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周蔚
1968年出生
1987年入學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學士、碩士)
致正建筑工作室創(chuàng)始合伙人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張斌工作室主持建筑師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客座教授
1972年出生
1991年入學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學士)
致正建筑工作室創(chuàng)始合伙人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張斌工作室主持建筑師
2015年上海市優(yōu)秀工程勘察設計項目一等獎
2013年中國勘察設計建筑工程一等獎
2009年教育部優(yōu)秀勘查設計建筑工程設計一等獎
2006年第六屆中國建筑學會青年建筑師獎
2004年WA中國建筑獎佳作獎
我們在同濟求學的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中,正是整個中國建筑界重新打開大門后,試圖在紛繁多樣的信息引進中建立點什么的時候,相對嚴謹的既有教學模式與各種新的信息之間形成了一種張力,使得師生之間產生了一種相對開放、鼓勵嘗試的氛圍。印象比較深的是3段時期。一是二年級黃仁先生帶的圖書館設計,黃先生在堅持同濟特色的基礎教學要求的同時十分鼓勵學生的大膽嘗試,讓我在經歷了枯燥的鴨嘴筆和渲染磨煉之后第一次感到了設計的樂趣。二是三年級開始的課余參加巖土學院辦的日本施工圖翻樣班,雖然并沒有系統(tǒng)培訓,但是在大量的讀圖自學中體會了當時遠遠領先于國內的建筑設計系統(tǒng),這對于我的職業(yè)成長有巨大的影響。三是研究生階段師從盧濟威先生做城市設計研究,面對這一當時國內新興的專業(yè)范疇,盧先生帶著我們幾屆師兄弟開展了很多奠基性的工作,這也是我在建筑實踐中一直關注城市問題的影響來源。
再出發(fā):研究、教學與實踐的結合
中國這30年的巨量的物質建造和空間生產在制造奇跡的同時也見證了當代建筑的巨大困境。這一困境表現為空間與人之間的錯位與矛盾。一方面,雖然巨量的建造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但是空間總是呈現為先于人、先于使用的狀態(tài),不可避免地與人們的生活不相匹配。這種與社會缺乏互動的空間生產方式大大增加了空間運作的社會成本。另一方面,我們習慣于在相對與社會缺乏互動的“資本——權力”架構下的空間生產機制中去追求建造的質量與詩意,而這樣構筑的所謂建筑學的品質的真實性與有效性值得懷疑,更多地只是作為一種消費對象而存在。這需要我們重新去思考建筑學在當代中國到底該如何作為。
在我們的建筑實踐中,我們始終關注空間與人的關系,致力于通過建造去理解和表達存在和自然,并將建造與對于社會生產的介入與思考相結合。我們的工作并非只是結束于建造,而是需要以建造作為起點,結合對于現實的研究和洞察,以更開闊的視野和更多樣的方式去與中國社會的變遷進行互動,這是更廣義的“建造”,也是我們現階段工作的目標。
這也是從2014年開始,我們和上海的幾位建筑師一起發(fā)起針對上海城市空間的研究計劃“Shanghai Project”的原因。這是一個年度系列研究計劃,每年選擇上海的一個有樣本意義的空間案例,通過調研揭示空間樣本的內在運作機制,并結合這些充滿矛盾的人與空間的關系中思考空間如何與社會互動。2015年我們完成了“SHP1——田林新村的共有空間研究”。通過調研與圖繪,我們在這片工人新村的雜亂無序、爭奪激烈的空間表象中看到了社會不同階層人群在空間中的自治與共生,而這些對于這個城市特別有益的現象都發(fā)生在“共有空間”這一對于中國當代城市而言特別普遍的空間類型中。這個研究對于我們而言是一個新的起點,它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成為我們下一階段準備長期努力的一個方向。2016年,我們與上海郊區(qū)的一個街道辦合作,正在對一個現存的航運工人小區(qū)展開研究,希望在此基礎上對于這一矛盾重重的基礎設施欠賬社區(qū)的更新改造做出探討。我們的更新研究立足于社區(qū)的自治與再造,將田林調研中的收獲與這一社區(qū)的現實情況相結合,在空間資源的盤活整合中嘗試一種對于社區(qū)保存最有利的更新方式。同時,我們希望在整個工作過程中在街道辦的支持下與社區(qū)居民展開充分的互動,為此目標所準備的社區(qū)交流空間的改造計劃已列入今年上海市規(guī)劃局倡議的“城市微空間更新計劃”中。
我在10多年前退出教學一線,專心于建筑實踐,但是仍然持續(xù)參與研究生教學工作。上述城市空間研究就是依托研究生團隊開展工作的。同時,從2012年開始,我每年都參與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復合型人才實驗班”的“小菜場上的家”的課題教學活動。這一課題立足于城市現實問題、從城市空間和社群的觀察與研究出發(fā)的設計思路與我的專業(yè)關注點有很多相關性,也促使我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反思在長期實踐所碰到的現實問題,并將這些思考與年輕人分享。2015年的教學中,我們就將課題鎖定于田林新村真實的社區(qū)菜場和外來人口廉價宿舍綜合體基地,并將之前城市調研的成果與教案設定相結合,促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課題的關切點與意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面對建筑實踐日益消費化的當下,我們真正需要的應該是一種能夠沖破這一資本-景觀結構的對于消費的積極的拒絕:建筑師能否主動拒絕成為似乎命定的全球生產-消費景觀中的一環(huán),走出日益狹窄的職業(yè)牢籠,打開日益陳腐的職業(yè)藩籬,將建造的權利還給社會大眾,同時平等地與社會大眾合作,讓建筑師成為社會自主建造的媒介?!?/p>
ZHOU WeiZHANG Bin
1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C樓
2 同濟大學中法中心
3 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圖書館東側外觀
4 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圖書館南側外觀
5 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圖書館閱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