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宏斌
清代前期廣東內(nèi)外洋劃分準則
文/王宏斌
為了對于近海水域進行有效的行政和軍事管轄,清廷曾經(jīng)諭令沿海各省將近海水域統(tǒng)一劃分為內(nèi)洋與外洋。如同沿海各省一樣,廣東省在乾隆時期也將近海水域嚴格劃分為內(nèi)洋和外洋兩個部分。在廣東省地方文獻中保存了兩套清代海防地圖,明確標注了內(nèi)外洋的具體位置,彌足珍貴。結(jié)合檔案、志書等文獻資料以及現(xiàn)代地圖,仔細觀察這兩套地圖,我們可以得到當時劃分內(nèi)外洋的準則。
清代廣東省轄十府一州,其中八府濱海,即東路之潮州府和惠州府,中路之廣州府,西上路之肇慶府、高州府,西下路之雷州府、瓊州府和廉州府。濱海地區(qū)東至南澳,與福建分界;西至芒街附近與越南鄰接;南至海南島及其附屬島嶼,所轄近海水域十分遼闊?,F(xiàn)在保存的廣東省內(nèi)外洋信息也是非常豐富的。
道光年間,廣東地方文獻留下了兩套非常珍貴的“海防圖”:一套是道光二年兩廣總督阮元主修的《廣東通志》第124卷中繪制的由40幅相互銜接而組成的《廣東內(nèi)洋外洋海防圖》,在這一套軍事地圖中不僅明確標記了廣東內(nèi)洋與外洋島嶼劃分情況,而且詳細繪出了沿海炮臺的位置和水師官兵分防范圍;另一套是道光十六年兩廣總督盧坤和鄧廷楨主纂的《廣東海防匯覽》第1卷中繪制的由90幅相互銜接而組成的《廣東海防要塞圖》。兩套地圖的性質(zhì)同為海防,但前者更加注重水防,對于內(nèi)外洋標注得比較詳細;后者偏于陸路要塞,對于海岸炮臺位置以及??谒览L制得比較明確。不過,由于當時缺乏精細的測量數(shù)據(jù),這兩套地圖不僅繪制得比例大小失當,而且內(nèi)外洋島嶼所在的四至方位、距離遠近、島礁大小,均缺乏精度。加之古今地名的變化,閱讀起來還是比較費力的。除了這兩套珍貴的海防地圖之外,道光十六年出版的《廣東海防匯覽》內(nèi)容相當豐富,系統(tǒng)反映了第一次鴉片戰(zhàn)前廣東海防的基本情況。此外,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和各府州縣志書也保存了很多關(guān)于海防資料,可以互相補正。
本文的主要任務(wù)是對照古今地圖,依據(jù)清代檔案和地方文獻資料,著重探討廣東省的內(nèi)外洋劃分情況。現(xiàn)在,這里僅以道光初年所修《廣東內(nèi)洋外洋海防圖》為主,同時對照《廣東海防要塞圖》,然后參考地方文獻和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檔案,著重觀察西下路廉州府的內(nèi)外洋劃分情況。
圖37-40:廣東省廉州府的內(nèi)外洋;來源:阮元主修《廣東通志》卷一百二十四,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671冊,第767-770頁
廉州府,山勢逶迤,川流縈曲,南拱冠頭,北擁五黃,大廉鎮(zhèn)于東北,巨浸涌于西南,西轄欽州,瀕海而治,諸山合抱,結(jié)為龍門,鎖鑰衿喉,欽江、漁洪二水夾流,會龍門以入海。海中的潿洲島在明代就是海防重地,曾經(jīng)設(shè)立潿洲水營游擊。合浦、欽州濱海。尤其是欽州,控臨大海,鄰接越南,“為藩籬要防,折沖重地”。
我們在《廣東內(nèi)洋外洋海防圖》之圖37-40中看到,廉州府的內(nèi)洋是:冠頭嶺、大冠港、急水灣、烏雷、三墩北、牙山炮臺、芒山、橫山、岳山、狐貍門、下擺、石壁港等。外洋則是:川江港、牛屎港、珠場港、南灣、北灣、南沙、電白寮、白虎沙、潿洲、三墩南、棋盤石、釣魚臺、珍珠墩、小白龍、牙排、西頭沙、白龍尾、檳榔洲、孖洲、琵琶洲、小老鼠、大老鼠、古大門、雙門、狗頭山、青梅頭、青瀾灣、觀瀾、混沌洲、霧水洲、烏囊等。
在《廣東要塞海防圖》中,我們看到廉州府的內(nèi)洋是:烏雷、急水灣、三墩北等、北侖河口、芒山、石壁港、牙山炮臺、岳山、芒山、橫山、狐貍門、下擺。外洋是:斜陽、潿洲、南沙、三墩南、釣魚臺、棋盤石、三牙排、檳榔洲、小白龍、珍珠墩、青梅頭、孖洲、琵琶洲、雙門、古大門、小老鼠、大老鼠、觀瀾、青瀾灣、狗頭山、混沌洲、霧水洲、烏囊等。兩套海防圖相比,內(nèi)容基本一致。
這里必須指出,在道光時期,中國與越南的邊界在亞婆山、亞公山西南一線。當時的芒街及其東南面的島嶼,即三都八峒地方,包括芒山、橫山、岳山、狐貍門、下擺、石壁港等內(nèi)洋島澳,檳榔洲、小老鼠、大老鼠、古大門、雙門、狗頭山、青梅頭、孖洲、琵琶洲、青瀾灣、觀瀾、混沌洲、霧水洲、烏囊等外洋島嶼,均屬中國?!稄V東內(nèi)洋外洋海防圖》與《廣東要塞海防圖》對此標注的非常明確,根本不是“飛地”。1886年,中越劃界談判,法國出兵將其占領(lǐng),以所謂“飛地”名義,于1887年6月20日強迫中國代表將其劃歸越南。1890年4月14日,總理衙門多羅慶郡王奕劻、工部左侍郎孫毓汶與法國代表恭思當正式簽訂廣東邊境中越劃界條約。該條約第一圖規(guī)定:“一,從北向南所劃之線,正過茶古社東山山頭,即照北南線,東各州歸中國,西各州及九頭山歸越南。一,邊界自竹山起界,系循河自東向西,到東興、芒街,此段作河心為界限,羅浮、東興等處分別為中國地界;帽豸、伍仕、紫京、彔林等處歸春蘭社管;又,芒街歸萬春社管,此界分別為越南地界。一,在東興、芒街到嘉隆、北市邊界,自西到北,河勢彎曲,仍分別中國之那至(即那芝)、望興、嘉隆等處,分別越南之寧陽、萬春及灘潘、北市等處。”
這樣,芒山、橫山、岳山、狐貍門、下擺、石壁港等內(nèi)洋島澳,檳榔洲、小老鼠、大老鼠、古大門、雙門、狗頭山、青梅頭、孖洲、琵琶洲、青瀾灣、觀瀾、混沌洲、霧水洲、烏囊等外洋島嶼(均位于現(xiàn)今越南芒街東面之姑蘇群島)被迫劃給越南。至于白龍尾島,則是中國政府于1957年讓予越南的。
此外,還需提及的是,潿洲在乾隆晚期曾經(jīng)一度討論駐軍300名的問題。兩廣總督??蛋舱J為,遂溪縣屬之潿洲,孤懸外洋,易滋奸宄,請酌撥守備、千把、外委等員,并兵300名移駐該處,以資巡守。兵部也表示同意,咨復(fù)??蛋苍诎浮5?,經(jīng)過雷瓊鎮(zhèn)蒼保、雷瓊道俞廷垣、雷州府知府馮堉、署遂溪縣知縣孫樹新等綜合考察,他們一致認為,“潿洲孤峙海中,其地雖在雷州府屬洋面,而實介雷瓊廉三郡洋海之間,距海安、??凇堥T各協(xié)營海岸二三百里不等。因其地居險僻,洋匪間有潛赴汲取淡水,燂洗船只。若于此處移駐弁兵,匪船不能泊近,且可截攝追擒,于洋面形勢實為扼要”。但是,潿洲四面大洋,時有颶風猝發(fā),飛沙走石,猛烈非常,加之該島四面俱系礁石,隨潮浮現(xiàn),異于狂風,戰(zhàn)艦難以灣泊。不便作為軍港,防守頗為困難。最后決定,“潿洲無庸專設(shè)汛防,添置兵額……請循照??蛋苍?,撥兵三百名之數(shù),即于海安、龍門兩協(xié)營水師中毎營派兵一百五十名,每月責成龍門協(xié)副將、海安營游擊飭令千把、外委各一員,帶領(lǐng)目兵各七十五名,配駕哨船會赴潿洲,梭織游巡,具結(jié)聯(lián)銜通報。下月,仍由各協(xié)營先期派撥,更番出巡……其潿洲東南之斜陽一島,與潿洲相距三四十里,一體責令各弁兵順帶巡查,以昭慎密。如此則無駐兵設(shè)汛之名,而有緝盜巡洋之實”。由此可知,從乾隆時期,潿洲和斜陽等島嶼已是水師官兵重點管控的外洋海島之一。
表1 清代廣東省內(nèi)外洋島澳垂直距離海岸或島岸一覽表(單位:公里)
從上述兩套海防圖和文獻記載情況看出,凡是靠近海岸或府廳治島岸的島澳均劃入內(nèi)洋,凡是遠離海岸或府廳治島岸的島嶼和洋面均劃入外洋。那么,這個結(jié)論中的“靠近”和“遠離”的確切涵義是什么?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觀察。本文依據(jù)的兩套地圖主要是滿足軍事需要,所標記的島礁是比較詳細的。我們在比對時,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地圖比例尺較大,標注的島嶼太少,加之古今地名變化較大,在現(xiàn)代地圖中很難一一找到其內(nèi)洋與外洋島嶼的對應(yīng)位置。為了觀察的便利,我們暫時以古今地圖名稱完全一致的島礁為代表,計算其與海岸或島岸的垂直距離。
從表1中可以看出,內(nèi)洋與海岸或島岸的垂直距離一般不會超過5公里,外洋與海岸或島岸的距離一般在5公里以上。
因此,我們得到的結(jié)論是:凡是靠近海岸或府廳治島岸的島澳均劃入內(nèi)洋,凡是遠離海岸或府廳治島岸的島嶼和洋面均劃入外洋。這里的“靠近”是指5公里以內(nèi),這里的“遠離”是指5公里以外。外洋的外緣距離海岸或島岸的距離是不規(guī)則的,有的距離不過數(shù)十里,有的距離250里以外(例如,白龍尾島距離126公里)。
(作者系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摘自《廣東社會科學》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