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淋
絲路遺珍
——黑釉“油滴”碗
□蔡淋
黑釉“油滴”器是中國古代陶瓷制作中一種由特殊工藝燒造而成的制品。隨著茶道的發(fā)展,與茶文化結緣后,成為朝貢之品;后被前來中國留學的日本禪僧帶回收藏;日本人在對其進行仿制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和風化的陶瓷藝術風格。黑釉油滴器在日本的傳播對日本的陶瓷制作技術和茶道風尚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黑釉油滴釉中日文化交流
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國寶中有一件黑瓷中的珍品——黑釉“油滴”碗?!坝偷斡浴笔呛谟灾械囊粋€特殊種類,是窯變的一種。因其黑色釉面上密布著大小不一的呈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般,故名“油滴釉”。“油滴釉”的成因是在瓷器燒制過程中,著色劑氧化鐵發(fā)生分解,形成釉面氣泡,其中密集鐵的氧化物結晶,冷卻時這些局部形成的釉中結晶質處于飽和狀態(tài),當氣泡破裂后,會保持這種狀態(tài),直至冷卻后即產(chǎn)生了油滴斑紋,形成美麗的結晶。古人盛贊油滴釉器“盛茶閃金光,盛水閃銀光,映日透視,晶瑩奪目”。用這種特殊工藝制成的碗就叫黒釉油滴碗。
本文介紹的這件油滴碗由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碗口大足小,口沿微斂,腹口至底漸收,矮圈足,而器型規(guī)整、胎薄質堅、釉色潤澤,通體黑釉,釉層較厚。油滴器一般胎體較厚,器型較小。像這件如此之大、如此之精美的“油滴”碗,實為難得的珍品。這件黑釉“油滴”碗器型雖然較大,但仍不失其秀麗之感,具有清新、高雅的藝術韻味,特別是釉中散布著的大小不一、具有金屬光澤的銀色小圓點,晶瑩透亮,使得這件質樸無華的器物在莊嚴感中,平添一種晶瑩透亮之感,猶如夜空中的閃閃群星,具有一種神奇魅力,顯示出我國古代精湛的陶瓷技藝(圖一、圖二)。
專家指出:這項工藝的窯變火候很難把握,油滴的形成與燒制火候和釉層厚薄相關,釉層薄時形成溫度要低些,釉層厚時形成溫度要高些,火候恰到好處方可形成油滴,這種結晶體只有在1100℃這個點才會出現(xiàn)。溫度過低難以燒出,過高又會使油滴過小,故油滴碗口沿處由于釉層稀薄一般不會形成油滴。所以,要燒制出完美的油滴釉器成功率極低,只有爐火純青的技藝才能燒制出這巧奪天工的工藝。
油滴器盛燒于北宋,衰于元末,以福建的建窯最為有名。因其釉色別具一格,一時引起了南北各窯競相仿制。
建窯在今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zhèn),是宋代著名黑瓷產(chǎn)地之一,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所知,建窯創(chuàng)燒于晚唐五代,歷宋、元、明、清四代,燒瓷歷史長達千年。當時宋代的武夷山區(qū)出產(chǎn)的武夷巖茶名滿天下,特別是所產(chǎn)的“北苑茶”更是進貢朝廷的名茶。由于當時飲茶、斗茶之風在上層社會中盛行,因此除了必需的優(yōu)質茶葉之外,還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斗茶所用的器具。武夷山下的建陽水吉鎮(zhèn)出產(chǎn)的釉黑茶碗,俗稱“建盞”,便成了當時社會上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士大夫們都認可的斗茶所需的器具[1]。
圖一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黑釉油滴碗正面
提到建盞,不得不提到的便是蔡襄。蔡襄是北宋仁宗時的大書法家,曾任福建轉運使監(jiān)理官焙茶務,深得仁宗賞識。曾任朝廷諫官,后回福建任泉州福州知府,對福建經(jīng)濟與地方建設貢獻很大。蔡襄任福建轉運使時,將原來的貢茶大龍團改造精制,從而創(chuàng)造了“小龍團餅茶”,使得建茶更為皇室珍愛,推動了福建的茶業(yè)生產(chǎn)[2]?!恫桎洝繁闶遣滔逵懈杏陉懹稹恫杞?jīng)》“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薦的北苑貢茶之作。其內(nèi)容涉及了飲茶的方方面面,茶盞一篇更是專門提到了建盞?!恫桎洝分袑ūK的推崇,對建盞成為當時的貢品也無疑起到了導向的作用。
圖二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黑釉油滴碗側面
除此之外,建盞的發(fā)展與當時的飲茶方式和風尚也是息息相關的。宋代的茶葉經(jīng)過烘焙后,制成茶膏餅,沖泡前先碾細放在茶碗中,注以沸水,茶面湯花呈白色。建盞底色是黑色,能襯托出茶色之白,所以廣泛地受到飲茶者的喜愛。建盞中的黑瓷,有著豐富的窯變,不同于一覽無余的單色黑釉,讓黑瓷的質感展露無余,但其含蓄而內(nèi)斂的釉色,也體現(xiàn)了當時追求內(nèi)在意蘊的藝術風格。
在宋代,禪宗思想的興起,讓士大夫們找到了一種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幻想和生活態(tài)度。禪,意為坐禪、靜慮,提倡“心即是佛,無欲無求,解脫自我,無所矯飾,渾然天成”的思想境界,和道家清凈無為思想,對自然的態(tài)度有著相近之處。禪主張“頓悟”,它給被禮教束縛著的苦悶的士大夫們指出一條尋求解除苦惱的辦法,因此禪學在宋代也得到士大夫們的推崇。茶與禪也找到了默契,所謂“茶禪一味”說的就是茶味之中包含著禪理,而禪的境界與精神實質又充滿著茶味。而建盞的形制舒展自然、樸實無華,毫無造作之態(tài)。黑色的釉色樸素玄妙,使得整個器物敦厚而富有安定感,呈現(xiàn)出淡泊、灑脫而又渾厚的特色。黑釉在視覺上的美感也體現(xiàn)出禪宗以素簡為美的精神。建盞黑瓷釉色簡素、質樸,沒有人為的裝飾;造型渾厚古樸,線條明朗簡潔。這種簡素、古樸之美的品格生來就與禪意的境界有著一種默契。
據(jù)史書記載,建州自南唐始便是佛教圣地,直至宋代,日本許多禪僧留學中國,主要就在橫跨浙、皖、贛三省的天目山腳下的眾多禪寺修行學佛,所以歸國時也將這些禪寺中所用的茶碗帶回了日本。由于當時是從天目山帶出去的,在日本便被稱為天目茶碗。后來天目在日本就成為一切黑釉器的代名詞。到目前為止,僅傳于世的4件天目盞實物,均被日本作為國寶收藏。
目前日本國內(nèi)已知最早的關于建盞的記載是金澤貞顯(1278~1333年)寫給鐮倉稱名寺第二代劍阿(1261~1338年)的信。該信是為了從劍阿處借一套茶具而寫的,信中提到了建盞。表明當時建盞在日本的上層階級及寺院僧侶中很流行和珍貴,被稱為“唐物天目”。根據(jù)目前考古研究可知,建盞黑釉傳入日本的時代,約在南宋和元代之際。黑釉茶盞傳入日本后,曾被作為飲茶的標準器,并加以仿制。據(jù)傳,世以制陶為業(yè)的山城人加藤四郎左衛(wèi)門曾于1223年隨著名的日本僧人道元入宋學習制陶技術,6年歸國后,在瀨戶開窯燒制黑釉瓷器,因兩國自然條件不同,雖沒有燒制出比較滿意的黑釉瓷,但制作方法和釉色與建窯很相似。形成了一種樸質而隨意的風格,符合禪宗追求閑適恬淡風格的要求,這就是日本人至今稱頌的“瀨戶天目”、“瀨戶燒”[3]。日本到了室町時代(1336年至1573年),飲茶被當做一種娛樂活動,當時社會上崇尚宋朝文物,人們以擁有建盞等宋代茶具為榮耀。但到了15世紀末16世紀初,隨著日本茶道的進一步平民化和民族化,茶道的理念及對茶具的欣賞趣味都發(fā)生了變化。日本飲茶史上開始流行恬靜的茶風,以村田珠光為始,千利休繼承并發(fā)揚光大的日本茶道開始得以流行。往日上層階級喜愛的建盞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代之而起是質地粗糙、形制不規(guī)整的高麗茶碗和日本國內(nèi)燒造的茶碗,在日本人心中,這種茶碗最接近自然,與禪的精神和茶道的理念相通。曾經(jīng)作為奢侈品的“唐物天目”至此也銷聲匿跡,身價也一落千丈。一直到江戶時代(1603年至1876年),以德川家為首的貴族武士,重新開始舉辦注重格調(diào)的茶道。由中國引進的“唐物天目”又重新被視為名人貴族身份的象征而被上層人士所收藏,再次受到重視[4]。到現(xiàn)在,油滴天目在日本大約也僅有十幾件,其中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館藏的一件,被認為是日本傳世的油滴天目茶盞中的第一名碗,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寶加以收藏。
翻開日本的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日本在不斷發(fā)展的同時,始終與中國保持著廣泛的聯(lián)系。日本在學習中國茶道、陶瓷技術的同時,不斷與日本自身的民族文化相結合,最后創(chuàng)造出日式茶道、日式瓷器。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華民族的文明成果,以不同的形態(tài)融入日本,成為了日本發(fā)展中重要的積極的因素。
中國的茶葉和陶瓷器,是海上絲綢之路上對外貿(mào)易的大宗商品,在對外貿(mào)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建盞不但適應了宋元時期中國國內(nèi)日益盛行的飲茶斗茶風氣,同時也對日本的陶瓷業(yè)和茶道的發(fā)展和繁榮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建盞作為茶文化和佛教文化傳播的實物例證之一,其命運在日本幾度沉浮,但是卻見證了日本陶瓷和茶道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也顯示了唐宋以來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
[1]李磊珍、劉春?!端未ǜG珍品及其審美內(nèi)涵》,《中國陶瓷》第42卷第2期。
[2]胡凌雪《淺議宋建窯天目釉茶盞興盛的原因》,《景德鎮(zhèn)陶瓷》第96期。
[3]劉濤《黑盞·天目·茶文化》,《文物季刊》1999年第1期。
[4]周亞東《宋風東漸中的建盞與“天目”的由來及傳承》,《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6期。
(作者工作單位:陜西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