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志康宋緒忠謝錦忠張 瑋楊倩倩楊 華徐曉云冷華南吳建明(浙江省湖州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浙江湖州000 浙江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杭州00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yè)研究所浙江富陽00 華東林交所湖州分中心浙江湖州000)
伐樁處理對毛竹林生產力影響研究
顧志康1宋緒忠2謝錦忠3張 瑋3楊倩倩4楊 華2徐曉云2冷華南1吳建明1
(1浙江省湖州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浙江湖州313000 2浙江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杭州310023 3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yè)研究所浙江富陽311400 4華東林交所湖州分中心浙江湖州313000)
研究了4種伐樁處理強度(0株/hm2、225株/hm2、450株/hm2、675株/hm2)對毛竹林生產力的影響。結果表明:伐樁處理可以顯著提高毛竹用材林的生產力和竹材質量;隨伐樁處理強度加大,新竹生物量、新竹質量呈穩(wěn)定提高的趨勢;伐樁處理強度為675株/hm2的處理效果優(yōu)于其他處理強度;在伐樁處理強度為675株/hm2的毛竹林中,新竹生物量高達35.4 t/hm2,較伐樁未處理林地提高了27.57%,大徑級(DBH>10 cm)新竹密度是伐樁未處理林地的1.43倍,新竹胸高處節(jié)間長度比伐樁未處理林地增加1.8 cm。此外,伐樁處理能顯著提高中、小徑級新竹的品質,繼而提高毛竹材用林培育的整體效益。
毛竹林;伐樁處理;竹林生產力;竹材品質
DOI:10.13640/j.cnki.wbr.2016.03.001
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var.pubescens Maze1 Ohwi)[1]為禾本科剛竹屬植物,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廣、栽培面積最大、經濟效益最明顯的竹種.竹林采伐后產生的伐樁即竹兜,因為與地下鞭根連結,具有持續(xù)利用由竹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甚至養(yǎng)分的能力,所以很難自發(fā)腐爛分解,在采伐3~5年后仍能保持青綠色,有的能留存10年甚至更長時間.竹兜若不及時清理,10年時間每667 m2竹林會被占去15%左右的面積[2],嚴重影響毛竹林的經營空間.隨著毛竹伐樁處理專用機械的成功研發(fā),在毛竹林中大面積處理伐樁已經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3].然而,伐樁處理對毛竹林培育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以及如何把握伐樁處理強度尚未有研究定論,本研究即探討伐樁處理對毛竹林生產力的影響.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毛竹林地位于浙江湖州市安吉縣上墅鄉(xiāng)劉家塘村.該村地理位置為東經119.68°、北緯30.68°.地處中亞熱帶北緣的天目山北麓,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5.0℃,極端最高氣溫40.8℃,極端最低氣溫-17.4℃,年均降雨量1 350 mm,有效積溫為4 934.1℃,無霜期226 d.
試驗毛竹林為毛竹材用林純林,土壤為黃壤,土層厚度80 cm,林地坡度20~30度,林分密度150~170株/hm2.毛竹林每年撫育1~2次,林內有小灌木零星分布,雜草較少,毛竹林大小年現象明顯,其中2013年為出筍大年.
1.2試驗設計與方法
試驗于2012年11月至2015年7月進行.2012 年11月開展樣地本底調查,內容包括記錄毛竹伐樁數,進行毛竹胸徑檢尺,判定和標記竹齡并進行伐樁處理;毛竹伐樁數量差異較大,最少的900個/ hm2,最多的2 100個/hm2,平均在1 500個/hm2左右.2014年9月進行第2次伐樁處理.分別于2013年7月和2015年7月進行竹林生長測定,記錄新竹(含大徑竹)數量、胸徑、節(jié)間距(胸徑處)等指標.
伐樁處理試驗樣地面積20 m×20 m.伐樁處理強度設4個處理:0株/hm2(CK)、225株/hm2、450 株/hm2、675株/hm2;試驗重復3個,總計12個標準樣地.伐樁處理方式:利用伐樁機切割伐樁至地表,同時切破伐樁內部的蠟質層和竹簧,切面保持平滑[4],之后在伐樁內注滿水[5-6],每15~30 d加水1次,毛竹林不進行挖筍處理,以保障其生產力評估結果的穩(wěn)定性,其他經營措施按照常規(guī)辦法進行.為確保試驗環(huán)境穩(wěn)定,每個樣地設置10~15 m寬的隔離緩沖帶,隔離緩沖帶內一律不進行伐樁施肥等經營,也不進行額外的竹筍采挖等人為活動.
試驗數據應用Office2003 Exce1以及SPSS19.0軟件進行整理分析.
2.1伐樁處理對新竹產量的影響
分析結果顯示(圖1),伐樁處理產生了初步的增產效益.同樣是毛竹林生產大年,2013年各試驗樣地的新竹數量差異不明顯,說明樣地條件具有較高的均一性,為開展伐樁處理試驗研究奠定了基礎. 2015年新竹數量和新竹生物量(圖2)均呈現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變化,即隨著伐樁處理強度的提高,新竹數量和生物量均呈現較為明顯的增加趨勢,這種趨勢性變化與伐樁處理強度的關聯(lián)度也提高.伐樁處理強度為675株/hm2的新竹生物量高達35.4 t/ hm2,比對照竹林地新竹生物量提高了27.57%.
對2015年調查的新竹生物量進行了DUNCAN多重比較分析(表1).結果顯示,不同伐樁處理強度間的新竹生物量存在α=0.05水平的顯著差異.其中伐樁處理強度為675株/hm2的新竹生物量與CK (0株/hm2)間差異顯著,伐樁處理強度450株/ hm2、225株/hm2等中小強度的伐樁處理則顯示為過渡狀態(tài),與大強度伐樁處理和伐樁未處理間的差異不顯著.
2.2伐樁處理對新竹材性的影響
毛竹用材林的培育目標不僅包括較高的生物產量還包括優(yōu)質的加工性狀.竹材粗壯、竹節(jié)修長、竹壁厚實以及拉絲性好、柔韌度高等是最重要的材性性狀,其中以竹材徑級、竹節(jié)間長度是非破壞性的表觀性狀.伐樁處理后,樣地大徑級(DBH>10 cm)新竹的密度由處理前樣地間差異不明顯轉變?yōu)橐?guī)律性變化(圖3),即隨著伐樁處理強度的增加大徑級新竹數量穩(wěn)步增加,其中伐樁處理強度675株/ hm2的大徑級新竹密度達到955.05株/hm2,是CK(大徑新竹密度670.05株/hm2)的1.43倍.
圖1 伐樁處理對新竹數量的影響
圖2 伐樁處理對新竹生物量的影響
表1 各處理新竹產量DUNCAN多重比較
對12個樣地8個徑級毛竹胸高處節(jié)間長度測定結果發(fā)現(圖4),83.3%的樣地新竹胸高處節(jié)間長度較CK平均提高1.36 cm,其中胸徑小于10 cm的中、小徑竹胸高處節(jié)間長度提高明顯,平均提高1.38 cm,尤其是伐樁處理強度為675株/hm2的毛竹林,胸高處節(jié)間長度平均提高1.80 cm.大徑級新竹節(jié)間長度增幅較小,平均增加0.41 cm.可見,伐樁處理能顯著提高中、劣等竹材的品質,從而提高毛竹材用林培育效益.
圖3 伐樁處理對大徑級新竹的影響
圖4 伐樁處理對新竹胸高處節(jié)間長度的影響
2.3不同坡向毛竹林伐樁處理效果比較
從東、東北、南3個坡向的毛竹林伐樁處理試驗整體效果上看(圖5),伐樁措施較為普遍地提高了新竹尤其是大徑新竹的密度,平均增加349.5株/ hm2,其中大徑竹增加210株/hm2.隨伐樁處理強度增加,新竹密度有不斷增加的趨勢(圖6),其中以東北坡向的增加趨勢相對明顯.
圖5 不同坡向毛竹林對伐樁處理的總體響應
圖6 不同坡向毛竹林對伐樁處理強度的響應
1)伐樁處理可以顯著提高毛竹用材林的生產力和竹材材性.伐樁處理直接拓展了新竹生長的地下空間,為竹林健康培育創(chuàng)造了條件.伐樁處理強度675株/hm2的新竹生物量高達35.4 t/hm2,提高幅度達27.57%.伐樁處理明顯提高新竹材性,伐樁后竹材粗度、節(jié)間長度明顯提高.伐樁處理強度675株/ hm2的大徑級(DBH>10 cm)新竹密度達到955.05 株/hm2,是伐樁未處理林地的1.43倍.伐樁處理的樣地新竹胸高處節(jié)間長度平均提高1.36 cm,其中DBH<10 cm的中、小徑竹提高明顯,平均提高1.38 cm,尤其是伐樁處理強度675株/hm2的毛竹林平均提高達到1.8 cm.可見,伐樁處理能顯著提高中、劣等竹材的材性,從而提高毛竹材用林培育效益.
2)在試驗設定的伐樁處理強度范圍內,伐樁處理對毛竹林增產效益存在正影響.不同伐樁處理強度的新竹生物量呈現出隨伐樁處理強度提高而穩(wěn)定增加的一致趨勢.強度為675株/hm2的伐樁處理效果優(yōu)于450株/hm2和225株/hm2的處理強度,明顯起到了增產、提質的作用.其正向促進竹林生產力的伐樁處理強度閾值還有待深化研究.
[1] 馬乃訓,張文燕,袁金玲.國產剛竹屬植物初步整理[J].竹子研究匯刊,2006,25(1):1-5.
[2]翁甫金,汪奎宏,何奇江,等.毛竹伐樁快速腐爛技術試驗研究[J].竹子研究匯刊,2001,20(4):47-51.
[3]陳永文.閩中毛竹林伐樁施肥的應用評述[J].防護林科技,2013(9):60-61.
[4]楊健,朱志建,楊倩倩,等.毛竹林機械化生產裝備的開發(fā)與應用[J].世界竹藤通訊,2013,11(5):22 -26.
[5]艾文勝,楊明,孟勇,等.毛竹林節(jié)水灌溉技術研究[J].湖南林業(yè)科技,2011,38(6):18-21.
[6]劉文靜,江桂蘭.關于對毛竹林噴滴灌溉的技術分析[J].民營科技,2011(11):145.
Effect of Stump Cutting on the Forest Yield of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Gu Zhikang1Song Xuzhong2Xie Jinzhong3Zhang Wei3Yang Qianqian4Yang Hua2Xu Xiaoyun2Leng Huanan1Wu Jianming1
(1 Huzhou Forestry Institute,Huzhou 313000,Zhejiang,China 2 Zhejiang Forestry Academy,Hangzhou 310023,Zhejiang,China 3 Institute of Subtropica1 Forestry,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Fuyang 311400,Zhejiang,China 4 Huzhou Branch of East China Forest Right Exchange Centre,Huzhou 313000,Zhejiang,China)
The effect of 4 types of stump cutting intensity(0 cu1m/ha,225 cu1ms/ha,450 cu1ms/ha and 675 cu1ms/ ha)on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forest was studied.The resu1ts showed that stump cutting cou1d significant1y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Ph.heterocycla forest and the qua1ity of the timber produced;as the intensity of stump cutting grows,new bamboo biomass and qua1ity presents a stab1y growing trend;the stump cutting intensity at 675 cu1ms/ha has better effect than other cutting intensity;in the Ph.heterocycla forest where the cutting intensity is at 675 cu1ms/ ha,the new-bamboo biomass is as high as 35.4 t/ha,up 27.57%than the CK p1ots,the density of 1arge-diameter bamboo(DBH>10cm)is 1.43 times of the CK p1ots,and the internode 1ength at breast height is 1.8 cm more compared with the cu1ms in CK p1ots.Furth more,stump cutting can substantia11y improve the qua1ity of medium and sma11 diameter cu1ms,and thus boost the overa11 benefits in cu1tivating timber bamboo p1antation.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forest,stump cutting,bamboo forest productivity,bamboo timber qua1ity
浙江省湖州市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編號:2012GN20).
顧志康(1965-),男,浙江海寧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林業(yè)種苗和公益林建設研究.
宋緒忠,博士,主要從事竹林生態(tài)學研究工作.E-mai1:pops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