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海英
(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3)
合作學習在高職“概論”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基于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
譚海英
(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3)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中的人是實踐的、社會的、歷史的、發(fā)展的,重新審視這一觀點,并指導當下高職“概論”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合作學習恰好是“概論”課實現(xiàn)國家人才培養(yǎng)目標與學校教學目標的現(xiàn)實路徑,也是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方式方法。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概論”課;合作學習;人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學習、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以實現(xiàn)能運用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來分析社會現(xiàn)實問題,提高政治、哲學素養(yǎng),幫助當代大學生塑造完善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因此,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當今的“兩課”教學改革,是堅持這一指導思想的應有之意。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在宏觀上是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揭露,在微觀上,實則是對人的關懷。在其人學視野中,人不是概念中抽象的人,而是現(xiàn)實生活中活生生的、具體的每一個人,這個人不僅有血有肉,還具備星空般美麗的思想、思維與意識。并且人不僅是具體的,還是實踐的、社會的、歷史的、發(fā)展的。首先,人是通過人的勞動自我產(chǎn)生的,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人不是在某一種規(guī)定性上再生產(chǎn)自己,而是生產(chǎn)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種已經(jīng)變成的東西,而是處在變易的絕對運動中?!保?]人正是在這“絕對的運動中”發(fā)展并創(chuàng)造了自己以及自己賴以生存的社會關系,從而具備社會屬性,正是基于這一點,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人是實踐的創(chuàng)造物?!叭酥允侨耍紫仍谟谒麖氖聦嵺`活動,是實踐的人,實踐是人特有的一種存在方式,是人本質力量的體現(xiàn)?!保?]“現(xiàn)實的人是有意識,有目的,有理性,能進行精神活動的存在物,人不僅是從事實踐活動的能動主體,而且能夠進行自由自覺的活動,因此,馬克思主義所強調的‘現(xiàn)實的人’實際上是一個‘關系主體’,‘實踐主體’,是一個‘過程性存在’,‘歷史性存在’?!保?]由此看來,人的成長與發(fā)展的歷史實質上就是人的實踐史。
“概論”課作為我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與落腳點之一,是以公共課的形式存在。作為教授這門課程的教師,從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角度來說,要實現(xiàn)“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4]這一宏偉的政治目標;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來說,要實現(xiàn)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要通過多種實踐途徑使其具備較強的職業(yè)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如此,才能真正實現(xiàn)“概論”課的教學目標。因此,“概論”課本身是一門兼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只有兼顧理論與實踐的教育,才能真正、有效地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教育教學目標。但在現(xiàn)實中,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多于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實踐課的意義與價值還未充分體現(xiàn)出來,這也是導致高職院?!案耪摗闭n教學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诖?,筆者認為要改善高職院?!案耪摗闭n的教學效果,急需更新教學理念,積極探索新式的教學方式。而合作學習正是可以探索、嘗試的一種方法,這是由合作學習的本質特征決定的。
(一)合作學習的特征
合作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80年代末、90年代初傳入我國,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因其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心理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因而被人們譽為是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4]合作學習的實質是以合作精神為基本出發(fā)點,以社會互動為基本關系,以人際交往為基本方式。[5]目的是通過集體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使得個體在合作中相互學習,相互彌補,相互促進,具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特質。因而合作學習具有實踐性,合作性,社會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
實踐性,即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社會調查、資料收集與整理、探討、交往、合作等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告訴人們,“勞動是人的自我表現(xiàn)、自我肯定的形式?!瓌趧訉崿F(xiàn)了人的肉體的和精神的潛力,以客觀的物化形式展現(xiàn)人的本質力量,表現(xiàn)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本質,確證人在世界上的歷史地位和意義。離開勞動,人無以表現(xiàn)自己的主體性;離開勞動,人無法肯定自己的主體地位。”[6]因此,合作學習是學生自我表現(xiàn)、自我肯定的形式。合作性即學生圍繞共同的目標一起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互動、合作、交往。馬克思說過,“動物之間不存在相互學習、發(fā)展自己的情況。而人則能在分工合作、與他人的交往中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用他人以及全人類的才智豐富和提高自己,在相互合作和激烈競爭中產(chǎn)生作為個體原本所不具有的能力、智慧,不斷地創(chuàng)造、前進。因此,人具有群體性,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社會交往中相互合作的屬性?!保?]因此合作學習能夠促進學生彼此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社會性,即學生的交往、所發(fā)生的人際關系都是在一定的團體或共同體中發(fā)生的,因而具有社會性。自主性,即學生作為有意識的個體,在合作學習中發(fā)揮主動性、能動性,通過交往促進個體主體意識的形成。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認為“只有當人具有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并現(xiàn)實地作用于客體的時候,他才可能成為活動主體,具有主體性?!保?]創(chuàng)造性,即學生合作中的摩擦、碰撞會激發(fā)學生主體意識、新思想、新能力的提升,這個過程本身就蘊含著創(chuàng)造,這也應驗了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所說的“在現(xiàn)實的交往中,人與人在精神上和物質上彼此創(chuàng)造著”,人也正是“通過協(xié)作提高了個人生產(chǎn)力,而是創(chuàng)造了一種生產(chǎn)力”。
(二)學生的成長與“三觀”的塑造需要在實踐中完成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我們所要教育、所要培養(yǎng)的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教育在這個人的發(fā)展過程中可以起到怎樣的作用,以及如何發(fā)揮作用。教育應該指向對人的終極關懷,但是該如何實現(xiàn)這一關懷則是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需要審慎思考的。高職院校所教育的對象是學生,但學生首先是一個“人”;所培養(yǎng)的不僅僅是未來社會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更是一個個充滿自由、富有個性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道德完滿的幸福的“人”。因此,在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尤其要看到背后的“人”。
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的定位與方向是培養(yǎng)應用型、技術型的專門人才,技術、技能是可以通過教師的傳授、操作、示范等作用下學會。但學生在思想上的成熟、性格上的完善,以及“三觀”的塑造是否也可以通過教師的傳授學會呢?不能。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復雜的自組織系統(tǒng),他有著自己獨特的內在規(guī)定性,外在的教育力量也要通過其內在的組織來完成(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說的,內因決定外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并且在社會生活中不斷改造才能完成。在這一點上,誰都無法替代誰。教師可以教授以客觀形式存在的知識本身(知識要發(fā)揮作用,也要通過實踐的檢驗),但卻無法教授主觀形態(tài)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而只能啟迪之。所以,高職“概論”課要重視學生原有的基礎與特征,在此基礎上找到與“概論”課教學相符的切入點與落腳點,在理論的指導下,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自我建構、自我完成。因為,實踐本身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與職業(yè)能力也需要在實踐中摸索、錘煉,如此,才能喚起人的主體意識。人的價值是由人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但“一個人只有能夠成為自由自覺的勞動主體,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3]?!叭恕辈拍艹蔀椤叭恕?,才能成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與接班人。而“概論”課本身也是集理論性與實踐性于一身的課程,加之高職院校本身的培養(yǎng)方向就是應用型人才,這已經(jīng)內涵了非常強的實踐性。由此看來,這些規(guī)定都無處不在地要求要體現(xiàn)“概論”課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實踐教學真正發(fā)揮作用。因此,在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指導下,高職“概論”課可以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及現(xiàn)實路徑實現(xiàn)教育教學目標,即合作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學會與他人交往、互動,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進而鍛煉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促進其社會性完成;可以在共同參與調研、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更有效的理解我國的政治現(xiàn)象,進而培養(yǎng)其提出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信息搜素歸納整理能力;可以在小組發(fā)言的過程中鍛煉表達能力、傾聽能力??傊献鲗W習整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堂很好的集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的課堂,本身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能力與社會工作能力,提升政治素養(yǎng)。
筆者所在高職院校是文科類院校,以法律類專業(yè)為主。在日常教學中,學生通過舉辦模擬法庭,到法院、檢察院等相關部門見習、實習來增強職業(yè)能力。學校是培養(yǎng)人的地方,因此,每門課程都應該發(fā)揮其在培養(yǎng)學生中的作用。為此,在“概論”課教學中貫穿合作學習是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養(yǎng)與職業(yè)能力不可多得的方式方法,為更好地實現(xiàn)這一目標,需要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一)明確合作學習的理念與教學目標
任何一種方式方法的更換絕不意味著只是技術上簡單的轉換,更意味著思維方式、理念上的轉變,因此,合作學習也絕不是簡單的由幾個學生湊在一起,而是不同的人通過一定的方式有機的組合在一起,讓這個小集體發(fā)揮最大功能。所以,合作學習不單純是技術活,不能為合作而合作,而應該讓每一個主體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案耪摗闭n的教學目標是開展有效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合作學習要在整個實施過程中堅持教學目標。因而合作學習的實施是有目標的,不是盲目的。
(二)合作學習的內容
在合作學習實施之前,筆者首先對教材進行梳理,把可以或者適合通過合作學習來開展教學的章節(jié)、內容標識出來。筆者認為,作為合作學習的內容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沒有挑戰(zhàn)性,要根據(jù)本班學生的原有基礎及興趣來設置,且內容要有層次性及一定的挑戰(zhàn)性,讓學生感到通過自己的共同努力可以達到,并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樂趣。以下是筆者梳理后用于合作學習的內容。
“概論”課合作學習內容表[3]
合作學習教學內容堅持以學生為出發(fā)點與落腳點,并堅持把“概論”課的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廣闊的天地,引導學生關注豐富多彩亦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能適當?shù)胤治龀R姷膯栴}與現(xiàn)象。如:在講到“第八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的第五節(jié)建設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時,如果光講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新理念是什么,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如何做,那么就跟教育小學生沒有本質的差別。學生從小就被灌輸愛護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的思想,因此,他們不缺乏這方面的思想教育,他們缺少的是行動的習慣。所以,如果從身邊同齡同學的行為表現(xiàn)出發(fā),他們更容易看到問題的本質,也更容易反思自己,進而有利于進行自我教育,這對樹立他們新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將會產(chǎn)生積極地影響與作用。因此,筆者結合所在學院正開展的清潔校園活動(開展了有近兩個學年的時間),組織學生在學院范圍內開展主題為“我院清潔校園活動實施狀況及分析”的調研活動,試圖了解該活動效果、原因,同學們是否都養(yǎng)成了愛護環(huán)境、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習慣,以及提出進一步改善的建議和意見。通過對身邊現(xiàn)象的關注,不僅讓學生感到“概論”課的實用性,更讓他們貼切的感知到“政治”并不遙遠,其實就在身邊。通過類似的難度不大、貼近生活的調研活動,不僅對提高學生觀察分析能力、思考表達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有促進作用,還促使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既實現(xiàn)了集體知識的建構與自身能力、知識的建構。
(三)合作學習的形式
合作學習,雖然其本質是通過在集體中共同完成一定學習任務的方式,但在現(xiàn)實中并沒有固定的形式,“教有法,但無定法”。因此,這需要教師主動、積極的探討適合自己課程與學生實際情況的形式,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筆者根據(jù)本校課程專業(yè)設置情況及學生基礎水平,以固定的學習小組為主、以臨時組織的討論小組為輔的形式開展教學。固定的小組主要是針對課外調研活動、課堂上無法完成的任務組織的,而臨時的則是針對課堂上播放了相關視頻、電影時采取的課堂討論的方式。
1.固定的小組學習形式
固定的小組是指把學生組織成若干小組,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涉及課外的學習任務時都在一起完成,成員保持不變。組織小組的形式要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基礎上平等地劃分,盡量避免小團體主義的出現(xiàn),盡可能使每個小組的成員結構相近。如每組都有班干、主動好學的學生、懶散的學生、內向的學生、外向的學生等,即體現(xiàn)“同質異構”的組織原則,使每組的差別不大。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樣能使學生在合作中相互作用,外向的帶動內向的額,主動的帶動懶散的,使每個人都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與不足,從而激發(fā)他們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無形之中彼此影響著,共同合作著,也相互競爭著,但更讓他們感到合作比競爭更重要。
根據(jù)上述所列的合作學習內容表,大致可以分為課外知識補充型、課堂教學延伸型、社會調研型、主題探討型等幾大類。根據(jù)班級人數(shù)組成5—6人一組的若干小組,在開展合作學習中,并不是每個小組都要參與所有的合作學習內容,因為“概論”課基本上是大班教學,課堂時間有限,而且學生還有專業(yè)課的學習任務需要完成,所以“概論”課盡可能不占用他們太多的學習時間??梢愿鶕?jù)內容實行輪流制,比如完成上表中補充歷史知識的任務,只要一個小組來完成就可以了。而一個學習任務時就輪到其他組,兩個或者三個小組分別完成,有些內容參與度很廣的,可以讓更多的小組參與乃至所有小組都參與,如對“我的職業(yè)夢”這一主題的探討,這樣可以讓學生分享彼此的想法,形成一種共同探討人生與未來的美好氛圍??傊?,在實施合作學習中,盡可能幫助每一個學生,讓他在情感、心理、觀念、思維等方面得到真正的發(fā)展與進步。
2.臨時的討論小組
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是根據(jù)課堂需要本著方便的原則臨時組織起來的,如前后左右的同學聚在一起討論,沒有固定的成員。如可以就某一視頻、某一社會現(xiàn)象、某部電影中的問題展開課堂討論,最后由各小組成員推薦一位代表發(fā)言總結即可。在此過程中,筆者所起的作用就是組織、觀察、幫助和指導。
(四)合作學習的階段
教學應是有準備的,因此在教學實施的每個階段都要精心設計,盡可能做到心里有數(shù)。筆者所教班級學生為高職生,當然也會具有高職學生所具有的普遍特征,如學習積極性不高、基礎水平參差不齊、自律性不強、活潑好動、自我性強等。但是筆者發(fā)現(xiàn),他們骨子里都想學好、學東西、求上進,事實上他們也非常需要有人來誘導、啟迪,所以在有人給予幫助與啟迪下,筆者相信他們會得到相應的進步與成長。因此,在實施合作學習之前應該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有哪些特點、有什么用,以及為什么要采取這樣的方式方法。讓其在思想上、心理上、感情上接受合作學習的方式方法,使其感受到這是一種不同于以往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的形式,如此,他們才愿意配合并參與進來。此為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分組并分配學習內容。按照“同質異構”原則分好組后,幫助學生進行角色分工,如組長、收集資料者、整理資料者、記錄員等(這樣分工不是絕對的,可以根據(jù)情況自由組織),并幫助學生明確自己在合作學習中的責任與義務,讓他們感到自己是這個小集體中非常重要的一員。分好組后,把本學期的合作學習的內容告訴學生(至少提前兩周)。然后可以通過抽簽、按順序輪流、自告奮勇等方式把學習內容布置到每個小組。第三階段,指導學生完成任務。首先告訴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時間期限,并不定時地聯(lián)系他們以了解其進展情況,并及時地給予指導、幫助。最后,成果展示與總結。由每個小組的代表發(fā)言,鼓勵成果表現(xiàn)形式不拘一格、豐富多彩、異性天開,如制作ppt、小論文、宣傳好報、概念圖、演講等形式,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其他小組可以進行評價、交流。在此基礎上,教師對整個過程進行總結。
縱觀中外教育史不難發(fā)現(xiàn),合作學習并不是當今新興的教學與學習方式,它源遠流長。當單一、枯燥的理論講授使“概論”課課堂教學失去魅力與吸引力的時候,在方法論上,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急需換種方式來教學與學習,而在本體論上,教師不得不回歸對人的重新思考,從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中尋找教育教學的人學出路,只有認識到無論是知識還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不是外在力量的簡單復制,而是具有個體的自我建構性、內含在團體或共同體之中的社會性、生活的真實情境性、結構的復雜性以及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默會性。因此,筆者認為合作學習是能夠在現(xiàn)實教學中有效發(fā)揮作用的一種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會一直沿著這條人學道路探尋能夠真正幫助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方式方法。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袁貴仁.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楊芳,羅連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人學觀及其當代價值[J].重慶文理學院(社會科學版),2011,11(6)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04]16號文件),——http://xgc. ysu.edu.cn/info/1103/2032.htm
[5]蔡鐵權,葉梓.促進合作學習的概念圖建構[J].中國電化教育,2011.4
[6]林眾,馮瑞琴,羅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實質及其關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7]呂榮娟.對高職“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合作學習教學設計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yè),2012,35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0
[責任編輯:蔣慶紅]
G711
A
1008-8628(2016)03-0113-05
2016-03-10
譚海英(1986—),女,廣西桂林人,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教育原理,德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