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張敏
閬師附小:聯抒情懷 如詩如畫 .
本刊記者_張敏
一個學校的文化氛圍,需用心營造、積淀。閬師附小的門墻文化,是一種熏陶,一種傳承,它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并引發(fā)示范效應而蔚然成風。在學生評價體系上,學校主張“想”比會更重要,倡導多元答案,鼓勵孩子大膽說話,放飛孩子的心靈。
走進閬師附小,書畫琳瑯,門門皆有楹聯,或曰:“風舉鯤鵬千里路;雨潤桃李萬樹花”,或曰:“握一支粉筆,授孔孟老莊學問;站三尺講臺,傳李杜韓柳詩文”……
記者很震撼,狹小的方寸之地,附小老師深諳熏陶和涵養(yǎng)兒童的無言之教。
在舊時代,中國人這樣諷刺暴發(fā)戶:“樹矮墻新字畫少”。閬師附小自有深厚的傳統,只因地處繁華鬧市,小小的空間,卻可以讓字畫和楹聯大做文章。
校園里的楹聯皆為師生、也有很多家長協同參與創(chuàng)作,自2014年開始征集,并匯集成書《聯抒情懷——閬師附小師生校園楹聯集萃》,由四川大學出版社于去年8月出版。
“西風東漸”以來,中國的教育者大多已忘記了文化浸潤的教育之道。而外國人比我們更心知肚明。1850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帶來了西方教育,出任中國第一所大學——京師大學堂西學總教習。大學成立時,丁韙良當著所有人的面向孔子像鞠躬,此舉被他的同行視為叛徒。后來丁韙良在書中寫道:“中國有一種秘密的力量,我們親眼目睹這力量強大得足以將滿族這么一個勇猛的游牧民族改變?yōu)樽钪袊拿褡?,這包含了上千種因素的力量統稱為教育?!?/p>
上千種因素的力量里,有一種力量叫“熏陶”。湯勇局長對此有精到論述:“校園文化要像一個泡菜壇子,讓孩子在文化里浸潤,陶冶。”
湯局長的這壇泡菜水,基本的一味料是門墻文化。首創(chuàng)任務交給了閬師附小,校長席筠梅說話條分縷析,有著成熟的理論體系,她提出“傳承創(chuàng)新、教育針對、師生參與、美觀藝術、主題融合”五原則,帶著各科老師及孩子們苦心經營。到2013年春季,師生共建319幅門文化。
在這之前的2011年,席筠梅看到學校的閱覽室門庭冷落,意識到借閱不方便,遂將書請出封閉的空間,在教室外墻、樹下、墻根興建起書壁和書櫥,讓孩子們隨時隨地可看書。2012年底,以閬師附小為起點的一門一世界的門墻文化在全市推廣,書壁、書櫥、書亭、書廊、書屋成為每個學校的標配。
可貴的是,中國傳統諸如書法、國畫、圍棋、古箏成為“壇子”里的主料,不少學校已有經典誦讀的校本教材。中國傳統有如一顆大樹,禮、樂、詩詞、歌賦、楹聯、書法等等,都是這棵大樹上開出的花朵,皆是修身立德的教育之道,如此熏陶,善莫大焉!
閬師附小“書畫林”
席筠梅和朱永新教授、湯勇局長在一起
學術廳,六年級的文利老師正在上課,現在是課前“三分鐘口才秀”。今天輪到鄭圣同學,聽得出他的口齒有些瑕疵,但自信、大膽,不懼記者、校長和其他人在場,侃侃而談。
“口才秀”是學校慣例,加上閱讀課,每個孩子平均每周都有機會上臺展示。這樣高頻率的機會,直接讓孩子們習慣了曝光而不怯場。而這個慣例,源自“‘想’比會更重要”的學生評價觀。
席筠梅是這一評價觀的創(chuàng)始者,因為她發(fā)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一二年級時老師問:“誰會呀?”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舉手,小手林立。
三四年級時老師問:“誰會呀?”只有部分人有興趣。
五六年級時老師問:“誰來回答?”舉手的人寥寥無幾。
這個普遍現象引起了席筠梅的思考,她認為是老師的不當評價導致了這樣的后果,比如以標準答案衡量孩子的回答,長此以往孩子當然越來越不敢說。
席筠梅果斷革新,提出“‘想’比會更重要”的學生評價觀,堅持小學生只有失誤沒有錯誤,小學階段的孩子養(yǎng)成想思考,想說話,想做事的習慣比追求會思考,會說話,會做事的結果更為重要。由此衍生的學生評價體系很快在校內實施,記者在“閬師附小‘理想課堂’教學評價表”中看到,“學生形成濃厚的竟學氛圍,參與意識強,舉手率達60%以上,發(fā)言率不低于三分之一”已成為評價標準。
相映成趣的是,文老師的課正進行到名句接龍環(huán)節(jié),同學們分成四個小組進行比賽,有孩子情不自禁地站了起來,著急地高舉著手,希望可以被老師點名接龍。
文利老師四歲時父親去世,現在母親患癌。在課堂上,她深情地朗誦了一首汪國真的《熱愛生命》,汪的詩在文學品級上雖不算高,但對現在的她,對于六年級的孩子來說,很貼切:
我不去想,
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
只要熱愛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