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讓每個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等方面全面發(fā)展,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才,發(fā)現(xiàn)人才,讓學生離開學校踏上社會后,能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做一個熱愛國家,熱愛和平,崇尚科學,崇尚自由,個性獨立,積極進取的有用之才。因此,為了讓學生健康成長,全面和諧地發(fā)展,我們應給學生及時提供各種“營養(yǎng)”,滋養(yǎng)學生的精神,使他們的人格健康全面地提升發(fā)展。
一、提高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
我們語文老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培養(yǎng)的是將來能幸福地度過一生的、為建設(shè)祖國作出貢獻的有用人才。我們必須不斷地給學生精神營養(yǎng),滋潤他們的心田,使他們的人格健康全面地提升發(fā)展。
為了給學生充足的精神營養(yǎng),教師要時時修煉自己,提高自己的職業(yè)素養(yǎng)。要不斷提高道德修養(yǎng),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仁愛之心,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關(guān)心愛護每一位學生。在老師的眼里,每一位學生都是好學生,他們身上都有特長和可取之處。教師和學生之間是平等的,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都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中的伙伴、是朋友,不是教師高高在上,僅僅把知識灌輸給學生。
教師所面對的初中學生正值青春期,他們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還沒有形成,同時,青春期的孩子們,也有很強的叛逆性,在教學時,稍有任何一點疏忽,很有可能給他們的健康成長帶來意想不到的打擊。所以,教學時一定要保持情緒穩(wěn)定,有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耐心細致地教育學生。作為教師,還要不斷地克服自己個性上的缺點,多讀書,認真寫教學反思,調(diào)整教學行為,不斷地完善自我,把教學作為一項崇高的事業(yè),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從讀中吸取精神營養(yǎng)
每個學期,同學們都會拿到嶄新的語文課本,教師應引導學生欣賞每一篇課文,將學生們帶進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人生、社會、自然……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向他們展現(xiàn)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課文,像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發(fā)著誘人的芳香,吸引著學生們。那散發(fā)著芳香的文字中隱藏著大的智慧,美的心靈。學生在品味智者精心調(diào)制的一碗碗心靈的雞湯時,他們感悟到了人世間的愛恨,冷暖;感悟到了自然萬物生命的短暫和崇高;感悟到了社會歷史進程中的神奇和悲歡……一篇篇課文讓學生懂得了關(guān)愛自然,熱愛國家,向往和平,憎恨邪惡等等。比如:我和學生品讀莫懷戚的《散步》時,我引導著學生品讀文中精美的語言,幫助學生感悟到: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是很平常的小事,然而,在這平常的小事中體現(xiàn)出濃濃的親情——尊老愛幼。一家人,祖孫三代,和和美美,相親相愛,這是一個多么和諧幸福的家庭。學生學完這篇精美的散文,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禮,明白作為兒孫要孝敬老人。老師幫助學生為他們的精神生長補充了一份營養(yǎng)。
但是,學生只從課文中汲取精神的營養(yǎng)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帶領(lǐng)著學生們暢游在古今中外名著的海洋中、融入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吮吸精神的營養(yǎng),茁壯成長。
三、從寫中提升個人修養(yǎng)
寫作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他們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總是要表達交流自己對世界的各種各樣的理解和看法,表達和交流自己各種各樣的想法與要求,會不斷深化對世界的認識,對自我的認識,這種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過程,也是自我發(fā)展的過程。作文是精神的產(chǎn)物,總是反映著一個人的人品,正所謂文如其人。為了讓學生的精神健康成長,在寫作時,教師應及時給予他們精神上的營養(yǎng),應堅持讓學生用我手寫我心,用我手抒我情,一個學生寫出的優(yōu)秀作文,文中美好的思想感情滋潤著作者的心靈,也滋補著其他學生的心田,讓他們從作文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使他們的精神健康成長,共同提高精神境界。比如,學生劉琪的作文《我的媽媽》大概講訴了媽媽辛苦的工作,寧愿自己穿又臟又舊的衣服和鞋子,也要把自己的孩子打扮的漂漂亮亮,作文中流淌的濃濃的母愛浸潤著劉琪的心田。我把這篇優(yōu)秀作文拿來,讓學生閱讀,讓學生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子女要有一顆感恩的心,要時時記著回報母愛。
語文學科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著精神營養(yǎng),但愿每一位學生在不同營養(yǎng)的滋養(yǎng)下,精神能健康成長,最終由一棵棵小苗長成參天大樹。
鄭禮蘭,教師,現(xiàn)居山東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