,個人的內在同一性與這種不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難免會產生認同上的鴻溝,身份則成為溝通“內在”個體與“外在”世界之間的“橋梁”,承擔將主體縫合到社會文化系統(tǒng)中的任務。于是,人必須以某種身份示人并努力歸附于該身份的話語模式,才能得到某種社會關系的認同,只有這樣他才能在加固內在主體與外在社會聯(lián)系的基礎上使二者“更加對等統(tǒng)一”??梢哉f社會學主體的身份觀是身份研究承前啟后的階段,它秉承此前人們對同一性身份的追尋,同時開啟了一個以社會關系為身份存在前提的嶄新時代。但即便如此,這種身份觀并未發(fā)生根本變化,仍以追求身份同一性及內在自我為目的。
進入20世紀后,受后結構主義哲學影響,作為身份核心的主體遭到消解,法國哲學家波德里亞將后結構主義哲學稱作“消失的哲學”,充斥著“人類的消除,意識形態(tài)的消除。缺席的結構,主體的死亡,匱乏,性欲缺損”。在主體消亡的基礎上,此前的本質主義身份觀受到挑戰(zhàn),這便是霍爾所謂的后現(xiàn)代主體,它不再強調身份的穩(wěn)定整一,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身份的碎片化和多元性上。后殖民理論家斯皮瓦克對主體消解引起的身份變化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已然遭到破壞和解構?!憋@然,主體的消解導致人已經不再是身份的核心,在國家機器與現(xiàn)代社會制度的宰制下,身份化約為數字符號,識別它的關鍵不再是人而是作為數字幻象被儲存于數據庫中的信息代碼,現(xiàn)代人的身份在數字時代也被降格為“生命體”或“純粹的生物數據”,傳統(tǒng)意義上的身份認同被網絡、機器等現(xiàn)代科技下的數字認同所代替,人的面目日益模糊,并轉化為一種平面化、與社群或他人無直接聯(lián)系的“無人格身份”。正是在此基礎上,身份研究發(fā)生了由內向外的話語轉向。
如果說此前身份研究一直延續(xù)對本質主體的追問,那么身份研究的話語轉向則將研究重心移至主體外部的社會交往行為。社會學家克里斯·巴克曾指出,身份“是一種語言的描述”,“是話語的構形,根據時間、地點和使用改變它們的含義”。社會心理語言學家安德魯·麥克金利(Andrew McKinlay)則認為,由于人們每天都要面對內部自我與外部世界,身份及身份問題必然出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話語中,因此話語研究是身份研究的新方法,從話語入手可以考察“人們是怎樣從他們自己的視角出發(fā),用他們自己的話語為自己的身份賦予意義”??梢哉f,身份是對一個人的客觀存在不可化約的話語描述,它建構了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在這個視野中人不僅作為獨立個體存在,還處在與他人共同建構的話語網絡中。
目前學界較有影響的話語批評理論分別是批判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和??率皆捳Z分析(Foucauldian discourse analysis)。前者強調話語是如何影響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的,重在考察社會和政治不平等如何被嵌入我們的話語當中,研究被視作具備改變和挑戰(zhàn)這些意識形態(tài)權力的話語元素,并通過話語塑造人們的日常生活。后者則吸取了??略捳Z理論的養(yǎng)分,并深刻影響了之后針對身份問題的研究理路。
法國哲學家??略凇吨R考古學》中將話語視作脫離了抽象文字和語言符號的“系統(tǒng)化組織人們言說之物的運作”。也就是說,話語是“實際應用而不是作為抽象體系的語言”,是被還原到具體語境中的言語行為,是人們進行交流、溝通和理解、認知的單位,被某種社會目的所決定的交際行為。在此基礎上??逻M一步擴展了話語的內涵,認為整個世界都處在交織錯雜的話語網絡中, 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完全被話語標記、交織的世界”,并將話語的性質重新界定為“陳述的獨立集合”和“用于解釋某些陳述的規(guī)則化運作”。也就是說,一方面,福柯在并未放棄話語獨特性的前提下將所有得以言說于現(xiàn)實世界的陳述都稱作話語,強調正是話語的獨特性使一種話語能夠與其他話語區(qū)分開來。另一方面,??抡J為話語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規(guī)訓本質,通過探討話語是通過怎樣的運作方式將人們納入到自己的法則之中,指出一種話語就是一套系統(tǒng)性的行為規(guī)范或思維方式。
在??略捳Z理論的影響下,一大批語言學家開始擯棄傳統(tǒng)抽象僵化的研究模式,轉而從具體話語語境入手來探討身份問題。比較有代表性的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一,社會結構主義分析(social constructionism)。這種分析方法因受??略捳Z理論的影響而具有稍許權力批判的意味,持該方法的學者認為身份既不是先驗給定的,也不是建構行為的產物,而是一個過程。他們借鑒語言學中的話語分析方法,擯棄早期對先驗生物學意義上本體論身份的追逐,將注意力集中在探討身份在社會交往行為中是如何建構起來的,思考更加“私人化,碎片化”的身份問題。社會結構主義身份研究以霍爾為代表,他將眾多當代學者對身份的思考歸納為“去中心的主體觀”,指出身份是意識形態(tài)、他者/鏡像、語言、權力話語以及表演行為建構的產物,并最終指出“后現(xiàn)代身份不再是本質、永恒的,而是流動的盛宴”,是不同權力話語共同打造出來的,由于后現(xiàn)代主體喪失了連續(xù)性,身份于是也不再是變動不居的,以往統(tǒng)一、完整、穩(wěn)固的身份“只是一個幻象”。
二,歸類與成員界定進程分析(the analysis of processes of categorization and membership definition)。這種方法受社會學家哈維·薩克斯(Harvey Sack)的影響,盡管薩克斯不是語言學家,但他卻是最早研究人們日常交往語言的學者之一。他提出了對話交往行為中的相鄰語對理論(adjacency pairs),將交往行為進一步細化分類,指出交往行為中的話語往往是成對出現(xiàn)的,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的對話行為是有選擇性的,而不是完全隨意的。受薩克斯啟發(fā),歸類與成員界定進程分析認為身份的建構與自我和他者交往中對行為分類和界定的接納或排斥有關,當自我認為與他者的交往行為有利于身份建構時,他便會主動選擇與其交流,反之則拒斥該交流行為。于是身份不僅僅被視作話語的再現(xiàn),而且被視作各種語言或非語言行為展開的“操演、表演和具象”,身份也不再是由話語單向生產出來的,而是二者相互選擇的結果。這種方法在具體研究中基本以考察交往行為中話語對個人身份塑造以及個人身份對話語的選擇為主,如安娜·德·芬娜(Anna De Fina)等語言學家主張從具體語境入手考察身份問題,指出身份并不是言說者的附屬品,而是通過交往實踐在具體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的。此外,還有學者通過研究工作談話中的趣聞軼事對個人與集體身份的具象化,指出個人身份的表演方式受他所處的群體行為的改變而不斷調整,工作環(huán)境中的群體話語制造出一套規(guī)則體系,主導甚至塑造了在該話語體系下的個人身份。
第三、“自我”的反本質視域分析(anti-essentialist vision of the“self”)。這種方法多用于性別身份和話語心理身份研究中,其核心在于用反本質主義的方式思考自我身份。以性別研究為例,這種方法認為性別身份既不是生來就有的,也不單純是社會建構的,它一反此前女性主義理論對女性主體的強調,通過消解性別二元論來消解性別身份,其代表人物是朱迪斯·巴特勒。在她看來,傳統(tǒng)女性主義對女性身份的訴求依然寓于二元性別秩序之中,她指出身份是一種壓制形式,語言習慣和社會話語控制著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個人通過將男性或女性應有的性別規(guī)則理想化并對這種性別身份進行模仿,因此,我們的性別表演實則是一種復制、模仿下的話語塑形,性別身份只是針對“某個幻想的幻想”,性別只是“一種行動”,在性別表現(xiàn)的背后“沒有性別身份”。
除性別研究外,這種“自我”的反本質視域還被運用于話語心理分析。與巴特勒不同,語言學家班維爾(Bethan Benwell)并未徹底消解身份,而是通過結合多種不同的話語語境——如電話交談、采訪、故事講述等——從最寬泛的意義上對身份進行考察,展示身份在言說和書寫中是如何被“生產出來的”。在其主編的《話語與身份》中,研究者突破了以往對身份單一的研究模式,甚至將研究領域延伸至賽博空間,指出賽博空間取消了傳統(tǒng)主體間性交流方式,將以往言說基礎上的身份建構取代為賽博空間中的書寫建構。
在身份話語轉向的基礎上,我們基本上可將身份視作交往行為的產物,是人們在不同語境中通過話語運作的結果。由于話語的運作過程并不是前后更替的過程,因此很難找到話語的起源,沒有一個確切的時間或標志性事件意味著某種話語的形成。以社會對瘋癲的界定為例,從最初被視作神的眷顧到18世紀被視作非常態(tài)的存在直到19世紀后成為病理學意義上的癥候,瘋癲的界定其實是一個話語不斷變化的過程,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變化并未完全抹去之前的界定,而是選擇性地將之前對瘋顛的界定包容其中,比如在今天依然有許多人會將瘋癲視作某種神靈附體的產物,即便他們也不排除將之視作病態(tài)??梢?,話語的存在并不是由一套話語替換另一套話語,而是不斷從已有話語系統(tǒng)中抹去某些元素,同時納入新元素,形成新話語,也就是說,話語所容納的不僅是在場的共時性話語,它還包括缺席的歷時性話語蹤跡,每一套話語體系都與其他話語體系相互交織關聯(lián)。
因此,建基于話語之上的身份才被后現(xiàn)代理論家視作多元流動的,然而這并非意味著身份是人們社會交往中的面具,身份的轉變也不是一副面具簡單替換另一副面具。面具的更替不存在任何蹤跡,面具的摘除與佩戴意味著身份的絕對轉換,在該轉換過程中,身份的在場與缺席都是絕對的,而這顯然與話語中實際的身份運作并不一致。打個比方,一個人既可以是一名女性,也可以是一名美國公民,同時她可以出生在中國,在大學擁有教職,是一名基督徒,業(yè)余搖滾樂手,素食主義者,她同時擁有眾多身份,這些身份因她所在的不同話語環(huán)境各不相同,但這些身份并不是以面具的形式交替轉換,當她以教授的身份站在講臺時,她的其他身份將被隱去,然而這些身份并未全然消失,在該過程中她將受自己女性、素食主義者等身份的影響對授課內容做出調整,甚至將主宰她對講授內容的選擇。在這一系列身份操演(perform)中,我們很難找到一個穩(wěn)定的核心身份,身份轉換并非面具式的取而代之,而是混雜模糊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必然生活于眾多不同社會話語中,身份是對人的存在這個客觀事實不可化約的話語描述。身份不僅基于與他人互動交往之上,而且也是諸多身份相互影響的結果,當面對某種狀況或情境時,這些由不同話語塑造出來的身份便會參與到他們的交往行為里共同而不是單獨發(fā)揮作用,所以,以多元與流動為身份劃界,以面具隱喻為身份定性的做法,只能將身份簡單化和模式化,在此我們不妨將這種身份轉換的方式視作擦抹行為,身份轉換的外在表現(xiàn)便是這個擦抹的過程。
此處的擦抹類似于書寫文字然后將其劃掉并同時保留二者,德里達曾將之視作“對自我以及自我在場(presence)的抹消”,它意味著“沒有終結、沒有出現(xiàn)、也沒有被遺忘”,將它書寫出來意味著它確實存在,抹去則因為它或許并不準確,但由于這種存在是難以取消的,于是才用擦抹的形式保留下來。也就是說,擦抹的身份令身份的在場與缺席同時存在,既不會威脅在場也不會完全取代缺席,是“在場缺席的標志”和“始終缺席的在場”,從而為身份制造出一個在場的幽靈。身份的這種擦抹特性一方面拒絕了所有以非此即彼二元模式對身份的粗暴界定,并有效防止身份內部產生一個穩(wěn)定的核心,另一方面也形象地展示了在實際交往行為中身份亦此亦彼的存在狀態(tài)。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將日常生活表現(xiàn)出來的身份視作顯性身份,受到擦抹的身份隱于顯性身份之后,我們將其視作隱性身份,它以顯性身份的“他者”或“增補”的形式與其相互指涉彼此影響,顯性身份是多重隱性身份的在場投射,因此并不存在一個終極意義上的身份,任何一種身份只是無盡身份鏈條上的一環(huán),永遠處于未完成狀態(tài)中。于是以往學者為身份定義的努力經常無疾而終,甚至使身份的涵義愈發(fā)模糊。正是身份的擦抹特性使理論界無法對其加以明確定性,它以身份自身意指的不確定和身份之間的相互指涉使任何對其進行界定的企圖均無功而返。也正因為此,身份本身往往是矛盾甚至自反的,由于身份的擦抹特性使得顯性身份同時集合了因擦抹行為而缺席的身份幽靈,這些缺席的身份幽靈與顯性身份之間并非同一吻合關系,隱性身份作為顯性身份的補充,為它提供參考坐標,甚至會以完全相反的形式阻礙顯性身份在社會交往中的表演性行為,這便構成了身份的矛盾甚至斷裂,從而也使身份得以避開任何中心性的界定和二元論的簡單劃分。
以身份的認同與差異為例,后結構主義理論認為由于后現(xiàn)代的主體不再是單一、穩(wěn)固、有序的,而是多元、游動、錯位的,于是,身份實則是差異性而不是認同性的,也就是說身份認同這個提法在后現(xiàn)代理論中是一個偽命題。比如美國社會學家克雷格·卡爾霍恩(Craig Calhoun)便將身份與認同割裂開來,認為“身份”更強調差異性,而“認同”則強調同一性,從而完全剔除了身份中蘊含的同一性原則?;魻栐硎荆幢阆嗤褡宓拿褡迳矸菀膊豢赡苁钦J同性的。他以法蘭西民族為例,通過歷史考證指出法國人其實是凱爾特人、伊比利亞人以及德國人的混血,因此今天法國人的民族身份其實是由各種不同民族身份縫合的產物,于是建立在同一性基礎上的民族身份認同便是虛假而不可靠的。但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卻指出,即便是差異性的身份仍無法擺脫對同一性的歸附。他考察了英國20世紀60年代的青年文化,并以英國中產階級青年運動為例,指出青年運動擯棄傳統(tǒng)紳士觀念與道德束縛,在言談中加入臟字,拋棄西裝等服飾,取而代之以牛仔或緊身皮衣,以標新立異的裝扮挑戰(zhàn)了英國傳統(tǒng)價值觀世界觀,凸顯青年差異性和多樣性的身份和強烈的自我意識。但霍布斯鮑姆強調,即便如此青年們依然“擺脫不了同輩及時尚的壓力,眾人的一致性反而不比以往低”,也就是說,這種強調差異性的身份實則只是針對特定身份而不是所有身份的差異,它依然是以對某種身份的認同為基礎,其參照仍然是那個隱性的同一性身份,正是在認同基礎上,他們的差異性才得以體現(xiàn)。
可見,由于當今身份研究的方式已然從傳統(tǒng)的內部主體研究轉為外部話語研究,研究重心也轉移到挖掘不同話語語境中身份的不同生產方式,展示不同層面身份相互指涉后的身份表現(xiàn),甚至通過將身份“行為化”來消解身份概念,那種僅將著眼點放在身份的顯性層面并屏蔽其隱性層面而將身份問題平面化的做法必將忽視由眾多話語共同建構起來的身份內部的矛盾性與獨特性。顯然,身份既不會永遠趨同也不可能永遠趨異,任何對身份問題的定論都將有失偏頗,就身份的探討還應從具體話語入手,不僅考察顯性身份的特點,還要挖掘顯性身份背后缺席的身份幽靈,只有這樣才能把握身份本身所蘊含的獨特性與矛盾性,從而推動身份問題在文學及文化領域的深入研究。
①查爾斯·泰勒在他的《承認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中曾指出,“身份表示一個人對他是誰以及他作為人在本質上的界定性特征的理解”。see Taylor,Charles.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from Charles Taylor(eds.),Multiculturalism: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4,p.25.
③馬丁·海德格爾《同一與差異》[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28-29頁。
④Taylor,Charles.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M],from Charles Taylor(eds.),Multiculturalism: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p.25.
⑤19○Agamben,Giorgio.Nudities[M].trans.David Kishik and Stefan Pedatell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46,p.52.
⑥Fumaroli,Marc.“I is an Other”:Delusions of identity. Diogenes[J],March 1997,vol.45,177:p.111.
⑦Craig,Edward.(eds).The Shorter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5,p.435.
⑧奧古斯丁《獨語錄》[M],成官泯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頁。
⑨Lemert,Charles.“A History of Identity”[C],from Anthony Elliot,(ed.).Routledge Handbook of Identity Studies.London:Routledge,2011,p.7.
⑩Giddens,A,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p.53.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