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琳(西安醫(yī)學院附屬西安市北方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43)
血小板減少癥患者的骨髓檢測分析
付 琳
(西安醫(yī)學院附屬西安市北方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43)
目的 探討血小板減少癥患者的骨髓檢測方法與價值。方法 選擇在我院進行診治的血小板減少癥患兒200例作為觀察組,同期選擇在我院進行體檢的健康兒童200例作為對照組,兩組都取新鮮骨髓樣本,都進行骨髓象檢測和Tfh淋巴細胞檢測。結果 觀察組骨髓的胞體、核形、染色質、胞質、巨核細胞等情況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骨髓的CD4+CXCR5+IL-21+/ CD4+CXCR5+細胞比例分別為(58.21±6.44)%和(14.28±4.44)%,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血小板減少癥患者的骨髓檢測能夠有效反應骨髓象與Tfh細胞異常情況,從而有利于疾病的判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
血小板減少癥;骨髓象;Tfh細胞;檢測意義
血小板減少癥是兒科出血性疾病中最常見的原因,多為獲得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外周的血小板減少。血小板減少癥的具體發(fā)病機制還不太明確,其中T細胞亞群功能異常和比例失常是導致血小板減少癥的發(fā)病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存在Th1/Th2比值異常、Thl7細胞數(shù)量和功能因子的升高等輔助性T
細胞的異常,同時也存在髓系細胞分化、造血功能衰竭、成熟異常等表現(xiàn),此外再生障礙性貧血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大多合并血小板減少[1-2]。當前對于血小板減少癥的臨床診斷方法比較多見,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骨髓檢測得到了廣泛應用。本文具體探討了血小板減少癥患者的骨髓檢測方法與價值,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選擇在我院進行診治的血小板減少癥患兒200例作為觀察組,經(jīng)臨床血涂片、骨髓涂片、骨髓切片確診,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面色蒼白、頭暈乏力、肝脾腫大、發(fā)熱等,其中男103例,女97例;年齡6~10歲,平均年齡(7.44±1.24)歲。同期選擇在我院進行體檢的健康人20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01歲,女91例;年齡6~9歲,平均年齡(7.23±0.98)歲。研究方案經(jīng)過我院委員會批準,本研究中的所有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骨髓象檢測:所有患兒都進行骨髓象檢測,骨髓穿刺前禁止用藥,骨髓避免稀釋,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瑞氏染色后在顯微鏡下在低倍鏡觀察有核細胞增生程度,選擇涂片滿意的樣本在切換油鏡后觀察各系細胞形態(tài)。
1.3Tfh淋巴細胞檢測:兩組都進行骨髓Tfh淋巴細胞的流式細胞術檢測,兩組都取新鮮肝素抗凝骨髓液各50 μL,實驗管加入CXCR5-APC、鼠抗人CD4-FITC單抗各10 μL。對照管加入鼠抗人CD4-FITC、IgG-APC同型對照各10 μL,4 ℃避光孵育30 min,紅細胞裂解液溶血8 min后,1500 rpm/min離心5 min,棄上清,加入磷酸鹽緩沖液(PBS)洗滌并固定、400目濾網(wǎng)過濾,流式細胞儀檢測CD4+CXCR5+IL-21、CD4+CXCR5+細胞含量,并進行比例分析。
1.4統(tǒng)計學方法:選擇SPSS14.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數(shù)據(jù)選擇百分比表示,對比采用卡方分析,而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對比采用t檢驗,P<0.05代表差異顯著。
2.1骨髓象形態(tài)對比:經(jīng)過觀察,觀察組骨髓的胞體、核形、染色質、胞質、巨核細胞等情況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骨髓象形態(tài)對比(n)
2.2CD4+CXCR5+IL-21+/CD4+CXCR5+細胞比例對比:經(jīng)過觀察,觀察組與對照組骨髓的CD4+CXCR5+IL-21+/CD4+CXCR5+細胞比例分別為(58.21±6.44)%和(14.28±4.44)%,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CD4+CXCR5+IL-21+/CD4+CXCR5+細胞比例對比(%,±s)
表2 兩組CD4+CXCR5+IL-21+/CD4+CXCR5+細胞比例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Tfh淋巴細胞比例觀察組 200 58.21±6.44對照組 200 14.28±4.44 P <0.05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兒在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出血與外周血的血小板減少等,其發(fā)病原因可能是骨髓巨核細胞生成血小板的數(shù)量減少或外周血小板破壞增多所致。血小板減少癥在早期起病緩慢,進展緩慢,約半數(shù)病例無明顯自覺癥狀;隨著病情的發(fā)展,癥狀輕重取決于貧血、白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的程度[3]。
目前診斷血小板減少癥主要依賴血象、細胞遺傳學、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分子遺傳學、骨髓病理等方法,不過血小板減少癥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多種機制共同介導,導致患兒其骨髓象與臨床表現(xiàn)的檢測結果也并不全部相同。相關研究表明確診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僅需與臨床表現(xiàn)相符合,并除外血小板與其他的血象異常,就能夠將其診斷[4]。本研究顯示觀察組骨髓的胞體、核形、染色質、胞質、巨核細胞等情況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病例中以紅系病態(tài)造血多見,髓中有核細胞增生大多為活躍或明顯活躍,外周血大多全血細胞減少,骨髓紅系可見幼紅細胞比例的增高或減低,粒系易見核漿發(fā)育失衡、環(huán)形核;核形異常包括淋巴樣小巨核細胞、多核、巨核細胞、小圓核及大單圓核小巨核細胞等。
血小板減少癥是一種免疫介導的血小板過度破壞所致的出血性疾病,B細胞產(chǎn)生自身抗體結合血小板引起其破壞是血小板減少癥發(fā)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表達趨化因子受體5(CXCR5)的CD4+T細胞也被稱為Tfh細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在淋巴組織中經(jīng)抗原刺激后,CXCR5+CIM+T細胞數(shù)量明顯高于其他類型效應T細胞。IL-21是Tfh細胞執(zhí)行效應功能的主要細胞因子,狼瘡樣表現(xiàn)患兒CD4+CXCR5+T細胞的數(shù)量的增加和IL-21表達增強有關[5-6]。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骨髓的CD4+CXCR5+IL-21+/CD4+CXCR5+細胞比例分別為(58.21±6.44)%和(14.28±4.44)%,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也表明血小板減少癥可涉及Tfh細胞表達的異常。
總之,血小板減少癥患者的骨髓檢測能夠有效反應骨髓象與Tfh細胞異常情況,從而有利于進行疾病判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
[1] 伍星,瞿文,王珺,等.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125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1,19(2):450-454.
[2] 陳紅,黃玉柱,楊惠泉,等.兒童原發(fā)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5,42(11):67-69.
[3] 趙麗丹,喬琳,徐東,等.骨髓巨核細胞數(shù)目對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合并嚴重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免疫治療反應的預測價值[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5,7(23):455-459.
[4] Pinto AK,Brien JD,Lam CY,et al.Defining New Therapeutics Using a More Immunocompetent Mouse Model of Antibody-Enhanced Dengue Virus Infection[J].MBio,2015,6(5):1316-1315.
[5] Brandt S,Krauel K,Jaax M,et al.Polyphosphates form antigenic complexes with platelet factor 4 (PF4) and enhance PF4-binding to bacteria[J].Thromb Haemost,2015,114(6):1189-1198.
[6] 唐海平,譚建國.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外周血Th17和Th22及其細胞因子關系研究[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6,22(2):144-146.
R558.2
B
1671-8194(2016)22-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