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慶
【摘要】每個學生的心中都蘊藏著或多或少的一點情感。但要挖掘出來往往需要教師的情感撞擊,也就是“煽情”。教師要想掌握“煽情”,首先他應該是有“情”的。如果教師沒有豐富的情感,試問又怎樣去“引情”、“煽情”呢?所以,我對語文教學中“煽情”作了大膽的探究和實踐,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關鍵詞】以情燃情 以情傳情 引情入境 情感撞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0-0235-02
自從我開始接任語文教學,我心深處便有一個信念——要讓孩子們和我一樣喜歡上語文,愛上語文課。于是我學會了“煽情”。然而“情”不是憑空產生的,它要求教師深研教材,感受文之情感,在體會、感受、欣賞、領悟、想象中與作者產生共鳴,為文之情而動容,為文之理而拍案。蘇霍姆林斯基說:“書是用心靈去碰撞的?!薄靶撵`”指的就是滿懷的激情。那么如何激蕩起學生情感的漣漪呢?李吉林老師早已為我們作好了典范。教師首先自己是愛課文的,是被課文所感動的,只有自己對周總理有深深緬懷愛戴之情的教師才能喚起學生對痛失總理的悲哀。其次,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創(chuàng)設氛圍、渲染情調,使課未始,情先入;課已完,情未了。與作者同喜同悲、同悲同憤。只有教師首先陶醉在文章之中,才可能情從心發(fā),進而感染學生影響學生。這是一個很艱苦的過程,但我一直努力地不間斷地嘗試著。我以為,教師要善于將自己對課文的感受及情感的體驗傳導給學生,讓孩子們感到課文中語言文字的魅力和感召力!而老師的情感對于孩子來說,就是導體,就是火種。
一、讀中激情燃情
教師的精神水準和語言素養(yǎng)是其語文教育能力的基礎,因此教師閱讀相當重要。在我們的課文里,滿貯著從古至今的文化精華,潢貯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潢貯著異彩紛呈的美!如果沒有教師對教育的深刻把握,沒有教師溢于胸中飽滿的激情朗讀,學生怎么能感受到文章真情實境的美呢?
當二胡幽咽的聲音響起,心里流淌的是一絲平靜與安寧,似乎能與枯瘦的阿炳對坐,不用說話,自然能感覺到那一絲的悲涼。
當《向日葵》以炫目的黃色奔涌到我的眼前,梵高的倔強、執(zhí)著,梵高的失落、無奈,他的只為藝術而活的靈魂,能不深深震撼著我們的心?
當天邊亮起一道彩虹,老斑羚用生命構筑成另一道彩虹;當油鍋里的黃鱔弓起身子只為保護腹中的小黃鱔;當一對年輕夫婦托起他們的孩子隨著纜車墜入深谷;當……一個語文教師怎會不淚如泉涌?
花木有情,蟲鳥能歌,像德國海德格爾寫的“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那樣,語文教師要“深情地棲居于教育之中”。
當我們走進教室和學生一起品讀美文,你的感悟對學生是何等重要。做語文教師的倘若無法感悟作品,又怎能感染學生,使其一同走進文章的意境、情感之中去?當我們的語文教師無法感知作品的情感之深,行文的流暢之美,作者的體驗之切,又怎么能激情燃情于學生?
《鳥的天堂》是一篇充滿激情和精采描述的好文章?!拔易⒁獾乜粗?,眼睛應接不暇,看清楚了這只,又錯過了那只,看見了這只,另一只又飛起來了……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一個“應接不暇”就把鳥的“多”充分體現(xiàn)了出來,一個“啊”字更是作者發(fā)自內心的由衷的贊美。整篇文章的語言都是這樣的感情豐富,像這樣的課文,如果教師的臉上沒有飛揚的神采,語言沒有激動的音調,孩子們如何感悟到作家豐富的情感,感受作家透明的睿智?這都需要教師在朗讀中去提升、去渲染、去引導、去開啟!
好的文章意蘊豐富,回味無窮。優(yōu)秀的作品本身就充滿了飛騰的想象和創(chuàng)新,語文老師應該通過自身的動于衷發(fā)于聲的優(yōu)美的感人至深的朗誦,讓孩子們遠離庸俗,走向高尚,點燃孩子心中的情,當孩子們在審美中自由翱翔時,他們自然會形成了對文學的向往,孩子們的心會和作家的心在一起跳動!
二、教師點撥,以情傳情
如果說滔滔河流是兩山之間的橋,綿綿細雨是天地之間的橋,縷縷陽光是天宇與地球之間的橋。那么,濃濃情感就是教師與學生心靈之間的橋。教師本身就是一座橋梁,是學生在“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之間的一座情感的橋梁。我們要把這些鉛印的文字轉換成充盈著誘人魅力的音符!把課本上的平面的、一維的語言文字變成了一種“立體的交響”——讓孩子們在“方寸”之間乘上飛毯,領略世界各地的迤邐風情,感受上古時代的洪荒混沌……
這一切的前提是教師必須要把自己融入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中,用情緒去感染學生,用自然流淌妙語佳句牽引學生,用精當?shù)狞c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學生便能感悟得更深更切。
在教學《長城》時,我先利用媒體展示有關長城的圖片和相關資料,以情入手,學生們首先從視覺上感受長城這一浩大的工程。接著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讀進而了解文中所描寫的我國人民建造長城的艱辛。我摒棄逐節(jié)講解,注重語言實踐,緊緊抓住整體,設計各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體驗、感悟重點詞句,讓學生在朗讀中淋漓盡致表達對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贊美。我還創(chuàng)設了“學生充當導游”的情景,長城作為我們中國人的驕傲,你該怎樣向外國游客介紹呢?同學們細膩地把建造長城的艱辛過程講述給“客人”聽,講得那么地投入,仿佛置身于現(xiàn)場。最后,師生齊讀課文把對古代勞動人工智慧的贊美之情推向了高潮。這一系列的教學設計必須以教師熟悉教材、理清思路為先導,以學生為主體,始終圍繞調動學生的情緒發(fā)展為課堂主旨。教師要善點拔,要善于設疑激趣,要善于組織討論。我們要讓每一個的語文課堂場景成為學生激情動魄的體驗和終身難忘的經歷,成為學生積極的生命流程中溫暖的驛站。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就是活的源泉!
三、領悟入境,讓學生產生審美的情感體驗
教學活動是培育生命的一項藝術活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教學中,只有當學生的情感升華為一種審美體驗時,才會使學生領悟難以言傳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善于調動電影、繪畫、音樂、舞蹈、朗誦等藝術手段,創(chuàng)設一個自然和諧、有利于身心開放的“心理場”,以情激情,使學生進入“妙悟”的自由狀態(tài),產生愉悅的審美體驗。自己在教學《豐碑》時,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借助聲、光、影等手段,將詞句融進課件之中,使學生對詞句中的英雄豪情領悟得更深、更透。讓教材提供的審美客體成為聲、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輝映的動態(tài)世界,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通往深層的生命結構的審美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完美學生的人格構建,完成從教學關系向審美關系的轉化和升華,達到教學的理想境界。
四、練中悟情
一堂好語文課的標準很多,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有激情,“情”應該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
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亦是如此,它不應該是簡單獨立、刻板機械、枯燥乏味地進行純技術性的訓練,不應該舍棄了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獨特的體驗、感受、品位,而應該是一種情感體驗的升華。豐富語言文字訓練的形式,為語言文字訓練注入情感的力量,是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一貫滲透的教學理念。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感情基調很悲的童話故事。為了激活孩子們的那顆同情之心,在結束課文教學之后,我試著讓孩子們讀讀、說說、演演。讀:“文中小女孩的夢想一次又一次地破滅,難道我們不應該通過凄美的語言來同情同情小女孩嗎?”說:在感受了文凄調悲之后,我設計了一個說話練習:“面對這樣的社會制度,你作為小女孩的同齡人,你不想說說自己的心里話嗎?”積壓在孩子們心頭的情感噴發(fā)了,有的說:“啊,小女孩,你真是可憐!”有的說:“如果你生活在我們這個美好的社會里,有我們的黨的關懷,說不定咱們還是同學呢!”……演:讓孩子們當一回導演,把這個凄美的故事表演出來,不斷激發(fā)出孩子們對貧苦人民的同情和對黑暗的舊社會的憎恨。
“以生氣喚醒生氣,以激情感動激情”才是有功底的語文教師。我一直摒棄在充滿活力的生命個體中堆砌理智知識,并以此來評判孩子的發(fā)展,而應在一定量的語言積累和一定深度的情感體驗中生成豐富的生命個體,做一個“多情”的語文教師,是我一直追求的夢!
參考文獻:
[1]朱美蘭. 語文教學中的“煽情”高招[J]. 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 2010(15).
[2]韓蕾, 孟麗華. 語文教學中的煽情傳神法[J].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03(13):33-33.
[3]徐兆云. 語文教學中用語言文字煽情[J]. 基礎教育, 2002(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