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乾坤
說到尊重,我們通常的理解是尊敬重視,嚴肅而莊重地對待。在教師看來,尊重學生就是不打罵學生,不說傷害學生自尊的語言,不嘲諷,不蔑視。在英語世界里,尊重(respect)一詞來源于拉丁文“respicere”,是“往回看(to look back at)”“再看(to look again)”的意思。[1]同時,英語中對尊重的解釋又延伸到了關心、注意、考慮、珍視和看重的層面。真正的尊重學生,是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利,理解學生,信任學生,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重視學生的想法,照顧學生的情感,善待學生的錯誤。從心理學上講,尊重學生即理解和重視學生的需要和態(tài)度,給予學生情感的支持和積極合理的期待。[2][5]“變教為學”的課堂,尤其需要真正的尊重。
一、尊重學生要理解學生的需要
中國傳統(tǒng)的尊重觀強調“下”對“上”,“幼”對“老”,“生”對“師”的單向尊重,這種觀念忽視了“下”“幼”“生”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師理應看到學生的需要,理解學生的態(tài)度。在我們的學習生涯中,往往會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老師對班里成績不好的學生破罐破摔,完全置之不理,他的需要,他的渴望,在教師眼里都是無理的要求,以至這個學生的成績越來越差,越差老師越不愿理會,陷入無限的惡性循環(huán)中。
公開課即將開始,坐在最后的學生突然大聲說:“老師,我沒有水彩筆?!崩蠋熆戳怂谎鄄]有理會,學生又大聲說:“老師,我沒有水彩筆?!崩蠋煙o奈地拿了一盒水彩筆扔給了那個學生,同時狠狠瞥了他一眼。整堂課,那位學生并沒有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一個人寫寫畫畫,老師也并沒有再理會他。
課下,我們有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那個學生一個人畫了很多的空間立體幾何圖形,早已超出了課程的學習范圍。難道這個學生就不渴望老師的關注嗎,就不渴求知識嗎?而老師真的理解學生的需要嗎?老師的做法是尊重學生的表現(xiàn)嗎?這不禁讓筆者想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話:“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苯處煂θ魏我幻麑W生需要的忽視都有可能毀掉這個學生超人的天賦。
由中國傳統(tǒng)的教師的權威形象又產(chǎn)生了這樣一個問題,學生不敢說出自己的需要,老師說什么是什么,怕自己的需要不合理,怕說出了需要不能得到老師的理解與重視。關于這點,我們可以從美國作家馬克斯·J·帕爾默( Parker J.Palmer)的《教學勇氣》(The Courage To Teach)中得到啟示。他提到了一種恐懼的文化(A Culture of Fear),他說,我們的學生在恐懼,在學生恐懼的背后,是想發(fā)出他們自己的聲音(Voice),想讓老師發(fā)現(xiàn)他們的聲音,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就是要鼓勵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聲音,傾聽他們的聲音,甚至是學生尚未發(fā)出的聲音,這樣學生才能自信而真實地說話。[3]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傾聽學生的聲音,理解學生的需要,深入了解學生,從而聽到學生尚未說出的需要,給予適時的幫助,滿足學生合理的需要,使學生健康成長?!皫熚幢刭t于弟子”,多聽聽學生的聲音,或許你才能真正“賢于弟子”,變成真正的“賢師”。
西班牙學者Fernando Doménech-Betoret a和Amparo Gómez-Artiga通過對教師思維方式與學生心理需求和動機激發(fā)的聯(lián)系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專斷(executive)的思維方式,教師公正(judicial)和自由(liberal)的思維方式更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psychological need),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4]尊重學生的需要,滿足學生的需要,只有滿足了學生的需要,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主動去學。
二、尊重學生要給予學生情感的支持
情感支持(emotional support)強調教師對學生的理解、接納、信任與肯定,教師的情感支持能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被重視的感覺,從而產(chǎn)生安全感。這種情感的支持能夠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恐懼,使學生在課堂上不至于太緊張,學生會產(chǎn)生積極的情緒,整個的學習過程會是一種享受和滿足的體驗。
數(shù)學課上,教師讓學生用彩帶和直尺量頭圍,大家的做法都是先用彩帶繞頭一圈,將起點終點標記,然后量彩帶的長度來確定自己的頭圍長度,幾組學生展示完量頭圍的過程后,一個小女孩舉起了手,說她有別的辦法,但是她羞澀地說:“我的辦法好像不太好?!敝車耐瑢W已經(jīng)知道了她的方法,嘻嘻哈哈地笑著說:“你那不行?!边@時老師鼓勵那位女同學上講臺來分享自己的測量方法,說:“沒關系,我們一起來看看嘛?!痹诶蠋煹膸椭屡⑼瓿闪祟^圍的測量,雖然結果并不準確,但老師還是對女孩敢于嘗試不同方法的做法進行了贊揚。這時同學們質疑的目光變?yōu)榱速澰S的目光,并送上了熱烈的掌聲。
這位女同學整堂課都在積極思考,認真學習,課堂氣氛也因老師的做法變得活躍,輕松自然。這又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堂課上老師的做法:
課剛剛開始,老師讓學生展示課下自己用分割的圓拼成長方形,一組同學高興地站在講臺上展示著自己的成果,其中一位男同學拼反了,老師隨口而出:“你錯了,你一點也不認真,你的不對?!?/p>
男同學原本高興的臉上露出了羞愧的表情,紅著臉走下了講臺。他整堂課都神情緊張,沒敢再舉手發(fā)言,整個課堂氣氛都變得緊張沉重起來。
傳統(tǒng)班級中,也經(jīng)常會看到這種現(xiàn)象,學習成績差的同學經(jīng)常處于不利地位,成績好的同學會對學習成績差的同學表現(xiàn)出蔑視,無論語言上還是眼神中,這些行為源于教師對弱勢學生的蔑視。教師是學生心中權威的代表,是重要的模仿對象,如果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表達了對弱勢學生的尊重,能夠理解他們,支持接納他們,那么強勢的學生也會因此改變對弱勢學生的態(tài)度,會愿意去幫助他們,和他們友好相處,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弱勢的學生便會因此體驗到被尊重感和被接納感,從而促進其自我觀念向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教師的情感支持能使學生產(chǎn)生充分的被尊重感,學生會感覺到心理的安全感,使他們擺脫周圍同學的排斥、冷遇以及心理上的威脅,處于一種輕松的狀態(tài),使學生體驗到積極的情緒,處于和諧和寬松的課堂氛圍中,進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
三、積極合理的期待才是真的尊重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雅格布森等人的實驗研究都表明,期望效應是存在的,即我們所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教師對學生積極合理的期待會使師生在相處過程中順利融洽,學生會產(chǎn)生積極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愿意并且相信自己能夠達到教師所期望的水平。
教師的語言和教學行為會將自己暗含的期待微妙地傳遞給學生。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將積極合理的期待傳遞給學生。這里所說的合理,是說教師的期待一定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的,這個期待一定是和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相匹配的。每個學生的能力水平不同,每個學生有不同的興趣所在,尊重學生就要看到每個學生的閃光之處,運用言行促使學生向著“夠得到”的方向發(fā)展。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例子,原本班里學習成績差,上課愛說話的學生,當老師讓他擔任小組長等職務之后,他會很認真地聽課、寫作業(yè)、收作業(yè),做好組長該做的事,變得積極而有自信起來,成績也有所提升。在課堂上,經(jīng)常會聽到教師說“你真棒”“你真行”這一類的語言,這對于沒有受到或很少受到表揚的學生來說或許會是一種鼓勵,但對于經(jīng)常受到表揚的學生來說,會覺得是一種敷衍,是一種很隨意的稱贊,因此對學生并沒有激勵作用,也并不能體現(xiàn)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期待包含著“期望”與“等待”,不對任何一個學生絕望,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公平地對待有所區(qū)別的期待,這才是真正尊重學生。
在美國,每個年級要開設必修課和可選擇的選修課,每個學生進度不同,興趣不同,選修的課題也不同。教學的內容是相同的,但是教科書的難度是不同的。[6]依據(jù)學生不同的喜好和個性制定不同的標準與合適的目標,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相比千人一面的標準與目標,這樣的做法照顧到了每一位學生,顯得靈活而充滿了人性,是尊重學生最好的體現(xiàn)。
四、批評也要注意尊重
中國傳統(tǒng)的課堂上,教師向學生扔粉筆頭、大聲呵斥學生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近幾年,雖然媒體曝光教師對學生體罰的現(xiàn)象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但體罰的現(xiàn)象還存在于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人,是人就有生命不被受到威脅的權利,教師對學生犯錯的指責甚至體罰無疑會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傷害。如果教師能將“你這樣做不對”“你不會,讓別人來幫幫你”“看誰做得又好又快”這些語言變成“這是你的想法,我們再來聽聽別人的想法”“誰還有不同的意見嗎”“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們的成果”,那么學生便不會產(chǎn)生“我錯了,他對了,我沒他好”的自卑心理以及“我要做得比他好”的攀比心理。學生犯錯是正常的現(xiàn)象,但教師傳統(tǒng)的想法是只有學生在犯錯誤時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下一次學生才會不犯或少犯同樣的錯誤,懲罰越重,學生記得越牢,于是,產(chǎn)生了那么多的體罰和大聲呵斥的現(xiàn)象。結果表明,學生的錯誤沒有越來越少,反倒會因為要掩蓋一個錯誤生出更多的錯誤,裝傻和推卸責任的情況也愈演愈烈。那么學生犯了錯誤,教師應該怎么處理才能使學生既意識到錯誤又避免受到傷害呢?
美國教師桑德拉·瑞夫和朱莉·海姆伯格在《全納課堂的有效教學》一書中提到了處理這些問題的做法:在課堂上可以用眼神和一些無聲的信號手勢和學生進行交流,這些暗示動作是教師和每個學生之間私下約定的不同的聯(lián)絡方法,教師以此向個別學生發(fā)出警告或引導他回到課堂學習中。這種方法可以不必因為嘮嘮叨叨批評學生而使學生丟失顏面,也不會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在批改學生作業(yè)上,教師會采用在頁中空白部分或粘貼一個小紙條的方式指出學生的錯誤,避免在作業(yè)內容上做標記,尤其不要用紅筆。在訓練學生相互批改作業(yè)時,向學生示范在提出意見前先對同學作肯定的評價。除此之外,他們還提到,要避免對學生進行訓誡、嘮叨,說話時盡量壓低嗓門,盡量用幽默的方式來化解問題,學生做錯了事情,盡量不要在其他同學面前與他談論他的不當行為。[7]英國課堂上,教師面對學生的回答的做法則是從不對回答錯誤的同學出言譏諷。他們認為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只有好和不好,沒有孰對孰錯。有時候即使教師不同意學生的意見,他們也會說OK。只是用其他方式暗示學生,你的想法還需要補充和完善。比如,教師在教授“5+8”時,學生的回答是多樣化的,還有學生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數(shù),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均給予及時的肯定,而不是評價誰的方法對誰的方法錯。[8]這些做法既表現(xiàn)了對學生的尊重,也對學生的學習產(chǎn)生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值得我們吸收借鑒。
教師要理解和重視學生的需要,傾聽學生的聲音,甚至是學生未發(fā)出的聲音,給予學生情感的支持及積極合理的期待,學生受到尊重,會自然地產(chǎn)生自豪感,自覺地約束自我,從而走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學習的過程也將是一種享受,學生自然樂于學習,變被動的“被教”為主動的“樂學”。尊重不同于溺愛,不是一味地順應,真正的尊重是與約束并存的,既尊重又要有規(guī)則。教師要理解尊重的含義,知道尊重學生的做法,真正做到尊重學生,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等等. 論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理念及實踐策略[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3(7).
[2][5] 呂穎. 尊重的內涵及對學生發(fā)展影響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
[3] Parker J.Palmer.The Courage to Teach Guide for Reflection and Renewal[M]. Jossey-Bass,10th Anniversary Edition,2007.
[4] Fernando Doménech-Betoret a&Amparo Gómez-Artiga.The relationship among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inking styles,psychological needs and motivation[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9(10):89~97.
[6] 丁梅娟,張麗敏,李瓊.美國中小學校尊重學生實例介紹及啟示[J].中國教師,2012(4).
[7] (美)桑德拉·瑞夫,朱莉·海姆伯格.全納課堂的有效教學[M].牛芳菊,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114.
[8] 康永邦.英國教育讓每個師生都有最好的成長[J].四川教育,2014(1).
(新疆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83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