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可禮
作者簡介:潘可禮,臨沂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kelipan@126.com。臨沂,276005
?
論城市日常生活空間的生產(chǎn)和創(chuàng)造*
潘可禮
內(nèi)容提要城市日常生活空間是人們以物質、文化為原料生產(chǎn)和創(chuàng)造的各種場所,它們承載著城市人的社會生活,比如日常交往、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休閑娛樂、購物消費等活動。城市日常生活空間類似一個生命體,文化、精神是靈魂,鋼筋、水泥、石塊、磚頭等物質材料是這個生命體的構成部分。有了靈魂,城市日常空間才變得鮮活、有生命;若丟失了靈魂,就會患上“城市病”。資本主義以追逐利潤為目的,單純憑借物質材料批量生產(chǎn)出來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間,是異化的、患有“城市病”的。中國特色的城市日常空間應該是人文空間,蘊含著文化設施和生命文化,應當成為人們以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念為精神原料,以鋼筋、水泥等為物質原料,創(chuàng)造、建設出來的藝術作品般的美好家園。
日常生活空間城市化批判人文空間
城鎮(zhèn)化實質上是人類生產(chǎn)和創(chuàng)造城市日常生活空間的過程。資本主義以物為核心的舊城鎮(zhèn)化,生產(chǎn)的是異化的、非人道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間。社會主義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zhèn)化,旨在為人們創(chuàng)造、建設一個宜居的物質和精神家園。在《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規(guī)劃》(2014-2020年)中,我國首次提出了建設人文城市的目標,要求“發(fā)掘城市文化資源,強化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把城市建設成為歷史底蘊厚重、時代特色鮮明的人文魅力空間”①。為此,我們需要認真研究城市日常生活空間的內(nèi)涵及其發(fā)展、演變邏輯,以便遵循其內(nèi)在規(guī)律,創(chuàng)造、建設一種具有人文魅力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間。
日常生活空間包含“日常生活”和“空間”兩個概念。其中,日常生活是指人們每天都重復進行的、帶有一定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活,比如日常交往、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休閑娛樂、購物消費等活動。日常生活不是孤立抽象的存在物,而是具體的、現(xiàn)實的,存在于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莆骺苏J為,日常生活是人們自然的、無意識的活動,具明顯的重復性。“人們曾經(jīng)或者正在過著他們的日常生活,它如同一種自然的氛圍,但是人們從未認真地思考過日常生活的含義是什么,只有當災難闖入其中,打斷了日常生活的連續(xù)性,人們才猛然意識到它的存在和價值?!雹诹徐撤鼱栒J為:“日常生活是由重復組成的”;“日常生活是生計、服裝、家具、家人、鄰里、環(huán)境,如果你樂意,可以稱之為物質文化”③;“日常生活恒常存在,并充滿著價值、禮儀、習俗與傳說”。④日常生活因其平淡、平庸、陳腐,長期以來很少引起人們的理論關注,直到1947年列斐伏爾出版《日常生活批判》一書,才開啟了思想史上的“日常生活轉向”。
所謂空間,是指人們生產(chǎn)或創(chuàng)造的各種場所。列斐伏爾說:“空間是指人們在社會中的位置和活動場所?!雹莩鞘腥粘I羁臻g是承載城市人日常生活的各種場所,比如居住場所、休閑娛樂場所、消費場所等。在古代,城市日常生活空間的中心是神廟、寺院、道觀等宗教場所,現(xiàn)代人則以居住場所為中心。各種場所的意義依靠在其中發(fā)生的日?;顒佣桑忠虬l(fā)生的日?;顒硬煌尸F(xiàn)出多樣性特征。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演變,場所會產(chǎn)生一些相對穩(wěn)定的使用方式和結構形態(tài),這個過程可以稱為場所的儀式化。在一些歷史名城中,人們將文化理念、宗教信仰融入到日常起居活動、住房建設中,使之具有特定的行為特征和建筑樣式,實現(xiàn)了居住場所的儀式化,將其升華為有著豐富歷史和民俗內(nèi)涵的文化景觀。張?zhí)煨?、山村高淑采用建筑場所論的概念,將麗江古城的日常生活空間劃分為象征場所、生活場所和道路場所三部分:古城外圍的玉龍雪山和金沙江以及東巴教的圣地白水臺和佛教的玉峰寺等,具有神話與宗教的意義,屬于象征場所;生活場所包括慶典中心、商業(yè)中心和政治中心等公共活動場所,以及住宅、庭院、水井等生活起居場所;道路場所由兩個放射狀的系統(tǒng)組成,一是從玉龍分水處進入城區(qū)的東河、中河、西河等三條水路,二是從四方街向四周延伸的五一街、新華街、七一街、光義巷、新文巷和新華街黃山上段等六條街巷,它們將象征場所、生活場所串聯(lián)在一起,組成了麗江古城的日常生活空間。⑥
日常生活空間之所以晦暗不明,是因為它長期被,“現(xiàn)實幻象”和“透明幻象”的認識論所遮蔽。“現(xiàn)實幻象”是一種物質拜物教,喜歡物質現(xiàn)實,把空間當作冷冰冰的、物質的東西,認為空間是由空氣、陽光、土地、水、鋼筋、混凝土等物質組成的場所,與精神、文化無關,是人們?nèi)粘I畹谋尘?、容器。“透明幻象”則是精神拜物教,認為空間是一種由語言、符號構成的精神或文本空間。符號學家巴特就是“透明幻象”的代表人物,他說:“寬泛地講,文化文本是一種空間,各種符號在其中交織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可拆分的意義集合體。文本并不像一部著作占據(jù)圖書館的書架那樣占據(jù)空間,但是,它卻是生產(chǎn)行為和意指行為發(fā)生的場所?!雹邚谋举|上看,“現(xiàn)實幻象”與機械唯物主義血脈相連,“透明幻象”同唯心主義密切相關,“二者就像兩艘全副武裝的戰(zhàn)艦那樣伺機消滅對方”⑧。城市日常生活空間既非“透明幻象”的精神文化空間,也非“現(xiàn)實幻象”的物質空間,而是兼具二者,它以物質為質料,以文化為靈魂,既是精神文化空間,又是物質空間,既是真實的,又是想象的,是一種亦真亦幻的生活場所,索亞稱之為“第三空間”。列斐伏爾認為,日常生活空間不是冷冰冰的物質,而是鮮活的生命體:“它是有生命的,會說話,擁有一個富有感情的核心或者說中心:自我、床、臥室、寓所、房屋;或者,廣場、教堂、墓地?!雹嵩隈R克思看來,無論動物,還是人類都生產(chǎn)自己的生活空間,動物依靠本能筑巢、造穴,而人類在生產(chǎn)日常生活空間時,將自己的審美、情感、價值觀念等融進生活空間中,“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進行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chǎn),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構造”。⑩
首先,文化設施是中國特色城市日常生活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里的文化設施是廣義的,涵蓋《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規(guī)劃》(2014-2020年)提出的“人文城市建設重點”: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保護;基本文化設施建設;體育設施和休閑設施建設;公共設施免費開放等內(nèi)容(如表1所示)。表1中的核心動詞是“保護”、“建設”,而沒有“生產(chǎn)”,這意味著人文城市的空間場所是作品、藝術品,而不是批量生產(chǎn)出以交換為目標的產(chǎn)品。在亨利·列斐伏爾等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空間的生產(chǎn)”理論中,“生產(chǎn)”概念有特定含義,區(qū)別于“創(chuàng)造”和“建設”?!吧a(chǎn)”是指人們利用現(xiàn)代化生產(chǎn)方式,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物質財富,以追逐利潤為核心目標,即“以物為核心”的實踐活動。在“空間的生產(chǎn)”過程中,主體與客體是二元對立的關系,主體支配客體,客體服從于主體,“空間的生產(chǎn)”結果是各種齊一化的、易于相互交換的空間商品。“創(chuàng)造”、“建設”意味著主體“保護”、“守護”客體,即通過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將日常生活空間建設成帶有美學意義的作品、藝術品。在“空間的創(chuàng)造”或者“空間的建設”過程中,主體按照客體的內(nèi)在規(guī)律、地域特色、文化特性等構建各種空間場所,不是為了獲取場所的交換價值,而是獲取使用價值,以免過分耗費自然資源,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表1提出,“逐步免費開放”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科技館、青少年宮和公益性城市公園等空間場所,貫徹的就是使用價值高于交換價值、“以人為中心”的理念。
表1 人文城市建設重
其次,中國特色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間是一個生命有機體,蘊含著生命文化。
另一方面,城市日常生活空間也具有屬人性質,有欲望、需求等心理,也從事新陳代謝、生長發(fā)育等活動。合理的欲望和需求有益于生命體的健康成長,過分膨脹的欲望則會毀滅生命體。在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下,我國城市日常生活空間充斥著過多的物質欲望。眾多商家為了促銷商品,在廣播、電視、網(wǎng)絡、報紙、雜志等大眾傳媒上大肆廣告,把日常消費品與高貴、浪漫結合在一起,刺激人們的消費需求、欲望,引導人們追求消費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使得人們在高消費中感受人生價值和獲得意義滿足,于是城市日常生活空間變成了一個欲望膨脹的空間。眾所周知,城市日常生活空間是生物圈的一個組成部分,生物圈中的物質是有限的,產(chǎn)品、原料和廢物的循環(huán)再生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維持均衡的必要條件,如果城市日常生活過分消耗物質能源,就會打破生態(tài)平衡,造成城市日常生活空間的生態(tài)紊亂,不適宜人的生存。當前我國的一些城市,秋冬季節(jié)常被重度霧霾籠罩,似乎已成為一種常態(tài)。如果不變消費主義文化為崇尚節(jié)儉的生命文化,無論是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還是社會主義差異空間,都會成為毫無現(xiàn)實意義的烏托邦夢想。
最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銘刻在城市日常生活空間中。
②Karel Kosik,Dialectics of the Concrete,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6,p.44.
③Henri Lefebvre,Ever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Trans.by Sacha Rabinovitch,London,1971,p.21.
④劉懷玉:《現(xiàn)代性的平庸與神奇》,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第40頁。
⑥張?zhí)煨隆⑸酱甯呤纾骸尔惤懦堑娜粘I羁臻g結構解析》,載《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第4期。
作者簡介:潘可禮,臨沂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kelipan@126.com。臨沂,276005
〔責任編輯:吳明〕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任務項目“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zhèn)化理論”(項目號:14JD71000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