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院廣東廣州510080)
淺談綜合物探方法在陽春銅多金屬礦某典型成礦區(qū)段的應用研究
■胡君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院廣東廣州510080)
根據(jù)區(qū)內成礦地質背景、成礦規(guī)律等特征,在陽春多金屬礦整裝勘查區(qū)某典型成礦區(qū)段,采用多種物探方法(CSAMT、磁法)有效組合,結合以往地質物化探工作成果,通過對各類地質體的異常特征、成礦構造、成礦作用標志等探討,開展找礦預測研究,強化成果應用,為下一步勘查工程布置提供依據(jù)。
成礦構造 CSAMT 找礦預測研究
陽春地區(qū)大地構造位置處于東亞大陸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的西南端,其二級塊體云開地塊和粵中地塊的交匯處。工作區(qū)位于陽春盆地南緣,華夏板塊和揚子板塊的拼接帶最南端-欽杭成礦帶南段內。華南熱液成礦的區(qū)域分布趨勢、礦床形成過程和成礦巖體演化等,均表現(xiàn)出與構造熱隆起動態(tài)有關的成礦特征。多期花崗巖類侵入和迅速塊斷隆升造成地溫梯度增高,基底含礦建造提供成礦物質,以及有利的熱液通道和擴容空間是造成構造隆起帶或盆地“凹中隆”成礦的重要條件。因此該區(qū)具有明顯的區(qū)位優(yōu)勢,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找礦潛力巨大。本次意圖通過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CSAMT)剖面測量結合IP、高磁異常解譯結果,展開不同層次綜合研究,再利用鉆探工程進行異常查證,以尋找隱伏巖體為輔,側重于在已知礦床上攻深找盲,以期控制已知礦體的深部延伸或發(fā)現(xiàn)新的工業(yè)礦體。
本區(qū)段出露的地層為石炭系和泥盆系。石炭系的巖性主要為頁巖、砂巖、灰?guī)r等;泥盆系的巖性主要為頁巖、砂巖、板巖、千枚巖、白云巖透鏡體。本區(qū)段的斷裂構造主要有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其中北東向為主要的控礦斷裂。圍巖蝕變較強,由淺部往深部有絹云母化、綠泥石花、黃鐵礦化(伴隨鉛鋅礦化)、角巖化、矽卡巖化(見銅礦化)等。此外,尚有蝕變石英閃長玢巖脈(枝)分布,其巖性類似于石菉礦區(qū)的石英閃長玢巖。本區(qū)段礦化受斷裂、硅化破碎帶控制,產狀較陡。鉛鋅礦化主要產于灰?guī)r中,并與黃鐵礦化成正比關系;銅礦化主要與矽卡巖化有關,矽卡巖產出較深,并且明顯受巖枝、裂隙控制。
圖1 物探工作布置圖
圖2 M60線物探綜合剖面圖
(1)巖礦石磁性特征 本區(qū)巖礦石磁性主要與巖漿熱液蝕變作用形成的磁黃鐵礦有關(部分有磁鐵礦),據(jù)磁參數(shù)強弱可劃分為四類:
①含磁鐵礦矽卡巖銅礦,具強磁性,K>15000×(4π10-6·SI);
②含磁黃鐵礦矽卡巖、片巖、砂巖,中等磁性,K=1000-3000× (4π10-6·SI);
③花崗閃長玢巖、矽卡巖、板巖,弱磁性,K<1000×(4π10-6· SI);
④其它正常沉積巖,一般無磁性。
(2)巖礦石電性特征 ①炭質、黃鐵礦化灰?guī)r、頁巖和板巖為低電阻率,其值為500-900Ω?M。
②砂巖、灰?guī)r、片巖,為中等電阻率特征,電阻率1000-3000Ω? M。
③花崗閃長玢巖類、角巖,為高電阻率特征,電阻率>3000Ω? M。
④銅鉛鋅硫化物礦石一般電阻率最低,具有黃鐵礦化含炭質的巖石極化率較高(5-16%),其它巖石極化率低(<5%),可見,礦(化)體與圍巖有明顯的電、磁性差異,本區(qū)具備開展地球物理電、磁方法的良好物性前提.
以往地質物探工作及剖面布置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該區(qū)開展過系統(tǒng)的物化探和地質勘查工作,主要目的是尋找隱伏巖體及與其有關的銅鉛鋅多金屬礦床。1: 10000高精度磁測圈定了3個局部異常,前后共施工了10個鉆孔,部分鉆孔見到銅鉛鋅多金屬礦化體。前人工作成果認為本區(qū)具有尋找矽卡巖型銅多金屬礦床的找礦前景。據(jù)此,2012年度分別于1、2號磁異常上布置了M60、M70兩條CSAMT和高精度磁測剖面,剖面間距800m,點距40m。以評價上述兩個磁異常,概略查明深部地質構造情況,探索深部是否有銅多金屬礦體存在。(我院在該區(qū)段陸續(xù)施測4條CSAMT和高精度磁測典型綜合剖面,編號為M60、M62、M70、L60,其中M60、M70線單剖面長度均為1.5km。M62、L60剖面物探異常還在進一步驗證中,本文中暫不作探討。)
通過1:1萬高精度磁法測量圈定磁異常3處;CSAMT測量結合地質資料綜合分析,圈定有找礦前景的異常2處。下面以M60典型剖面為例進行剖面綜合解譯。
剖面解析:
圖2為M60線高精度磁測和CSAMT綜合剖面,在60線的南東向即測點900-1300之間,視電阻率二維反演圖中顯示一條寬約200米的低阻異常帶,由地表向下俯沖,傾向北西。橫向上低阻異常形態(tài)隨深度逐漸加大至約600米寬度,縱向向下延伸至1000米未封閉,低阻異常帶周邊均為高阻異常分布,電性差異明顯,并對應有磁測ΔT高磁異常反映,推測為含磁性隱伏構造斷裂破碎帶引起,編號為F2。該斷裂向下發(fā)育深、規(guī)模大,具有較好的成礦前景。
M60線CSAMT反演電阻率擬斷面圖清晰地顯示該地段有規(guī)模較大、向下延伸較深的隱伏構造存在。綜合M60、M70線兩條CSAMT和高精度磁測剖面異常特征,并結合以往地質工作成果,初步推測出F1、F2兩條北北東向斷裂,斷裂位置與前人推測斷裂基本吻合,其中F1傾向南東,規(guī)模較小。F2傾向北西,規(guī)模較大,向下發(fā)育較深,并有反映構造熱液活動的磁異常顯示,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據(jù)此設計了驗證孔位。
基于上述認識并相關地質資料,對異常區(qū)進行驗證,共布置鉆孔3個:M60線上601鉆孔于503-509m孔深見約6m厚的塊狀銅礦體,而后施工的另2個鉆孔雖未見礦化較強的多金屬礦化體,但也驗證了原推測北北東向的F1、F2斷裂客觀存在,勘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進展和成果。
(1)原地質推測的北北東向F1、F2斷裂客觀存在,其中F1傾向東、規(guī)模較小,F(xiàn)2向西陡傾、且規(guī)模和向下延伸大。兩條斷裂基本控制了區(qū)內主要磁異常的分布。
(2)本區(qū)磁異常主要為F2斷裂構造、巖漿熱液蝕變帶及其內的含磁性巖礦化體綜合引起。F1斷裂磁異常反映不明顯,可能為F2斷裂后期產生的次級斷裂。
(3)從各剖面CSAMT異常特征看,區(qū)內存在隱伏巖體的可能性不大,且1:5萬重力測量亦推測該區(qū)無隱伏巖體存在,本區(qū)礦床主要為受F2斷裂構造控制的熱液型礦床。
(4)區(qū)內村寨、工礦企業(yè)等人文構筑物多,人文干擾大,CSAMT與高精度磁測、IP等緊密結合是本區(qū)尋找隱伏構造和多金屬礦床比較有效的物探手段,通過見礦鉆孔驗證,本區(qū)投入的各種物探方法異常形態(tài)明顯,異常一致性較好,物探異常對于鉆孔靶位的確定具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致謝:論文完成多得恩師陳貴生高工的傾囊相授及何俊飛同事的細致指導與熱心幫忙.數(shù)據(jù)處理、解譯方面主要有分院同事的傾力協(xié)助,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謝!
[1]林瑋鵬.廣東省陽春市廟山礦區(qū)的找礦進展與前景分析.地球.2013,2,:43-45.
[2]張進國,夏訓銀,王洪生.張麗.綜合物探方法在廣東凡口鉛鋅礦外圍找礦中的應用,礦產勘查,2011,2?(5):600-604.
[3]何繼善等編譯,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長沙,中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90.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7-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