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萍
摘要:儒家思想從表面上看,非常尊重、肯定人的感情,但是,由于儒家思想對“禮”的推崇,“禮制”思想通過對“孝”的規(guī)定,通過移“孝”為“忠”,通過“愛有差等”的限制,最終扭曲扼殺了人的感情。
關(guān)鍵詞:孝;忠;愛有差等
中圖分類號:B222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55-01
表面看來,儒家思想非常尊重、肯定人的感情,“性善說”是儒家的一個主要思想,那么,人的善良本性是從哪里來的呢?在儒家代表人物看來,它是人心基于自然的感情而先驗地具有的。孟子說,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就是四個善端,它是仁義禮智起點。儒家從這種先驗的、自然的感情出發(fā)建構(gòu)自己的學(xué)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愛自己親人的感情出發(f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然而,儒家同時推崇“禮制”,倡導(dǎo)“禮教”??鬃诱f:“何莫由斯道也!”把“禮”比喻為進入房屋必經(jīng)的門戶,人的行為和情感必須是合“禮”的,才是合理的、道德的。但是“禮教”的門戶過于狹窄了,多少感情無法通過這個門戶而被扼殺掉?!岸Y教”最終還是束縛了、扭曲了、扼殺了人的感情。
第一,儒家主張的“孝”僵化了人的感情。所謂“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鬃诱J為“孝”是人基本的感情,孟子說小孩子見了父母自然知“孝”,是不用人教的。墨子主張“兼相愛”,孟子說他心中無父無君,是禽獸。人們自然是愛自己的父母的,但是“孝道”使這種愛變得僵化、扭曲甚至變態(tài)。
首先,儒家的“孝道”把親愛父母與服從父母混為一談,是對人的感情的強制?!靶ⅰ辈粌H指的是子女對父母的親愛,更指的是子女對父母的恭敬與順從,以“禮”侍奉父母。親愛父母與絕對服從父母是兩回事,服從父母是“禮制”的規(guī)定,與感情無關(guān)。宋明理學(xué)提出“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說教,更是對子女感情與人格的無視。正因為儒家所主張的“孝”更多指的是子女對父母的恭敬與服從,所以在禮的約束下,成年子女在父母面前往往畢恭畢敬,不敢輕易表達親熱的感情,有些做父母的也不輕易在子女面前表達自己的感情。社會上竟然有“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這樣的俗語。通過打罵來表示親愛,不正是感情扭曲與變態(tài)的表現(xiàn)嗎?
其次,“禮制”對三年之喪的規(guī)定,扭曲了人的感情??鬃铀吡χ鲝埖娜曛畣?,本來也是出自人的自然感情的,人生下來,三年才能免于父母之懷,所以為父母守孝三年是理所當(dāng)然的。我們不懷疑孔子感情的真摯性,但是如果把三年之喪作為天下的通禮,就是對人的感情的強制。再者,“禮制”規(guī)定,父親死了要守三年之孝,母親死了只要守一年之孝就可以了。儒家憑什么認為人們對于父親的感情要超過對于母親的感情呢?即使他們本人熱愛父親超過熱愛母親,難道他們不允許他人熱愛母親超過熱愛父親?儒家所主張的對父親三年之喪、對母親一年之喪不僅扭曲了他人的感情,也扭曲了他們自己的感情。這是由他們的男權(quán)主義的邏輯導(dǎo)致的。
第二,儒家思想移“孝”為“忠”, 強行把家庭關(guān)系類推到社會中,是對人的自然感情扭曲。儒家學(xué)說把家庭、家族關(guān)系擴大到社會中,認為國就是一個擴大了的家,家就是一個縮小了的國。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父母子女相親相愛同樣適用于社會。皇帝和作為皇帝代表的各級官員就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就是子女?;实勖x上是全國人民的總爸爸,作為子女的百姓忠于皇帝就像孝順自己的爸爸一樣是天經(jīng)地義的。然而國并不是家,官員和百姓的關(guān)系也不是父母和子女的關(guān)系。不僅當(dāng)官的做不到“愛民如子”,老百姓也做不到對長官如父母??鬃诱f過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圣人之言,畏大人,對于老百姓來說,最現(xiàn)實的就是畏大人,即畏長官。一個“畏”字,非常準(zhǔn)確地表達了百姓對于官員的感情。在專制社會中,君主對臣民操有生殺大權(quán)。盡管儒家主張“君使臣以禮”,君主應(yīng)當(dāng)對臣民仁愛。但是,歷史上仁愛的君主并不多見。儒家的學(xué)說又確立了君主的至尊性,使得臣子在君主面前往往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实鄣男乃茧y測,大臣們“伴君如伴虎”,哪敢不“畏”?中國的老百姓見了官就害怕,哪里像是子女對父母的感情?官員們平時盤剝百姓、欺壓百姓,要求老百姓移“孝”為“忠”,對待他們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豈不是漠視與踐踏百姓的感情?
第三,儒家的“愛有差等”思想把感情秩序化,扼殺了人在秩序之外的感情。按照儒家的邏輯,一個人先要愛自己的父母,然后根據(jù)血緣關(guān)系,由近及遠,愛有所不同,這就叫“愛有差等”。儒家所主張的愛,是以父母(尤其是父親)為中心,層層遞減,就像水中的波紋一樣,漸遠漸淡。如果一個人愛他人超過愛自己的家人,尤其是超過愛自己的父母,那么實屬大逆不道。
一般情況下,人們總是愛自己的親人多于愛其他人,愛自己周圍的人多于愛陌生人,這也是人正常的自然感情??墒牵耸且环N高級的、不確定的動物,人的感情是復(fù)雜的,不會按照固定的軌道產(chǎn)生發(fā)展,時常會出現(xiàn)“越軌”的現(xiàn)象。突破“愛有差等”秩序的最典型的感情是愛情。男女雙方,也許原本之間并沒有什么關(guān)系,可是突然之間卻相愛了,愛得如火如荼、難分難舍,甚至天長地久、??菔癄€,是違背“愛有差等”的規(guī)定的。儒家思想中的理想婚姻是夫妻之間男主女從,夫唱婦和,雙方舉案齊眉、相敬如賓,這種主賓式的關(guān)系哪里有愛情的味道?在儒者看來,夫妻之間的愛情是無所謂的甚至是不應(yīng)該有的,但是他們的關(guān)系一定要合“禮”,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有一系列的結(jié)婚程序,這種合“禮”的婚姻才是正當(dāng)?shù)?,否則,“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孟子·藤文公下》)古往今來,禮教在歷史上造成了多少愛情悲劇恐怕無人能夠數(shù)得清。
中國人普遍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感情,我們往往把這叫做含蓄,并認為是一種美。其實,這種含蓄之美是被“禮教”壓制出來的。上下級之間、長晚輩之間、男女之間由于“禮”的約束,不能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只好通過迂回的、暗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人的感情是復(fù)雜的,并非都是合乎“禮”或“理”的??墒牵岸Y教”就像一張羅網(wǎng),要把人的豐富多彩的情感網(wǎng)羅在“禮制”之中。在“禮制”的壓制下,人的情感不免扭曲,成為一種變態(tài)的情感。
參考文獻:
[1]《中國哲人的大思路》 馬中著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8月第一版
[2]《儒學(xué)社會通論》 陳勁松著 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出版
[3]《〈知識、信仰與超越〉——儒家禮法思想解讀》 任強著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