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常玉,安 妮,于 蕾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xué)生命科學(xué)與環(huán)境科學(xué)研究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76)
?
專論與綜述
葫蘆茶的研究現(xiàn)狀
陳常玉,安妮,于蕾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xué)生命科學(xué)與環(huán)境科學(xué)研究中心,黑龍江哈爾濱150076)
葫蘆茶為豆科葫蘆茶屬葫蘆茶(Tadehagi Triquetrum.),為民間常用中草藥,曾收錄于1977版藥典,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療感冒發(fā)熱、炎癥等。目前,對于葫蘆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學(xué)成分、藥理作用兩方面,其中在化學(xué)成分方面,迄今已從中分離得到30余個化合物,主要為黃酮類和酚類成分;在藥理研究方面,隨著研究的深入發(fā)現(xiàn)葫蘆茶具有抗炎、保肝、抑菌等作用,特別是其改善糖脂代謝的作用引起關(guān)注。本文通過查閱文獻,總結(jié)葫蘆茶的化學(xué)成分、藥理作用研究,以其為該植物的開發(fā)利用提供依據(jù)。
葫蘆茶;化學(xué)成分;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葫蘆茶為豆科葫蘆茶屬葫蘆茶(Tadehagi Triquetrum.),為常用民間草藥,如作為壯藥、黎藥使用[1-2]。葫蘆茶曾收錄于1977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感冒發(fā)熱、炎癥等。葫蘆茶又名山葫蘆、牛蟲草、百勞舌等[3]。葫蘆茶屬約有6種,全球主要分布在亞洲熱帶、太平洋群島和澳大利亞地區(qū)。我國主產(chǎn)兩種,分別為葫蘆茶和蔓莖葫蘆茶,主要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海南等南方地區(qū)[4]。葫蘆茶性涼、味苦澀,具有除濕化滯、殺蟲等功效。用于治療寄生蟲病,治療效果顯著,且無不良反應(yīng)[5]。從上世紀(jì)九十年代開始,研究人員對葫蘆茶化學(xué)成分、藥理活性開展研究,發(fā)現(xiàn)其含有黃酮類、酚類等多種化學(xué)成分。特別是苯丙素苷類化合物葫蘆茶苷具有結(jié)構(gòu)新穎、活性顯著的特點,引起研究人員的廣泛關(guān)注。在藥理研究方面,發(fā)現(xiàn)葫蘆茶提取物具有抗炎、抑菌等活性。新近研究發(fā)現(xiàn),葫蘆茶提取物可改善模型動物的糖脂代謝,而其所含的特征性成分葫蘆茶苷保肝作用明顯,具有重要的研究開發(fā)價值。本文通過查閱大量有關(guān)葫蘆茶的研究報道,以葫蘆茶為對象,對其化學(xué)成分和藥理活性進行綜述,為保障其用藥安全提供理論基礎(chǔ)。
目前從該植物中分離出30余種化合物,其中黃酮類、酚類為其特征性成分,特別是其所含有的苯丙素苷類成分葫蘆茶苷為其特有成分。所得黃酮類成分多為黃酮苷類化合物,母核多為山奈酚、槲皮素。
1.1黃酮類
文東旭等[6-7]先后在1990年和2000年對葫蘆茶進行化學(xué)成分研究,從葫蘆茶95%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出10種黃酮類化合物,分別鑒定為4’,7-二羥基異黃酮(1)、4’,5,7-三羥基異黃酮(2)、(+)-兒茶素(3)、山柰酚-3-O-β-D-葡萄糖吡喃糖苷(4)、山柰酚-3-O-β-D-半乳吡喃糖苷(5)、山柰酚-3-O-β-D-半乳糖(6→1)-β-L-鼠李吡喃糖苷(6)、山柰酚-3-O-β-D-葡萄糖吡喃糖(6→1)-β-L-鼠李吡喃糖苷(7)、槲皮素-3-O-β-D-葡萄糖吡喃糖苷(8)、槲皮素-3-O-β-D-半乳吡喃糖(6→1)-α-L-鼠李吡喃糖苷(9)、槲皮素-3-O-β-D-葡萄(6→1)-α-L-鼠李吡喃糖苷(10)。周旭東[8]在2013年從葫蘆茶50%丙酮-水提取物中研究得到山奈酚(11)、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12)、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3)。吳佳妮等[9]在2014年從中得到8個黃酮類化合物,其中二氫槲皮素(14)為首次從該植物中分離得到。
圖1 從葫蘆茶中得到的黃酮類化合物
1.2酚類
1995年呂華沖等[10]從水溶性提取物中分離得到水楊酸(15)、原兒茶酸(16)兩種成分。在1999年文東旭等[6-7]研究得到對羥基苯甲酸(17)、對甲氧基-反式-肉桂酸(18)外,在2000年又從95%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出新化合物(3,5-二羥基苯基-6-O-反式-對羥基-肉桂?;?β-D-葡萄吡喃糖苷),將其命名為葫蘆茶苷(19)。2014年,吳佳妮[9]、金燕[11]等分別從葫蘆茶中分離得到8個酚類化合物,分別鑒定為對羥基苯甲酸、4-羥基-3-甲氧基苯甲酸(20)、4-羥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21)、tadehaginoside B(22)、順式對羥基肉桂酸(23)、反式對羥基肉桂酸(24)、6-O-(E)-對羥基桂皮?;?α-葡萄糖(25)、6-O-(E)-對羥基桂皮?;?β-葡萄糖(26)、原兒茶酸乙酯(27)、3,4-二氫4-(4’-羥基苯基)-5,7-二羥基香豆素(28)、木脂素(29)。其中化合物23~29均為首次在該植物中分離得到,化合物22和29為新化合物。
圖2 葫蘆茶中得到的酚類化合物
1.3三萜類
研究人員從葫蘆茶95%乙醇提取物中得到冬青素A(31)、熊果酸(32)、木栓酮(33)、表木栓酮(34)[6-7]。
1.4其他
文獻報道從葫蘆茶中分離得到豆甾醇(35)、胡蘿卜苷(36)[6-7]。
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葫蘆茶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如殺蟲,抗菌,抗炎。新近研究發(fā)現(xiàn)葫蘆茶在保肝、調(diào)節(jié)糖脂代謝方面也具有明顯的作用。研究表明黃酮類和酚類成分是葫蘆茶發(fā)揮藥效的主要物質(zhì)基礎(chǔ)。如天然的酚類化合物顯示潛在的抗菌、抗病毒和抗寄生蟲作用[12]。
2.1殺蟲作用
2003年李樹榮等[13-14]研究發(fā)現(xiàn),葫蘆茶提取物黃酮類化合物葫蘆茶素D(triquetin D)和cyclokievitone成分對兔球蟲卵囊具有較好的殺滅效果。2011年Boer HJ等[15]通過新鮮和干燥葫蘆茶對發(fā)酵魚驅(qū)蚊和殺蚊的實驗,研究結(jié)果證實新鮮藥材比干燥藥材的驅(qū)蚊和殺蚊的效果更好。
2.2抑菌作用
2009年彭瓊等[16]發(fā)現(xiàn)葫蘆茶的水提取液對供試細菌和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且還抑制香石竹瓶插期間的微生物生長,使香石竹達到一定的保鮮效果。2011年張建民[17]通過體外抗內(nèi)毒素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葫蘆茶具有直接抗細菌內(nèi)毒素的作用。
2.3抗炎作用
2010年于大永等[18]對葫蘆茶50%丙酮-水提取物的抗過敏性哮喘活性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其50%丙酮-水提取物能明顯減小肺組織炎癥面積。為確定其有效成分,2011年周旭東等[19]用不同溶劑、不同提取方法得到丙酮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水溶物,結(jié)果表明灌胃給藥對大鼠過敏均有明顯的拮抗作用,且丙酮提取物效果最佳,進一步推斷葫蘆茶葉中的多酚類為其抗過敏活性的有效成分。
2011年Kalyani GA等[20]研究發(fā)現(xiàn)葫蘆茶乙醇提取物在劑量為300 mg/kg、時間為60 min時,抑制角叉菜膠誘導(dǎo)的大鼠足跖腫脹效果最好,說明葫蘆茶具有顯著抗炎活性。
2.4保肝作用
在我國,葫蘆茶作為云南民族藥用于治療肝炎[21]。2011年國外研究者Kalyani GA等[22]利用健康的成年純種白化大鼠作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葫蘆茶乙醇提取物能夠保護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傷,并推測葫蘆茶中黃酮類、酚類化合物是保肝作用的有效成分。
2.5抗癌作用
林雪燕[23]通過MTT比色法檢測葫蘆茶總黃酮對宮頸癌細胞株、食道癌細胞株增殖的影響,發(fā)現(xiàn)其能抑制Hela、Ec109細胞株的生長,抑制率隨總黃酮濃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存在劑量依賴關(guān)系,半抑制濃度IC50分別是37.64,57.08 mg/mL。
2.6降糖作用
2012年李海英等[24]通過對健康小鼠采用腹腔注射150 mg·kg-1的鏈脲佐菌素實驗,觀察葫蘆茶不同部位提取物對鏈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響,結(jié)果顯示乙酸乙酯、正丁醇、60%乙醇部位均對小鼠有明顯降低空腹血糖的作用,其中60%乙醇部位降糖效果最為顯著。說明降糖的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正丁醇、60%乙醇部位,并推測葫蘆茶中黃酮苷類、三萜皂苷類是其有效成分。2014年吳佳妮等[25]通過體外培養(yǎng)HepG2細胞實驗,發(fā)現(xiàn)從葫蘆茶中得到的兩個化合物在體外均能顯著降低葡萄糖的濃度,具有降糖作用。
2.7其他藥理作用
謝薔等[26]采用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進行研究葫蘆茶對乙肝表面抗原的破壞作用,結(jié)果顯示,葫蘆茶對乙肝表面抗原有一定破壞作用,破壞程度與藥物濃度及作用時間無明顯關(guān)系。Shirwaikar A[27]等研究葫蘆茶對大鼠傷口促愈合發(fā)現(xiàn),葫蘆茶葉乙醇提取物顯著增加創(chuàng)面收縮率,并且顯著減少上皮愈合時間。除此之外,葫蘆茶在傣族和黎族民間也有著廣泛的臨床應(yīng)用。
葫蘆茶在我國分布較廣,常作為民間的中草藥。本文從其有效化學(xué)成分和藥理作用方面闡述葫蘆茶的研究現(xiàn)狀。目前已從中得到30余個化學(xué)成分,其中主要為黃酮和酚類成分;在藥理研究方面也發(fā)現(xiàn)葫蘆茶提取物具有抗炎、抗菌活性,特別是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葫蘆茶在保肝、代謝性疾病方向有著顯著的作用。本文通過整理其化學(xué)成分、藥理作用,發(fā)現(xiàn)其特征性成分葫蘆茶苷結(jié)構(gòu)特殊,活性顯著具有深入研究的價值。在藥理方面,盡管發(fā)現(xiàn)葫蘆茶具有多種多樣的藥理作用,但其提取物及化合物作用的機制尚未得到闡明,有待深入研究。
[1]鄭希龍,饒顯龍,李榕濤,等.海南黎族治療肝病的藥用植物資源[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8):1999-2001.
[2]張穎,梁藝研,韋寧華,等.壯醫(yī)治療肝炎的調(diào)查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4,2:6-7.
[3]眭榮春,李詒光,張理波,等.葫蘆茶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江西中醫(yī)藥,2014(4):78-80.
[4]文雋,陳金月,周芳,等.葫蘆茶的急性毒性與致畸作用研究 [J].中醫(yī)藥導(dǎo)報,2012(12):77-79.
[5]Zhang RT,Cheng GG,Feng T,et al.Four new isoflavanones from Tadehagi triquetrum [J].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2011(1):121-123.
[6]文東旭,鄭學(xué)忠,史劍俠,等.葫蘆茶化學(xué)成分研究(I) [J].中草藥,1999,30(4):252-253.
[7]文東旭,鄭學(xué)忠,井上謙一郎,等.葫蘆茶化學(xué)成分研究(Ⅱ) [J].中草藥,2000,31(1):3-5.
[8]周旭東,呂曉超,史麗穎,等.葫蘆茶地上部分化學(xué)成分的研究[J].廣西植物,2013,33(4):575-578.
[9]Wu JN,Ma GX,Li HL,et al.Chemical constituents with antihyperlipidemic activities from Desmodium triquetrum[J].Chinese Herbal Medicines,2014,6(4):324-327.
[10]呂華沖,何蔚珩,楊其蒀,等.葫蘆茶化學(xué)成分研究[J].中草藥,1995,26(5):180
[11]金燕,林娜,任少琳.葫蘆茶化學(xué)成分的研究[J].中國藥物化學(xué)雜志,2015,25(4):303-305.
[12]Botta B,Vitali A,Menendez P,et al.Prenylated flavonoids:pharmacology and biotechnology [J].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2005,12(6):713-739.
[13]李樹榮,楊燦,王云,等.葫蘆茶提純物對兔球蟲卵體的離體殺滅試驗[J].云南大學(xué)學(xué)報,2003(2):171-174.
[14]李樹榮,王家富,王存亮,等.葫蘆茶浸膏劑對兔球蟲的臨床研究[J].中國養(yǎng)兔雜志,2002(5):8-9.
[15]Boer HJ,Vongsombath C,K fer J.A fly in the ointment: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use of plants to repel and kill blowfly larvae in fermented fish[J].PlosOne,2011,6(12):e29521.
[16]彭瓊,孫艷娟,楊振德,等.葫蘆茶提取液的抑菌活性及對香石竹的保鮮效應(yīng)研究[J].北方園藝,2009(3):101-102.
[17]張健民,蔣三元,李雁玲,等.10種廣東本地清熱解毒中草藥抗細菌內(nèi)毒素作用實驗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xué)刊,2011,29(9):2030-2031.
[18]于大永,周旭東,史麗穎,等.葫蘆茶地上部分抗IgE介導(dǎo)I型過敏反應(yīng)的研究[J].中藥材,2010,33(11):1785-1787.
[19]周旭東,史麗穎,于大永,等.葫蘆茶抗IgE介導(dǎo)I型過敏有效部位的研究[J].中南藥學(xué),2011,1(9):35-38.
[20]Kalyani GA,Ashok P,Taranalli AD,et al.Anti-inflammatory and in vitro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Desmodium triquetrum(L.)[J].Indian J Pharmacol,2011,43:740-741.
[21]彭友良,曾海燕,黃之鐠,等.傣族防治肝膽疾病的方法及常用方藥 [J].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2008(2):39-41.
[22]Kalyani GA,Ramesh CK,Krishna V.Hepatoprotective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Desmodium triquetrum DC[J].Indian J Pharm,2011,73:463-466.
[23]林雪燕.葫蘆茶營養(yǎng)器官結(jié)構(gòu)觀察及有效成分含量和活性研究[D].汕頭:汕頭大學(xué),2012:43-47.
[24]李海英,唐愛存,梁麗英,等.葫蘆茶不同提取物對鏈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小鼠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xué)雜志,2012,18(20):251-254.
[25]Jiani Wu,Caiyun Zhang,Tingting Zhang,et al.A new lignan with hypoglycemic activity from Tadehagi triquetrum[J].Natural Product Research,2015,29:1723-1727.
[26]謝薔,陳思東,張冠群.葫蘆茶對HBsAg破壞的檢測報告[J].廣東醫(yī)藥學(xué)院學(xué)報,1986,2(1):69-70.
[27]Shirwaikar A,Jahangirdas S,Udupa L.Wound healing activity of Desmodium triquetrum leaves [J].Indian J of Pharmaceutical Sci,2003,65:461-464.
Research Progresses on Tadehagi Triquetrum.
CHEN Chang-yu,AN Ni,YU Lei
(Research Center on Life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eilongjiang Harbin 150076,China)
Tadehagi Triquetrum.is a plant belonging to Leguminosae family.This medicinal plant has been used as folk medicine in China.As a medicine,Tadehagi Triquetrum possessing the effect of clearing heat and poison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harmacopoeia 1977 and main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cold fever,inflammation.Its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y have been investigated.In chemical aspect,more than 30 chemical compounds have been isolated,and flavonoids and phenols were found to be the main constituents.In pharmacologic studies,the plant was proved to have anti-inflammatory,hepatoprotective,bacteriostatic abilities.Particular,it’s regulating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is very impressive.The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 actions with Tadehagi Triquetrum.we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further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of this plant.
Tadehagi Triquetrum.;chemical 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 effects;research progress
陳常玉(1991-),女,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天然產(chǎn)物化學(xué)研究。
于蕾(1979-),女,副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中藥藥理研究。
Q946
A
1001-9677(2016)04-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