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_武志紅 楊瀾 整理_郭勇
楊瀾對話武志紅:夫妻關系與子女教育
講述人_武志紅 楊瀾 整理_郭勇
據(jù)民政部統(tǒng)計顯示,過去幾十年,中國離婚率一直呈上升趨勢。自2003年以來,中國離婚率已連續(xù)12年遞增??梢哉f,這是一個“高離婚率時代”。
婚姻本該是一件幸福的事。過不到一起就分開,對夫妻雙方也未嘗不是好事,如果非要將就一起生活,相信帶來的只有痛苦和傷害,絕非長久之計。但是,有子女的家庭一旦離婚,孩子肯定會受到傷害,如果以孩子為借口繼續(xù)將就過下去,則可能給孩子造成更大傷害。
到底該如何面對破裂的夫妻關系和子女教育問題?下面聽聽楊瀾和著名心理專家武志紅的對話(內(nèi)容源自@hervillage網(wǎng)絡微課)。
楊瀾:我們知道武老師寫過很多暢銷書,其中《為何家會傷人》再版了20多次。說明大家對家庭關系,特別是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存在相當多困惑。所以我們就從這個問題開始。
武志紅:今天的話題是夫妻關系和子女教育。夫妻關系是家里的定海神針,左右著孩子的命運?!稙楹渭視恕啡绱耸軞g迎讓我倍感意外。但在后來漫長的寫作中,我逐漸領悟到,中國家庭問題的嚴重程度遠遠超出我想象。這本書受歡迎,可能正是戳中了人們內(nèi)心的部分,他們確實發(fā)現(xiàn)家庭問題很傷害人,特別是傷害孩子。
楊瀾:很多媽媽提出一個問題,對待孩子學習,我和爸爸意見經(jīng)常不能統(tǒng)一,在孩子寫作業(yè)時常會發(fā)生爭吵。對孩子影響很不好,但我總忍不住。那父母意見不統(tǒng)一,該怎么處理呢?
武志紅:看起來這是夫妻意見不同對孩子的影響,但我覺得這里還藏著更深的問題。學習是孩子的事,父母為什么總要指手畫腳?這里藏著父母想控制孩子的問題。父母是越界的,父母非要去控制孩子怎么學習。所以這樣的父母犯錯在先。提問的朋友真正的問題(可能)是她的控制欲望太強了,她要孩子聽她的、丈夫聽她的。這是現(xiàn)代中國家庭、社會常見的統(tǒng)一思想的問題。
楊瀾:父母在孩子面前是不是總要表現(xiàn)出統(tǒng)一的意見呢?有些父母覺得,如果我們對孩子有不同意見,應該先關起門來商量好。這樣孩子就不會看父母臉色,用父親的話軟化母親,或用父親的話反制母親,就是不給孩子可乘之機。你覺得這種方法可取嗎?
武志紅:其實我一直反對這個看法。雖然很多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講,父母乃至老人應該達成一致的聲音。我倒覺得很可怕的。這樣孩子就會覺得除了一致的聲音外,自己的聲音都是錯的。舉個例子,股神巴菲特。別人問他你為什么那么成功。巴菲特說,最大的經(jīng)驗是小時候爸爸告訴我,你要相信自己的感覺,遵從自己的聲音。你的聲音越是獨特,別人就越容易對你說三道四,而這時你越應該遵從自己的聲音。
楊瀾:關于聽話問題。父母表揚孩子時,經(jīng)常說:“這個孩子真聽話,真乖!”這樣的評價標準,對孩子會有什么影響呢?心理學家有沒有做過跟蹤調查?
武志紅:我原來做心理醫(yī)生有個目標,一個特別哲學的說法,讓一個人信任自己的自發(fā)性。什么叫自發(fā)性?比如說,現(xiàn)在我想說什么,心里涌出什么,就按我的感覺去說。一個健康的人,在于信任他的自發(fā)性。這樣可以看出,聽話是個很致命的問題。讓孩子覺得他的自發(fā)性是錯的,他的意志是錯的,父母的意志是對的。他必須聽父母、老人的話。在我們社會中,孩子先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長大聽領導的話。他永遠沒有機會聽自己的話。所以我們就不能成為巴菲特。我在美國看到大量真實故事,都會有人告訴你,按照你自己的想法來。
我舉個自己的例子,我是攝影發(fā)燒友,在攝影器材上都花了幾十萬。我看過一本書,采訪幾十位美國有名的攝影師,問他們怎樣才能成功。這些攝影師無一例外地說,你要找到自己的路。他們沒有一個人說,我的經(jīng)驗是很棒的,你按照我的經(jīng)驗來你就會成功。這就是聽話哲學最大的問題,它破壞一個人的自發(fā)性,通常來講就是破壞一個人的自由和創(chuàng)造力。
楊瀾:如果父母關系不好,冷淡、冷戰(zhàn),孩子就會學會察言觀色,變得焦慮不安。如果夫妻之間真的遇到這種低潮,該怎樣減少對孩子的傷害呢?
武志紅:這個問題很難。傷害不可避免。孩子就是一面鏡子,他可以把家里各種信息,映照到自己這面鏡子里,把家里各種信息都吸收進來,結果他就成為這個家庭的寫照。所以,夫妻關系很糟糕,對孩子的傷害不可避免。第二點,該怎么盡量避免或減少對孩子的傷害?我們要談孩子一個重要的心理,自戀。越小的孩子越自戀。不是說我多棒我多好,他們認為這個世界是我創(chuàng)造的,我可以左右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好,是因為我好,這個世界壞,是因為我壞。這個家庭好,是因為我好造成的,而家庭壞,是我壞造成的。所以有人說,孩子都想做家里的保護神。這時父母可以嘗試告訴孩子,人生總有不完美的地方。我們的問題是我們的問題,你左右不了,這不是你的錯。告訴孩子,你自己過得開心就可以了,你不需要為我們的人生負責,這也是你負責不了的。而更重要的是父母首先要做榜樣。問題不可避免,但我們正在努力處理問題。雖然出了問題,但希望我們的關系朝好的方向發(fā)展。如果做不到這點,那對孩子的傷害是不可避免的。
聽話哲學和離婚同樣都與強勢的父親(K)和強勢的母親(Q)相關
楊瀾:有時候,明明夫妻關系已不可維系,到了離婚邊緣,但為了孩子好,我們就湊合在一起。父母想分居,又不想讓孩子看出來。為了讓孩子有個完整的家,暫時犧牲自己,維持名義上的夫妻關系。這時候,他們希望保護孩子的愿望真能達成嗎?
武志紅:其實這樣的故事非常多,最有名的就是陳冠希的故事。陳冠希的父母早就離婚了,但是為了讓兒子感覺他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中,一直瞞著兒子。直到他十幾歲才發(fā)現(xiàn),然后就崩潰了,覺得父母騙了他。從此他開始早戀,并用傷害女性的方式早戀,結果反被女孩所傷害。后來他制造那么多艷照,他說是因為初戀傷害了他。實際上他的傷害是從父母開始。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如果明明活得很痛苦,還要表面上維持活得很好的樣子,這是一個不好的榜樣。讓孩子覺得原來表面上活得好是對的。相反,如果父母用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問題,關系實在不好,那離就離唄。但離了之后他們可以繼續(xù)處得好一些。他們可以和孩子說,只是爸爸和媽媽的關系破裂了,爸爸、媽媽還是愛你的。這樣就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原來這樣是可以的。講到這里我想到一個故事,一個父親獨自撫養(yǎng)女兒,周圍小孩經(jīng)常嘲笑這個小女孩,說你沒有媽媽。這個男人就給女兒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門,對那些嘲笑她的人說:“是啊,她沒有媽媽,可又怎么樣?你們誰有她活得好?”我覺得這個故事可以破剛才的問題。
楊瀾:我想佐證一下您的話,今天我們社會中離婚率很高,這是一個既成事實。所以很多破裂的家庭都要面對如何對待孩子的問題。我曾經(jīng)采訪過英國的安德魯王子(查爾斯王子的弟弟),他和妻子沙拉離婚了,但他們都和孩子坦誠地講婚姻的失敗,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兩人相互支持、成為人生的好朋友。同時也告訴孩子他們一如既往愛他。所以,在孩子人生的重要時刻,比如,畢業(yè)典禮、演出、家庭旅行等,他們都盡量同時陪伴孩子。他們的兩個孩子都很樂觀、陽光。安德魯王子和沙拉還被英國媒體評為最佳離婚伴侶。離婚和伴侶充滿矛盾,但這個故事說明,父母其實依然有機會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武志紅:這是一個很棒的故事。我們都知道戴安娜和查爾斯王子的故事,但他弟弟的故事我還真不知道。戴安娜和查爾斯則構成另一種對比,他們作為象征性人物,其實關系并不好,但離婚沒有發(fā)生,至少在那時,他們的兩個兒子絕對談不上生活得幸福、健康。所以我覺得成熟地處理關系、處理關系中的問題,這才是比較好的榜樣。而不是追求表面,因為我們都知道內(nèi)在的感受是更重要的。我都覺得我們不需要講更多了,你剛才分享的故事實在太好了。
安德魯王子和莎拉
離婚后的安德魯王子和莎拉在女兒的畢業(yè)典禮上,他們被英媒評為最佳離婚伴侶
楊瀾:請武老師聊一聊你剛才說的話,夫妻關系才是家庭真正的定海神針。但我們經(jīng)常聽到有些父母,特別是母親,常對孩子,尤其是兒子說,你對我是最重要的,你比你爸爸更重要。把親子關系放在夫妻關系之上、之前,這是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嗎?
武志紅:實際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前面講到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如果父母相愛,孩子才會真的覺得自己是父母愛的結晶。他充滿幸福感,他相當于把父母的生命內(nèi)化到自己靈魂里了,他會覺得他內(nèi)在的兩性關系是非常和諧的。但是假如父母關系不好,不相愛,或出了問題,比如剛才那個經(jīng)典的中國家庭結構,如果丈夫覺得他的媽媽是第一位,那么婆婆和媳婦之間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各種問題。而媳婦就會覺得丈夫不足夠重視自己,心生怨恨。這樣,孩子作為父母生命的一種映照,他就會覺得自己不是父母愛的結晶,而把父母的痛苦放進自己內(nèi)心?,F(xiàn)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學流派,比如家庭系統(tǒng)排列、結構式家庭治療,他們都認為夫妻關系是家庭中第一位的,是家里的定海神針。如果你把握了這個原則,就發(fā)現(xiàn)家庭好很多。你媽和你老婆同時落水你會先救哪個?這個問題,是典型的中國家庭問題。以前可能覺得難回答,但現(xiàn)在我覺得我會救我老婆。有人會問,那你媽怎么辦?我會說,還有我爸呢。這是一個好答案。這說明,中國家庭一直把親子關系放在第一位。我覺得中國家庭問題至少有60%-70%的原因來自于此。
楊瀾:在潛意識中,父母覺得是擁有孩子的,當然也是對孩子負責,愛孩子。但從某種角度說,孩子的私人空間是比較有限的。有個網(wǎng)友說,自己青春期的孩子,把門關起來,我非常生氣,覺得他要把我排除在他的生活之外。所以,該如何界定孩子應該享有的私人空間呢?
武志紅: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這里有個基本原則:誰的事就是誰的事。孩子的事就是孩子的事,如果他有能力解決,他沒有向你求助,這就是他的事,他的空間,我們應該尊重。父母的事也是父母的事,比如婚姻,是父母的事,孩子不需要過多地介入。所以我們要講的就是界限,很多中國家庭缺乏界限。為什么呢?就是剛才提問的父母那種感覺。其實很多父母缺乏一種感覺,我和你在一起,我心里住著愛。人缺乏這種內(nèi)在的愛時,就想追求外在的形式上的愛。你就在我眼皮底下,你和我住在一起,你就得聽我的,你得和我想象的保持一致,這樣你就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人,我就不孤單。但如果你不聽我的話,在門上加一把鎖,孩子立即就感覺你不愛他了,甚至你在恨他。一旦這種界限被樹立,她有種破碎感,從此之后我的愛就消失了,他的憤怒就從這來。
楊瀾:網(wǎng)上大家在討論一個話題。春運千辛萬苦回家,就為了陪父母過年三十,吃團圓飯。但同時,在家的時候,年輕人往往在玩手機,和父母深入交談或有品質的陪伴時間,是非常少的。怎么來理解,現(xiàn)在年輕人常常找不到跟父母,特別是跟父親說什么的問題。
武志紅:這也是典型的中國式問題。我們先談談父親,從心理學上看,一個家庭養(yǎng)出有問題的孩子,通常來自這樣的模式:一個焦慮的母親,“不存在”的父親,有問題的孩子?,F(xiàn)在中國家庭中,父親經(jīng)?!安淮嬖凇薄8赣H“不存在”也有兩種模式,一是父親非常能干,像個男人,但也像個流氓,通常不在家。還有一種“不存在”,他雖然在家里,但不像個男人。他得不到尊重,在家里沒有話語權,像個隱形人。父親一直都“不存在”,孩子就不知道該怎么和父親溝通、怎么和他說話。再講講溝通,為什么常使用手機?雖說全球都對手機依賴越來越重,但中國尤其如此。我出去旅游,去很多地方。對中國旅行團,導游說,只要給中國人一個WiFi,中國人的抱怨就會減少一大半。如果沒有,他們就非常受不了。比如一到酒店,導游首先干的一件事就是和酒店溝通,問WiFi賬號、密碼,有了網(wǎng)絡,中國人立刻就安靜了。中國家庭講究聽話,這不僅是父母對孩子,孩子對父母也是一樣。你必須聽我的話,我才感覺和你有溝通??晌覒{什么要聽你的話呀?溝通就變得非常沒品質,就來自“聽話哲學”。
楊瀾:剛才談到“不存在”的父親,一種是整天在外面忙,體現(xiàn)了某種男性氣質,但是以不回家為代價。另一種是在家里忍氣吞聲,承受太太數(shù)落,很窩囊。您又談到焦慮的母親,母親的焦慮從何而來,為什么母親特別焦慮?
孔雀東南飛的焦仲卿不善于處理婆媳關系,一味愚孝,釀成家庭悲?。▓D為越劇版《孔雀東南飛》)
武志紅:焦慮的母親,很大部分來自女性的焦慮。女人和男人不同,男人可以活在邏輯里,活在頭腦里,活在事情里,就算情感不滿足,貌似活得還不錯。但女人若沒有情感,她就必然非常焦慮。所以,男人也焦慮,但男人的焦慮似乎表現(xiàn)不出來。而女人表現(xiàn)得很明顯。問題就在于,怎樣才能不焦慮?為什么會焦慮?有感情才能不焦慮。如果心里住著一個愛的人,人就不焦慮。如果心里沒有,我們就活在焦慮中。對這種焦慮,心理學叫做“不存在感”。存在感來自我在任何一個地方,我感覺自己和世界有連接。我坐在這個沙發(fā)上,和沙發(fā)有連接;我和您談話,我和您在一起,我能體驗到我和您在一起的感覺,這時我就不焦慮。這種不焦慮、存在感最初就源于心里住著一個愛的人,通常這個愛的人首先是媽媽。當我們心里存在一個愛的人,就會踏實感覺自己和世界有連接。而中國人普遍缺乏這種感覺。但中國重男輕女,所以中國女性有更深的不存在感,她們要強烈地抓住丈夫、孩子,丈夫為了逃避她的焦慮,就要逃走。這構成了中國家庭的一個全貌。
楊瀾:所以母親的焦慮往往是自己缺少存在感。也有一些母親早早就停止了學習,停止了自我成長,對自我價值也缺少一種自信。所以她人生的希望就在丈夫身上、孩子身上。她可能產(chǎn)生兩類問題,一類是她把過多的關注放在丈夫、孩子身上,于是她就會無處不在地讓他們失去獨處空間。還有一種狀況,她可能會忽略孩子的存在,很多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是因為母親忽略了他們的存在,給他們造成了終身的傷害。
武志紅:是的。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作為女性,媽媽應該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感情是最重要的。電影電視講的都是愛情,但除了愛情外,還有另外一些可以讓你找到存在感的東西。比如做一番事業(yè),很豐富的生活,你有種我可以獨自存在的感覺。你有這種感覺時,你就不至于通過抓丈夫、抓孩子來尋找存在感。而且抓丈夫、抓孩子,就會造成一種創(chuàng)傷,這叫“被吞沒創(chuàng)傷”,特別是孩子,他感覺自己被媽媽吞沒了。所以,她想做一個好母親,就需要自身先做一個榜樣。
小說及同名電視劇《雙面膠》,一度被奉為“經(jīng)典婚姻教科書”。劇中講述了婆媳關系不和導致的家庭悲劇。雙面膠是中國經(jīng)典家庭結構中的丈夫角色。
問題一:教育孩子時,總是控制不了情緒,對孩子發(fā)脾氣。有時說出的話,自己都覺得傷人。有次孩子甚至煩躁地說:“我真想從這個世界上消失?!边@時,怎樣才能控制自己,又讓貪玩不愛學習的兒子步入正軌呢?
武志紅:聽話哲學是這樣來的。在心理學的概念就是自戀,只不過是全能自戀。什么是全能自戀呢?這個世界就應該按我的意愿來運轉,如果誰不按我的意愿來運轉,我就充滿暴怒。所以她兒子就感覺到,媽媽讓他聽話,如果他不聽話,媽媽就恨他,就想讓他去死。媽媽暴怒的話中就隱含著死。所以他說我恨不得從這世界上消失。媽媽的恨中傳遞一個信息,你不如去死。那這個媽媽她該怎么辦呢?她需要認識自己的心理:我是神,我是女王,這個世界就應該按照自己的意愿運轉,否則我恨你。她需要接受另外一個事實,這個世界當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運轉,而且你的孩子是另外一個人。他想發(fā)展好,需要找到自己的意愿、節(jié)奏和韻律,來找到如何學習。他有時候學習專心,有時候不專心,這是他的事。父母需要知道,有一個詞叫“剁手剁腳”。你可能因為自戀,導致你強烈的控制欲,但你應該首先知道這是錯的。有時你恨不得把手腳伸過去,像八爪魚一樣控制孩子,這時候你應該控制自己,把自己的手腳“剁掉”,給孩子騰出空間來。
問題二:我要管教兩歲的孩子,他老是鬧出很大的動靜,讓鄰居都來抱怨。我試圖不發(fā)脾氣和孩子講道理……
武志紅:我們該如何和孩子溝通。實際上不僅跟孩子,我們心理醫(yī)生和患者溝通,大人和大人溝通,我們和孩子溝通,都要講感覺。什么叫講感覺?在這個事件,這個媽媽和孩子講道理是不行的。她如果希望孩子有合理的方式行動,她可以用一種ABC的邏輯,“孩子,你做的這個事情A,媽媽有一種感受B,媽媽希望你做C?!比绻麐寢屇軌蛑v清楚,特別是突出那個感覺部分,其實兩歲的孩子也能聽懂這個感覺。
我講一個故事,一次我去朋友家里,我需要和朋友在一個房間單獨講一些事情。但他們家的七歲小女孩三番五次地進出,也不敲門,房間門也鎖不上。我對小女孩說:“我們兩個需要一點空間,單獨講點事,你不要進來?!鳖愃频牡览砦医o她講了四五次,可根本不管用,她還是不停地進進出出。我發(fā)現(xiàn)我在犯傻。于是等她進來我就盯著她的眼睛很認真地對她說:“你不打招呼就進來,我很不高興。我希望你接下來不要進來,我們談完了我會出去找你?!彼幌戮兔靼琢?。
問題三:上海伊娃的問題,她說現(xiàn)在很多父母把自己不能實現(xiàn)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我有一個觀念,父母,特別是媽媽,不要把所有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一方面讓孩子有一定程度的私人空間。另一方面,你也需要學習、拓展自己的人生。你的生活很精彩的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她覺得生活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外面的世界是值得探索的。而不是作父母的所有精力都投在孩子身上。如果你是這個孩子,你也會覺得這多讓人窒息啊。
武志紅:是啊。作父母,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都需要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把自己的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這樣孩子就會覺得,我的生命是為媽媽而活,我不是為自己而活。這樣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很糟糕的體驗。一方面父母要把自己的愿望活出來,如果實在實現(xiàn)不了怎么辦?心理學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哀傷,你要完成這個哀傷的過程。你要承認,有些愿望你就是完成不了的。這個愿望實現(xiàn)不了,你會很傷感,你要承認這個傷感。于是你要所有放棄,放棄對孩子的控制。
問題四:小趙的問題,作為一個單親媽媽,擔心沒有父親形象的存在,兒子會缺乏男子氣概,比如愛哭等。單親媽媽有沒有方法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呢?
武志紅:一個男孩他心里已經(jīng)種下一顆雄性的種子,我們要相信他,給他一個自由選擇的機會,他的種子總會生根發(fā)芽,表達出來。如果有個好父親,會成為一個榜樣,會讓他更好地釋放這部分。我們看中國歷史的話,很多歷史上很牛的男人,通常他們并沒有父親,很多這樣的故事。所以我不是非要給他一個父親做榜樣。一個母親應該意識到,她需要鼓勵孩子雄性的部分,她需要控制自己的手腳,不要老去控制、干涉孩子。這樣一來,孩子會自動地成長為一個男子漢。
(楊瀾:如果男孩和母親相處太多,從心理學上講,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呢?)
武志紅:這是很深的話題,普遍來講,男孩都有戀母情結。男孩都希望和媽媽親近,這是“性”在發(fā)揮作用。而女兒一般都喜歡父親。但如果這部分得到的滿足太厲害,比如,媽媽對兒子說:“你爸爸對我不算什么,你才是我的中心?!眱鹤泳蜁X得自己獲勝了,這會導致兒子把父親當作敵人,延伸把同性視為敵人。女兒也是一樣,如果爸爸對女兒說:“我愛你遠遠勝過愛媽媽?!蹦桥畠阂环矫娴玫綕M足,但同時把媽媽視為敵人。心理學講,6到12歲的階段,是個特殊階段,男孩和女孩都要學習掩飾他們的性動力,學習如何更好地和同性打交道。特別是男孩,才能構建一個權力體系,因為權力體系通常都是由男人構建的,他必須學會和男性合作。對女孩來講也是一樣,我聽到過大量的故事,女孩在小學時,會被別的女孩孤立。通常是這個女孩太過于和男孩打交道,而忽略了和女孩打交道。這是一個很微妙的世界,就是在6到12歲,孩子都需要這種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男孩親近爸爸、女孩親近媽媽,很自然有個榜樣,學會和同性相處。
孩子作為父母生命的一種映照
孟母三遷是古代最經(jīng)典的單身母親子女教育故事?!拔裘夏福瑩襦徧?,子不學,斷機杼”是人格培養(yǎng)及身教的典范。
楊瀾:我想回答網(wǎng)友快樂童年圖書館提出的問題,當孩子把自己鎖在房間里,究竟該怎么辦呢?我自己作為一個母親,我兩個孩子都處于十幾歲的青春期。我跟他們有約定,或者說是設定了界線。比如他們在自己的房間里,是可以把門插上的。我要進他們房間我必須敲門。不經(jīng)過他們允許,我絕不會翻他們的書包、看他們的日記、看他們的手機。我覺得當你尊重孩子私人空間時,他們反而會對你更開放他們深層次的想法。父母對孩子更重要的是情感的陪伴和疏導,讓他們學會在不同的或復雜的世界面前,做出理性的判斷和選擇。我覺得這一切都是以尊重為前提的。
武志紅:您講的處理方法真的很棒。特別是中國父母需要學習“空間”這個詞。我們需要給孩子空間,讓孩子按照他們的意愿去發(fā)展自己,所以我們有時候需要“剁手跺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