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璽璋
符馬活把他的書稿《結字錄》發(fā)給我,希望我為這本書作一篇序。最初,我有點犯難,因為我沒有古文字學的專門知識,搞不好就會鬧笑話,真就成了唐蘭先生批評過的“一無專長”,“專喜玩票式的來干一下”的那種人。
不過,讀了符馬活的這部書稿,我倒很想鼓起勇氣,勉為其難地試一試。其理由有二:一是這部書不是古文字學的專門著作,而是一部關于漢字知識的普及讀物;二是這部書不艱深,輕松幽默,讀起來很有趣。書稿被打開的那一刻,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迫不及待地讀下去,作者天馬行空、浮想聯(lián)翩式的敘述,常常使我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
漢字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大約四千年前。時至今日,漢字依然是維系中華文明之命運最重要的載體之一。記得章太炎先生曾經說過,中華文明有三大標志性內容:文字、器物和典章制度。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文字。聞一多先生也說:“國于天地,必有與立,文字是也。文字者,文明之所寄,而國粹之所憑也?!彼麄兯鶑娬{的,都是文字與文明不可分割的血肉聯(lián)系。我們不能想象,如果沒有了漢字,中華文明的未來究竟會怎樣,會不會步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希臘的后塵?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事實上,百余年來,漢字始終沒能擺脫所面臨的“最危險的時刻”,許多很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都把中華民族新生的希望,寄托在“漢字革命”乃至“廢滅漢字”之上,好像中國的落后只是漢字造成的,只要捉住這個元兇,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魯迅更把漢字與國人的關系想象為你不死,我便不能活,他說:“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笔聦嵳娴氖沁@樣嗎?當然不是!我們固然相信,每個漢字中都“潛伏”著豐富的內涵,但這內涵絕非“病菌”,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密碼。符馬活所做的,就是破解這些密碼,使我們切實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真相。
然而,要把這件事做好,非有廣博的知識積累不可,否則,是很難做到左右逢源,應付裕如的。我看符馬活的文字,輕靈、通透、開闊、幽默,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深謀遠慮,讀起來就像是一篇篇隨筆,含蓄雋永、余韻悠長。這樣的寫作,背后一定是有各種知識背景作為支撐的。具體到每一個字,從它的本義,到字形、字音、字義的演變,這里不僅涉及傳統(tǒng)的小學,即所謂文字、音韻、訓詁三大絕學,肯定還少不了現(xiàn)代考古學、歷史學、文獻學、古器物學的知識,以及文化史、思想史、倫理學、社會學方面的知識。而且,由于作者能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才使得文字中所隱含的種種秘密顯露出來,從而讓讀者真正了解到文字和我們之間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關系。這也正是該書的有趣之處,作者像個聰明的偵探,常常能從細微之處,發(fā)現(xiàn)破解文字密碼的鑰匙;又像個探險家,在文字的密林里穿行,忽而山重水復,忽而柳暗花明。
當然,文字首先是一種交流工具,是人與人之間結合成不同群體所必需的黏合劑與紐帶,但同時,它也是承載人類情感,傳遞文明信息最重要的方式。如果不是靠著漢字書寫賦予我們的母語情感,那么,在這個漢字鍵盤化和語音錄入化的時代大潮中,我們與中華民族的關系又將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上呢?近來聽到有人說,漢字還有簡化的空間。這種不負責任的議論,其直接后果只能是搞亂人們的思想,使?jié)h字中所保存的文化信息繼續(xù)衰減,直至消亡。這的確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我愿意相信,這本書及時地回應了漢字在現(xiàn)實中所面臨的危機和挑戰(zhàn),具有撥亂反正的作用,所謂“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它不僅給予我們很多有關漢字的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呼喚并激發(fā)起我們對于漢字的母語情感,增強我們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既有現(xiàn)實意義,又是功在千秋的偉業(yè),更是一種有力的擔當。在此謹向作者表達我的敬意和感佩。我想,每個對這片熱土還深懷眷戀的中國人,都不妨考慮為漢字的長存永壽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是為序。
(本文系作者為《結字錄:漢字里的格局與人生》一書所做序言。作者系著名評論家、學者、近代史研究者,著有《梁啟超傳》《一個人的閱讀史》《喧囂與寂寞》《雅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