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銀秀
(廣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4)
?
混合學習理論視域下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新模式研究與實踐
董銀秀
(廣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 廣西 南寧530004)
大學生英語寫作文本常常呈現(xiàn)內容貧乏、結構不合理的缺憾,是寫作內容廣度深度欠佳、寫前謀篇布局能力欠缺的結果?;旌蠈W習理論視域下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可以聯(lián)合運用混合學習和“樹”型圖式予以改革?;旌蠈W習和“樹”型圖式有機結合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新模式能夠引領大學生通過先學后教再練的三步流程從語篇層面(內容 + 結構)熟練掌握寫前構思信息為本的寫作范式,促使其文本內容充裕,結構合理,有助于提升其英語寫作能力,實現(xiàn)有效教學和學習。
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混合學習;“樹”型圖式
寫作屬于輸出型語言活動,是人類思想觀點經(jīng)驗成果輸出傳播的實現(xiàn)途徑。信息全球化、交流國際化很大程度上依賴各種英語寫作文本作為信息傳播、交流溝通的重要載體。大學生具有良好的英語寫作能力既是社會需求也是個人需求:一方面,高等教育致力于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國家、社會和用人單位強烈希望大學畢業(yè)生具有良好英語寫作能力以勝任與英語相關的日常工作和國際交流等需求;另一方面,大學生需要面對的各種英語考試均有寫作題目,撰寫畢業(yè)論文英文摘要、考研、出國深造、參加國際交流等活動更是離不開英語寫作。
筆者在多年英語教學中通過對大學生的觀察和訪談發(fā)現(xiàn)他們在英語寫作時常常面臨寫什么、怎么寫、如何寫好的困惑,其英語生成文本常常呈現(xiàn)出內容貧乏、結構不合理的缺憾,這是寫作內容廣度深度欠佳、謀篇布局策略欠缺的結果。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提出:“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wǎng)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的教與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fā)展。新的教學模式應體現(xiàn)英語教學實用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有利于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尤其要體現(xiàn)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盵1]本研究意欲秉承時下新興的混合學習理論把微課資源和教材內容、把在線學習和課堂面授、把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結合起來,構建一種混合式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新模式,指導大學生熟練掌握寫前構思信息的寫作范式,提高其英語寫作能力,幫助其適應社會需求并滿足自身發(fā)展需要。
2.1 混合學習理論
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是把面對面教學(Face-to-face Teaching)和在線學習(Online learning)有機整合形成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何克抗教授認為:“混合學習把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優(yōu)勢和數(shù)字化或網(wǎng)絡化學習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發(fā)揮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xiàn)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盵2]事實上,混合學習是多種學習模式、多種學習方法、多種學習內容、多種學習環(huán)境融合而成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教學模式,強調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機結合,混合學習使得課堂面授和在線學習優(yōu)勢互補,有助于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和最佳學習效果。
2.2 微課
信息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新課型微課(Micro-lectures)脫穎而出發(fā)展迅速。胡鐵生對微課的定義是:“微課又名微課程,是微型網(wǎng)絡視頻課程的簡稱,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fā)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視頻課程資源?!盵3]微課以微見長,一般長約5-10分鐘,主題突出,結構緊湊,針對性強。微課為教師開展啟發(fā)式、討論式、參與式、探究式等教學改革提供了優(yōu)質教學素材,也為學生進行主動式、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學習提供了形象生動的自主學習資料,其教育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2.3“樹”型圖式
繪畫和寫作異曲同工:繪畫以構建意義輸出圖畫為手段表達作者的思想觀點和創(chuàng)作成果,寫作以構建意義輸出文字為手段表達作者的思想觀點和創(chuàng)作成果。寫作文猶如畫樹,當我們畫一棵健康茂盛的樹時,常常先畫樹的主干,再畫向不同方向伸展的樹枝,然后添加更細微的葉子花朵果實,由此創(chuàng)作的樹鮮活而生動。寫作以信息為本,以交流為目標,充裕的信息才能闡明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思想觀點,才能滿足讀者的求知需求和閱讀享受,結構合理邏輯清晰說理可靠的表述則能促成信息從作者到讀者的順利傳遞。英語文章的寫法往往秉承直線型思維慣性,以“提出問題—分層述說/多向論述(述說或論證時提供細節(jié)信息/佐證支持材料)—歸納總結”為慣常行文策略,因此形成“topic→ supporting statements→ details”的層進式寫作鏈宛如“樹干→樹枝→葉/花/果”的畫樹過程。
2.4 混合學習理論、微課、“樹”型圖式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改革的啟示
混合學習理論的長處和微課教學資源的優(yōu)勢對教和學均有積極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浸潤于信息時代的大學生對各類數(shù)字資源具有極強的依賴性和接受度;有線網(wǎng)絡和無線網(wǎng)絡的便捷、易用,為用戶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移動終端等渠道觀看數(shù)字學習資源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使得泛在學習(Ubiquitous learning,簡稱U-learning;也稱3A 學習,即Anywhere, Anytime & Any device)和移動學習成為求知常態(tài),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根據(jù)自己擁有的信息工具(如網(wǎng)絡、移動終端等)自由自主地學習。筆者以為,面對不同以往的教育目標、教育環(huán)境、教育技術、教學資源和學習對象,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改革可以發(fā)揮混合學習理論的長處,將優(yōu)質微課教學資源與傳統(tǒng)教學材料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混合式寫作教學新模式,進行先學后教再練的三步教學流程,嘗試通過課下學習完成與寫作主題相關的知識內容的輸入傳遞,通過課上學習完成與寫作主題相關的知識內容的吸收內化,輔以“樹”型圖式完成寫作任務的謀篇構思內容整合,著力推進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改革,有效提高大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3.1 課下學習微課資源和教材內容
微課教學資源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新模式需要首先調整教學計劃和課時安排,教師課前布置與寫作主題有關聯(lián)的微課學習資源和教材學習內容,簡要闡明相關知識導引和具體學習任務;學生課下依托泛在學習的便利按自己的步調和進度自由學習理解掌握完成老師發(fā)布的微課資源、教材內容及相應知識導向和學習任務,自主完成與寫作主題相關的知識內容的傳遞輸入,為課上進行討論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節(jié)約課時并做好準備。
筆者在廣西大學2014級英語39班和英語40班《大學英語(四)》的寫作教學改革中嘗試使用混合學習和“樹”型圖式。教學計劃擬定在學完《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4》Unit 3 Job Interview[4]課后安排學生完成題為“How to Succeed in Job Interviews”的寫作任務。客觀而言,大二學生對工作面試有所耳聞但大都缺乏深入了解,寫前輸入并掌握一定量的與工作面試相關的知識是必需。因此,筆者首先課前在班級QQ群發(fā)布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微課視頻How to Ace for Interview(由沈陽藥科大學孟妍、楊麗華、劉佳和于雯制作完成;圖像、聲音、文字俱備),要求學生課下觀看并思考1個問題(What aspects should interviewees pay attention to while taking part in interviews? );其次,要求學生課下利用課本或教學光碟預習紙質教材中該單元Text A Get the Job You Want 并思考1個問題(What are the 4 suggestions tha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o help you get the job you want?)。
3.2 課上依托“樹”型圖式整合知識要點
學生課下對微課資源和教材內容的碎片化學習缺乏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需要在課上經(jīng)老師細致地導引進行梳理、歸納和整合。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提問老師回答、小組討論、小組匯報等都是切實可行的課上互動方式,但這些口頭的快速的整合方式往往給人紛至沓來一閃而過的感覺,難以保證那些聽力較弱、記憶能力較弱和書寫速度較慢的同學跟上課堂進度抓住全部要點。筆者因而嘗試在課上使用“樹”型圖式引導學生整合課下學習微課資源和教材內容所輸入傳遞的知識信息,以直觀鮮明易理解易記憶的圖畫方式將微課資源和教材內容的知識要點呈現(xiàn)在課堂上,幫助學生完成相關知識的吸收內化,為學生隨后面臨的寫作任務儲備內容素材和構思謀篇模型。筆者就上述微課資源導引學生完成的“樹”型圖例(圖1),使得他們明白在工作面試中表現(xiàn)優(yōu)秀可以從著裝、談吐和自我展現(xiàn)三個方面入手;筆者就上述教材內容導引學生完成的“樹”型圖例(圖2),使學生懂得要獲得自己想要的工作可以參考作者提出的四條建議(準備去贏、永不中斷學習、相信自己、想方設法顯得與眾不同)去努力。這些知識在建構“樹”型圖式的過程中較好地被學生吸收內化,有望在隨后的寫作實踐中被巧妙再現(xiàn)和靈活運用。
3.3 課上依托“樹”型圖式指導學生進行英語寫作實踐
大學英語寫作教學在引導學生通過課下學習完成與寫作主題相關的寫作內容的傳遞輸入,通過課上學習實現(xiàn)與寫作內容相關的知識內容的吸收內化之后,趁熱打鐵進行學以致用的寫作實踐是必要且有益的,有助于知識輸入和寫作輸出的快速有效對接,執(zhí)行先學后教再練的三步教學流程并踐行“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的語言學習策略。筆者因而布置學生完成題為“How to Succeed in Job Interviews”(About 120 words)的作文。首先,要求學生模擬圖1和圖2繪制個性化“樹”型圖式來籌劃構思寫作文本的結構布局和內容要點,給予學生一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其次,要求學生依據(jù)自己的個性化“樹”型圖式寫作,提醒學生在行文中留心正確分段,注意寫作語篇3個部分(The beginning part + The body part + The conclusion)的合理安排和邏輯銜接。在此過程中,“樹”型圖式先是協(xié)助學生理清思路整合內容構建語篇做好充分的寫前準備,之后輔助學生順暢行文,將中心、要點、細節(jié)清晰完整地呈現(xiàn)在習作中。后續(xù)評閱發(fā)現(xiàn)學生依此生成的英語寫作文本在內容和結構方面均有顯著進步。
4.1 英語寫作生成文本內容充裕
信息為本、內容充裕且廣度和深度兼?zhèn)涫菍W生利用微課資源和教材內容混合學習,完成知識內容的傳遞輸入、吸收內化,并借助“樹”型圖式謀篇布局構思生成的英語寫作文本的第一個突出特點。混合學習保證學生輸入接納掌握足量的內容素材,“樹”型圖式快速激活學生發(fā)散思維并導引學生就某個主題開枝散葉式地展開闡述,是從多視角描寫、敘述、說明和分析論述該主題,由此生成的寫作文本其信息內容的廣度是足夠的;對相關支持性細節(jié)的羅列梳理又使其達到一定的深度,以此由面到點鋪展生成的寫作文本內容充實。受圖1、圖2啟發(fā),39班和40班同學的80篇作文從不同視角對如何在工作面試中取得成功的問題進行了闡述解釋,面試前的準備(如著裝選擇、形象設計、求職預期、個人簡歷、求職信、了解用人單位和面試官、模擬面試等)、面試中的表現(xiàn)(如自信、鎮(zhèn)定、彬彬有禮、說話流暢清晰切題、展現(xiàn)自身能力優(yōu)勢、設法脫穎而出等)和面試后的收尾(如表達感謝、禮貌告別等)都是學生習作中涉及的內容,更讓人欣喜的是個人觀點之后還有較為翔實的細節(jié)支撐。譬如,有同學指出預先模擬面試(mock interview)對面試成功很有幫助,進而對模擬面試的實施、練習內容和效能予以解釋說明(即闡述可邀親人朋友同學充當面試官協(xié)助演習面試過程,操練面試中可能被問及的相關問題和自己想詢問的相關問題,以此熟悉面試流程消除緊張情緒完善面試策略等等)。學生寫作文本內容所呈現(xiàn)的廣度和深度顯示筆者基本實現(xiàn)了本次寫作改革嘗試關于改觀學生英語寫作文本內容貧乏的研究目標。
4.2 英語寫作生成文本結構合理
在足量內容素材的支撐下,“樹”型圖式能夠幫助寫作者完成從topic→ supporting statements→ details的整體構思過程。以“樹”型圖式為寫作構思謀篇最直觀的感覺是文本分三層設計:第一層次陳述中心主題(猶如樹干部分),確定寫什么;第二層次梳理重點要點(猶如枝條部分),明確怎么寫;第三層次羅列支持性細節(jié)(猶如葉、花、果),完成如何寫好的目標。以這種“樹”型圖式構思全文,體現(xiàn)由總到分再細的層進式寫作歷程,由此生成的文本語篇結構合理、邏輯層次清晰、分析闡述深入細致。受圖1、圖2啟發(fā),39班和40班同學的80篇作文中有76篇結構安排合理:其中67篇作文標題之下分3段撰文,開頭(第1段)、中間(第2段)和結尾(第3段)部分清晰可見;另有6篇作文標題之下分4段撰文,開頭(第1段)、中間(第2、3段)和結尾(第4段)部分清晰可見;還有3篇作文標題之下分5段撰文,開頭(第1段)、中間(第2、3、4段)和結尾(第5段)部分清晰可見。學生作文結構的適切性表明筆者基本實現(xiàn)本次寫作改革嘗試關于糾正學生英語寫作文本結構不合理的目標。
混合學習理論的優(yōu)勢為英語寫作教學實現(xiàn)課下學習和課上學習的有效結合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微課資源海量涌現(xiàn)為英語寫作教學提供了素材淵源;“樹”型圖式與英語寫作的異曲同工之效使其堪當英語寫作的謀篇策略。混合式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新模式符合《國家中長期教育發(fā)展改革綱要 (2010-2020年)》提出的關于“加強優(yōu)質教育資源開發(fā)與應用,促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5]17及“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敦促教師更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5]18等指導意見。本研究所嘗試的課下課上混合學習和“樹”型圖式相結合、先學再教后練的三步流程型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新模式實踐性強、易操作、效果好,使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實現(xiàn),能夠引導大學生通過課下自主學習完成知識的傳遞輸入,通過課堂互動學習完成知識的吸收內化,“樹”型圖式可引領大學生熟練掌握寫前構思信息的寫作范式,幫助其英語寫作內容充實結構合理,真正提升英語寫作能力,滿足社會實際需求和個人發(fā)展需要。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2-3.
[2]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fā)展[J].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5(9):37-48,79.
[3]胡鐵生,黃明燕,李民. 我國微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啟示[J]. 遠程教育雜志, 2013(4):36-41.
[4]吳曉真,季佩英,范燁.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4[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4: 62-68.
[5]國家中長期教育發(fā)展改革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責任編輯龔勛]
2016-05-10
2015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混合學習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英語微課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2015JGB113)。
董銀秀(1974-),女,甘肅武威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英語、社會語言學教學與研究。
H319.3
A
1008-4630(2016)04-00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