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峰
2014年10月31日,一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美國人丹·吉爾羅伊(Dan Gilroy)的導演(兼編?。┨幣髟?014年度多倫多國際電影節(jié)上舉行了首映式。這是一部久不見之以銀幕的犯罪/驚悚新黑色電影類型(neo-noir crime thriller),在當今大投資大制作和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無疑面臨極大的失敗風險。然而,這部投資僅幾百萬美元的小成本獨立電影上映后立即獲得好評,迄今已在全球收獲了四千多萬美元的票房收入。在全球超過30多個不同的電影節(jié)或者影評大獎中得獎或得到提名(包括第87屆奧斯卡獎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獎提名和第72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獎提名),主演杰克。吉倫哈爾(Jake Gyllenhaal)更是拿獎拿到手軟。這樣一部用過時類型片套路拍攝的獨立電影為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呢?
黑色電影、新黑色電影及其主題和特點
“黑色電影”(film noir,法語,即英語中的black film)一詞是由電影批評家尼諾·弗蘭克(Nino Frank)在1946年首先使用在這類影片上的,但當時很少被電影界、影評人或影迷使用,直到20世紀70年代之后才被廣泛使用,用以界定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的一種電影類型,尤其指美國當時的犯罪劇情片或心理驚悚片。這類影片在主題、情節(jié)和視覺風格上有著自己的特征,例如,情節(jié)往往與犯罪有關(guān):主要人物往往是內(nèi)心充滿沖突的“反英雄”(anti-hero,即不完美的具有人性弱點的英雄),陷入困境或者面臨絕望的兩難道德選擇:視覺風格以黑夜昏暗照明(low-keylighting)或白天室內(nèi)的光影對比(striking contrast oflight and shadow)為基調(diào),常為小成本獨立電影導演拍攝。黑色電影的經(jīng)典包括《馬耳他之鷹》(The Maltese Falcon,1941)、《雙重賠償》(Double Indemnity,1944)、《郵差總按兩次鈴》(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1946)等。
所謂新黑色電影是指20世紀60年代之后采取類似風格拍攝的影片,但在主題、內(nèi)容、風格、視覺效果或媒體手段方面比經(jīng)典時期有更新或突破,例如揭示官商勾結(jié)和人性之惡的《唐人街》(Chinatown,1974)。然而,“黑色電影”也好,“新黑色電影”也好,制片業(yè)和影評界均以該類影片粗制濫造和界定不明為由而很少使用該詞。例如,該類小說最著名的作者詹姆斯·凱恩(James M.Cain,著有《雙重賠償》、《郵差總按兩次鈴》)就否認這類界定:“I belong tono school(流派),hard-boiled(硬漢的)or otherwise,and Ibelieve these so-called schools exist mainly in the imaginationof critics,and have little correspondence in reality anywhereelse,”影評家羅伯特·阿奈特(Robert Arnett)也批評“新黑色電影”一詞過于寬泛而不著邊際:“Neo-noir has become so amorphous(無定形的)as a genre/movement,any filmfeaturing a detective or crime qualifies.”
盡管如此,美國電影界,特別是獨立電影界,仍然在各個時期出現(xiàn)過因“黑色電影”特色而著稱的電影導演,例如科恩兄弟(The Coen Brothers)和昆汀·塔蘭蒂諾(QuentinTarantino)。前者所拍攝的《血迷宮》(Blood Simple,1984)、《冰血暴》(Fargo,1996)、《老無所依》(NoCountry for Old Man,2007)等,以及后者的《落水狗》(Reservoir Dogs,1992)、《低俗小說》(Pulp Fiction,1994)、《殺死比爾》(Kill Bill,2003)等成為此類影片的經(jīng)典。也許,犯罪主題和人性弱點的結(jié)合最能夠引起人們對社會安全的關(guān)切和對自身弱點的聯(lián)系,而極具視覺風格化的特點比起半個世紀前則更加符合人們身處后現(xiàn)代社會的特征和氛圍(例如孤獨和缺乏道德感)。因此,這類影片也許成不了主流,但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兩部帶給觀眾驚喜的“新黑色電影”問世?!兑剐姓摺氛沁@樣一部電影。
《夜行者》——美國夢與個人主義之間的矛盾沖突
《夜行者》的情節(jié)其實很簡單:生活的失敗者路易。布魯姆(Louis Bloom)在洛杉磯靠小偷小摸打發(fā)時光。一天夜里,他偶然目睹一起汽車搶劫案,發(fā)現(xiàn)一個自由攝影師在警察到達并封鎖現(xiàn)場之前用便攜式攝像機拍下了血淋淋的現(xiàn)場,之后再以高價將視頻賣給電視臺以牟利。路易深受啟發(fā),并開始效仿。隨著“事業(yè)”的起步和逐漸成功,路易一步步陷入對名利不擇手段的瘋狂追逐,不惜操縱犯罪現(xiàn)場,威脅利誘電視臺女編輯,甚至謀殺了自己的助手。
這一看似簡單的故事事實上揭示了“美國夢”的理想和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美國價值觀內(nèi)在的張力,甚至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沖突。根據(jù)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Robert Merton)的研究結(jié)果,一方面美國社會強調(diào)通過個人奮斗獲得名利雙收的成功理想(美國夢),所以美國社會強調(diào)的個人主義奮斗精神確實使美國富裕起來,也使之充滿活力;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美國人都有成功的機遇或通道,這就使那些一輩子無望成功的人采用非法手段來獲得“成功”,其中腐敗和犯罪則成為一些人為實現(xiàn)美國夢而選擇的非常規(guī)手段。這樣的故事并非僅存在于新聞界,而是各行各業(yè);不僅存在于個人(例如尼克松總統(tǒng)的“水門事件”),也存在于公司和機構(gòu)(例如美國金融街的貪婪導致的金融危機和最近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的尾氣排放造假事件)。所以,該片引起觀眾共鳴就不足為奇了。
《夜行者》成功的其他因素包括導演對美國社會深刻的認識、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的設計和對經(jīng)典“新黑色電影”風格的把握,以及主演吉倫哈爾對主人公路易復雜性格變化的細致把握和演繹。導演兼編劇吉爾羅伊出生于1959年,早過了“知天命”之年,對美國社會的性質(zhì)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對媒體界的“自由職業(yè)者”(stringer)—直很感興趣,早就想拍攝一部這方面的影片,并以《唐人街》為借鑒構(gòu)思一位拍攝犯罪現(xiàn)場的攝影師的故事,但結(jié)果卻差強人意。直到將人物改成具有正常人性缺點的“反英雄”,他才感到滿意。在創(chuàng)作劇本時,編劇極力避免讓觀眾給主人公路易貼上“反社會的人”(sociopath)的標簽,而是塑造成存在于你我之中的普通人。路易之所以變成不擇手段、沒有道德感的人,是美國的社會環(huán)境所造成的,你我都可能成為這樣的人。正如導演所言:“The problem wasn't Lou…The problem is the world…thesociety that created Lou and rewards Lou.”
《夜行者》的成功還要歸功于主演吉倫哈爾的精彩表演。生于1980年的吉倫哈爾是80后,但卻已是主演過許多好萊塢大片的大明星,例如《后天》(The Day AfterTomorrow,2004)、《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2005)、《黃道十二宮》(Zodiac,2007)、《波斯王子:時之刃》(Prince of Persia:the Sands of Time,2010)、《源代碼》(Source Code,2011)。為演好路易這一角色,吉倫哈爾減去了20磅的體重(相當于9公斤)。蒼天不負有心人,他對角色復雜性格的獨到把握獲得了普遍好評,并由此得到眾多獎項的提名或得獎。著名的爛番茄影評網(wǎng)站上224篇影評對該片的好評率為95%,平均得分為十分制的8.2/10。該網(wǎng)站的綜合評介是:“Restless(焦躁不安的),visually sleek(井然有序的),and powered by a lithe(易變化的)star performance fromJake Gyllenhaal,Nightcrawler offers dark,thought-provokingthrills,”《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影評人克里斯托‘奧爾(christopher Orr)則認為,吉倫哈爾的表演堪比影帝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年輕時在《出租車司機》(TaxiDriver)和《喜劇之王》(King of Comedy)中對類似人物爐火純青的演繹。
《夜行者》故事情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