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特立獨行的貓
最近高考出成績,很多人在報志愿。我收到一些來信,都是高三學生,信中說:“星姐,我高考成績一般,只能上二本,但當年你也是二本畢業(yè)的,我覺得我畢業(yè)時能跟你一樣好?!?/p>
不是,你等等,我要和你強調(diào)的是,我是二本畢業(yè)的,可能你覺得我現(xiàn)在還挺好的,但我依然覺得我跟那些名校的同學有巨大的差距。這個差距不是畢業(yè)后的薪水,也不是學業(yè)水平的差距,而是一種思維方式與做事標準。為什么這么說呢?我一直沒法清楚地描述這種差距,一直到我最近看了《精進》這本書中的一段話,描述得非常貼切:“一個成熟的人,他的標準來自他的內(nèi)心,而大多數(shù)人,卻受環(huán)境所左右。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么優(yōu)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適應這個環(huán)境,減少自身與環(huán)境的沖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p>
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學的學生,因為高考本身帶來的挫敗感,二三流高校學生的身份設定及環(huán)境暗示,不稱職的老師所引發(fā)的失望以及同學間放任自流氣氛的帶動作用,都容易讓他們在一個低標準下,自覺“滿意”地度過每一天。
我想到大三大四在北大交流學習時的感受。在北大最讓我震撼的不是老師多牛,同學多聰明,而是一種大家都積極努力的氛圍。比如期末考試過后自習室依然燈火通明,上課永遠人滿為患,課間20分鐘換教室時間,學校里到處都是叼著面包奔跑的人。每個人都毫無時間觀念地瘋狂學習,參加各種活動。在我眼里,他們永遠充滿了斗志,談起各種競賽和活動都特別興奮,每天從睜眼就忙得不可開交,到晚上一兩點睡覺都是常事兒。沒人抱怨自己辛苦,也沒人抱怨生活艱難,大家每天都忙得雞飛狗跳,但又特別開心的樣子。
進入社會十年八年后,名校和非名校帶來的名氣和基礎學歷教育的差異漸漸就不明顯了,更多的是個人經(jīng)驗、經(jīng)歷以及社會化程度的較量。而將人分成三六九等的重要因素就是人的精神內(nèi)核。精神內(nèi)核,一半來自于進入社會后對自身的要求和改變,一半來自于從小到大養(yǎng)成的思維與生活習慣。前者改變的概率非常大,但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們在社會上看到很多大學一般,但進入社會很優(yōu)秀的精英都來自于此,通過不斷的自我革新與歷練,重塑了一個進入社會后的自己。而另一部分人,他們出自名校的氛圍,一直以來都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而他們自己也生活在這樣的層次和圈子當中,同學同事都是這樣的人。你會發(fā)現(xiàn),在領(lǐng)導人或者名企當中,他們都手拉手一樣成批存在著。
我們很難明確而苛刻地講,名校和非名校帶來的差距到底是什么,是畢業(yè)后收入水平還是生活水平的不同。但如果換一個角度,從思維方式和做事態(tài)度上來看,名校帶給人的自律,進取,積極,勇敢,這些給人的影響可以是一生,甚至是幾代人。金錢很難傳承很多代,但精神卻可以永遠流傳。即便是那些非名校但依然在社會上取得不凡成就的人,他們也擁有同樣的精神與氣質(zhì),這些通過自我變革和付出巨大努力之后重塑起來的優(yōu)秀者,他們和那些名校出身的優(yōu)秀人才一起,活躍在人生的舞臺上,創(chuàng)造自己的榮光。
當然,那么非名校的,還沒什么榮光的我們該怎么辦?就像文中的那句話,普通二三流大學的學生用名校的標準要求自己,普通人用牛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即使沒能成為特別棒的那一個,那也一定好過現(xiàn)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