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聰 羅娜 魏松杰
摘要:近些年來,MOOC作為一種“互聯(lián)網+教育”的教育課程產物風靡了全世界。借鑒國外的MOOC發(fā)展經驗,國內的MOOC平臺也開始形成與發(fā)展。本文從學習者的角度,對MOOC的優(yōu)勢進行分析,并針對目前MOOC的高輟學率提出了一些本土化的建議:建立學習者對MOOC課程內容重構的體系與提供新的移動學習平臺改善學習者的學習體驗。
關鍵詞:MOOC;學習者;本土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6)02-0081-03
引言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一種“互聯(lián)網+教育”的新生代的開放教育模式,是一種具有學員大規(guī)模化、學習開放性、課程免費等特點的新型網絡課程平臺。MOOC起源于2001年,先由麻省理工學院發(fā)起了開放課件運動,之后全球的諸多頂尖高校也加入到此運動中。在2008年有人提出了MOOC術語的概念。2012年,MOOC的發(fā)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景,被《紐約時報》冠以“MOOC元年”的稱號。時至今日,MOOC已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數(shù)百萬的學習者加入了MOOC這個大家庭,可以說是“印刷術發(fā)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
目前,國內的研究與實踐多立足于全局或者教育者角度,集中在MOOC發(fā)展優(yōu)勢、平臺的建設、課程內容的設計、課程視頻的錄制等方面,而缺乏站在學習者的角度對MOOC進行辨析。本文將從學習者的視角對MOOC進行思辨,提出MOOC本土化的改進建議。
學習者角度的MOOC
傳統(tǒng)的高校教育往往采用按部就班、層次分明的統(tǒng)一教育模式。[1]學校將來自五湖四海、文化背景相異、知識水平良莠不齊的學生聚集成班級,采用相同的課程內容、教學目標,進行集體教育。這樣的教育模式與互聯(lián)網時代開放、平等、自由、協(xié)作、分享的特征相比,就顯得過于落伍。而MOOC的出現(xiàn)給了廣大學習者一個釋放潛能與活力的平臺,使學習者可以實現(xiàn)真正的擇己所好、擇己所能、擇世所需進行學習。
1.學習機會的無限性
首先,MOOC是一種開放的網絡課程教育形式,沒有時間、地點、人數(shù)的限制。[2]這樣既不會出現(xiàn)高校熱門課“一課難求”的現(xiàn)象,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自己需要或感興趣的課程。其次,平臺中的所有課程材料與學習資源都是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就像無門檻的大學一樣。最后,學習者可以依據自己的習慣和偏好選擇適合的媒介工具接入不同的平臺進行學習,如使用平板瀏覽博客、手機參與社區(qū)討論等。
2.學習資源的深廣度
在互聯(lián)網時代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識數(shù)據庫正在加速形成,各類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也得到極大程度的充實和豐富,MOOC通過互聯(lián)網聚集這些優(yōu)質的學習資源供學習者參考研究。此外,MOOC采用“教學眾籌”等新型教育模式,通過互聯(lián)網匯聚各個知識領域的頂尖學者和擁有多種教學專長的各類教學人員,共同協(xié)作分工,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精與深。另外,MOOC將知識碎片化,學習者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知識碎片,實現(xiàn)知識體系的多元重構。
3.學習管理的自主性
傳統(tǒng)課程中,教師提供的資源和活動處于學習和互動的中心,它們限定了知識探究的邊界,學習者學什么和怎么學都是預先計劃好的。[3]而MOOC讓學習者可以擺脫這種傳統(tǒng)課堂的學習模式。學習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知識水平的課程進行學習,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情況控制學習的進度,還可以反復多遍地研究同一個教學內容,推敲難點與重點,進行反思、深究。同時,學習者可以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參與討論,獲得課程以外的相關知識。
4.學習內容的創(chuàng)新性
MOOC的另一大特點就是通過思維的碰撞產生新的知識。學習者來自全球各地,各行各業(yè),可能是領域專家、公司職員,也可能是學生、退休工人。MOOC會針對不同課程主題開展討論學習,所有學習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尋求其他觀點或解答,從中獲得啟發(fā),完善自己知識體系的構建。此外,MOOC也鼓勵學習者在所學課程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編撰新的內容。
雖然MOOC初始時僅提供預先準備的課程資源,如教學視頻、練習題、講解稿等。但MOOC將吸收社區(qū)討論產生的不可估量的新知識,迭代更新課程內容,不斷完善平臺學習資源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MOOC本土化的改進——學習者角度
調查顯示,在我國使用過國家精品課程的人中,有規(guī)律使用(平均每周一次及以上)的學生占有總人數(shù)的16.4%,教師占7.8%。[4]蘋果創(chuàng)始人喬布斯去世前,在與比爾·蓋茨的一次會面中曾留下了一句值得人們深思的話語,“為什么IT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就算“互聯(lián)網+教育”中最為流行的、發(fā)展最好的MOOC也存在居高不下的輟學率問題。目前,國外MOOC學習的完成率一般在7%到9%左右,這意味著輟學率達到90%以上。[5]透過高輟學率現(xiàn)象,不難發(fā)現(xiàn)MOOC并沒能真正地“抓住”學習者的心,這確實值得人們反思。因此,MOOC在本土化的過程中應該采取一些改進措施,以便更好地吸引、留住學習者。
1.學習者對MOOC的重構
連通主義思想認為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習,不再是一個人的知識積累活動,而是將專門的學習節(jié)點與信息源連接起來形成學習網絡的過程。[6]這種學習網絡開始于個人,學習者借助外界的平臺進行知識的分享與交流,使自己的知識網絡得到拓展與延伸的同時也為該學習平臺提供了新的觀點與認知,產生知識網絡的碰撞,從而構建新的知識節(jié)點與信息來源,使平臺的知識網絡能夠無限延伸下去。
MOOC正是這樣一個大規(guī)模地提供知識網絡碰撞的平臺。學習者們的知識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思維方式與學習側重點也不盡相同,若平臺能夠更好地搜集整理學習者的博客、課題討論、學習筆記以及疑問與解答,那么MOOC將不斷地構建更新課程內容,表現(xiàn)出更吸引學習者的活力與無窮的生命力。反觀如今的MOOC,雖然有社區(qū)、博客等其他平臺用于學習者發(fā)表見解、學習者之間互相交流與溝通,但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用于搜集、整理與重新組織發(fā)布這些來自全球各地的新知識,更難以實現(xiàn)對課程內容的更新與重構。那么如何有效地搜集與管理,以保證新知識內容的正確性、連貫性和整體性呢?
筆者認為,MOOC本土化應針對每一門課程內容組建一個專家團隊,剛開始可以是由授課的教師或者其他該領域的專家人士組成。在學習者發(fā)表學習筆記或博客、社區(qū)討論時設置一個選項“是否希望專家審核”,如果學習者希望專家審核,專家團隊將對搜集到的這些資料進行知識內容正確性與價值性的評定與審核,審核通過后的新知識將進行統(tǒng)一組織與發(fā)布,以及用于課程內容的重構。這個評定與發(fā)布可以是一周一次,或者更短。經過一段時間后,專家團隊可以抽取部分積極交流且采納率較高的學員組建成新的專家團隊,這些新晉專家的加入可以緩解專家團隊的工作量,同時他們也將擁有一些相關的權利。隨著時間的推移,專家團隊將越來越壯大,也就能更方便、更高效地對學習者的知識信息進行整合管理,極大地發(fā)揮學習者對課程內容重構的作用,不斷豐富課程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形成更完善的知識網絡。
2.學習者的學習過程體驗
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等人曾定義過“何為互聯(lián)網思維”,其中之一就是“用戶思維”。本土化的MOOC也應凸顯對學習者的關懷,體現(xiàn)“用戶思維”,即應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者為中心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應該落實到照顧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和細節(jié)中的體驗,如隱私、共享行為等。
由于MOOC學習是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的遠程教育,學習者與教師、學習者的交流互動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缺失,易給學習者造成學習過程中的孤獨感與低參與度。為了實現(xiàn)同伴學習者之間的溝通與幫助,國外的MOOC多借助社區(qū)討論、博客、Twitter等平臺。若國內的MOOC也照搬國外的經驗,顯然不是很適合中國學習者的情況。記得伯特蘭·羅素在《論中國人的性格》中曾提到:中國人,上至高官顯要,下到平民百姓,都有一種冷寂而內向的尊嚴。確實,中國人更習慣在自己生活的圈子中、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進行互動,展示自己,而一旦置身于陌生環(huán)境、人群中往往將自己定義為旁觀者,保持一種緘口不言、保護自我的狀態(tài),自然并非所有的中國學習者都希望與外界一大群人取得聯(lián)系。
因此,MOOC本土化時應注意為學習者提供一個相對舒適、放松又相對安全的學習交流環(huán)境。現(xiàn)如今,移動學習攜帶了社交網絡,社交網絡自然也能促進移動學習。平臺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多種移動學習的參與渠道,如網上社區(qū)、微博關注、微信朋友圈等形式。近年來,國內的微博、微信快速流行,幾乎每位網民都會頻繁參與其一。微博相對于微信朋友圈更加開放、面向社會群體,利于分享內容的擴散,而微信朋友圈則只有互相關注的朋友才能進行互動交流,分享學習體驗,能夠更好地保護學習者的隱私。若MOOC能與這兩者取得聯(lián)系,建立MOOC相應的微博板塊、微信社區(qū),學習者可以根據他們個人的喜好,擁有充分的交互自主權,選擇在微博板塊或微信社區(qū)的朋友圈進行學習互動,這對MOOC的推廣與長久發(fā)展、學習者的學習成長而言都大有裨益。
此外,MOOC可以通過PC端、移動端搜集到隱含學習者的學習特征、學習偏好、學習規(guī)律等海量數(shù)據,針對這些數(shù)據進行挖掘,獲取準確有用的學習者信息,實現(xiàn)真正的“因材施教”,產生MOOC自己的推薦系統(tǒng),用于推送相關課程、學習者可能感興趣的主題討論等。
參考文獻:
[1]吳瑜,劉歡,任友群.“互聯(lián)網+”校園:高校智慧校園建設的新階段[J].遠程教育雜志,2015(04):8-13.
[2][3]李青,王濤.MOOC:一種基于連通主義的巨型開放課程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12(03):30-36.
[4]徐曉,張世波.MOOC模式在高校整合中的應用前景探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1):20-23.
[5]王立國,竇艷輝.MOOC起源及快速發(fā)展[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4(07):57-60.
[6]周煜.當代電媒體語境下紀錄片的嬗變——從MOOC開始[J].現(xiàn)代傳播,2015(9):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