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政府信任的來源:來自財政支出干預外生沖擊的證據(jù)

    2016-08-22 08:00:20陳思霞
    財貿研究 2016年4期
    關鍵詞:信任居民政府

    陳思霞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財政稅務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3)

    ?

    政府信任的來源:來自財政支出干預外生沖擊的證據(jù)

    陳思霞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財政稅務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3)

    使用“地區(qū)是否遭受自然災害”作為測度政府支出干預政策的外生沖擊實驗,并利用WVS(World Value Survey)數(shù)據(jù)庫2007年和2012年兩次大規(guī)模微觀調查數(shù)據(jù),實證分析政府干預對居民政府信任評價的影響和傳導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政府支出干預顯著提高了居民對政府的信任感,其主要傳導機制是通過“增支”和“減稅”的方式,微觀上提高了居民家庭收入規(guī)模,宏觀上推進了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和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但在市場機制運行較好時期,政府干預沒有產生顯著的增進居民信任評價的效應。良好的制度質量有利于政府干預產生更高的信任;公正、客觀的信息交流對居民信任政府也有顯著的作用。增進信任目標下,政府需謹慎運用干預手段:支出干預應重點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相對公正的收入分配機制;同時,建設良好且透明的制度體系,在保證公正和客觀的信息傳播的基礎上,加強政府與居民之間的交流。

    政府干預;政府信任;市場失靈;制度質量

    一、引言

    社會信任作為社會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創(chuàng)新水平和推行社會改革上具有積極的作用(嚴成樑,2012;Boix et al.,1998;Schaltegger et al.,2007)。社會資本的制度理論進一步認為,如果要擴大社會信任,就必須融入包括正式的政治法律制度在內的政治背景,即由清正、廉潔的政府構建一種制度結構,讓居民信任政府并相互信任,我們稱之為“政府信任”。公眾對于政府的信任,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對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期待;而對政府的不信任,可能會引發(fā)動蕩,增加社會運行成本。然而,隨著市場經濟制度改革的推進,居民對地方政府的信任危機事件卻呈增長趨勢。因此,如何增進居民對政府的信任評價,相應的政府支出干預政策又應如何調整,值得關注。

    那么,政府應以什么樣的方式來介入市場調整,政府信任的來源又是什么?一般認為,政府干預的有效性取決于能否降低市場失靈帶來的額外損失,提供市場機制下無法有效供給的公共品。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經濟周期內居民顯示的政府信任狀況存在較大差別,經濟增長趨緩時居民對政府的信任下降,經濟增長上升時居民對政府的信任上升(Miller et al.,1991)。Rothstein(2003)研究認為,基本公共服務(教育、勞動政策等)供給平等性顯著影響了居民對政府的信任評價。Pew Reasearch Center(1998)實證研究也發(fā)現(xiàn),政府信任取決于政府對公共安全、貧困和兒童問題的治理狀況。

    支出政策是政府干預市場最直接的工具,然而既有研究很少將地方政府的支出干預政策作為政府信任來源并實證檢驗。這可能是由于:一方面是信任評價指標受限于居民的主觀意愿,如要準確衡量政府支出干預政策對政府信任的影響,需要盡量控制微觀個體的異質性特征(例如教育、年齡、家庭規(guī)模等),對微觀數(shù)據(jù)的要求較高。另一方面則是模型的內生問題處理。居民對政府信任評價較高的地區(qū)在經濟基礎、市場環(huán)境、人文價值觀等方面都可能與信任評價較低的地區(qū)存在系統(tǒng)性偏差,從而使得地方政府支出政策對居民政府信任影響的估計系數(shù)偏高。

    為了克服這一問題,本文選用“突發(fā)自然災害”這一自然外生沖擊作為測度支出干預的政策實驗,由于地方政府在自然災害后都加大了地方政府支出規(guī)模并對企業(yè)實施大幅度的稅收征管優(yōu)惠或減稅,而自然災害的沖擊又足夠外生,將其與居民價值觀調查數(shù)據(jù)庫相匹配,能夠為檢驗政府干預的信任效應提供微觀證據(jù)。

    相對于既有研究,本文的主要創(chuàng)新在于:第一,以“政府信任”為研究重點,實證研究政府的支出干預政策對居民政府信任的影響及其宏、微觀上的傳導機制。第二,在實證技術上,借助“地區(qū)遭受自然災害”這項相對外生的地理沖擊去度量政府的支出干預變動,從而為準確識別政府干預的信任效應提供技術支撐。第三,進行了多項分組回歸和穩(wěn)健性檢驗,從而能從制度環(huán)境、網絡信息建設、宏觀政策調整等方面提供更加詳細的政策建議。

    二、理論與文獻

    近些年來,有關政府信任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視。胡榮等(2011)從決策透明度、社區(qū)居務公開、法治環(huán)境等多個方面衡量了政府績效,發(fā)現(xiàn)政府績效對城市居民的政府信任有顯著的正向效應。高學德等(2013)則利用來自南京、天津、重慶等六個地區(qū)的隨機抽樣樣本,比較了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政府信任程度,結果發(fā)現(xiàn),城鄉(xiāng)居民的信任都呈現(xiàn)出“央強地弱”的差異性,城市居民的政府信任度普遍低于農村居民,而制度變量是影響政府信任最重要的因素。高勇(2014)則從“參與”的驅動機制區(qū)分了居民政府信任的來源,并認為由于“吸納式參與”和“關切式參與”的內在動力不同,對于政府信任的研究應引入個人和集體兩個層次。

    經濟學研究上,張維迎等(2002)、李濤等(2008)研究了有關信任水平的來源,李新榮等(2014)則研究了政府信任與居民通貨膨脹預期之間的關系。一般認為,政府干預的信任效應主要受“市場失靈”的影響,市場失靈程度越高,政府干預介入對市場失靈的減損效應越強(Gustavsson et al.,2008;Alesina et al.,2000)。有效的宏觀經濟調控和平等的福利性公共項目,有利于減小市場失靈帶來的效率損失,提高居民的政府信任感。政府不合理的干預本身可能就是居民不信任政府的來源,存在“政府失靈”的情況下,政府大規(guī)模支出介入反而會增加居民的稅收負擔,激勵企業(yè)為避稅而尋租,結果降低資源配置效率,并形成地方政府的“攫取效應” (Shleifer et al.,1998;陳抗 等,2002)。政府制度結構中的制度質量,包括民主公平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企業(yè)自主決策的社會環(huán)境、居民對政府有效的預算監(jiān)管,都是培養(yǎng)居民政府信任的重要因素(Craig,1993;Ljunge,2014);而當官員不正當?shù)男袨榕で酥贫燃顣r,“糟糕”的制度質量會直接增強居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感(Tella et al.,2009)。

    政府支出規(guī)模是度量政府干預市場最直接的方式,但利用該指標對居民的政府信任感直接回歸可能會有“雙向因果”(reverse causality)和“遺漏變量”(ommited variables)的估計干擾,因此本文擬采用雙重差分模型。顯而易見,突來的自然災害會對政府的支出行為產生顯著影響。一般而言,當?shù)胤皆庥龅街卮笞匀粸暮?,地方政府的支出水平都會顯著上升,包括提高民政救濟費用支出等公共服務水平和重建基礎設施以恢復生產,這為觀察地方政府支出干預對居民政府信任評價的影響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自然實驗。首先,自然災害的突發(fā)性和不可預測性很強(劉毅 等,2012),地方居民對政府的信任評價不會逆向影響本地區(qū)當年是否突發(fā)自然災害。其次,自然災害包括洪澇、干旱、地震、臺風等多種形式,由于不同形式的自然災害的地理時空格局有差異*例如東南沿海各省多以臺風為主,中部省份的自然災害多以洪澇、泥石流、干旱為主,西部省份多以地震、干旱、冰凍為主。,平均來看,自然災害并沒有十分典型的區(qū)域集中特征。由于自然災害的發(fā)生和分布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因此,模型估計的“遺漏變量”的估計偏誤也會大大下降。最后,地區(qū)遭受自然災害,政府應對的措施是迅速啟動災后重建工作,增加財政開支,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務并實施稅收減免,因此,該外生沖擊可以十分良好地刻畫“增加支出—降低稅負”的干預政策變動。為此,本研究將以地區(qū)當年是否遭遇自然災害為刻畫支出政策變動的外生沖擊實驗,重點探尋影響居民對政府信任的來源,以及支出干預方式應做怎樣的調整來適應政府信任優(yōu)化。

    三、數(shù)據(jù)和模型

    (一)計量模型

    本文擬通過雙重差分模型對政府支出政策的信任評價效應進行估計,以兩種方式測度地區(qū)受災程度:一是農作物受災公頃數(shù),二是農作物絕收公頃數(shù)。其中,按照農作物受災公頃數(shù)劃分實驗組和對照組標準為當?shù)剞r作物受災面積是否超過1000千公頃,按照農作物絕收公頃數(shù)的劃分標準為當?shù)剞r作物絕收面積是否超過100千公頃。同時,本文也將使用受災公頃數(shù)與實驗組虛變量進行回歸??紤]到政府支出政策的延遲性,后文將分別使用當年自然災害受災情況和前一年自然災害受災情況進行分析,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民政統(tǒng)計年鑒》(2007,2013)。

    由于遭受自然災害程度很有可能與地區(qū)所在的地理區(qū)位高度相關(例如位于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而這些不可觀測的恒定變量會同時影響地方政府支出水平和居民對政府的信任水平(例如文化價值觀念、管轄體制、周邊國際環(huán)境等),為了防止遺漏變量可能導致的估計偏誤,在同時控制省份固定效應和時間固定效應的基礎上使用Oprobit模型*式(2)中的XB為式(1)等式右邊變量集合的簡寫。。具體如下:

    Trustit=α1Dshouzaiit+α2Controlit+ηi+λt+εit

    (1)

    其中,

    (2)

    (二)指標和數(shù)據(jù)

    政府信任變量使用居民對轄區(qū)政府的信任評價級別進行測度,由于中國社會信任危機事件2003年

    表1 變量選取及說明

    注: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08,2013)。

    后呈逐步增加的趨勢,微觀數(shù)據(jù)主要使用WVS(World Value Survey)數(shù)據(jù)庫中2007年和2012年兩年的截面數(shù)據(jù)。該數(shù)據(jù)庫是利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抽樣方式抽選多個國家不同地區(qū)的居民進行價值觀問卷調查,選取的微觀控制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家庭狀況、就業(yè)狀況、戶主收入情況和家庭收入總規(guī)模,以控制影響個體主觀評價的異質性偏差。

    控制的宏觀變量包括:地區(qū)稅收負擔,由于稅收收入是政府支出的資金基礎,而稅負感知直接影響居民政府信任評價,計量模型控制了每個地區(qū)前五個年度宏觀稅負的加權平均值。其它宏觀變量還包括GDP增長率、從業(yè)人員占比、城市化率和投資率。具體見表1。

    表3 分經濟發(fā)展水平各地區(qū)政府信任評價得發(fā)

    注:經濟發(fā)展水平按照2010—2013年人均GDP值劃分得到。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統(tǒng)計年鑒》。

    (三)描述性統(tǒng)計

    分別對不同群組的政府信任評價進行統(tǒng)計性描述,并試圖分析不同組別的政府信任評價差異。具體結果見表2和表3*在性別組別中,0表示性別為女,1表示性別為男;家庭組別中,0表示單子女家庭,1表示多子女家庭;戶主組別中,0表示非戶主,1表示戶主;就業(yè)組別中,0表示非就業(yè),1表示就業(yè)。在年齡與社會信任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性分析中,總體趨勢表明,居民年齡越大越傾向于增加社會信任。因版面所限,具體結果不再匯報。。

    表2 政府信任評價個體分組描述統(tǒng)計(微觀)

    分組統(tǒng)計描述表明:首先,男性相對于女性更傾向于信任政府。其次,已婚比未婚居民的政府信任程度高,多子女家庭相對于單子女家庭的政府信任程度更高,說明穩(wěn)定的婚姻和家庭內部網絡規(guī)模有利于增進社會信任。再次,戶主相對于非戶主的政府信任評價更高;同時,就業(yè)也會促進居民的政府信任。最后,從整體趨勢上判斷,家庭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政府信任*需要說明的是,兩者之間并非嚴格的單調遞增關系。由于版面原因不再匯報數(shù)據(j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直接向作者索取。。

    表3為中國大陸地區(qū)除西藏(數(shù)據(jù)缺失)、天津(數(shù)據(jù)缺失)、內蒙古(數(shù)據(jù)缺失)以外各地區(qū)按經濟發(fā)展水平分組的統(tǒng)計性描述:第一,與直觀感覺不同的是,經濟相對發(fā)達地區(qū)的政府信任度偏低;第二,經濟發(fā)展速度能提高政府信任。這可能表明,在市場配置機制比較完善的地區(qū),政府干預可能起到了負向信任效應。

    四、實證解讀

    (一)基礎性影響機制

    1.基礎回歸

    政府干預市場的過程中,“政府失靈”損失盡量小而對“市場失靈”調整的積極影響盡量大時,政府干預會提高居民對政府的信任評價。表4中模型1、2分別是以受災公頃面積劃分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回歸結果以及使用“受災面積乘以受災年份”的強度DID回歸結果;模型3、4是以絕收公頃面積劃分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回歸結果和檢驗“絕收面積乘以受災年份”的強度DID結果;模型5、6是以受災公頃面積劃分實驗組,控制少數(shù)民族自治省和刪除陸壤邊境省份的回歸結果。

    表4顯示:當?shù)貐^(qū)受到自然災害沖擊時,居民對政府的信任感會顯著上升,無論是以“受災公頃面積”還是“絕收公頃面積”劃分實驗組和對照組,受災害沖擊地區(qū)居民對地方政府的信任評價都顯著上升。但是,自然災害受損程度并不會顯著提高居民對政府的信任感。當?shù)貐^(qū)突發(fā)自然災害,政府會迅速加大民生救濟支出并通過迅速啟動基礎設施重建方式提供公共服務,而當政府實施干預政策后居民對政府信任感顯著提高,這也說明經濟增長績效和公共服務供給是影響居民信任政府的重要因素。在發(fā)生自然災害后,政府一般會實施更加優(yōu)惠的稅收措施*例如:遭受自然災害的地區(qū)可享受企業(yè)所得稅減免優(yōu)惠,其它地區(qū)對其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可以全額在稅前扣除,受災地區(qū)的企業(yè)經批準可以享受延遲申報和延遲繳納稅收的權利,從而相當于獲得了一定期限的無息貸款。后文檢驗中,統(tǒng)一使用“受災公頃面積”劃分實驗組和對照組。,因此,結果也可能表明,降低稅負是提高居民對政府信任感的重要機制(下文將進一步驗證)。

    表4 基礎回歸計量結果

    注:***、**、*分別代表在1%、5%和10%的置信度上顯著。下同。

    從其它控制變量來看:城鎮(zhèn)化水平越高的地區(qū),居民對政府的信任評價越高;而控制其它變量的情況下,GDP增速越快的地區(qū),居民對政府的信任評價越低,這可能是由于粗放經濟發(fā)展模式(例如地方政府追求高增長引致的高房價、嚴重環(huán)境污染等)對居民福利造成了損失;雖然就業(yè)人員占比越高地區(qū)居民越傾向于不信任政府,但基于統(tǒng)計口徑差異*由于就業(yè)人員只統(tǒng)計了城鎮(zhèn)在崗工作人員數(shù),這一指標并不能很好地衡量就業(yè)率。,這一結果的解讀還需更詳細的數(shù)據(jù)支撐;年齡越大、家庭規(guī)模越大的人越傾向于信任政府,這說明社會經歷和家庭結構的穩(wěn)定性對增進居民政府信任感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由于中央政府對少數(shù)民族自治地區(qū)特殊的政策照顧,邊境省份的支出政策通??紤]周邊國際環(huán)境,為了消除樣本異質性的影響,分別剔除該類樣本再次進行回歸,結論依然高度穩(wěn)健。

    利用自然災害的外生沖擊來識別地方政府支出政策的變動,結果發(fā)現(xiàn),政府支出干預顯著提高了居民對政府的信任感,同時降低稅負也有利于居民更加相信政府,其傳導作用機制可能是地方政府支出促進了地區(qū)經濟增長并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務。

    2.政府干預的傳導機制:個人資本與宏觀經濟

    表5 傳導機制驗證:個人資本與宏觀經濟

    接下來需要驗證的是,地區(qū)遭受外生自然災害沖擊是否會增加政府支出干預力度,而政府干預影響政府信任評價的宏、微觀傳導機制分別是什么。結果見表5,其中,列2是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檢驗自然災害沖擊是否加大了政府支出干預力度(人均財政支出增長率);列3~5分別檢驗的是自然災害外生沖擊是否會通過促進政府干預程度進而影響宏觀經濟增長和個人資本*由于被解釋變量家庭收入規(guī)模是排序數(shù)字,因此列5采用的是控制時間和地區(qū)效應的Oprobit模型。。

    表5顯示:第一,遭受自然災害外生沖擊的地區(qū)相對于沒有遭受自然災害的地區(qū)顯著提高了政府支出干預力度*同樣檢驗了受自然災害沖擊地區(qū)的稅收負擔度,發(fā)現(xiàn)受自然災害沖擊地區(qū)的稅收負擔出現(xiàn)了顯著的下降,由此可推斷降低稅收負擔也是提高居民政府信任的途徑之一。,因此,采用自然災害外生沖擊作為測度政府干預的政策實驗是合理的。第二,宏觀層面上,受自然災害沖擊,地方城鎮(zhèn)化率和經濟增長率都出現(xiàn)了顯著下降;然而政府支出干預與城鎮(zhèn)化率交乘項顯著為正,說明政府通過加大支出干預力度有助于地區(qū)城鎮(zhèn)化和經濟增長,提高了居民的政府信任感。結果也說明“城鄉(xiāng)二元分割”可能是導致政府信任偏低的重要原因,促進政府支出干預的有效性應將重點放在推動城鎮(zhèn)化并縮小城鄉(xiāng)發(fā)展差距。第三,微觀上,支出外生沖擊與家庭收入交乘項為正。家庭收入水平較高的居民更有能力應對突發(fā)的外來沖擊,通過社會網絡活動積累人力資本*雖然列3中財政支出增長率與遭受自然災害交乘項不顯著,但當只控制交乘項而不考慮財政支出增長率和遭受自然災害分別對家庭收入規(guī)模影響時,系數(shù)顯著為正(1.011;3.01)。(張順 等,2012)。政府干預通過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方式,有利于居民積累人力資本、進而提高居民收入獲取能力,促進了其對政府信任感的提升。

    綜上所述,地區(qū)在遭受自然災害外生沖擊后顯著提高了政府干預力度,因此,該外生沖擊為測度政府干預的良好變量;而政府干預主要通過促進地方城鎮(zhèn)化率、經濟增長率并幫助家庭增收等途徑提高了居民對政府的信任感。

    (二)群組回歸及其他情況

    群組回歸及其他情況主要考慮:一是制度質量如何影響政府干預的信任效應;二是基于網絡信息發(fā)達程度的分組回歸;三是通過分時序回歸檢驗政府干預在不同時期的異質性效應。

    1.政府干預與政府信任評價:制度質量的影響

    我們預期,制度質量的下降會降低政府干預的信任效應。預算執(zhí)行越透明、法律制度越規(guī)范,“政府失靈”的額外損失越小。換句話說,在制度質量較差的地區(qū),不規(guī)范的制度會導致政府以“錯誤”的干預方式增加政府失靈的成本,降低居民的政府信任評價。因此,加入了自然災害實驗變量和制度環(huán)境的交互變量,制度環(huán)境的測度方式為:一是使用市場化指數(shù)中的“市場中介組織的發(fā)育和法律制度環(huán)境”項目評分(組別1)*由于無法獲取2012年市場化指數(shù)得分,模型1~3報告的為2007年截面數(shù)據(jù)結果;Oprobit模型并不收斂,因此,使用控制地區(qū)效應的混合數(shù)據(jù)(pool data)模型。;二是使用預算內收入占預算內外收入之和比重,衡量“財政預算制度質量”(組別2)*分稅制改革后,導致地方政府財權和事權極度不匹配,激勵各地方政府多利用預算外和制度外收入籌集本地財源(我們將其稱之為“預算制度質量”),該指數(shù)越小預算制度越不規(guī)范。由于2011年起規(guī)范財政收入管理,不再列支預算外收入,因而2012年的預算外支出占比以2010年的數(shù)據(jù)近似替代。。具體結果見表6,其中模型1~3是組別1的回歸結果,模型4~6是組別2的回歸結果。

    表6 政府干預、制度質量與政府信任評價

    結果顯示,當政府加大支出干預時,制度環(huán)境越好的地區(qū)居民對政府的信任評價越高。這一結論不受民族地區(qū)差異性和邊境維穩(wěn)因素的干擾。所有“自然災害沖擊”與制度質量的交乘項都在對應置信區(qū)間顯著為負,這說明,改善立法和執(zhí)法制度環(huán)境、提高政府機關透明度和公共部門運作效率、減少無關的尋租和官僚行為,降低政府預算外收支比例、規(guī)范政府管理等有利于提高居民對政府信任感。政府干預市場時,制度質量不僅直接影響居民對政府的信任感,不良的制度還會削弱政府干預的有效性并額外增加政府失靈成本。因此,加強制度環(huán)境建設對于增進政府信任是十分重要的。

    2.政府干預與政府信任評價:網絡媒介發(fā)達程度

    張維迎等(2002)研究表明,信任是涉事主體重復博弈后在均衡狀態(tài)下形成的結果,各方的信息結構則會影響涉事主體的行為選擇。有研究表明,客觀的報道和充分的信息交換能夠有效防止“違約”,提高了社會信任水平(Zak et al.,2001;Fisman et al.,1999)。本文使用每萬人互聯(lián)網接入用戶將樣本劃分為網絡媒介發(fā)達(組別1)和網絡媒介欠發(fā)達地區(qū)(組別2)進行分組回歸。結果見表7。

    組別1中的核心回歸系數(shù)全部顯著為負,說明在信息傳播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政府加大支出干預力度會降低居民對政府的信任感;組別2中的核心回歸系數(shù)全部顯著為負,說明信息傳播較為不發(fā)達的地區(qū),政府支出干預顯著增加了居民的政府信任感。引起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有:第一,將信息基礎設施完善程度看做地方經濟發(fā)展的衡量指標之一,結論說明,市場資源配置機制較好、經濟主體都具備相對完全信息的條件下,政府支出干預對居民政府信任的邊際效應為負。第二,信息接觸端口增加同時意味著信息監(jiān)管難度的提高,如果信息交流不實,失真的網絡信息傳遞甚至可能起到政策被歪曲、誤解等反向的作用。因此,公正、真實的信息交流和報道是增加居民對政府信任的關鍵。

    表7 組別分析:網絡媒介發(fā)達程度

    3.政府干預與政府信任評價:階段性差異

    政府干預的經濟增長效應與市場失靈可能呈現(xiàn)反向關系。市場機制尚未完全成熟之前,市場發(fā)展伴隨“市場失靈”形式,需政府擴大支出干預的深度和廣度,提供經濟發(fā)展的物質設施基礎。政府有效提供教育、健康、衛(wèi)生、公共安全等福利性支出,加大基礎設施投資,提高私人產品邊際生產效率,有利于促進地區(qū)經濟增長。但當市場經濟機制運行順暢,政府再過量依靠公共支出干預工具大規(guī)模介入市場卻可能產生逆向作用,這時需要政府逐步讓位于市場,依靠健全的產權制度和良好的制度質量為市場健康運行創(chuàng)造發(fā)展環(huán)境。

    這里主要檢驗不同時序內,政府干預對居民信任評價是否存在異質性效應。2008年前后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存在系統(tǒng)性差異,2007年中國經濟正接近階段性周期上行的頂峰值,而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宏觀經濟增長逐步放緩,為穩(wěn)定宏觀經濟增長,中央政府多次實施較大規(guī)模的公共支出干預政策。因此,本文將分別以2007年和2012年為界點分階段回歸,具體結果見表8。

    表8 階段性差異

    結果表明:相對于市場機制運行順暢時期,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干預有利于提高居民對政府的信任評價。2007年為經濟周期上行區(qū)間,市場運行機制較為順暢,資源配置機制沒有明顯障礙,因此,這一階段政府支出干預對居民的政府信任評價沒有顯著效應。2012年為經濟周期下行區(qū)間,政府加大支出干預力度,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提供公共服務,則有利于顯著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和福利增進,政府干預的信任效應顯著。這說明,政府應根據(jù)不同的宏觀經濟形勢謹慎調整宏觀財政政策,適度控制政府對市場的介入規(guī)模,根據(jù)市場狀況的變化,靈活、迅速地調整政府支出干預規(guī)模和模式。

    (三)穩(wěn)健性檢驗

    這里主要考慮兩種情形:一是考慮到直轄市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支出政策與其它省份有顯著差別,刪除北京、上海、重慶等直轄市樣本作穩(wěn)健性檢驗。二是考慮到針對自然災害的政府支出干預政策調整的延遲性,使用前一年的自然災害狀況構建DID模型,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

    結果顯示:第一,刪除直轄市樣本后,基本結論仍保持穩(wěn)健,政府支出干預顯著提高了居民對政府的信任感。第二,考慮支出干預調整的延遲性,結論也依然穩(wěn)健。所有回歸結果均不受地區(qū)是否為民族自治區(qū)抑或陸壤邊境省份等省區(qū)特殊性的干擾。因此,基礎結論是穩(wěn)健的。

    五、結論和建議

    本文基于地區(qū)遭受自然災害為支出干預的外生沖擊,檢驗政府干預對居民政府信任評價的效應及其具體的傳導機制。結果發(fā)現(xiàn):政府支出干預顯著提高了居民對政府的信任感,尤其是經濟處于下行周期或市場機制尚不完善時。地方政府通過基礎設施、增加福利性財政開支等方式促進城鎮(zhèn)化和經濟發(fā)展、幫助居民提高收入規(guī)模,都有利于增加居民對政府的信任。政府構建的制度環(huán)境是影響居民對政府信任感的又一重要途徑,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有利于約束政府失靈,提高政府支出干預效率。信息傳播對于重塑政府信任有重要作用;但是,網絡媒介并非越發(fā)達越有利于重塑政府信任,關鍵在于網絡等信息傳遞渠道能否真實、客觀地傳遞信息。

    要構建良好的社會信任和政府信任,政府支出干預政策調整應該包括:首先,區(qū)分不同的宏觀經濟形勢動態(tài)調整政府干預規(guī)模,政府應在市場機制運行出現(xiàn)較嚴重的效率損失時介入干預,以彌補市場效率損失;而在市場運行順暢時,政府不應過多介入干預。其次,支出干預結構的優(yōu)化應該集中于加大福利性公共支出、實現(xiàn)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有效的收入分配促進居民收入增長。最后,拓寬社會信息交換渠道,同時需監(jiān)管信息傳播的公正性和客觀性;而在制度建設方面,包括規(guī)范政府預算收支管理,并以合理、透明、公開的制度環(huán)境約束不正當?shù)膶ぷ庑袨椤?/p>

    陳抗,ARYE L H, 顧清揚. 2002. 財政集權與地方政府行為變化:從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J]. 經濟學(季刊)(1):111-130.

    高德學,翟學偉. 2013. 政府信任的城鄉(xiāng)比較[J]. 社會學研究(2):1-27.

    高勇. 2014. 參與行為與政府信任的關系模式研究[J]. 社會學研究(5):98-119.

    胡榮,胡康,溫瑩瑩. 2011. 社會資本、政府績效與城市居民對政府的信任[J]. 社會學研究(1):96-117.

    李濤,黃純純,何興強,等. 2008. 什么影響了居民的社會信任水平?來自廣東省的經驗證據(jù)[J]. 經濟研究(1):137-152.

    李新榮,李濤,劉勝利. 2014. 政府信任與居民通貨膨脹預期[J]. 經濟研究(6):58-72.

    劉毅,楊宇. 2012. 歷史時期中國重大自然災害時空分異特征[J]. 地理學報(3):291-300.

    嚴成樑. 2012. 社會資本、創(chuàng)新與長期經濟增長[J]. 經濟研究(11):48-60.

    張順,程誠. 2012. 市場化改革與社會網絡資本的收入效應[J]. 社會學研究(1):130-153.

    張維迎,柯榮住. 2002. 信任及其解釋:來自中國的跨省調查分析[J]. 經濟研究(10):59-70.

    ALESINA A, FERRARA E L. 2000. Participation in heterogeneous communities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5(3):847-904.

    BOIX C, POSNER D N. 1998. Social capital: Explaining its origins and effects on government performance [J].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8(4):686-693.

    CRAIG S C. 1993. The malevolent leaders: Popular discontent in America [M]. Boulder: Westview Press.

    FISMAN R, KHANNA T. 1999. Is trust a historical residue? Information flows and trust levels [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38(1):79-91 .

    GUSTAVSSON M, JORDAHL H. 2008. Inequality and trust in Sweden: Some inequalities are more harmful than others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92(1-2):348-365.

    LJUNGE M. 2014. Social capital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Evidence that democracy fosters trust [J]. Economics Letters, 122(1):44-49.

    MILLER A H, BORRELLI S A. 1991. Confidence in government during the 1980s [J]. American Politics Quarterly, 19(2):147-173.

    PEW RESEARCH CENTER. 1998. Deconstructing trust: How Americans view government [R]. Washington DC: Pew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People and the Press.

    ROTHSTEIN B. 2003. Social capital, economic growth and quality of government: the causal mechanism [J]. New Political Economy, 8(1):49-71.

    SCHALTEGGER C A, TORGLER B. 2007.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and fiscal discipline: A panel analysis using Swiss data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91(1-2):117-140.

    SHLEIFER A, VISHNY R W. 1998. The grabbing hand: Government pathologies and their cures [M]. [S.l.]: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ELLA R D, MACCULLOCH R. 2009. Why doesn′t capitalism flow to poor countries [R]. NBER Working Papers.

    ZAK P J, KNACK S. 2001. Trust and economic growth [J]. Economic Journal, 111(1):285-321.

    (責任編輯劉志煒)

    The Root of Governmental Trust: With External Impulse of Fiscal Expenditure Intervention

    CHEN SiXia

    (School of Public Finance and Tax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

    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its effects on trusting on government, using a quasi-experiment of “encountering natural disaster” with the data from WVS database from 2007 to 2012, to answer what are the sources of governmental trust and how to improve it. The further empirical tests finds the following discoveries: First,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could help people trusting their government by increasing fiscal expenditure and cutting down the taxation burden, finally to help people raising revenue and encouraging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But on the other side,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 does no good when market mechanism is smooth. Second, a good system environment and ope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ould mak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 better trust rating. Therefore, governments should use the intervention tool with caution, the key of effective intervention is to make a better system of providing public services equitable, to optimize the distribution mechanism, and to cultivate a open and purity system environment and supervision media.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government trust; market failure; institution quality

    2016-02-25

    陳思霞(1987--),女,湖南邵陽人,博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師,碩士生導師。

    感謝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高速城鎮(zhèn)化背景下地方政府激進投資行為:效應評估及防范機制研究”(14YJC790015)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政府投資激勵政策的效應評估及優(yōu)化設計:基于準自然實驗與微觀計量技術分析”(71503270)、“收入不平等代際傳遞與財政支出干預設計:評估技術及應用”(71503187)的支持。

    F812.4;D630

    A

    1001-6260(2016)04-0058-10

    財貿研究2016.4

    猜你喜歡
    信任居民政府
    拜訪鳥居民
    石器時代的居民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書長
    支部建設(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表示信任
    嚶嚶嚶,人與人的信任在哪里……
    桃之夭夭B(2017年2期)2017-02-24 17:32:43
    從生到死有多遠
    依靠政府,我們才能有所作為
    政府手里有三種工具
    信任
    你睡得香嗎?
    民生周刊(2014年7期)2014-03-28 01:30:54
    西峡县| 太康县| 清苑县| 昌邑市| 岐山县| 富蕴县| 繁昌县| 康乐县| 博罗县| 南靖县| 左云县| 青冈县| 潢川县| 广元市| 博野县| 吉林市| 华容县| 黔东| 隆化县| 青河县| 平和县| 万全县| 平乐县| 常德市| 曲阜市| 龙门县| 丹阳市| 阳新县| 都昌县| 汉源县| 庆云县| 齐河县| 上饶县| 遵义县| 望城县| 宣城市| 张家川| 清原| 安阳市| 南丰县| 广平县|