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威 何劍波 陳謙謙 石婕(陜西中醫(yī)藥大學04級研究生 咸陽7046;陜西省西安市西電集團醫(yī)院 西安70077)
神經生長因子在面神經炎中的應用
童威1何劍波2陳謙謙1石婕1
(1陜西中醫(yī)藥大學2014級研究生咸陽712046;2陜西省西安市西電集團醫(yī)院西安710077)
目的:討論神經生長因子在面神經炎患者中的應用療效。方法:選擇我院80例面神經炎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普通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普通治療基礎上加用神經生長因子治療。治療后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并參照Portmann評分法評價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Portmann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神經生長因子在面神經炎中應用臨床療效顯著。
面神經炎;神經生長因子;臨床療效
面神經炎是因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的周圍性面癱。該病的病因目前還不明確,現(xiàn)在大多數治療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面神經水腫,緩解神經受壓,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等[1]。2014年9月~2016年3月我院門診及住院收治80例面神經炎患者,隨機分組進行治療,結果顯示神經生長因子應用效果較好?,F(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2014年9月~2016年3月我院門診及住院收治80例面神經炎患者,均符合《神經病學》面神經炎的診斷標準,都是初次發(fā)病,未經任何處理。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2.67±11.61)歲,病程(3.66±1.52)d,左側20例,右側2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39.30±10.62)歲,病程(3.81±1.73)d,左側19例,右側21例。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
1.2納入標準起病時間小于1周;都有面神經炎的特點:眼裂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或消失,患側額紋變淺或消失,口角歪斜;排除顱腦外傷、腦血管疾病患者;排除其他原因所致面神經炎;排除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1.3處理方法對照組采取普通治療:(1)潑尼松30 mg,晨起頓服,連續(xù)使用1周后調整,每1周減少5 mg,28 d后停止;(2)肌肉注射維生素B1,每次100 mg,每天1次,連用14 d;(3)口服阿昔洛韋片,每次200 mg,每天3次,連續(xù)使用10 d。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鼠神經生長因子(國藥準字S20060052),每次18 μg,用2 ml注射用水溶解后肌肉注射,每天1次,共28 d。
1.4療效評價依據House-Brackmann分級。痊愈:Ⅰ級,額紋對稱,鼻唇溝對稱,閉眼、鼓腮可,面部表情正常;顯效:Ⅱ級,雙側額紋、鼻唇溝對稱基本恢復,眼裂未緊密閉合,口角歪斜但不明顯;有效:Ⅳ~Ⅵ級改善為Ⅲ級;無效:癥狀未改善或加重。同時參照Portmann評分法,要求兩組做皺眉、閉眼、動鼻翼、微笑、吹口哨和鼓腮6個項目,和正常一面比較,大致相同為3分,活動減低為2分,活動不明顯為1分,徹底無變化為0分,在結束后加基礎分2分,共20分;滿分即痊愈,15~19分為療效顯著,10~14分為效果稍改善,小于9分為無作用[3]。
1.5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研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療效對比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 (32/40),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0%(38/40)。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2.2兩組Portmann評分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Portmann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ortmann評分均有明顯改善,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3 兩組治療前后Portmann評分對比(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Portmann評分對比(分,±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對照組8.5±2.01 8.4±2.13 17.80±1.85 15.75±3.34
面神經為混合性神經,主要支配面部的表情運動、味覺和腺體分泌以及內耳、外耳等處的皮膚感覺。面神經炎是一種常見疾病,是由于面部神經管內面神經的非特異性炎癥導致的周圍性面肌癱瘓,早期的病理改變主要為神經水腫和脫髓鞘,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皺眉、眼裂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以及耳后乳突部壓痛等。治療應用改善面神經的供血、營養(yǎng)、促進神經生長及功能恢復為主[1]。神經生長因子屬于神經營養(yǎng)因子家族,是神經營養(yǎng)因子中最早被發(fā)現(xiàn)的,目前研究最為透徹的,具有神經元營養(yǎng)和促突起生長雙重生物學功能的一種神經細胞生長調節(jié)因子,它對中樞及周圍神經元的發(fā)育、分化、生長、再生和功能特性的表達均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神經生長因子包含α、β、γ三個亞單位,活性區(qū)是β亞單位,由兩個118個氨基酸組成的單鏈通過非共價鍵結合而成的二聚體,對神經元的發(fā)育、分化、生長、再生和功能特性的表達均有重要的調控作用。神經生長因子在趨化因子的作用下,向損傷部位遷移并分化成功能細胞以修復損傷,可能通過誘導氧自由基清除劑的合成而發(fā)揮作用[4]。由小鼠頜下腺提取的鼠神經生長因子,沉降系數2.5 s,分子量13.5 Kd,其成分含有5%甘露醇和0.1%人血白蛋白作保護劑[5]。它可以作為靶原型逆向營養(yǎng)因子,也可通過順軸突轉運,還具有自分泌方式等,從而發(fā)揮營養(yǎng)外周神經細胞、調節(jié)損傷神經修復機制等作用,加速髓鞘的修復,促進病變纖維愈合[6]。綜合現(xiàn)在國內外研究,神經生長因子的作用可概括為維護神經元、促進神經纖維的再生、支撐神經元的存活以及抵御發(fā)育中的神經元的死亡,對多種原因引起的神經元受破壞都存在明顯的促進作用,在這一作用過程中,我們已經得出神經生長因子表達可出現(xiàn)變化,這些都提示神經生長因子在神經被破壞后的恢復中至關重要,當前的使用領域也,越來越廣泛。
本研究結果與顧浩等[7]研究結果相一致。神經生長因子在面神經炎中的應用結果可觀,在普通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神經生長因子治療面神經炎能夠增加臨床療效,值得推廣。
[1]賈建平,陳生弟,崔麗英,等.神經病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339-340
[2]史凌改.鼠神經生長因子對周圍性面癱療效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6):119-120
[3]楊運周,胡文霞,翟宏江,等.更昔洛韋聯(lián)合強的松治療急性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2):16-17
[4]彭形.神經生長因子生物學效應的研究進展[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9,6(3):203-204
[5]李培清,曾結平,吳偉偉,等.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面神經炎的效果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18):2381-2382
[6]彭華,陳紅,李和.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面神經損傷的臨床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8,7(6):3-4
[7]顧浩,趙變歌,于會娜.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急性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療效[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22):131-132
R745.1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6.035
2016-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