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宇峰,沈曉霞,江建銘(浙江省中藥研究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3)
雷公藤浙藤1號的特征特性及繁育技術(shù)
沈宇峰,沈曉霞,江建銘
(浙江省中藥研究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3)
浙藤1號是浙江省中藥研究所有限公司以新昌野生雷公藤為種源,經(jīng)過多年馴化而來的雷公藤新品種,具有性狀穩(wěn)定、藥用部位產(chǎn)量高、雷公藤甲素含量高等優(yōu)點。主要介紹該品種特征特性和繁育技術(shù)。
雷公藤;浙藤1號;特征特性;繁育技術(shù)
文獻著錄格式:沈宇峰,沈曉霞,江建銘.雷公藤浙藤1號的特征特性及繁育技術(shù)[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16,57(7):1064-1065,1068.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為衛(wèi)矛科雷公藤屬植物雷公藤的根,主產(chǎn)于長江流域以南各地。雷公藤性寒,味苦,有大毒,具有舒筋活血、祛風(fēng)除濕、消腫止痛的功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雷公藤具有抗炎、抗菌、抗生素、抗腫瘤、免疫抑制等作用[1]。
浙藤1號是浙江省中藥研究所有限公司以新昌野生雷公藤為種源,經(jīng)過多年馴化而來。2004和2005年在新昌、淳安和磐安進行了區(qū)域試驗,2008年通過浙江省非主要農(nóng)作物品種認(rèn)定(浙認(rèn)藥2008005)。
浙藤1號為小枝呈紅褐色,分枝多;葉橢圓形,葉面不平,長8~10 cm,寬3~5 cm;圓錐狀聚傘花序頂生及腋生,長5~7 cm,花淡綠色,杯盤狀,直徑4~5 mm,雄蕊著生于花盤裂片之間;翅果不裂,淡綠色,長圓形,長約1.5 cm,具3翅;種子1粒,細柱狀,黑色?;ㄆ?—6月,果期9—10月。根系發(fā)達,須根多。3年生植株根直徑可達1 cm,雷公藤甲素含量達107.6μg·kg-1。浙藤1號具有性狀整齊穩(wěn)定、藥用部位產(chǎn)量高、雷公藤甲素含量高等優(yōu)點。
3.1生長特性
雷公藤為多年生藤本植物,根、莖、葉、花、果隨著氣候的周期性變化,表現(xiàn)不同的生命活動特征。雷公藤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可分為3個時期:休眠期、營養(yǎng)生長期和生殖生長期。一般在定植后第3年收獲根部。
3.2環(huán)境要求
雷公藤喜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的環(huán)境,土壤以疏松、肥沃、透氣良好、土層深厚的黃泥砂質(zhì)壤土為佳。
3.3育苗技術(shù)
3.3.1選地
宜選擇遠離居住區(qū)和公路、周圍無污染源,坡向朝東或東南的坡地,作為雷公藤種苗繁育基地,要求排灌方便,土層深厚。
3.3.2苗床準(zhǔn)備
育苗前將苗床細耙整平,做成寬100~120 cm,長6~10 cm的畦,溝深30 cm,溝寬30 cm。
3.3.3扦插
插條選擇。采集1~2年生,健壯、無病蟲害的枝條,截成10~15 cm長的插穗,每段帶3~4個節(jié)。將插穗按100段為單位綁成捆,應(yīng)避免上下頭顛倒。
種根選擇。采挖種植3年以上的雷公藤根,剪取直徑2~4 cm,長10~15 cm的完好根段,備用。種根無須前處理,后續(xù)方法同插條。
插條處理。將準(zhǔn)備好的插穗下端放入濃度為500 mg·kg-1的α-萘乙酸溶液中浸泡1~2 h,撈出稍微晾干。
扦插時間與方法。在1月下旬至3月中旬或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進行扦插。按10 cm×10 cm的株行距斜插在苗床,入土1/2~2/3,扦插后立即澆水。苗床上搭建高約50 cm的拱棚,上蓋薄膜,四周用土壓實,如陽光強烈,還需覆蓋遮陽網(wǎng)。
3.3.4苗期管理
扦插后40~50 d,插穗生根后,揭去薄膜和遮陽網(wǎng),用噴淋方式澆水,保持苗床土壤濕潤。及時拔除雜草。苗齡1年左右,苗高大于40 cm,地徑大于0.4 cm時,即可出圃定植。
3.3.5種苗分級
為了確保雷公藤種苗的質(zhì)量,對出圃定植的種苗進行分級,以地徑和主枝長作為分級指標(biāo),并且以地徑為主要指標(biāo),如地徑為2級,主枝長為1級,只判定為2級(表1)。未達到2級標(biāo)準(zhǔn)的種苗,不得在生產(chǎn)上使用。
表1 雷公藤苗木質(zhì)量等級指標(biāo)
3.4移栽定植
3.4.1整地
移栽前深翻40~50 cm,做成寬80 cm的畦,溝深30 cm,溝寬30 cm。在畦上開30~40 cm× 30~40 cm的定植穴,深度30~40 cm。
3.4.2定植
定植時間在11月至翌年3月,選擇陰天進行。株距80 cm,用苗量1.2萬~1.5萬株·hm-2。每穴栽種1株,定植時將苗的根系展開,扶正苗木,邊覆土邊輕輕向上提苗,覆土蓋沒根系,壓實。翻入肥料后再覆土至高出苗根莖部5 cm,壓實,澆透水。
3.5田間管理
3.5.1灌溉排水
春夏多雨季節(jié),應(yīng)及時做好開溝排水工作,溝深保持30~35 cm。高溫季節(jié),若田間過于干旱,應(yīng)及時灌溉。
3.5.2施肥
育苗肥。5月中旬至7月上旬追施速效肥料(N∶P2O5∶K2O為3∶1∶1),用量300 kg·hm-2。
基肥。定植時施入定植穴中,每穴施有機肥300 g,草木灰40 g,菜籽餅肥45 g。
春肥。5月上中旬,新梢抽出后,結(jié)合除草,施用復(fù)合肥(氯化鉀型)于植株周圍,用量225~ 300 kg·hm-2。
根外追肥。7—8月,噴施0.3%磷酸二氫鉀750 kg·hm-2。
冬肥。10—11月,結(jié)合冬墾,在植株周圍20~30 cm處環(huán)狀開溝,施入有機肥,用量6.0~7.5 t·hm-2。
3.5.3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應(yīng)在晴天進行,第1年深度為10~15 cm,第2年及之后為5~10 cm。每年應(yīng)進行2次,第1次在5月上中旬,同時施入春肥,第2次在8月上中旬,并把除去的雜草覆蓋于植株基部周圍。
3.5.4摘花打頂
6—9月是雷公藤開花季節(jié),應(yīng)在晴天,及時摘除花蕾,每隔10 d 1次。5—9月,當(dāng)新梢長到40~60 cm時,剪除或摘除頂芽,每隔20 d 1次。
3.6收獲與初加工
3.6.1采收
定植后第3年,雷公藤落葉后到翌年春季萌芽前,均可采收。要根據(jù)天氣情況選晴天采收。
3.6.2初加工
雷公藤根采挖后除去泥沙,切成15~20 cm小段,曬干或烘干即可。
3.7病蟲害防治
3.7.1根腐病
根腐病多在5—8月的雨季發(fā)病,由真菌、線蟲、細菌引起。被害雷公藤植株根部腐爛甚至壞死,種植年限越長發(fā)病越嚴(yán)重。癥狀為在莖基部出現(xiàn)黃褐色病斑,并不斷擴大蔓延,致使全部腐爛直至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1 000倍液噴霧,也可用菌克毒克1 250~1 750 m L(5~7瓶),加水400~500 m L噴霧防治。
3.7.2炭疽病
炭疽病危害葉片,致葉片呈現(xiàn)灰綠色病斑,有同心輪紋,干旱天氣與高溫高濕天氣更易發(fā)病。
防治方法。發(fā)病初期噴施1∶1∶200波爾多液;每年清園1次,將殘枝落葉清除出田間,于空曠處燒埋。
3.7.3雙斑錦天牛
雙斑錦天牛為害癥狀表現(xiàn)在接近地面的莖基部出現(xiàn)蟲口和木渣,受害重者整株植株干枯。
可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藥劑防治的方法
來防治。物理防治,在5—7月天牛成蟲活動盛期,用黑光燈誘殺。生物防治,田間種植驅(qū)蟲植物蓖麻或薄荷,具有一定的驅(qū)蟲效果。藥劑防治,在成蟲發(fā)生盛期(6—7月),用8%綠色威雷300倍液噴霧,殺滅害蟲。
3.7.4卷葉蛾類幼蟲
卷葉蛾類幼蟲危害葉片,取食葉肉,導(dǎo)致葉片卷曲、干枯。該類蟲具咀嚼式口器,食量大,繁殖能力和抗藥性強,因此,往往易暴發(fā)成災(zāi),造成嚴(yán)重經(jīng)濟損失。
可采用生物防治和藥劑防治方法來防治。生物防治,用白僵菌、綠僵菌、寄生繭蜂進行生物防治。藥劑防治,用菊酯類農(nóng)藥,如功夫菊酯、殺滅菊酯等;也可用微生物農(nóng)藥,如8010粉劑進行防治。
[1] 么厲,程慧珍,楊智.中藥材規(guī)范化種植(養(yǎng)殖)技術(shù)指南[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6:730.
(責(zé)任編輯:張才德)
S567
B
0528-9017(2016)07-1064-02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733
2016-04-05
中藥材種子種苗和種植(養(yǎng)殖)標(biāo)準(zhǔn)平臺(2012ZX09304006)的子項目
沈宇峰(1979—),男,浙江德清人,高級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中藥材新品種選育工作,E-mai1:2890068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