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孝:努力奉獻才能不愧于院士稱號
劉昌孝,男,藥學專家,1942年5月出生,湖南省郴州市人,1965年北京醫(yī)學院藥學專業(yè)畢業(yè)。現任博士生導師、天津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學院院長、天津藥物研究院研究員、藥代與臨床藥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藥物代謝學會常務委員,國家新藥研究與開發(fā)及GLP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藥理學會常務理事。2003年12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當選院士只是對過去的肯定,而應作為新起點,繼續(xù)努力奉獻才能不愧于最高的學術稱號?!?003年,他組建了國內第一個專門研究藥代動力學與藥效動力學的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發(fā)揮以藥代動力學研究為主線的優(yōu)勢。他致力藥物研究40余年,承擔近30項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近百個創(chuàng)新藥物的藥代研究。獲得國家部省成果獎29項次,另獲國際獎5項。發(fā)表論文240余篇,中英文專著15本。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昌孝。
1942年5月15日,劉昌孝生于一個只有三戶人家的小山村——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洋塘鄉(xiāng)茶園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劉昌孝一家是個有11口人的大家,只有4畝水田,5畝山坡地。每年青黃不接就無米下鍋,過著食不裹腹、衣不蔽體的生活。 1949年秋,家鄉(xiāng)解放,劉昌孝有了上學的機會,上了本地的小學。但是上學前放學后,放牛打豬草打柴仍然是他的必修課。沒有過母愛的他,不知母親的模樣,衣服破了自己補,臟了自己洗,常是饑一餐飽一餐的。記得有一次放學回家做飯打開鍋蓋時,一條蛇從鍋里鉆出來,嚇得他哭著跑出屋外。他上的小學只有一位老師,原是一位私塾老師,小學一至四年級都在一間教室里,老師對他很好,他對老師也很尊重,讀了四年初小,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學校還發(fā)給他一張自制的“品學兼優(yōu)”的獎狀。父親看了他的獎狀十分高興,親友看了都說劉家出了個有學問的后代。初小畢業(yè)后,帶著畢業(yè)證書來到離家10幾里的學校板梁高小繼續(xù)學業(yè)。
高小畢業(yè)后,他又先后以優(yōu)異成績考上了永興二中初中部和永興一中高中部。經濟困難時期,農村生活更是困難,草根樹皮,好多能吃不能吃的東西都被用來填肚子,父親由于食物中毒,于1960年6月突然離開了人世,得知這一噩耗后,劉昌孝一口氣走了60里路,天黑才到家,可是由于天氣炎熱,父親的遺體不能停放,叔叔及其他親友已將父親下葬,做兒子的沒能最后見到父親一面。
劉昌孝記得,在離開人世前的一周,父親還步行60里路,從小山村來到縣城永興一中看了在病中的他,父親給他帶去一罐醬菜和兩元錢,然后又走回了家,都沒有舍得花八角錢坐汽車。沒想到這次就是父子的最后一次見面!父親離開人世什么都沒有給他留下,連一張小小的黑白照片都沒有。在參加高考填報考志愿時,他在第一志愿表的五個大學全部填了北京的大學,最后被北京醫(yī)學院錄取,成為永興中學當年第一位被錄取的學生。
1965年春節(jié)過后,劉昌孝被留在北京實習。在北京的實習工作由他們的藥劑課任課老師——著名藥劑學家何茂芝教授負責,劉昌孝根據哮喘片生產工藝中存在的問題,選了“影響片劑崩解時限的因素”作為研究課題。論文用三個月時間完成,后來被廠方采用。何茂芝教授對他們的報告也給予肯定,這份研究報告劉昌孝院士至今還保留著。
1968年,早年留學歸國的沈家祥院士帶領青年科技人員開展創(chuàng)新藥物研究,其中就有剛剛大學畢業(yè)的劉昌孝,由劉昌孝擔當抗腫瘤新藥的藥理研究,研究幾種新藥物的體內過程。因為是創(chuàng)新藥物,國外也無相關報道,而在國內更沒有先例。
時年僅26歲的劉昌孝組織了3位科技人員開展藥物體內過程研究,查閱資料,建立分析方法,用數學模型和動力學參數表達藥物的體內動態(tài)變化。這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做,沒有現成的模型。一切從頭摸索,最后可能失??;不做,不做本身就是失敗。年輕氣盛的劉昌孝牛勁上來了,大不了失敗了從頭再來。他與沈家祥一拍即合。在那個特殊的歲月,在簡陋的實驗室里,劉昌孝默默地開始了這項沒有報酬,成敗難以預料的工作。沒有液相色譜儀,大量的生物樣品進行層析柱分離,再用紫外分光儀測定;沒有計算器,成千上萬的密密麻麻的數據一個一個地筆算。1年后,其中的2個藥物進入了臨床試驗,國內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因此揭開了序幕。說起這一段經歷,劉昌孝避開談論其中的艱苦,“當時大家忙著鬧革命,我們想做一點研究還是很自由的?!彼χf。
1973年,劉昌孝帶著一床鋪蓋,一盞油燈,一摞稿紙和幾本書來到了湖南洞口縣太平公社,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當時住在牛棚里,這牛棚名副其實,一頭大水牛與劉昌孝同處一室,夜夜為伴,劉昌孝戲稱自己身上的牛勁與大水牛很是相得益彰。每天白天勞動,到了晚上,大水牛招“蚊”引“蠅”,他只能躲在蚊帳中,點起煤油燈翻查資料,閱讀書籍?;叵胱约簭?968年開始的藥代動力學研究,劉昌孝有太多的體會和經驗想告訴大家。把它寫出來,即使各種科技刊物和圖書出版社都不出版,以后也總會有機會讓其他的研究者得知,從而對他們有所幫助。這念頭轉過之后,劉昌孝立即行動,開始書寫,爭分奪秒地利用晚上的寶貴時間。1974年,20多萬字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專著完成。之后,劉昌孝把它壓在了箱底。1978年,全國人民盼來了科學的春天,劉昌孝也等到了專著的春天。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從長沙前往邵陽的火車上,劉昌孝遇上了湖南科技出版社的向華明編輯,雙方一見如故,向編輯提出為劉昌孝出版專著。經過兩年的補充、審定和校對,1980年,國內第一本藥物代謝動力學專著終于問世了。
“當時大家忙著鬧革命,我們想做一點研究還是很自由的?!?/p>
1975年,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的血吸蟲病還在肆虐,銻劑的出現帶來了治療的革命,也帶給患者希望。但是,人們無法回避這樣一個事實:銻劑可以治療血吸蟲病,但接受銻劑治療患者需要住院一個多月,費用高達幾百元,更重要的是,銻劑對患者的肝腎等多臟器有嚴重的毒副作用。這時,瑞士的一家公司正在研究一種新藥,硝硫氰胺。從所公布的信息中,發(fā)覺它對血吸蟲病有效。由沈院士負責組織合成后,劉昌孝組織進行藥效學和藥物動力學研究,提出低劑量、短療程、低費用的治療方案,這無疑給當時以農民占主體的廣大患者帶來了福音。隨后,在湖南,湖北和四川3省完成數千萬例病例的治療,節(jié)約了超億元的醫(yī)療費用。劉昌孝發(fā)表了該項研究后,在國內外引起不小的轟動。而硝硫氰胺的英文命名,由劉昌孝所創(chuàng),國際上沿用至今。
劉昌孝院士致力藥物研究40余年,承擔近30項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近百個創(chuàng)新藥物的藥代研究。獲得國家部省成果獎29項次,另獲國際獎5項。發(fā)表論文240余篇,中英文專著15本。正如劉昌孝院士所說,“當選院士只是對過去的肯定,而應作為新起點,繼續(xù)努力奉獻才能不愧于最高的學術稱號”。2003年他組建了國內第一個專門研究藥代動力學與藥效動力學的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發(fā)揮以藥代動力學研究為主線的優(yōu)勢。承擔了國家973、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地方重點科技發(fā)展計劃項目的前沿課題的研究。
最近,劉昌孝院士與王永炎院士等10多位專家牽頭提出的《國家重大專項計劃項目建議書》中,劉昌孝院士等建議國家重大專項研究計劃項目設立“基于代謝經學的中藥現代研究”的專項,認為國內已基本具備用代謝組學方法研究中藥的知識、人才、儀器和國內外廣泛合作的基礎,目前正是我國使用代謝組學這門新興的學科技術解決中藥現代化,對人民生活質量和我國經濟發(fā)展有著重大意義的科學問題的大好時機。
劉昌孝院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肩負起造福人民的神圣使命,釋放著一位科學工作者對祖國藥物事業(yè)的滿腔熱情。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劉昌孝院士,不汲汲于功名利祿,不戚戚于個人得失,唯孜孜于真理和學術,他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正迸射出燦爛的光華。
而今,他仍然在實踐著、求索著、收獲著、成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