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乃亮
潞王琴,簡稱潞琴,亦稱中和琴,為明朝潞王朱常澇所制。朱常澇,字中和,號敬一、敬一道人、敬一主人,時杭州人稱之為潞佛子,明神宗朱翊鈞之侄,潞簡王朱翊鑼之子,萬歷四十六年襲潞王爵位。除工書善畫外,朱常澇尤喜音律,著有琴書《古音正宗》,曾監(jiān)斫古琴數(shù)百張,形制一致,逐一編號,皆以“中和”名之。
一
遼寧省博物館收藏歷代古琴十余張,其中2張為中和琴式,名均“中和”,形制和款印風格極為接近。
其一,長124、肩寬19.5、尾寬14.5厘米,八寶灰漆,琴表有蛇腹斷紋和細密流水斷紋,周身鑲嵌紅藍綠黃雜寶碎塊(圖一)。琴額平頭切角,方條狀鳳舌不甚規(guī)整。琴面十三徽螺鈿鑲嵌,岳山和承露分斫,冠角淺浮雕環(huán)云紋。琴底圓形龍池,方形鳳沼,鳧掌稍有磨損斷裂,木軫下開孔,尾托淺浮雕雙星紋。龍池上側刻隸書“中和”二字,右側刻隸書“玉振金聲,追風繼雅。河山以非,清音自寫。襄平李廷棟坦園識”,左側刻篆書“李氏家藏”圓印和“拙庵真賞”方印,下側刻楷書五言詩并款“月印長江水,風微滴露清;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敬一主人識”,詩款后刻篆書“敬一…主人”圓方連珠印,詩下刻篆書“潞國世傳”方印。龍池內(nèi)納音四周刻“大明崇禎戊寅歲秋季潞國制第八號”。
此琴購于1953年,品相完好,鑲嵌華美,一直以來被視作潞王琴中的上品而廣為著錄或引用,以下簡稱其為“8號琴”。
其二,長120.5、肩寬21、尾寬16厘米,桐面梓底,八寶灰漆,琴表光亮,周身有牛毛斷紋(圖二)。琴弦已斷,僅存其一。琴額平頭切角,局部脫漆殘損,方條狀鳳舌。琴面金徽,存十一,岳山和承露為整塊紫檀斫制而成,冠角浮雕環(huán)云紋。琴底圓形龍池,方形鳳沼,雁足不存,露有方孔,軫池處有一長方形帶弦眼紅木板,琴軫存一,玉質(zhì),呈花苞狀,側開孔,鳧掌殘斷脫落,尾托浮雕雙星紋。龍池上側刻隸書“中和”二字,下側刻楷書五言詩并款“月印長江水,風微滴露清;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敬一主人”,詩下刻篆書“潞國世傳”方印。龍池內(nèi)納音稍有凸起,四周刻楷書“大明崇禎壬午歲仲夏潞國制二百七十二號”。
此琴購于1983年,因品相稍差,一直以來未得到重視,以下簡稱其為“272號琴”。
二
8號琴和272號琴在形制、工藝及款印風格上雖然很接近,但仔細對照后發(fā)現(xiàn)兩者在尺寸、斷紋、徽材、雕刻紋飾、配件及款印字形等方面均存在差異。事實上,如果兩琴都是真品潞琴的話,這種差異是反常的。
按朱常澇《古音正宗·中和吟·中和琴式論》載:“是制也,額起八棱,以按八節(jié);腰起四棱,以按四時;龍池上圓,鳳沼下方,以按天圓地方;琴尾作環(huán)云,托尾作雙星,以按景星慶云,乃成天象。名日中和”(朱常澇:《潞藩纂集古音正宗》,明崇禎七年(1634)潞藩刻本),“是制也”三字表明了潞王琴樣式應該是統(tǒng)一的,而式論前所附的圖樣應屬標準琴式(圖三)。除了樣式統(tǒng)一外,潞王琴的選材、配件、紋飾、工藝、款印及編號等也有成規(guī)。在《古音正宗·彈琴須知》中,朱氏認為制琴應“以桐為蓋……以梓木為底…‘琴弦惟杭州所制為勝……惟是澄帶玉色,纏絲極緊,如水映澈者為佳”“軫以玉為貴”,這些選材要訣必定會實際應用到潞王琴的斫制中,成為潞王琴的基本特征。清光緒《續(xù)高平縣志·潞王琴記》對潞王琴的有比較全面的描述:“有琴長三尺六寸五分,漆黝黑有光,雜金珠斑,其徽黃金也。軫以菜玉為之,撫其弦聲,清越以長,背隸刻‘中和二字,字徑寸半許。下刻詩云‘月印長江水,風微滴露清。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署曰:敬一主人。皆真書。印篆曰:潞國世傳,印徑三寸,弱篆仿李斯。鳳沼方,龍池圓而大,內(nèi)周遭刻‘大明崇禎乙卯(注:崇禎朝無乙卯,此處應為乙亥)歲潞國制八十六號十四字,亦真書。側窺乃可見額作方折形,類八字尾,與新制亦稍異”(《光緒續(xù)高平縣志》載于《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36)》,第551-712頁)。在髹漆上,楊宗稷(1863-1932)謂“(潞王琴)漆灰厚而堅,涂朱砂寶玉屑”(楊宗稷:《琴學叢書·琴話》,民國舞胎仙館刻本),即髹八寶灰漆。
而通過對傳世潞王琴的對比研究,當代學者們進一步總結出了其基本特征,如沈興順先生歸納為:腹款年序,排列有次;制以定式,尺寸如一;面弧圓拱,逾于常琴;八寶為灰,斷紋隱現(xiàn);灰厚腹狹,其韻鏗鏘(沈興順:《弦外雜錄》,載于《古琴紀事圖錄——2000年臺北古琴藝術節(jié)唐宋元明百琴展實錄》,臺北市立國樂團、鴻禧美術館編輯,2000年,第266-269頁)。梁基永先生也提出一些細致的考察:“潞王真品,其岳山承露,均為紫檀制成,紋理細膩。承露之兩側,隨額頭之線條而微彎曲……焦尾,鏤雕卷草花紋,樸實簡單,類似晚明家具之裝飾。琴背一側,則作兩如意卷云紋……鳳舌之形狀為方形”。(梁基永:《存世潞王琴及其鑒定芻議》,載于《琴學薈萃——第三屆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耿慧玲等主編,齊魯書社,2012年,第303-306頁)
上述文獻記載和當代學者們的研究表明,潞王琴在形制、材質(zhì)、配件、紋飾、漆灰、工藝及款印等方面應該是高度一致的,特征極為明顯,異于他琴。
據(jù)相關文獻記載和傳世情況來看,潞王琴應該制作了三四百張,流散各處,時至今日數(shù)量已然不多。就國內(nèi)外博物館收藏的潞王琴來看,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崇禎癸酉(六年,1633)18號、新鄉(xiāng)市博物館的崇禎甲戌(七年,1634)68號、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崇禎乙亥(八年,1635)108號、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崇禎丙子(九年,1635)143號、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崇禎辛巳(十四年,1641)234號比較可靠,通過對這幾張琴局部的細致觀察比較,更明確了潞王琴在編號形式、尺寸、號款習慣、冠角和尾托紋飾、龍池位置等方面上的高度一致性(表一),而琴底所刻琴名、詩款及印章的字形更是如出一轍,有出自同一底本之感(表二)。
通過直觀比較,272號琴同傳世館藏潞王琴風格一致,而且“桐面梓底”“八寶灰漆”“牛毛斷紋”“方條鳳舌”“金徽”“紫檀配件”“玉軫側開孔”等也符合潞琴特征,可以肯定這是一張典型的潞王琴。琴腹納音四周刻“大明崇禎壬午歲仲夏潞國制二百七十二號”,可知272號琴斫于明崇禎十五年(1642),而國家博物館藏234號琴斫于崇禎十四年(1641),正契合了學者們“(潞王琴)年制約三四十”的推論。
一直以來被視為潞琴佳品的8號琴卻在面貌上與傳世館藏潞王琴有著諸多不同。
首先是年款和編號,潞王琴會按斫制的時間刻上年款,并依順序編列字號。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潞王琴列18號,是目前傳世最靠前的編號,斫制于崇禎癸酉(六年),即公元1633年。以此推之,8號琴應斫制于崇禎六年或之前,然而其年款為崇禎戊寅(十一年),即公元1638年,與實不符。
其次是尺寸,潞王琴的通長大致在120厘米左右,誤差不到2厘米,正如《續(xù)高屏縣志·卷潞王琴記》所載:“琴長三尺六寸五分”。8號琴通長124厘米,與潞王琴長度相差較多,不合規(guī)格。
再次是名款和印章,潞王琴名款為“敬一主人”,而8號琴名款為“敬一主人識”,多一“識”字;8號琴的名款后有篆書“敬一”“主人”圓方連珠印,而這種印章并不見于潞王琴。
第四是冠角和尾托紋飾,《古音正宗》載:“琴尾作環(huán)云,托尾作雙星,以按景星慶云,乃成天象”。通過比較,8號琴冠角最尖的角過于圓緩,云紋線條略粗于潞王琴,而且云尖卷曲的程度也大過潞王琴許多;尾托所雕雙星紋若隱若現(xiàn),不甚清晰,線條遠不如潞王琴之爽利。
第五是龍池的位置,潞王琴龍池的位置對應在第4徽和第5徽之間,偏近第5徽,而8號琴龍池的位置雖也對應在第4徽和第5徽之間,但更偏近第4徽很多。
第六是詩款和印章的字形,通過表二的比較,可以明顯看出8號琴的字形與潞王琴的字形有較大出入,刻工也稍拙劣,仿刻痕跡明顯。
此外,8號琴的“漆嵌雜寶”“岳山和承露分斫”“木軫下開孔”等方面也不符合潞王琴的特征。
綜合上述來看,8號琴并非潞王琴,而是一張仿品,但仿制水品較高,屬于高仿。事實上,近年來已有學者對8號琴的真?zhèn)涡援a(chǎn)生了懷疑,其中尤以梁基永先生的否定最為明確。
三
關于潞王琴從何時開始被仿制的問題,據(jù)楊宗稷《琴學叢書·琴話》載:“今潞琴遍天下,予所見將及十張……形制亦不一”,因《琴話》刊刻于民國二年(1913),表明至遲在晚清時已經(jīng)有假潞琴面世,而周慶云(1866-1934)在《琴史續(xù)》中云:“常……制琴數(shù)百,編字列號,當時民間不可得。西湖文君彥,仿其式斫之,遠不及也”,說明當時確有琴師仿造潞王琴。
當代學者梁基永先生謂:“傳世潞琴真身,皆選漆精良,做工規(guī)整,然聲音實不佳,故古人初不重此。晚清以來,明琴漸貴,偽造者亦稍稍仿制,遂有偽潞琴出現(xiàn),潞琴造假,迄今不過百余年”。簡言之,梁先生認為潞王琴是從清末民國時才開始有仿制的,但所言不知何據(jù)。據(jù)《續(xù)高平縣志》載“乾隆丁亥閏月,張君錫三出以示余。余愛,玩弟忽釋,錫三曰:此潞王琴也,吾藏之積年也”,乾隆丁亥為乾隆三十二年(1769),說明潞王琴在清中期以前就已受追捧。楊宗稷乃近代琴學泰斗,即便對潞王琴形制特征不甚了解,也不至于把新制仿品錯看成二百多年前的古琴,故楊氏所見假“潞琴”不應為晚清以后仿造的,時間應該更早。
8號琴于1953年購藏,當時專家的鑒定意見為“明,真品”,表明此琴具有早期時代風格。斷紋是判定古琴傳世時間的重要參考之一,鄭珉中先生指出“出現(xiàn)斷紋之器多為200年前左右所作”(鄭珉中:《古琴辨?zhèn)维嵳劇罚豆蕦m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3-11頁)。8號琴周身有牛毛斷紋,紋路自然,劍鋒明顯,不似刻意偽造。從時代風格和斷紋特征來看,8號琴仿制的時間應早于晚清。
琴底所刻收藏者“襄平李廷棟”的款識和印章是推斷仿制時間的重要依據(jù)?!跋迤健奔唇襁|寧遼陽。有關李廷棟的生平事跡,史載不詳,僅據(jù)《皇清書史》《奉天通志》《劉紹邠撰傳》《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可知其為清康雍年間人,字簡之,號拙庵,遼東人,曾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江南蘇松水師左協(xié)副將升任京口右路水師總兵,雍正初年官佐領。因經(jīng)李廷棟的遞藏,可以推斷8號琴的仿制時間應在清雍正之前。
李廷棟本為好琴之士,顧梅羹家族收藏的“飛瀑連珠”琴,即其舊藏?!帮w瀑連珠”為明寧獻王朱權所制,有“明代第一琴”之美稱,琴底刻有李廷棟跋文:“康熙又壬寅年,余遇此琴于塵垢中??壑曠I然,知為腥仙所制,乃一良材,不禁慨然。竟以輕價得歸,重為修理。一彈再鼓之余,恍如知已談心,亦生平一快事也。襄平拙庵再識”,并詩:“默默拙庵不解禪,茫茫世味莫逢源。一生和我唯琴韻,百事輸入豈語言?!卑现小翱滴跤秩梢辍敝缚滴醭诙€壬寅年,即康熙六十一年(1772)。此外,夏蓮居家藏“靈發(fā)”琴亦曾為李廷棟舊藏,該琴刻跋日:“甲午余公務口木空李云生者,又于雍正甲辰遇大司空李曲江,于育嬰堂言及往事,慨賜雷擊梓木一片,乃命近石以成斯彌而撩漫參發(fā),律應官商,呂諧徵羽。夫良木無知猶相口而不棄況乎人倫。有識有不資善而成善者耶。襄平李廷棟再識”,并刻“簡”“之”圓方連珠印。“甲午”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雍正甲辰”是雍3EZ-年(1724)。值得注意的是,“靈發(fā)”琴亦為中和琴式,其冠角紋飾與8號琴極為接近,琴身鑲嵌的各色寶石也與8號琴風格相似。
綜上所述,8號琴的仿制時間應在清中期以前,其價值亦不可低估。
(附記:本文得到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董建國、中國國家博物館王碧蓉、陜西歷史博物館王莉、新鄉(xiāng)市博物館周予生等諸位老師的幫助,特此致謝?。?/p>
(責任編輯:阮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