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青松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196例
任青松
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196例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治療,觀察臨床療效。結果臨床治愈115例(58.67%),顯效51例(26.02%),好轉10例(5.10%),無效20例(10.21%)。196例總有效率為89.79%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能快速控制病情,提高臨床療效,減少截肢率。
中西醫(yī)結合;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潰瘍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TAO)是臨床常見累及血管的炎癥性、階段性的慢性閉塞性疾病,尤其易發(fā)于下肢血管。其病程長,反復發(fā)作,致殘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我院自1999年11月—2014年12月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196例,效果顯者?,F(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收集的196例患者,均參照1999年10月全國第五屆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周圍血管疾病學術會議(青島)討論修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診斷標準。病歷均來自1999年11月—2014年12月在洛陽市第一中醫(yī)院住院患者,196例住院患者中,男性195例,女性1例,年齡18~47歲,平均(30.56±7.35)歲。病程最長25年,最短2月,平均(4.56±3.65)年。發(fā)病部位左下肢56例,右下肢64例,雙下肢52例,左上肢6例,右上肢7例,四肢11例。I期32例,II期55例,Ⅲ期一級59例,Ⅲ期二級40例,Ⅲ期三級10例。有吸煙病史者192例,受凍病史者93例,有長期在潮濕環(huán)境者26例。
1.2治療方法
1.2.1健康宣教絕對戒煙限酒,調暢情志,避免患肢受傷。
1.2.2改善血液流變學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靜脈點滴,或蘄蛇酶、纖溶酶、東菱克栓酶等降纖藥物。
1.2.3擴張血管藥物西藥如6-542、己酮可可堿、罌粟堿、前列地爾等,中成藥如血塞通、疏血通、血栓通、丹參注射液等。
1.2.4抗菌消炎當患足出現(xiàn)潰瘍時感染,應根據(jù)傷口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結果,運用抗生素。
1.2.5支持療法病情嚴重、身體虛弱者,可給予支持營養(yǎng)療法。
1.2.6手術療法趾(指)好壞組織分界,循環(huán)改善、炎癥控制后,可行趾(指)離斷縫合術;壞疽嚴重平面較高者,行截肢術。
1.2.7中醫(yī)辨證論治陰寒型:治以溫經(jīng)散寒、活血通脈,方選陽和湯或當歸四逆湯加減。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活絡止痛,方選顧步湯或血府逐瘀湯加減。濕熱下注:治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方選四妙勇安湯加味。熱毒型:治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方選五味消毒飲加味。
1.2.8中醫(yī)外治Ⅰ、Ⅱ期患者采用回陽止痛洗藥,熏洗患肢,1次/日;Ⅲ期患者,潰瘍辨證換藥,根據(jù)傷口情況,大黃油紗條、生肌玉紅膏、化腐清創(chuàng)藥交替使用。
1.2.9口服中成藥芪蛭固本通脈丸和五蟲溶栓通脈丸(洛陽市第一中醫(yī)院制劑室自制),分別為每次6 g和3 g,每日2次。
1.3療效標準參照1999年10月全國第五屆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周圍血管疾病學術會議(青島)討論修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診斷標準。
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結果
3.1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又稱(Buerger)伯格氏病,是一種累及血管的炎癥性、階段性、周期性發(fā)作的慢性閉塞性疾病,其多發(fā)于青壯年男性,本病具有病程長、療效差、復發(fā)率高、疼痛難忍、致殘率高等特點,因此有頑癥之稱。目前本病發(fā)病機制還不十分明確,普遍認為與寒冷受凍、潮濕、長期吸煙、性激素、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外傷感染、各種毒素、精神因素等有關。近年發(fā)病率雖有下降,但病人就診時大多已到Ⅲ期。Ⅲ期病人中嚴重缺血者目前尚無滿意的治療方法,而對于早期病人療效顯著。本組Ⅰ、Ⅱ期病人87例,臨床治愈率及顯效率達100%。10例Ⅲ期三級的病人多數(shù)為失治、誤治,有的已有較長時間的肢體缺血病史,但未引起重視,也未進行系統(tǒng)治療,以致在原有血管病的基礎上,突然合并動脈血栓形成而造成肢體動脈閉塞,出現(xiàn)嚴重肢體缺血,廣泛壞疽,才進行治療。本組有3例合并動脈血栓形成,肢體急劇缺血,不得不截肢。也有的病人因診斷不明、治療不當,以致延誤治療時機,發(fā)展嚴重導致截肢。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正確治療,是提高療效、保全肢體的關鍵。要做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仔細詢問病史,嚴格查體。有些患者下肢血管彩超正常,通過Buerger氏試驗可早期發(fā)現(xiàn)脈管炎;②動態(tài)觀察。有些病人患肢無明顯缺血情況,反復出現(xiàn)游走性靜脈炎,結合患者年齡和病史,懷疑脈管炎,應動態(tài)觀察;③健康宣教?;颊咴缙诎l(fā)現(xiàn)脈管炎,應系統(tǒng)正規(guī)治療,早期七分調理勝于治療。
3.2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國醫(yī)大師尚德俊教授根據(jù)周圍血管病的臨床特點,結合中醫(y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理論以及西醫(yī)學病理生理學觀點,創(chuàng)建了中西醫(y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辨病辨證論治整體療法。脈管炎早期的間歇性跛行、小腿酸困疼痛最容易誤診為腰椎病或小腿肌纖維炎;趾端早期潰爛易診斷為甲溝炎;下肢的游走性淺靜脈炎、結節(jié)易誤診為單純性靜脈炎。因此一定要明確診斷,同時還要辨病和辨證相結合。脈管炎早期多為陰寒型,Ⅱ期多為血瘀型,Ⅲ期早期多為濕熱型和熱毒壅盛型,Ⅲ期后期多為氣血虧虛型。只有掌握了疾病的診斷和發(fā)展規(guī)律,既明確西醫(yī)學的診斷,又不忽視中醫(yī)學的辨證,以病為綱,病證合參,才能相得益彰。
3.3潰瘍和壞疽的處理潰瘍和壞疽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后期的主要癥狀,也是本病的疑點、難點和重點,潰瘍和壞疽的處理比較困難,但處理的好壞常常是治療成敗的關鍵。全國著名周圍血管病專家崔公讓教授提出“促濕轉干,控制感染,改善循環(huán)”作為處理潰瘍和壞疽的原則,所以一切外用藥物的應用,只有在改善血液循環(huán)和控制感染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發(fā)揮作用。壞疽和潰瘍的處理方法得當,往往事半功倍,如趾間感染或壞疽時,應用“隔離法”分離各趾,以防膿性滲液侵蝕鄰趾;如僅有壞疽沒有感染,可清潔換藥,忌用油膏,任其干燥,等待血液循環(huán)改善,分界清楚,手術切除;如是濕性壞疽或甲下積膿者,應充分引流,促濕轉干,然后再處理。傷口環(huán)境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為保證傷口愈合,尤其對于一些頑固性傷口,加強中醫(yī)藥辨證和全身支持療法非常重要,包括內服益氣活血、養(yǎng)陰通絡的中藥,必要時輸血及靜脈內營養(yǎng),大量維生素和抗生素控制感染,另外在采用蠶食療法時,肌肉、骨頭、表皮的處理要適宜,壞死肌腱應徹底清除,骨頭應低于創(chuàng)面0.5~1 cm,盡量保皮。
3.4疼痛的處理疼痛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最大特點,也是治療本病的難點。脈管炎患者因患肢長期缺血,缺血性神經(jīng)炎引起的劇痛在大腦皮層形成牢固的條件發(fā)射,使疼痛呈持續(xù)性,難以緩解。而局部的壞疽、炎癥感染、天氣冷熱變化、空氣濕度的改變、外傷異物等刺激、情緒波動等因素,不斷加重,使脫疽的疼痛十分劇烈、頑固,非一般止痛藥所能緩解。長時間的疼痛使患者徹夜難眠,食不知味,體質下降,免疫力降低,局部炎癥難以控制,宿邪難去,惡性循環(huán)。疼痛雖不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主要矛盾,卻是造成病人肉體痛苦和精度負擔的一個突出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治療、休息和健康,因而疼痛處理是臨床治療中的重要一環(huán)。止痛不是治療疼痛的主要方法,根據(jù)疼痛的原因作重點處理才是根本。疼痛的原因有缺血性疼痛、血管痙攣性疼痛、缺血性神經(jīng)炎疼痛、感染性疼痛、瀕死性疼痛和異物刺激性疼痛,只要找準原因,審因論治,往往取得較好效果,當然適當?shù)牟扇≈雇创胧┮彩潜匾摹?/p>
3.5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確,西醫(yī)主要是辨病治療,以解痙、祛聚、降纖等辦法促進側支循環(huán)建立,改善患肢血運;支持療法以增強抵抗力,抗生素使用以控制感染;手術方法治療創(chuàng)面或直接改善血供。但由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以四肢中小動脈階段性、周期性閉塞為主,而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需要半年以上,單純西醫(yī)治療效果不夠理想,截肢率較高。中醫(yī)藥在改善側枝循環(huán)創(chuàng)面愈合方面有很大優(yōu)勢,本組Ⅰ、Ⅱ期病人,通過中藥辨證施治,達到了臨床治愈。本病的發(fā)病過程有急性期和慢性期,在急性期依據(jù)實際情況,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有效控制感染,促使側支循環(huán)建立,控制病情發(fā)展;緩解期時中醫(yī)藥治療是防治脈管炎的重要措施。因此,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是提高療效的關鍵。
總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一種難治的周圍血管病,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未明,只能對癥治療,不同期的脈管炎患者,中西醫(yī)分別表現(xiàn)不同的治療優(yōu)勢,因此應中西醫(yī)結合,發(fā)揮中醫(yī)治療的整體性,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縮短治療時間,延緩病情發(fā)展,降低截肢率和致殘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侯玉芬,劉明,周黎麗.實用周圍血管病學[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195-209.
[2]林毅,蔡炳勤.外科專病中醫(yī)臨床診治[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55-189.
[3]陳淑長.實用周圍血管疾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29-239.
[4]秦紅松,陳柏楠,尚德俊.尚德俊外科心得錄[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78-82.
[5]陳柏楠,侯玉芬,周濤.周圍血管疾病中西醫(yī)診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155-189.
地龍飲片
炮制:除去雜質,洗凈,切段,干燥。
性味:咸,寒。
歸經(jīng):歸肝、脾、膀胱經(jīng)。
功能: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
主治:用于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jié)痹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喘咳,水腫尿少。
用法與用量:5~10g。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防霉,防蛀。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一部
Therapy of Integrated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for 196 Cases
REN Qingsong
(Peripheral Vascular Department, Luoyang City First Hospital of TCM, Henan, Luoyang 471000,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rapy of integrated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Methods196cases of patients with 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included in the standard were treated with therapy of integrated medicin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was observed. Results115 cases were clinical cured (58.67%), 51 cases were effective (26.02%), 10 cases improved (5.10%), 20 cases were invalid (10.21%)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9.79%. ConclusionTherapy of integrated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can quickly control the condition, impro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reduce the amputation rate.
Therapy of integrated medicine; 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Ulcer
河南省洛陽市第一中醫(yī)院周圍血管二科(洛陽 471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4.008
1003-8914(2016)-14-2003-03
(本文校對:張博201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