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學生群體的人情消費研究
    ——以 H大學為例

    2016-09-07 06:55:45石海波
    知與行 2016年8期
    關鍵詞:人情消費情感

    石海波

    (黑龍江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哈爾濱 150080)

    ?

    ·大學生群體行為與思想研究·

    大學生群體的人情消費研究
    ——以 H大學為例

    石海波

    (黑龍江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哈爾濱 150080)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和人際交往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此影響下,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方式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越來越趨向于以人情消費為依托建立自己的關系網,以達到從中獲得情感和社會資源等各種需求的目的,這種消極的交往無論是從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給大學生帶來了巨大壓力,但是大學生又不得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分析大學生群體人情消費狀況發(fā)現,用于人情消費的比重很大并有上升的趨勢,這種消費滿足了虛榮心,帶有嚴重的功利性,培養(yǎng)他們樹立合理的人際交往和消費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人情消費;交往方式

    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各種社會群體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種大背景下,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人際交往方式也隨之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傾向于進行人情消費。人情,顧名思義,是指人之情誼,即人與人之間正常交往而產生的情感(李偉民,1996)。大學生傾向于人情消費是因為他們想從交往中得到交流情感和實惠,尋求歸屬感和實現尊嚴,交換物化或非物化的資源,大學生的人情消費其實是在構筑他們的社會關系網,獲得社會資本的一種方式,正是在自己的社會網絡中與他人互通人情,履行送禮受禮的義務。正如梁漱溟先生所指出的:“每個中國人都是地道的依存者。這里所謂的依存,并非指人們必須依賴于其他人才能生存,而是說,中國人要成功地生活于人世間,不能僅僅顧及自身,而應該在一種對應關系中盡一份責任與義務”(梁漱溟 ,1963)。大學生求學于異地他鄉(xiāng),為維持一個穩(wěn)定的人情網絡秩序,人情交往自然成為他們消費的重要內容。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情消費是一種需求,尤其是在中國社會更加明顯和受用。然而,當今社會流行“人情人情,有禮才行”的說法,對為數不少的人來說,人情已經淪為在利益杠桿驅動下運轉的畸變情感。令人擔憂的是,這股畸變的人情風正在向高校這方圣潔的土地蔓延,且不斷升級,眾多的大學生不由自主地陷入人情消費漩渦難以自拔。因此,關注大學生群體人情消費狀況,分析其大學生人情消費的原因,培養(yǎng)他們樹立合理的人際交往和消費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對社會的穩(wěn)定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價值。

    一、人情消費相關研究

    消費具有雙重性,就消費的物質內容來看,它是消費者與消費對象之間的物質交換;同時,消費又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在一定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行為過程,具有特定的社會意義(彭化民,1996)。古今中外多數學者從經濟角度研究消費,卻忽視了消費作為社會行為所具有的社會意義。托爾斯坦·凡勃倫針對這種狀況指出:“對事物經濟意義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比較重大的那些非經濟因素的顯著存在構成的。……經濟利益只有在它有助于這類高一層的,非經濟的利益時,才具有重要意義”(勞倫斯·紐曼,2007)。

    消費最早是作為一個純經濟術語提出來的,是傳統(tǒng)的以“生產”(制造)為中心的社會的生產模式的一個附帶的結果,消費僅僅是物理意義上的消解客體的過程。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消費已不再是單純的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實現過程,不但對經濟的作用和貢獻加大,而且在社會生活中也從原來所扮演的“邊緣角色”變成了“時代的主角”之一。在眾多的消費類型中,有一種消費叫人情消費(王寧,2001)。對學者關于人情消費的研究進行橫向剖析,不難發(fā)現,前人的研究集中于幾下幾點:第一,論述人情、面子作為中國情理社會中的社會交換方式的研究,有翟學偉的 《人情、面子與權利的再生產——情理社會中的社會交換方式》及黃光國的 《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利游戲》。第二,目前農民人情消費:胡杰成在《理性與非理性——試析目前農民人情消費之風》一文中認為,目前農民人情消費負擔加大是因為他們的人際網絡加大的結果,工具主義對人情交換的深入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人情消費,農民的消費并非沒有理性,它涉及道德的考慮、工具性和情感因素,體現了一種追求行為最大化的 “社會理性”。劉軍等在《農村人情消費的經濟學分析》一文中從經濟學的角度討論了人情消費的影響,并運用博弈論知識分析了在農民普遍討厭的情況下人情消費仍然得以存在并持續(xù)增長的原因。翟富根在 《農村人情消費為何變味走調》一文中分析了導致不正常農村人情消費越來越高的原因。馬春波、李少文在《農村人情消費狀況研究鄂北大村調查》一文中指出,對湖北大山村的100戶居民進行了調查,通過對相關數據的統(tǒng)計了解農村人情消費的實際狀況,并對農村人情消費得以持續(xù)的原因、實質與意義、經濟效益等方面作了一定程度的討論和思考。朱曉瑩對蘇北一戶人情消費的個案分析,論述了人情的泛化。第三,城市中的人情消費研究:王莉指出,隨著我國城市消費水平的提高,贈送支出 ,作為一種普通的禮尚往來的方式是正常的,但開支過大,超過常規(guī)生活開支,則是不正常的。對此問題,應引起充分的重視。第四 ,關于中小學“人情消費” 的研究,梁玲玲《關于中小學“人情消費”的調查》一文中,通過問卷調查對中小學人情消費做深入地了解,再分析與判斷,并提出有針對性地措施。第五,關于人情消費的研究:宋詠堂、頂紅兵、羅五金的《探討患方人情消費出現的原因、利弊及其對策》一文,探討了患方人情消費的原因及其雙重效應,要求合理對待患方人情消費,因勢利導,疏通化益。從縱向和橫向來看,學界對人情消費的研究的方面和類型眾多,但是關于大學生群體人情消費研究很少,這給文獻的查找?guī)砹瞬槐恪?/p>

    二、研究方案設計

    (一)研究思路

    在中國這樣一個情理社會,人情作為人際關系的紐帶,在社會的交往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淡薄,人們之間的關系講的多是經濟利益,人情也變得越來越功利,成為一種社會資源。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作為特殊群體也深受影響。從情感需求和社會資源來說,人情消費是大學生情感的宣泄和建立人際關系網的需要,但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利用人情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交往中只剩下消費,沒了人情,這種不正之風正在侵襲著校園,給大學生的身心帶來了影響。 正是基于此現象的考慮,本文從人情消費著手,來談大學生的交往方式的弊端。

    筆者查閱了很多的資料,發(fā)現對于人情消費的研究的學者已經有很多,研究對象多是整個中國社會、城市、農民和中小學生,論述中國特有的人情及特征。但是,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特征,交往的對象不同,形成的人際交往圈不同,人情的特點和形成的原因也不同。為此,在社會交換和社會資本等理論基礎上將人情消費指向大學生,把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大學生人情消費的現狀與特點、形成的原因等,對社會、學校和家長等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研究設計

    研究采用社會調查方法進行探討,分析大學生群體人情消費。以H大學為例,以H大學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之所以選H校是因為該校是一所綜合院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該校在校學生共32 000人,本科生28 000人,共35個學院,75個專業(yè)。本次調查研究采用自填問卷式進行,問卷的編制分為兩個階段:首先用開放式問卷了解當前大學生人情消費的主要行為表現,然后進行初步篩選,將有研究價值的問卷定為初始問卷。接下來在大學生中發(fā)放這個初步的問卷進行試測,對試測結果進行問題總結,并結合已有的研究確定問卷的結構和框架,形成大學生人情消費行為項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抽取大學生人情消費行為中存在的共同因素的問題,以此來分析當代大學生人情消費行為。然后進行整理,在整理的基礎上,刪除那些代表性相對較弱的問題,將剩余的項目形成正式的大學生消費問卷。此次研究的樣本是根據概率抽樣的原則進行多段抽樣和PPS抽樣相結合抽取的樣本,規(guī)模為500人。問卷共發(fā)放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73份,在對有效的473份調查問卷進行匯總后得到444份問卷,對正式施測獲得的數據在計算機上利用stata11.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一次性處理。探討H大學大學生人情消費行為,發(fā)現當前高校大學生的人情消費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得出本研究的結論,針對此問題,結合大學生的自身特點,建立一個綜合治理工程。

    三、大學生人情消費的結果分析

    通過對大學生人情消費的調查資料的分析,發(fā)現目前高校的大學生人情消費情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人情消費的種類繁多

    經調查,筆者根據校園生活列舉了一些人情消費指標,將其進行因子分析,得出表1結果。同時為了更好地了解大學生人情消費活動類別狀況,把關于人情消費的一些活動進行主成分分析,如圖1和表2。通過碎石圖可以發(fā)現大于1的只有兩個因子,通過表2可以看出KMO值都在0.7以上,可以進行因子分析,得到的兩個因子進行正交旋轉得到表2中的數據。表2中的兩個因子相對應的問題編號分別為:F1對應的是b2005、b2006、b2007、b2008;F2對應的是b2004、b2009、b2010、b2012。綜合表1和表2分別將F1做關系資源因子、F2做奢侈浪費因子,由此可見大學生的人情消費的狀況大致可以分為關系資本和奢侈浪費兩種類別。兩個因子正交旋轉載荷數據如圖2:通過圖2可以看出人情消費的幾種狀況是基本呈直線的?;谡恍D的結果,各個觀測變量的主要因子關系資本和奢侈浪費因子在年級上的得分情況如圖3。從圖3可以看出,在關系資本因子和奢侈浪費因子在年級上的得分中,大三和大四年級的學生在這兩種因子上得分最高,而大一和大二的學生得分相對會低些。這也說明了大三和大四的學生即將畢業(yè),為了增加自己的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進行了大量的投資。

    表1 大學生人情消費活動指標情況:

    圖1 碎石圖

    表2 因子分析情況表

    圖2   因子載荷圖

    圖3 因子得分圖

    表1中根據經驗和調查所列出的指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里只列出大眾熟知的一些指標。我們雖然不能認為人情消費種類多是壞事,但是必須看到大學生的以人情消費為依托的你來我往的交往方式隨著種類和次數的增多形成的一種馬拉松模式。所有的人情消費都可以歸為奢侈攀比和拉關系積累社會資本兩點,大學生在學校就有這樣的人情消費模式,對其將來在社會的發(fā)展會帶來一定的影響,會使大學生的意志減弱,喜歡拿錢說事和辦事,最后不利于自己的發(fā)展。據調查,目前在校大學生中80%被套在這樣的模式中無法自拔。

    (二)人情消費的數目驚人、水平偏高

    大學生人情消費支出水平相當高,表現非常頻繁,你來我往,投桃報李,情到濃時錢自輕,到最后誰要擺脫出來都很困難。調查顯示,最近四年大學生月平均消費的數目在逐年上漲,當然不排除經濟增長、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影響,但是每月的人情消費上漲卻是事實。如表3:大學生生活費在上漲的同時,人情消費的支出也在上漲。

    表3 最近四年月人均人情消費

    2008年月平均人情消費在50元以內的占78.2%;2009年月平均人情消費在50元以內的占53.3%;2010年月平均人情消費在50元以內的占26.0%;2011年月平均人情消費在50元以內的只占0.2%,而200元以上的人情消費占47.8%。調查顯示人情消費的支出和月總消費數目成正比例。大四學生的生活費用和人情消費比大一、大二和大三學生的要多很多,這是因為大四學生面臨畢業(yè),需要錢的地方也很多。我們訪問了一些大四學生,幾乎所有人都抱怨說人情消費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壓力,但是又不得不進行人情消費。

    如表4顯示,在大學生每月較高的生活費用中,吃飯等基本生活費用在300~399元的占42.4%;購物通訊費用在200~299元的占50.3%;買書本的費用在100元以下的占76.0%;人情消費在100~199元的占49.1%。大學生每月的消費除了吃飯和通訊費用外,大部分用于人情消費,遠遠超出了買書本的費用。據了解,以前同學之間過生日、畢業(yè)和節(jié)假日等一張賀卡或是一個筆記本就能表達心意,時下這已經不能擺上“臺面” 了。如今有活動送禮一出手送就是上百元,你送我一塊手表,我送你一雙旅游鞋也是經常的事。

    表4 2008年每月平均項目消費

    對社會資本的研究存在兩種視角,一種是關注個人對社會資本的使用;一種是關注群體層次的社會資本,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科爾曼和布迪厄等。雖然這兩種視角所描述的社會資本在功效上有所差異,但都認為互動的成員維持和再生產了這種可能的社會財產,這樣社會資本就由嵌入在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中的資源組成,社會資本是在社會關系中投資的,通過社會關系可以使用和借取其他行動者的資源(林南,2005),這個概念被運用到大范圍的行動及宏觀層次中。本研究主要是從第二種視角來分析大學生進行人情消費的原因的。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指出:“社會資本是現實或潛在的資源的集合體,這些資源與擁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識和認可的關系網絡有關,換言之,與一個群體中的成員身份有關”(林南,2005)。大學校園對高年級大學生來說是一個熟人社會,大學生擁有的社會資本量很大程度上與他們的成員身份、自身努力有關。社會關系網絡可以說是大學生潛在的社會資本,它的獲得離不開大學校園這一載體,與大學校園這種制度化的熟知關系分不開。大學生自身的社會資本對于他們的校園生活、學習乃至未來人生和幸福等都存在關聯。但是大學生進行人情消費其實就是在構筑他們的人情網,也就是社會資本。大學生正是在自己的社會網絡中與他人互通人情,履行送禮受禮的義務,為維持一個穩(wěn)定的人情網絡秩序,人情交往自然成為他們消費的重要內容。

    (三)人情消費的動機復雜,交往有廣度、少深度

    行為和動機是相互聯系的,行為是動機直接推動的結果。從大學生交往的目的看,情感型交往和功利型交往,理性化和盲目性并重,如表5顯示:

    表5 消費動機統(tǒng)計表

    被調查的444人中交朋友和進行情感交流的分別占82.7%和77.2%;鍛煉自己能力和獲得社會關系分別占77.4%和75.1%;以學習為目的占77.6%??梢钥闯龈鞣N目的幾乎差不多,歸納起來大致分為情感、功利和從眾型的動機,大學生之所以會出現情感、功利和從眾型并存的現象,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通過對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功利型的消費動機主要集中在鍛煉自己的能力和拉關系上,而情感型動機主要集中在情感交流和交朋友,學習、娛樂和從眾行為是從眾型的動機。首先分析的是功利型的消費動機,將功利型的消費動機作為因變量,將性別、年級、政治面貌、成長所在地、父母即家庭的影響、家庭收入和是否有朋友作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將年齡、性格和專業(yè)作為控制變量,結果如表6顯示 。從表6中可以發(fā)現功利型動機主要是受年級和朋友的影響,主要是大三和大四的學生影響很大,這和前面進行人情消費種類上多數是大三和大四的學生一致,即將畢業(yè)的學生為了能找到好的工作,努力的增加自己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進而表現出了功利性的交往和消費動機。在家庭方面,父親的影響顯著,而母親則沒有什么影響,這有可能與傳統(tǒng)文化中的父親形象有關。而在性別、是否是黨員、成長是否在城市和家庭收入上則表現出了無關。以往的觀點認為,家庭的收入決定著孩子是否經常進行人情消費,但是此次調查發(fā)現不管城市有錢的還是農村沒錢的,都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進行人情消費。

    表6 功利型動機回歸分析表

    注R2=0.3722,a=0.05(95%)

    其次分析的是情感型的消費動機,將情感型的消費動機作為因變量,將性別、年級、政治面貌、成長所在地、父母即家庭的影響、家庭收入和是否有朋友作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將年齡、性格和專業(yè)作為控制變量,結果如表7。從表7可以發(fā)現情感型動機只與性別和年級有關,其中女大學生與人交往和進行人情消費時更加傾向于情感的交流,而大一和大二年級相對大三和大四的學生而言在與人交往和消費上更加注重的是情感交流,不像大三和大四的學生那樣功利,這有可能和剛從高中畢業(yè)還處于放松階段,加上年齡小有關,使得他們的交往更加注重情感的交流。

    表7 情感型動機分析表

    注R2= 0.2370,a=0.05(95%)

    大學生呈現以上的消費狀況,除了由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的生活日益豐富多彩的經濟原因外,還有更深層次的社會原因。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們社會生活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滿足自己需求的各種資源。為了得到自己所需求的資源,特別是為了得到社會的承認,每個人通常都是愿意付出相應的代價去交換的。當社會中的人們都感覺到他們的交換是值得的時候,互動關系便在均衡中得以維持。社會學家彼得·布勞在《社會生活中交換與權力》一書中寫道:“鄰居們交換恩惠;兒童交換玩具;同事們交換幫助;熟人們交換禮貌;政治家們交換讓步;討論者交換觀念;家庭主婦交換烹飪訣竅”。

    四、結論

    大學生進行人情消費,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與其他人進行物化或非物化資源交換,從而滿足自身的各種需要,包括物質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缛氪髮W后的大學生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需要在團體中與同學建立深厚的友誼。但是由于在交往的過程中受到以無度的物質享受和無止境的消遣當作人生最大意義和幸福的消費文化的泛濫的影響,再加上大學生自身的辨別能力相對薄弱,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也不得不以人情消費作為建立情感交往的重要手段。同時,一些大學生有著強烈的自尊心與虛榮心,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關心、重視,以實現他人對自己的尊重。于是,在人際交往中通過沉重的人情消費來博得他人的“羨慕”和“贊賞”使他們得到了自尊與虛榮的滿足。

    [1][美]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

    [2]黃光國.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3]金耀基.關系和網絡的建構[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2.

    [4]李偉民.論人情——關于中國人社會交往的分析和探討[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6,(2).

    [5]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香港:香港集成圖書公司,1963.

    [6][美]紐曼.社會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7]彭化民.消費社會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

    [8]王寧.消費社會學——一個分析的視角[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9]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0]朱曉瑩.人情的泛化及其負功能對蘇北農戶人情消費個案分析[J].社會,2003.

    〔責任編輯:徐雪野〕

    On Favor Consumption among Undergraduate ——A Case Study of H University

    Shi Haibo

    (CollegeofGovernmentAdministration,HeilongjiangUniversity,Harbin150080)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people's lives and interpersonal approach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Under this influenc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lso undergone some changes: they increasingly tend to make favor consumption as the basis to build their own social network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various emotional needs and social resources, this negative interaction either from the material or spiritual aspect put tremendous pressure on college students, but they have to be in such a dilemma. After taking an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situ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e found that the proportion for favor consumption is large and there is an upward trend in such consumption to meet the vanity with severe utilitarian; therefore, cultivating them to establish interpersonal and reasonable consumption view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college students; favor consump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s

    2016-07-02

    石海波(1982-),女 ,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博士,從事社會資本網絡和社會分層研究。

    C912.6

    A

    1000-8284(2016)08-0118-07

    猜你喜歡
    人情消費情感
    永遠不要透支人情
    好日子(2022年6期)2022-08-17 07:16:36
    國內消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新的一年,準備消費!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失落的情感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42
    情感
    40年消費流變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不要透支人情
    幸福(2017年18期)2018-01-03 06:34:53
    济宁市| 尉犁县| 宜君县| 疏附县| 德惠市| 太仓市| 化州市| 江山市| 忻城县| 石河子市| 龙里县| 当雄县| 酒泉市| 额济纳旗| 肇源县| 繁峙县| 无锡市| 霍邱县| 克东县| 临江市| 霍林郭勒市| 文山县| 米林县| 康定县| 马尔康县| 黔西县| 景洪市| 米易县| 大余县| 扎赉特旗| 巩留县| 华蓥市| 丰县| 溆浦县| 成武县| 岢岚县| 昆山市| 星子县| 敦煌市| 博客| 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