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要】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學生的基本閱讀條件,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的基本知識、基本的科學知識;不斷豐富學生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做好閱讀計劃和閱讀筆記,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語文閱讀 基本條件 方法和技巧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60-02
一個人獲得知識,一般來說有兩種途徑。一是經(jīng)過自身的大量實踐來獲得感性知識,通過不斷的思考逐漸上升為理性知識;二是直接繼承前人在長時期的實踐中積累的知識,把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然而,學生在學校學習,單純憑借上課要想對所學知識全部理解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學習課本知識外,還應該向課外有所延伸,幫助學生拓展知識視野、提高理解能力,使學生成為博學多才的人。這在語文閱讀方面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根據(jù)課文引導學生學習相應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更要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靈活運用閱讀方法和技巧,使其內化于心,深刻掌握。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不斷改進學生的基本閱讀條件
學生的基本閱讀能力,包括對語文基本知識、基本的科學知識的掌握,以及運用工具書的能力。
1.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的基本知識
閱讀的過程,就是和字、詞、句、段、篇打交道的過程,學生從這個過程中不斷獲取知識。如果學生字、詞、句、段、篇這些基本的語文知識缺失,那么,面對閱讀材料時就猶如在看“天書”。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詞匯量如果達到3000,對于一般文章的閱讀就不會有什么問題。之所以有的學生閱讀能力不好,大部分是因為掌握的字、詞等數(shù)量、字義和詞義不夠,對句子、段、篇的多種變化形式不了解等。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語文基本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字、詞、句等,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掃除障礙,使他們不因不識字詞、看不懂句子而“卡殼”。
2.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
科學知識包括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隨著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學校教育越來越趨向各學科相互融合,這帶來的結果就是,如果學生缺乏一定的科學知識,在閱讀過程中就會遇到重重困難。例如,學生的閱讀材料中,可能會出現(xiàn)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可能會出現(xiàn)生態(tài)平衡、大氣環(huán)境的問題,這涉及生物、生態(tài)的基本知識。面對陌生的名詞、概念,學生別說是理解,就是讀起來都覺得別扭,更不用說根據(jù)材料解答問題了。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知識的延伸,多向學生介紹一些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緊密的科學知識,并尋找一些相關的課外閱讀材料,拓展學生的科學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領域和范圍,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3.幫助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
小學生的詞匯量畢竟有限,在閱讀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生字詞,如果手中有一本工具書,如《新華字典》或《小學生詞典》等,就可以適時地查一下,輕輕松松解決閱讀中遇到的障礙。此外,根據(jù)學生閱讀的需要,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準備一些類似的參考書籍,以備學生隨時查看,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閱讀材料。
工具書使用得多了,查找起來就會慢慢變得熟練,閱讀的過程也會越來越流暢。但是,也不能使學生走入誤區(qū),一遇到陌生的字、詞就查工具書,導致工具書依賴癥。在考試中,一般是不允許攜帶工具書的,一旦遇到生字、詞怎辦,只能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猜測。因此,教師要教學生適當使用工具書,遇到生字、詞,不是急著翻看工具書,而是聯(lián)系上下文猜測字詞的讀音和意思,在此基礎上查看工具書,看和自己的猜測是否一致,如此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夠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字義和詞義,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
二、不斷豐富學生的閱讀方法和技巧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面對浩如煙海的閱讀資源,即使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了再多的文章、材料,在考試中也不見得能夠碰上相同的內容。因此,與其傳授學生具體的知識,不如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使學生面對閱讀材料,能夠“見招拆招”,輕松、自主地解決閱讀問題。
1.引導學生做好閱讀計劃
小學生做閱讀計劃的能力還比較差,需要教師進行適當?shù)囊龑?。在學習了一篇課文后,教師可以推薦一些與所學課文內容有關的科學小故事、人物傳記等;可以圍繞學生的愛好和特點,推薦一些相關的課外書籍,如童話故事、偵探小說等。如此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課內閱讀的興趣,使學生課內閱讀的內容更加充實,還有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
2.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勤于思考
閱讀的目的是理解和學習。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力求理解,切忌一目十行、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小學生的思想比較簡單,如果教師不加以引導,閱讀時極有可能不會去深層次地思考,這樣也就達不到學習和成長的目的。
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呢?答案是:提問題。例如:“這個詞是什么意思?”“這句話說的是什么?”“這一段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作者真的是這么想的嗎?要不是,那他的想法的到底是怎樣的呢?”如此,一個問題緊跟這一個問題,學生思考的興趣越來越高,從中獲得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從而激發(fā)起更強烈的閱讀欲望。
3.引導學生做好閱讀筆記
做閱讀筆記一是能夠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加強對知識的記憶,使之內化于心;二是有助于積累豐富的資料,增強知識的運用能力,使之外化于行。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閱讀筆記,幫助他們養(yǎng)成做筆記的習慣。
首先,引導學生摘錄閱讀材料中精彩的地方,包括優(yōu)美詞語、格言警句、富有深刻含義的段落等;其次,引導學生做批注、寫簡單的認識和體會;最后,引導學生縮寫或擴寫文章或文章的某一部分。通過做閱讀筆記,學生的專注力不僅得到了提高,概括、理解文章的能力也有了相應的提高。此外,學生形成的書面筆記,更為作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學生有了這諸多方面的積累,不論是閱讀,還是寫作,做起來都會得心應手、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