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鼎文化“問鼎”緣何意味“謀算天下”
古代中國,由“和氏璧”精雕而成的“金鑲玉璽”,代表了皇權的合法性。然而,“傳國玉璽”的權威性起于秦漢之后。在此之前,王室、諸侯最看重的“權利信物”是什么呢?
答案是“鼎”。
東漢學者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位之寶器也。”意思是講,鼎其實就是廚房里的東西,是古代烹飪的一種廚具,大大小小,形制不同。既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如周鼎,大約分三類:“鑊鼎”、“升鼎”和“羞鼎”。鑊鼎,體型碩大,很多沒蓋,用來煮生肉的。升鼎,也叫“正鼎”,是盛放作料,和升鼎配套使用,它還有個別名叫“陪鼎”。
這些銅鍋為什么從廚房跑上大殿了呢?這得從兩位大人物說起,一位是黃帝,另一位是大禹。傳說,黃帝曾取首山之金,鑄了三尊大鼎,分別鑄了“天、地、人”紋飾,以作祭祀之用。而大禹在接過黃帝衣缽后,則擴充三鼎為九鼎。
《史記·封禪書》中記載,大禹在治水以后,劃神州大地為九州。他搜集天下銅,鑄成九鼎,每一個鼎代表一個州。他在每件鼎上都刻著助人行善的神和害人傷民的鬼等各種各樣的形象,目的是讓世人牢記這些形象,從而辨識世間的一切好與壞、善與惡,讓每個人都以此為德行的標準。而“九鼎”就此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征,為天子所有。
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隨著朝代更替,鼎也被搬至各朝都城。遷鼎也就意味著朝代的更替。這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權擁有使用鼎,鼎的功能由此轉(zhuǎn)變。
與一般的青銅器相比,鼎顯得尤為尊貴。比如,在商代的葬墓中,已見到是否用鼎和用鼎之多寡的等級現(xiàn)象,平民小墓是見不到鼎的。而到了西周,用鼎又形成了一套更完整的制度。
西周用鼎常常都是成組使用,號稱“列鼎”,《公羊傳》中說:“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這是對用鼎的數(shù)目的規(guī)定。鼎還和簋配合使用,鼎是用來盛肉的,配奇數(shù),簋是用來盛飯的,配偶數(shù),每一等級配制中,簋比鼎的數(shù)目少一個,如天子為九鼎八簋,諸侯為七鼎六簋,卿大夫為五鼎四簋,如此等等。
甚至,列鼎而食時,鼎力盛肉的順序和類別也有具體規(guī)格。用鼎的規(guī)格,實質(zhì)就是權力的規(guī)格。窺伺這些國之重寶,說到底就是對權力的覬覦。
《左傳》中記載了一則有趣的故事:前606年,號稱“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羽翼豐滿,為了討伐外族入侵,他帶兵跑到洛陽,在周朝天子直轄的領地檢閱軍隊。周朝王室隨即派王孫滿親往犒勞,想不到,口無遮攔的楚莊王居然問起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非常藝術地回答說:“政德清明,鼎小也中。國君無道,鼎大也輕。”
顯然,“天子九鼎”是犯忌諱的話題,楚莊王此時“問鼎”,顯然別有用心,是對周王室權力的挑戰(zhàn)。所以,后來的“問鼎”便成了顛覆政權、謀篡天下的代名詞。
然而到了秦朝,隨著“和氏璧”制成的傳國玉璽橫空出世,鼎的象征意義也開始慢慢地消失。
根據(jù)歷代史書記載,九鼎確實曾作為夏、商、周三代的鎮(zhèn)國之寶,傳了2000年。但之后,就因周朝末年的戰(zhàn)火頻仍而神秘失蹤。
對于九鼎的去向,后世史學家有多種說法。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漢書》中說: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前327年),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泅水之下。后來秦始皇南巡之時,派了幾千人在泅水中進行打撈,但江水滔滔,無從覓處,只得徒勞而反。
關于九鼎消失之謎,有一個流行最廣的說法是:東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虎視眈眈,力圖取而代之。象征王權的九鼎,自然成為各諸侯必欲奪之的稀世國寶。而此時周王室財政困難,入不敷出,于是銷毀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卻詭稱九鼎不知去向,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自找麻煩。這種說法雖似有理,但史書中,找不出任何一點史料加以證實。
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
整理/曹媛,轉(zhuǎn)自《廣州文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