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明(四川省渠縣人民醫(yī)院,四川 達州 635200)
腮腺淋巴瘤的CT及MRI診斷分析
段小明
(四川省渠縣人民醫(yī)院,四川 達州 635200)
目的 觀察及分析腮腺淋巴瘤的MRI和CT診斷特點。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就診的32例腮腺淋巴瘤患者的臨床病例資料,并對患者MRI和CT特征及病理學上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結果 32例患者中有40側發(fā)病,共有病灶48個,病灶周圍邊界清晰46個;25例行CT檢查顯示患者共35個病灶,增強CT掃描檢查上升平均值為(29.6±15.2)Hu,7例患者行MRI檢查共13個病灶。結論 對年齡超過50歲的腮腺淋巴瘤患者行CT和MRI影像學檢查時,若發(fā)現患者腮腺淺葉的后下限處病灶邊界清晰且平整,內部密度信號呈現出不均勻,同時存在清晰的強化現象以及病灶多發(fā)性患者,在臨床診斷時可首先考慮為腮腺淋巴瘤。
腮腺淋巴瘤;CT;MRI;診斷分析
腺淋巴瘤其發(fā)病率較高,在腺腫瘤中其發(fā)病率在第二位。近幾年來調查研究發(fā)現其發(fā)病率呈現出增加的趨勢,其中又以廣東患者患病率最高[1]。本文選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就診的32例腮腺淋巴瘤患者作為實驗對象,并探討CT和MRI在腮腺淋巴瘤方面的診斷特征。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就診的32例腮腺淋巴瘤患者作為實驗對象,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腮腺淋巴瘤。其中女性患者10例,男性患者22例,年齡范圍30~80歲,平均年齡為(60.5 ±5.3)歲,年齡超過50歲患者25例,病程時長為3個月~7年,平均病程時長為(2.4±0.2)年。
1.2方法:32例患者中25例患者行CT平掃及增強掃描,CT掃描機為GE公司生產的Lightspeed16層螺旋CT,掃描參數為電壓120 kV,電流80~160 mAs,層厚以及間距為5 mm,對比劑選用碘海醇,劑量為每千克體質量給予1.0 mL,同時使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靜脈推注,注射流速為28 mL/s,注射完成18~24 s后進行掃描,其中4例患者靜脈注射120 s后進行CT延遲掃描;8例患者行MRI平掃以及增強掃描,MRI主要為GE1.5T超導MR掃描儀及Hitachi0.3T永磁,層厚為5~6 mm,采用橫斷面SETWI,快速自旋回波后行橫斷面、矢狀面和冠狀面SETWI;為了清晰顯示腮腺淋巴瘤的發(fā)病部位,人為將其劃為前后上下四個象限。
1.3評標指標:腮腺淺葉病灶及深病灶診斷,以手術記錄為判別標準,增強型CT對腮腺淋巴瘤的掃描強化程度分級標準參考表1。在閱片上經3名具有豐富影像學經驗的放射科醫(yī)師共同完成。
表1 CT掃描強化程度分級標準
病灶數目:32例患者中有40側發(fā)病,共有病灶48個;部位:單側多發(fā)患者4例,單側單發(fā)患者21例,雙側多發(fā)患者7例;病灶部位分布包括淺葉30個、跨葉10個、深葉3個;病灶中心位于后象限21個;病灶直徑范圍為0.5~4.9 cm,平均直徑為(2.0±1.1)cm;病灶周圍邊界清晰46個,不清晰病灶1個;病灶形態(tài)包括類似圓形5個,呈現橢圓形36個,啞鈴行2個,分葉征顯著4個。CT影像學特征包括25例患者中單側多發(fā)患者4例,雙側多發(fā)患者5例,25例行CT檢查顯示患者共35個病灶,增強CT掃描檢查上升平均值為(29.6±15.2)Hu;7例患者行MRI檢查共13個病灶,1例患者為單側多發(fā),3例患者為多發(fā),13個病灶中最大直徑>1 cm的有8個,最大直徑<1 cm的有3個。
腺淋巴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生長較慢的良性腫瘤,多數腺淋巴瘤患者的發(fā)病位置主要在腮腺,同時其他部位也會有出現。腮腺淋巴瘤其發(fā)病率較高,在腺腫瘤中其發(fā)病率在第二位,而在腮腺腫瘤中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發(fā)病率最高[2]。腮腺淋巴瘤是在臨床上較難治愈,該病的發(fā)病病程時長相對較長,有的患者病程時長超過10年。本文研究的腮腺淋巴瘤患者其發(fā)病病程時長普遍在3個月~7年,大部分患者的發(fā)病病程時長在10個月以上。大部分腮腺淋巴瘤患者都是偶然在其耳垂下發(fā)現腫物,才去醫(yī)院進行診治?;颊卟≡疃酁閱蝹葐伟l(fā)型,而雙側多發(fā)及單側多發(fā)患者相對較少。腮腺淋巴瘤患者中以男性較多,女性發(fā)病率較少?;颊呋疾∧挲g一般在45~70歲,30歲以下患病患者較少。
腺淋巴瘤患者在CT及MRI影像學圖片上可見其腫瘤周圍邊界較清晰及平整(良性腫瘤的基本特征),同時發(fā)現其病灶形狀多數為橢圓形或近圓形、以及啞鈴型和分葉型,病灶部位大小改變情況較大,最大直徑超過2 cm時,病灶內部反射顯示出現的密度信號表現為不均勻型狀態(tài)[3]。在32例患者中僅1例患者腫瘤周圍邊界不清晰,病理檢查結果顯示由并發(fā)感染所引起。手術中1例患者病灶有粘連現象,難以分離,術后療效較差,分析手術前的影像學資料,發(fā)現病灶部位在深葉,靠近下頷后靜脈,并且發(fā)現具有下頷后靜脈移位現象,因此在影像學圖像上若顯示有該癥狀,需重點關注患者面神經有無受累情況。
腮腺淋巴瘤在影像學診斷和檢查中具有多種重要特征,對診斷該類疾病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4]。首先,腮腺淋巴瘤在臨床上常見為多發(fā)性,本文研究的32例患者中多發(fā)性的有12例,這樣的比例較高;根據手術記錄描述的具有多個病灶的病例,并回顧性分析其影像學資料,發(fā)現這些患者依舊存在有未發(fā)現的病灶,這表明在對腮腺淋巴瘤進行影像學診斷和檢查時可發(fā)現較大的病灶,然而較易漏診較小病灶;同時,該類患者手術治療后復發(fā)率較高,這可能與影像學診斷及檢查中出現漏診有關,這提示放射科醫(yī)師在診斷和檢查該類疾病時應信心、仔細、認真,減少對較小病灶的漏診。其次,腮腺淋巴瘤患者的病灶多處于腮腺后下限;研究發(fā)現,腮腺淋巴瘤一般因腮腺內的淋巴結發(fā)生病變而引起,由于腮腺淋巴結多處于淺葉后下方,所以腮腺淋巴瘤患者的病變部位多位于此處。另外,腮腺淋巴瘤患者病灶內的血流供應充足,CT增強掃描結果發(fā)現CT平均值增加了(29.6± 13.2)Hu;病理組織切片檢查發(fā)現腮腺淋巴瘤患者病灶內血管相對較多;彩色超聲波檢查也顯示病灶內的血流供應呈現出增加的現象。因此對50歲以上的男性患者,若其腮腺的后下方存在單一或多發(fā)性病變,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病變周邊邊界平整、清晰,同時病灶內部的密度信號發(fā)射不均勻,病灶血流供應充足,以及具有中等強度以上的強化現象時,臨床醫(yī)師應首先考慮該類患者為腮腺淋巴瘤患者[5]。
總之,對年齡超過50歲的腮腺淋巴瘤患者行CT和MRI影像學檢查時,若發(fā)現患者腮腺淺葉的后下限處病灶邊界清晰且平整,內部密度信號呈現出不均勻,同時存在清晰的強化現象以及病灶多發(fā)性患者,在臨床診斷時可首先考慮為腮腺淋巴瘤。
[1] 張鎮(zhèn)滔,鄭曉林,張旭升,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表現特征[J].放射學實踐,2014,29(5):529-532.
[2] 劉建平,朱偉丹,周利民,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診斷[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1,21(4):628-629.
[3] 樊峻強.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診斷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36):121-122.
[4] 劉連生,李恒國,呂江,等.腮腺淋巴瘤的CT表現[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7):1005-1007.
[5] 薛晶,鄒新農,崔興宇.腮腺腺淋巴瘤的多排螺旋CT表現特點[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2,28(8):1307-1309.
R445.2;R445.3
B
1671-8194(2016)22-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