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峰 領導力測評師、培訓師、《五大品質:卓越領導力心理基因解碼》作者
創(chuàng)業(yè)公司尋人之道
文/李峰 領導力測評師、培訓師、《五大品質:卓越領導力心理基因解碼》作者
測評不是心理測驗,而是觀察一個人怎么管理一家公司,來判斷這個人有沒有管理能力。
很多創(chuàng)業(yè)公司都用錯過人。一旦用錯了就會有錯誤歸納。比如,用了一個年齡大的人,結果這個人搞砸了,以后見到年齡大的人都會有偏見。很多總監(jiān)包括牛人可能都會用錯人。那什么樣的標準才是正確的用人標準?
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生命周期分基本為四階段:初創(chuàng)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我認為處于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才是真正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有四類人才非常重要。
合伙人 找合伙人不像招聘,像找老婆,需要“三個一致一個互補”,而且一致性原則壓倒互補性原則。哪三個要一致?智力要在一個檔次和段位上;花錢觀要一致;能量水平要一致。革命尚未成功他想分紅,而你想投資;他覺得財務應該穩(wěn)健,而你想借錢發(fā)展公司,這就是花錢方式的分歧。還有能量水平,勤奮的看不慣講究生活規(guī)律的,也會產生矛盾。哪一個要互補?支配性和隨從性要互補。兩人不能都支配欲很強,但也不能都很弱。
領軍人物 領導者通常有三類:任命型、海選型、獅子王加孩子王型。獅子王能打,用力量征服;孩子王是領著別人玩的,制定玩的規(guī)則。如果一個人是天然的領袖,大家愿意推薦他,你任命他,這就是三合一的領導者。天然領導者的特點是什么?非職權影響力。主要看六點:業(yè)績、經歷、關系、相貌、能力、性格。其中,經歷一是看是否曾對盈虧負責,二是有沒有炒過人。能力標準則有兩種,對事判斷力和對人判斷力。性格標準則有三種:與人為善、追求卓越、自信果敢。其中能力和性格標準又組成了人才的五大品質定義。
需要提的一個概念是偽領導人才。偽領導人才會包裝業(yè)績,制造經歷,也有很牛的推薦人,往往還一表人才。而且偽領導人才也是有能力的,比如演講能力、外語能力、上行管理能力。上行溝通是很好的優(yōu)點,隨時隨地跟上級溝通,讓上級知道事情進展如何,很信任他。但性格上可能有嚴重缺陷。偽領導人才的優(yōu)點會蒙蔽很多企業(yè)家,所以最后還是要看能力和性格。
關鍵崗位人才 什么是關鍵崗位?當一個崗位上用最優(yōu)秀的人,就能撬動公司的收入,那么這個崗位就是關鍵崗位。例如聯邦快遞的關鍵崗位是貨物配送。貨物配送決定兩個結果,讓客戶等還是讓運輸船等?前者決定客戶滿意度,后者決定成本。馬克·約翰遜(Mark W. Johnson)等人提出的商業(yè)模式有四個要素,即價值主張、盈利公式、關鍵資源、關鍵流程。用這四要素一分析,關鍵崗位一目了然。這個崗位上用最好的人,能力就有提升。
支持類人才 支持類人才正如傳球手,也很重要。
表1 人才標準:心理素質
圖1 人才測評方法:風里分級
劉備怎么發(fā)現諸葛亮的?隆中對面試有成功的地方,即不光一問一答,還結合案例分析。但有兩個重大缺陷。第一,劉備沒有人才標準,就是憑感覺。第二,缺打分標準。有了數據庫才知道這個人好到什么程度,不是你覺得好就是好。選人標準1.0版本是人口統計學標準。2.0版本在西方叫KSAO,K是知識,S是技能,A是能力,O是其他的。其實2.0版本已經很先進了,但是效率比較低。用心理素質選擇人才則是3.0版本(表1)。
對企業(yè)來說,人才分為五類。創(chuàng)業(yè)者成功以后希望自己成為革命者,改變世界。希望成為革命者的創(chuàng)業(yè)者是一流的。然后才是創(chuàng)業(yè)者和管理者。員工分兩類,一類不面對客戶,如IT人員、財務;一類面對客戶,如銷售、客服。創(chuàng)業(yè)者的戰(zhàn)略思維要求比較高,要求清楚的商業(yè)模式;管理者要求能夠理解戰(zhàn)略,并且能夠執(zhí)行;員工只要知道自己手頭上的事,能分清輕重緩急就可以。
測評不是心理測驗,而是通過觀察一個人怎么管理一家公司,來判斷他有沒有管理能力(圖1)。其中面試和背景調查,這兩件事情一定要做好。
人才測評有兩點很重要:第一,選擇人要有標準;第二,要有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當初是如何找我的助理呢?首先建立標準。一、吃苦耐勞,要兼做秘書和前臺。二、胸無大志。如果做一年覺得自己業(yè)績不錯要求升職,并沒有這個發(fā)展路徑。三、助人為樂。幫助我也要幫助別人。四、行業(yè)信念,要找一個價值觀認同你的。五、自視不高,對助理崗位來說這就是優(yōu)點,然后要設計問題來驗證。對于員工的成熟度,很多問題是可以測評的。溝通是一個維度,靠譜是第二個維度。還有測人性,比如當眾表揚一個員工,對其他員工有什么影響?正向引導和負面影響都要考慮到,可以看出你把握人性是否細膩。
[本文根據李峰在中歐創(chuàng)享+課堂上的演講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