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張愛玲兒童時代的保姆何干在張愛玲缺失父愛與母愛的情況下,盡自己的努力使張愛玲感到了一絲溫暖。同時,張愛玲通過何干的口述在《雷峰塔》、《對照記》等作品中構(gòu)造出了已逝祖母的形象,與家族的先人建立了精神上的聯(lián)系,略微彌補了親情的缺失。
關(guān)鍵詞:張愛玲 何干 親情 《雷峰塔》 《對照記》
張愛玲早年的人生經(jīng)歷是其寫作靈感的重要來源,無論是在《私語》、《自己的文章》、《談音樂》等散文中,還是在《花凋》、《茉莉香片》、《半生緣》等小說里,都有張愛玲早年生活經(jīng)驗的投射。張愛玲經(jīng)常在她的作品中反復(fù)涂抹著她對父親、母親、姑姑、弟弟等人的記憶。而在張愛玲的早年生活經(jīng)歷中,有一位人物對她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同樣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她就是張愛玲兒童時代的保姆何干?!案伞弊智懊婀谝孕帐?,是張愛玲祖母的祖籍安徽省對家中女仆的口頭稱呼。這位何干從前侍奉張愛玲的祖母,在親手帶大張愛玲的父親后,又來照顧張愛玲,對張愛玲一家懷有深厚的感情。她照顧張愛玲近十八載,張愛玲1938年逃脫父親的禁錮,投奔母親,何干從此留在了張愛玲的記憶中。在此后的創(chuàng)作生涯里,何干這個名字多次在張愛玲的散文《私語》《對照記》和自傳體小說《雷峰塔》中出現(xiàn)。張愛玲試圖通過對何干的書寫,表達(dá)自己對親情的渴望。
一.何干與“雷峰塔”
1963年,身在美國的張愛玲用英文創(chuàng)作了一部自傳體長篇小說,分為上下兩本,上冊題名“The Fall of the pagoda”(張愛玲自己翻譯成“雷峰塔倒了”[1]3),下冊題名“The Book of change”
(即“易經(jīng)”),盡管張愛玲很想借此開辟自己在美國的文學(xué)之路,但“美國出版商似乎都同意那兩部長篇的人物過分可厭”[1]5,直到張愛玲1995年去世,這兩部作品也未能面世。2010年,張愛玲的遺囑執(zhí)行人宋以朗先生出版了這部自傳體小說,并請趙丕慧女士將上下兩冊分別翻譯,即中文版的《雷峰塔》和《易經(jīng)》。
臺灣逢甲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張瑞芬以《童女的路途》為題,撰寫了一篇書評,文中寫道:
《雷峰塔》一開始,就是以孩童張愛玲(沈琵琶)的眼,看大人的世界。那四歲時就懷疑一切的眼光,看著母親(楊露)和姑姑(沈珊瑚)打理行李出國,父親(沈榆溪)抽大煙,和姨太太廝混,宴客叫條子。在大宅子另一個陰暗角落里,廚子花匠男工閑時賭錢打牌,婢女老媽子作藤蘿花餅吃,老婆子們解開裹腳布洗小腳,說不完的白蛇法海雷峰塔。[2]9
張教授很敏銳地抓住了《雷峰塔》這部小說中“兒童視角”的寫作特色。作家之所以會選擇用兒童視角進(jìn)行文學(xué)創(chuàng)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社會思潮的影響、自身情感的動因、自覺地敘事策略等”[3]客觀因素。對于張愛玲來說,自身的情感動因應(yīng)該是主要的推動力,張愛玲在許多作品里都投射了自己童年生活的影子。正如作家淳子所說,“舊家是張愛玲的文字原鄉(xiāng)”[4],一位對童年生活記憶如此清晰的作家,寫出一部兒童視角的小說實在是不足為奇。
在《雷峰塔》這部小說中,母親與姑姑出國,父親抽大煙、和姨太太廝混,這些事情全被童年時代的沈琵琶看在眼里。因為父母的自私,沈琵琶不能得到足夠的父愛和母愛,照顧沈琵琶的任務(wù)就落在了何干身上,《雷峰塔》中,沈琵琶多是和照顧自己的傭人在一起,關(guān)于傭人的描述,占了小說的大部分篇幅。張愛玲在《雷峰塔》里花了大量的筆墨追憶和演繹了自己童年時代與何干等傭人在一起的時光。小說的題目也是從秦干(原型即張愛玲弟弟的保姆“張干”)向大家講述白蛇傳的情節(jié)中演化而來的。張教授對這一情節(jié)還有精彩的評述:
“雷峰塔不是倒了嗎?”“難怪世界都變了”。這兩句婢女葵花和保姆何干的閑話,像里巷街議,也像賈雨村甄士隱在石獅子前笑談榮、寧二府。[2]10
“難怪世界都變了”是小說中的何干說出的一句閑話,在“童女”琵琶的眼中,何干似乎比自己的父母親更懂得人生的道理。當(dāng)局者迷,琵琶的父母仿佛還在滿清遺少的迷夢中不愿醒來,揮霍著祖上留下的財富。
兒童的感知是很直觀的,于他們而言,誰對他們好,他們就會與誰親近。而在《雷峰塔》這部小說中,張愛玲通過筆下幼年沈琵琶的眼睛對何干有了更細(xì)致的審視:“老媽子們向來是她生活的中心,她最??匆姷娜司褪撬齻儭K浀玫牡谝粡埬樉褪呛胃傻?。[2]8“何干離鄉(xiāng)太久了,許多事都是道聽途說,想象不出來?!糜X得他們都是好人,老天卻待他們不公平。她很想要補償他們。”[3]39在琵琶眼中,何干比與她有血緣之親的父母、姑姑更可靠,更能給她一種安全感,琵琶對何干的愛,實屬一個孩子本能的反應(yīng)。
在《雷峰塔》的后半段,沈琵琶因為想聽從母親的建議出國留學(xué)而與父親鬧翻,被囚禁起來,在何干的幫助下,琵琶逃離了父親的家,獲得了自由和讀書的權(quán)利。而何干則因為私放琵琶而被琵琶的父親辭退。《雷峰塔》的結(jié)尾,是琵琶去火車站送何干。當(dāng)何干消失在擁擠的上車人流中,“琵琶立在月臺上,一簾熱淚落在臉上”。[2]328火車開動,“雷峰塔”轟然倒塌,琵琶的童年時代結(jié)束了,她要自強獨立,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自傳體小說的下半部叫做《易經(jīng)》。
可以說,何干是《雷峰塔》中的一個線索人物,在琵琶的母親拋下子女出國留學(xué),琵琶的父親以專制父權(quán)壓抑琵琶之時,何干給了琵琶溫暖與關(guān)懷,是琵琶內(nèi)心呼喚親情的一個微弱的回音。與此同時,何干也使童年的琵琶隱約意識到了自己身處父權(quán)的“雷峰塔”中,在琵琶逃離“雷峰塔”的過程中又幫助了琵琶,琵琶心存感激,卻無法報償。何干的離去是琵琶成熟的標(biāo)志,何干見證著琵琶心中那座“雷峰塔”的建立與倒塌。
二.何干與“煊赫舊家聲”
張愛玲作為滿清重臣李鴻章、張佩綸的后代,對自己身上的貴族血液有一份深深的眷戀。晚年創(chuàng)作的散文集《對照記》收入多幅祖父祖母的照片,張愛玲在這些照片的說明中寫道“他們只靜靜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時候再死一次。我愛他們。”言語之間流露出張愛玲深刻的家族情結(jié)。
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是晚清重臣張佩綸與李鴻章之女李菊耦所生。李鴻章是晚清最著名的官員,在國際上有“東方俾斯麥”的威名。這樣的家族背景,使張愛玲產(chǎn)生了一種濃厚的家族情結(jié),在寫作的過程中,張愛玲經(jīng)常用自己的文字追憶自己的家族歷史,并且不斷“重寫”,例如在張愛玲生前發(fā)表的最后一部散文集《對照記》中,張愛玲這樣描述:
我叫她講點我祖母的事給我聽。她想了半天方道:“老太太那張總是想方(法)省草紙。”
……
沉默片刻,老女仆又笑道:“老太太總是給三爺穿得花紅柳綠的,滿幫花的花鞋──那時候不興這些了,穿不出去了。三爺走到二門上,偷偷地脫了鞋換上袖子里塞著的一雙。我們在走馬樓窗子里看見了,都笑,又不敢笑,怕老太太知道了問?!蹦窃撌枪鈴?fù)后搬到上海租界上的房子,當(dāng)時流行走馬樓,二層樓房中央挖出一個正方的小天井。[1]44
張愛玲始終清楚地記得過去何干給她講的有關(guān)祖母的故事——從張愛玲在《對照記》中收入多幅祖母的畫像,以及將祖母暮年時創(chuàng)作的詩句“蹉跎暮容色,煊赫舊家聲”[1]38寫入文中來看,張愛玲對自己這位出身名門的祖母有著濃厚的情結(jié)。但祖母早逝,她只能通過與之有過接觸的父親、姑姑、何干來建立與祖母的聯(lián)系,來聆聽遼遠(yuǎn)的“煊赫舊家聲”。而張愛玲的父親面對女兒的好奇只回復(fù)了一句“你自己看”,[1]36姑姑大概是因為父母去世的時候年紀(jì)尚幼,只能告訴張愛玲“我記得扒在奶奶身上,喜歡摸她身上的小紅痣,……奶奶皮膚非常白,許多小紅痣,真好看?!盵1]38倒是何干因為是張愛玲祖母的傭人,記得很多生動的細(xì)節(jié),并把這些生動的記憶分享給了張愛玲。這些記憶滿足了張愛玲對“煊赫舊家聲”的好奇與向往,使張愛玲感覺自己在精神上與素未謀面的祖父母建立了聯(lián)系;這些記憶同時也豐富了張愛玲的寫作素材,可以看出,關(guān)于祖母的話題是張愛玲所鐘愛的。
在何干的描述中,張愛玲體會到了作為李鴻章之女的祖母血液里留存下來的堅持與驕傲——在富貴都已成為過往的時候,這個“東方俾斯麥”的女兒仍舊堅持扮演著嚴(yán)母的角色,堅持著勤儉持家的美德,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女性的精神風(fēng)貌。
張愛玲在何干身上的筆墨,應(yīng)當(dāng)說其中有一部分是為了張愛玲心中的祖母而落的。張愛玲也將自己對祖母的情感寄托在何干這個人物的描寫中。通過描寫何干對祖母的往事的口述,張愛玲仿佛于冥冥之中建立起了與已逝親人的精神聯(lián)系,何干是張愛玲與祖母進(jìn)行心靈溝通的橋梁,宛若張家“煊赫舊家聲”的傳聲筒。
三.結(jié)語
由此觀之,出于對親情的渴望,童年未能得到足夠父愛與母愛的張愛玲反復(fù)追憶并書寫保姆何干照顧自己的片段。張愛玲借何干之口塑造出已逝祖母的形象,使自己的家族記憶更加生動具體,而對家族歷史的好奇,也可以看做張愛玲對親情互動渴望的投射。
但是,何干并不能完全替代張愛玲父親與母親的職責(zé),在張愛玲的青少年時代,壓抑專制的父權(quán)以及缺失的母愛,仍舊是她親情的主旋律。在張愛玲對親情的呼喚中,何干的回應(yīng)只是一絲微弱的回音。
參考文獻(xiàn)
[1]張愛玲.對照記[M].臺灣: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0:6-80
[2]張愛玲.雷峰塔[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1-352
[3]張琦.兒童視角小說的發(fā)生機制及美學(xué)意義[J].湖南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2009,02:31
[4]淳子.她的城.張愛玲地圖[M].臺灣:立緒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12:278
(作者介紹:黃郁嬌,贛南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