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亮
內容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下,信息技術與幼師學生語文自主閱讀整合是語文教師應當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健詞:信息技術 自主閱讀 整合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自主閱讀整合的必要性
1.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教育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但是,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僵硬,容量狹小,仍舊以教師的講授為主,不能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F代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使得在課堂中借助數字化工具實施教學成為可能,這就為學生的自主閱讀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2.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需要。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建構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一再強調,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要讓學生主動進行學習??v觀當前閱讀教學現狀,許多閱讀教學其實還是一種單向的傳授,而非雙向的教學交流活動。教師很少考慮到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在平時教學實踐中仍舊屢見不鮮。這些現象使學生的主體性和潛能發(fā)展受到禁錮,何談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
3.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時空。新課改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fā)展”。而現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課堂可以不斷地使教學內容得到補充、拓展,把教學難點進行分解;把理性化轉換為感性化、動態(tài)化;把抽象化轉化為形象化、直觀化;把歷史拉近,距離拉近,使空間縮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可能,為學生的自主閱讀提供了更廣闊的時空。
二.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比較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本質是運用系統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合理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具體設計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教學系統的過程或程序,更好地促進學習者的學習。
傳統教學模式的本質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發(fā)學習動機、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運用、檢查評價。其優(yōu)點是有利于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實現對教學過程的控制和管理。但它的一個巨大缺陷是由于忽略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得到保證和強化,只是單純作為知識的接受者,忽視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建構能力。
三.信息技術與幼師學生語文自主閱讀整合的實踐
1.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信息技術解決相關背景知識和字詞障礙。情境是指作用于學生并引起積極學習情感反映的客觀環(huán)境,是知識發(fā)生的背景。教師可以設置一個有待探究的問題,也可以播放一段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視頻,創(chuàng)設直觀性情境;或朗誦一段詩歌、講一個故事、演示專門制作的課件、設計角色扮演等方法;也可以根據需要利用數字化學習平臺,構建創(chuàng)作情境。教師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補充文本的知識背景,解決字詞障礙,適時提出將要學習的目標,點出興奮點,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fā)學習的欲望,保持高昂的學習情境。
2.提出主問題,激發(fā)學生自我閱讀的興趣。在學生被創(chuàng)設的情境激發(fā)起學習興趣后,教師要向學生提出問題,這個問題必須和當前的學習內容有緊密的關聯。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主動積極的進行探究,在問題思考階段,教師在通過問題展示了新課學習目標后,學生閱讀便帶有了目的性和方向性,學生帶著問題積極主動進行自主學習,完成對問題的探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學習提供方法指導,比如設計小組合作,將問題分成幾個子問題或者轉化成另外幾個容易解決的問題來加以探究。
3.協作交流,通過信息技術展示和檢驗成果。組織學生以討論形式開展小組交流,通過共享學習資源和學習成果來健全意義建構??梢酝ㄟ^小組分工協作來完成對主問題的分解,也可以通過辯論的形式在小組間先進行問題的轉化和取舍。通過信息技術將小組的成果在全班展示,教師可以選取其中比較典型的見解在全班進行分析討論,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問題的基本了解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了解。
4.總結評價,設置延伸化問題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要對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過程中得到的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同時,學生通過教師的總結,也能對他人有一個評價,這個評價更是可觀的,不是教師單純通過形成性評價固定下來的,而是更全面更可觀。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具有很好補助。這樣的評價可以納入到素質教育評價中,更體現出現代語文教學所要培養(yǎng)的人才的標準,即創(chuàng)新型、思維型和全面發(fā)展型。同時教師在課堂結束后,要設置一二個延伸拓展的問題,這些問題有利于學生對文本進一步了解和探究,有利于學生個性和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質疑、解疑能力和奠定基本的價值觀。
(作者單位:河南省周口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